首页
膏药方
ED
蒙医
王琦经验集
体质验方
专利技术
阴阳八卦
万年历
男科
专利方剂
骨科神经
内科
外科
妇科
头痛
儿科
口喉鼻眼耳
肠胃泌尿
肝胆肛肠
呼吸皮肤
肿瘤
美容减肥
心脑血管
理疗保健
滋补延寿
偏方秘方
中医杂科
药酒食疗
中医疗法
性病
在线预约
十二经络病证及病机分析
急救方法
中医诊断
刘渡舟
八卦象数疗法
《中药学》教材目录
四物汤证方及加减法大全
艾灸药粉
黄芪桂枝五物汤
男科专治
首页
>>
通知公告
>>
特种治疗方法
>>
查看详情
张仲景“舌诊”的正确打开方式
2022-01-04 10:27:28
导读:
研究《伤寒论》或者张仲景的学术思想,需要将对中医的认知、诊断方法和治疗思路都放回到仲景的时代和他自己的角度。本文便是从仲景的角度探讨了他的“舌诊”内容,特此推送,以飨读者。
一、仲景舌诊的内容
《伤寒论》与《金匮要略》中关于舌诊的记载,共有三十条,除重复外,实有二十四条。其中以《伤寒论》的“太阳病”篇,“阳明病”篇的内容较多。
仲景舌诊可以归纳为舌质、舌苔、舌味觉三类,与《内经》是一致的。但从病理舌象而言,无论质与量两方面较《内经》均有显著提高,而且“舌胎”一词,也为仲景所首创。
张石顽在《伤寒绪论》中云:“舌胎之名,始于长沙,以其邪气传里,如有所怀,故谓之胎。”
后人把舌胎(今写成舌苔)二字,发展为舌上苔垢的统称,遂成为一个专门名词。
仲景舌诊运用的范围远较《内经》为广泛。《伤寒论》六经中就有四经涉及舌诊;在内伤杂病方面,四十多种病种中有七种疾病运用过舌诊来辨证,而且其中有一定的规律可寻。
他在诊察三阳病及六腑疾病中,重点在于察舌苔的变化
;
而在三阴病及五脏病变中,则特别注意观察舌质的形态。
病在三阳、六腑都多属外邪所中,其病在表,正气未衰,故实证、热证居多,邪盛正实,邪正相争,每易抟聚而成苔;
病在三阴、五脏者,每缘内因为病,其病在里,故虚证、寒证居多,易致舌质的变化。
二、仲景舌诊的运用规律
仲景舌诊的特点是处处贯穿着“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的“辨证论治”原则。
同一疾病,可见数种不同的舌象;同一舌象,又可在多种不同的疾病中出现。其病机也是同中有异,异中有同,所以仲景常抓住舌象来进行辨证。
但仲景运用舌诊并不是孤立对待的,他在辨证时很注意四诊合参,而运用于临床辨证论治,包括审察病因,阐述病机,确定治则,推断预后转归等。
1. 审察病因
《金匮·惊悸吐衄下血胸满瘀血病》云:“病人胸满,唇痿舌青,口燥,但欲嗽水不欲咽,无寒热,脉微大来迟,腹不满,其人言我满,为有瘀血”。
本条首先提出“唇痿舌青”,并是以这一见症为主来诊断瘀血病因的。
因唇舌为血华之处,血脉瘀滞故舌青。后人有谓舌紫为瘀血,不知青为紫之渐,譬如局部郁血,初则每现青色,郁久则成紫瘀。故仲景以舌青为瘀血,乃是见微知著的诊断。
2. 阐述病机
《金匮·中风历节病》第2条云:“络脉空虚,贼邪不泻,或左或右,邪气反缓,正气即急,正气引邪,㖞僻不遂,邪在于络,肌肤不仁,邪在于经,即重不胜,邪入于府,即不识人,邪入于藏,舌即难言,口吐涎。”
贼风入脏,则脏气厥而不能至舌本,致“舌即难言”。所谓“舌即难言”,即舌体转动不灵,不能言语之意,系中风重证;其轻浅者,则表现为舌虽歪斜,但能言语,至多是言语不清而已。
这一舌象,是中风病人的特征,《内经》中已有记载,但《内经》仅以此鉴别病之轻重,预测其转归(痊愈日期),而仲景却用来分析病机(邪在经络,还是邪在脏腑),以指导临床施治,这是仲景舌诊的特色。
《金匮·痉湿暍病》云:“湿家,其人但头汗出,背强,欲得被复向火,若下之早则哕,胸满,小便不利,舌上如胎者,以丹田有热,胸中有寒,渴欲得水而不能饮,口燥烦也”。
湿家误下,阳气反陷于下(丹田有热),寒湿仍聚于上(胸中有寒),而致舌上见白滑润泽的“胎”,这是湿盛的表现,所以渴欲饮水而不能饮。
《伤寒·少阳病》(236条)云:“少阳之为病,口苦、咽干、目眩也。”少阳为胆府,胆病则口苦。
3. 确定治疗原则
《伤寒·阳明病》(230条)云:“阳明病,胁下鞭满,不大便而呕,舌上白胎者,可与小柴胡汤。上焦得通,津液得下,胃气因和,身濈然汗出而解。”
本病因有不大便,故列于“阳明病”,实际当是少阳阳明合病,不大便是阳明见症;胁下鞭满则属少阳。
“呕”虽为少阳兼症之一,但阳明病亦有兼呕症的,如《伤寒论》185条和243条所论即是实例。
根据这些见症,照例应阳明少阳同治,似可选用大柴胡汤等方。可是仲景未用同治方法,而单用小柴胡汤从少阳施治。
这是因为邪偏于半表半里,其辨证关键是舌苔白,如果舌苔黄糙乏津,则燥屎内结,里证为多,那么小柴胡汤就不能解决问题了。
由此可见,仲景诊治疾病在症状夹杂,病情疑似之时,很注意舌苔这一诊断的关键,故能收到“澉然汗出而解”的效果。
仲景凭舌论治,有三种规律可循:
第一种:
如《伤寒·阳明病》(221条)云:“阳明病,……咽燥口苦,……舌上胎者,栀子豉汤主之。”
接着他又指出(222条):“若渴欲饮水,口干舌燥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同为阳明经症,因舌苔有异,所以立法用药也就不同。
咽燥口苦而兼白苔,为热邪留扰胸膈之证,当以栀子豉汤清热;而口干舌燥则是热盛,阳明津液受伤的表现,所以要用白虎人参汤清热生津。
第二种:
如《金匮·腹满寒疝宿食病》云:“病者腹满,……舌黄未下者,下之黄自去。”
临床上,如见腹硬满,胃家实之主证,不论是杂病或伤寒,若见舌上苔黄者,均可运用下法治疗。
盖其病虽异,病机则同,故治法亦相一致。
第三种:
如《伤寒·太阳病》(137条)云:“太阳病,重发汗而复下之,不大便五六日,舌上燥而渴,日晡所小有潮热,从心下至少腹鞭满而痛不可近者,大陷胸汤主之。”
同篇(168条)云:“伤寒若吐若下后,七八日不解,热结在里,表里俱热,时时恶风,大渴,舌上干燥而烦,欲饮水数升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又《金匮·痰饮咳嗽病》云:“腹满,口干舌燥,此肠间有水气,己椒苈黄丸主之。”
三者舌象虽同,治法互异,但其基本精神则均属“治病求本”。
盖白虎人参汤证系热盛伤津,故大渴引饮,自当以清热生津为首务;己椒苈黄丸证则系气不化津,非津液之耗竭,而实为水气之过盛,故无渴饮见证,非温下逐水不为功。
两者之舌象,一真一假,鉴别要点,就在渴与不渴。
至于大陷胸汤一证,则介乎二者之间,既有胃津已伤,热邪内舍的一面,故亦有口渴见证;但又有停饮内结的一面,故渴饮不甚,与欲得水数升,舌干不渴均有不同。用涤热逐饮之法,可谓恰对病机。
凭舌论治,仲景十分审慎。如指出舌黄需在未下的情况下才可议下,就是明显的例子。
此外仲景也常提出某病见某种舌象不宜用某法治疗的告诫,并且还告诉我们用药不当可导致舌的变化。这是仲景凭舌论治的另一方面。
例如《伤寒·太阳病》(130条)云:“脏结无阳症,不往来寒热,……舌上胎滑者,不可攻也。”
《伤寒·厥阴病》(335条)云:“伤寒一二日至四五日,厥者必发热,前热者后必厥,厥深者热亦深,厥微者热亦微。厥应下之,而反发汗者,必口伤烂赤。”
脏结为阳气衰微不振,治疗上救阳尚恐不及,若误投攻下,必致“承气入胃,阴盛则亡”,故仲景特别提出不可攻下之禁忌。
厥证有寒厥与热厥之分,寒厥不可下,热厥而有腑实证者则应下。
前热后厥,是为热厥之明证,反发其汗则伤津化燥,里热益甚,因致口舌糜烂色赤。
这种经验教训,值得我们临床上注意。
4. 判断预后
依据舌象以判断预后的吉凶,及疾病的转归变化,是仲景舌诊的另一特色。
如《伤寒论·太阳病》(129条)云:“脏结,舌上白胎滑者,难治。”这是仲景凭舌以判断预后之例。
又如《伤寒·辨脉法》云:“脉阴阳俱紧者,口中气出,唇口干燥,踡卧足冷,鼻中涕出,舌上胎滑,勿妄治也。到七日以来,其人微发热,手足温者,此为欲解。或到八日以上,反大发热者,此为难治。设使恶寒者,必欲呕也;腹内痛者,必欲利也。”
脉阴阳俱紧为表里客寒,证见口中气出,唇口干燥,则是阳盛见证;鼻中涕出,踡卧足冷则是阴盛见证。
正邪相争,抟聚而见滑苔,滑苔为阳被阴遏之象,故综合病机属阴邪偏胜,正阳不足,所以不能妄施攻伐(“勿妄治也”,当指不要滥用汗下之剂)。
到七日以来,其人微发热则是阴邪渐消,阳气来复之兆,病退之机也。
但如果接着变为大热,则为阴极变热,病邪深入,邪盛正衰的表现,所以说难治。
恶寒是上焦寒气胜,故预测其必欲作呕;腹痛是阴凝于下焦,脏寒不能运化,水谷势必偏渗大肠,故推断他可能要出现下利证候。
本条是根据舌象结合脉证以判断预后和疾病转归变化的范例。
这说明临床察舌,不仅能推断病势的进退,病人的生死存亡,而且也可以测知邪正消长和证候的变化情况,做到“见病知源”,“视别死生”。
相关文章
暂无信息
回顶部
中医中药养生网 ICP备888888888号
手机:13847698978
地址:内蒙古赤峰市红山区农畜产业园区金宸领地公寓颈复康大药房
技术支持:
云梦吧网络
首页
一键拨号
男科
我的
在线预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