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膏药方
ED
蒙医
王琦经验集
体质验方
专利技术
阴阳八卦
万年历
男科
专利方剂
骨科神经
内科
外科
妇科
头痛
儿科
口喉鼻眼耳
肠胃泌尿
肝胆肛肠
呼吸皮肤
肿瘤
美容减肥
心脑血管
理疗保健
滋补延寿
偏方秘方
中医杂科
药酒食疗
中医疗法
性病
在线预约
十二经络病证及病机分析
急救方法
中医诊断
刘渡舟
八卦象数疗法
《中药学》教材目录
四物汤证方及加减法大全
艾灸药粉
黄芪桂枝五物汤
男科专治
首页
>>
通知公告
>>
特种治疗方法
>>
查看详情
柳少逸:小柴胡汤之少阳百病此为宗之后世柴胡剂100首(下)
2022-01-04 10:27:28
小柴胡汤药仅7味,但药简而力专,配伍则刚柔相济,寓意尤深。
足见仲景洞悉药理、谙达药性,其于辨证论治、选药组方,则法度严谨,决非率意而为。且精练朴实,功效直截,尤为我们今天立法组方之规矩准绳。
小柴胡汤原方:
“柴胡半斤,黄芩三两,人参三两,半夏半升,甘草炙、生姜各三两,大枣十二枚。上七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若胸中烦而不呕,去半夏、人参,加栝楼实一枚。若渴,去半夏,加人参,合前成四两半,栝楼根四两。若腹中痛者,去黄芩,加芍药三两。若胁下痞硬,去大枣,加牡蛎四两。若心下悸,小便不利者,去黄芩,加茯苓四两。若不渴,外有微热者,去人参,加桂枝三两,温覆微汗愈。若咳者,去人参、大枣、生姜,加五味子半升,干姜二两。”
后世医籍中的柴胡剂100首(下)
71.加味八物汤
药物组成
当归,白芍,川芎,熟地黄,人参,茯苓,白术,柴胡,黄芩,香附,小茴香,甘草。水煎服。腹痛加延胡索、枳壳、干漆;呕吐恶心加高良姜、砂仁;手足麻痹恶寒加肉桂;咳嗽加杏仁、五味子、款冬花。
渊源、功效及临床应用
方出《寿世保元》,主治“室女十七八岁,经脉不通,或百日或半年,颜色青黄,饮食少进,寒热往来,四肢困倦,头痛目眩,肚疼结块,五心烦热,呕吐膨胀”之证。
此乃脾胃受损,气血俱弱,误食生冷而致。“脾胃受伤,气血俱弱”,故主以八珍汤。“气血俱弱”甚合小柴胡汤之立方原理,且特殊热型证、胃肠证悉具,故辅以小柴胡汤以调达气机,散郁清火。汤名“加味八物汤”,系指“八珍汤”加柴胡剂而成,细剖其方,内寓小柴胡汤、逍遥散之意也。
72.加减解毒汤
药物组成
黄连10g,栀子10g,黄芩10g,柴胡10g,知母10g,葛根15g,川羌活10g,防风6g,连翘6g,人参10g,当归6g,生地黄6g,甘草6g。水煎温服。
渊源、功效及临床应用
方出自《寿世保元》,主治“伤寒曾经汗下后,而热不退,头痛不清,脉数实,心尚烦躁,渴不止”之证。
方由黄连解毒汤合小柴胡汤加减而成。因火热邪盛,热毒、火热充斥三焦,则证见“热”“渴”“烦躁”,故内寓小柴胡汤以散郁清火,透理三焦;“脉数细”,乃三焦热盛之故,故主以黄连解毒汤以清热解毒。
一则三焦火热炽盛,易伤津液,二则药多苦寒之性,易于化燥伤阴,三则“曾经汗、下之法,已夺液伤津,故佐以知母、生地、葛根等生津止渴之味”。因“头痛不清”,故以当归、羌活、防风解痉通络而止痛。
73.加减四物汤
药物组成
香附6g,当归、川芎、枳壳、柴胡、白芍各4.5g,黄芩、陈皮、三棱、莪术、熟地黄各3g,白芷、延胡索、小茴香、白术、青皮、砂仁、肉桂、甘草各2.5g。水煎服。
渊源、功效及临床应用
方出自《寿世保元》,主治“室女十五六岁,经脉不通,日夜寒热,手足麻痹,饮食少进,头痛恶心呕吐,腹中忽然结一块痛者”。并认为“此症误食生冷所伤”。方中主以四物汤,理血以调冲任;内寓小柴胡汤、四逆散,以转枢涤郁;因“误食生冷所伤”,故伍之健脾胃理气导滞之品,以冀气血生化之源。
验诸临床,对妇科癥瘕积聚有一定的疗效。
74.龙虎汤
药物组成
柴胡9g,黄芩6g,石膏12g,知母6g,黄连9g,黄柏6g,栀子6g,粳米50粒。姜、枣煎服。
渊源、功效及临床应用
方出自《寿世保元》,乃为“阳毒内深”之证而立方。其证“舌卷焦黑,鼻如烟色,六脉弦洪而紧”。邪之中人,血热炽盛为阳,故阳毒为阳盛之证。热郁于上,则“舌卷焦黑,鼻如烟色”,“脉弦洪”示病在少阳、阳明,故予小柴胡汤以散郁清火;白虎汤、黄连解毒汤以清热解毒、生津止渴。予小柴胡汤,则“上焦得通,津液得下”,若青龙当空,推云致雨;佐白虎汤,若秋风肃杀,酷热顿解。合二方之功,故名“龙虎汤”。
本方不仅可治中医学之“阳毒”证,对于现代医学之败血症、脓毒血症、痢疾、黄疸型肝炎、痈疮疔毒、痤疮、湿疹及其他皮肤病属火热毒盛、津液亏虚者,皆可化裁应用。
75.生地芩连汤
药物组成
生地黄20g,柴胡6g,黄芩10g,黄连6g,犀角3g,栀子15g,甘草6g,川芎9g,桔梗6g,芍药10g。入枣煎,临服入捣韭汁、磨墨各1匙,调之温服。
渊源、功效及临床应用
方出自《寿世保元》,乃为“鼻血成流不止者,或热毒入胃,吐血不止者”而设之方。《医方集解》云:“血属阴,本静,因诸经火逼,遂不安其位而妄行。”此证多因枢机不利,五志化火,导致血热妄行。
本方寓小柴胡汤,疏肝达郁以清火;犀角地黄汤,清营凉血而安其位;黄连解毒汤,泻火清热以减火势。诸药合用,郁火得散,热毒得解,血热得清,则热甚动血之证悉除。
76.生熟地黄汤
药物组成
生地黄,熟地黄,柴胡,黄芩,人参,天冬,五味子,当归,地骨皮,黄连,枳壳,甘草。水煎,食远服。
渊源、功效及临床应用
方出自《审视瑶函》,乃为“目不光明,眉棱骨痛甚”之证而设方。“目不光明”,乃肝虚所致,法当养血、益气,故主以生熟地黄、生脉散;“眉棱骨痛”,为少阳属肾主骨所生病,故治从少阳;且木从火化,厥阴从少阳中气之化,故予以柴胡剂。
小柴胡汤转阳枢,则相火得泻,四逆散转阴枢,则肝脾得调;伍以黄连、骨皮俾风热得除,虚热得退;经曰“肝得血而能视”,因主以生熟地黄为君,冠以汤名。
77.安神复脏汤
药物组成
黄芪,人参,当归,柴胡,升麻,黄连,黄芩,黄柏,知母,防风,蔓荆子,麦冬,茯神,炒枣仁,川芎,甘草,枸杞子,桂圆肉。水煎服。
渊源、功效及临床应用
方出自《寿世保元》,主治“耳鸣、耳重听及耳内痒”之证。龚氏认为:“耳者属肾,而开窍于少阳部,会通于手三阳之间。”“其耳鸣耳痒耳聋者,皆属肾虚,水不上流,清气不升所致也。”
故方主以补肾填精、健脾宁神之品;内寓柴胡剂以冀清阳之气上升,少阳相火消退。因“思虑烦心而神散,精脱于下”而致上证,故名“安神复脏汤”。
78.竹茹温胆汤
药物组成
柴胡6g,竹茹10g,桔梗10g,枳实6g,黄连6g,人参6g,麦冬6g,陈皮6g,半夏6g,茯苓6g,甘草10g,香附6g,生姜3片,大枣3枚。水煎温服。
渊源、功效及临床应用
方出自《寿世保元》,乃由温胆汤、小柴胡汤黄连易黄芩加味而成。主治“伤寒日数过多,其热不退,梦寐不宁,心惊恍惚,烦躁多痰”之证。少阳被郁,郁而化火,火热灼津为痰,痰火郁遏上扰心神,故见上证。
方以温胆汤清热除烦、和胃化痰;以小柴胡汤散郁清火,疏利气机;佐之麦冬以滋阴生津;香附以理气达郁;桔梗、枳壳以升清降浊。因主以竹茹清化热痰、宁心除烦,故冠以“竹茹温胆汤”。
79.冲和灵宝饮
药物组成
柴胡6g,黄芩10g,川羌活10g,防风9g,生地黄20g,川芎9g,细辛3g,白芷10g,葛根10g,石膏15g,甘草6g。入枣姜煎服,加薄荷10片,热服,中病即止。冬月去黄芩、石膏,加麻黄。
渊源、功效及临床应用
方出自《寿世保元》,乃为少阳证兼太阳表证而设之方。主治“两感伤寒、头疼、身热恶寒、舌干口燥”之证。方以小柴胡汤透理三焦、和解少阳、通行津液,则“舌干口燥”悉除;方寓九味羌活汤,以祛风解表、除湿镇痛。
80.如圣饮
药物组成柴胡,黄芩,半夏,赤芍,川芎,甘草,白芷,当归,防风,川羌活,乌药,生姜(《张氏医通》方多姜汁、竹沥两味)。水煎服。
渊源、功效及临床应用
方出自《寿世保元》,乃为“刚柔二痉,头摇口噤,身反张,手足挛搐,头面赤、项强急”之证而立方。“有汗是柔痉,加白术;口噤咬牙、大便实,加大黄利之。”
痉病,《金匮要略》均冠以“太阳病”,故方中有羌活散太阳之寒,防风祛太阳之风,但不可主以汗下之法,否则,汗下耗伤津液,筋脉失养,病无转机,故当主以和解。且“头面赤,项强急”为柴胡剂的上部证候,方中寓小柴胡汤和解表里,转枢阳气,俾“上焦得通,津液得下,胃气因和,身濈然汗出而解”;佐以归、芍、芎、芷,养血濡筋,活络通脉;乌药辛开温通,理气解凝。
验诸临证,对于落枕者,可合桂枝倍芍药汤;颈部风湿者,可加穿山龙、伸筋草;破伤风者,可加入止痉散。
81.当归汤
药物组成
当归、防风、黄芪、人参、细辛、黄芩各30g,桂心90g,柴胡240g,半夏150g,杏仁50个,麻黄30g。粗末,每服15~20g,生姜7片,大枣2枚,水煎温服,昼3次,夜2次。
渊源、功效及临床应用
方出自《证治准绳》,乃为肺痹合肝痹之证而设方。张景岳用治“肺痹,上气闭塞胸中,胁下支满,乍作乍止,不得饮食,唇干舌燥,手足冷痛”之证。
《素问·玉机真脏论》云:“风者,百病之长也。”“病入舍于肺,名曰肺痹。发咳上气,弗治,肺即传而行之肝,病名曰肝痹,一名曰厥,胁痛出食。”因肺为风寒阻闭,其清肃降令失司,痹塞不通,故用麻黄汤加细辛、防风。肝受肺克,失于疏泄,郁有部位,而见“胁下支满”;邪高痛下,故呕吐食物;郁而化火,则“唇干舌燥”;阳气被郁,不能通达四末,则“手足冷痛”。主以柴胡剂,和解少阳,转枢阳气,则肝痹可除。佐以当归、黄芪补气养血,则对“血弱气尽”有益。
验之临床,对于与膈肌相连接的脏器,发生炎症变性而产生上述症状者,均可化裁用之,如慢性肝炎、急慢性胰腺炎、胆囊炎、胸膜炎、支气管哮喘等。
近年,笔者用以治疗急性肾小球肾炎、慢性肾炎急性活动期,均取得理想效果。
82.当归饮子
药物组成
归身、人参、柴胡、黄芩、白芍、甘草、大黄各5g,滑石3g,生姜3片。水煎温服。
渊源、功效及临床应用
方出自《审视瑶函》,主治“无时热泪症”。临床上目无他疾,唯热泪无时而常流。“肝胆肾水耗而阴精亏涩,及劳心竭力,过虑深思,动其火而伤其汁也,故膏液不足,又哭泣太伤者,每每患此。”“此损耗中之伏隐,乃不足中之有余,服寒凉则伤汁损血,服热药则血壅难舒,当以意中求趣,补益当而消除。”
小柴胡汤为寒凉平和之剂,以柴、芩散郁清火,参、草甘润之体,补养元气,枢转中州;主以当归补血养肝,白芍敛阴柔肝;大黄、滑石导热下行,从二便和解。
诸药合用,补而不滞腻,清而不伤阴,“意中之趣”在于和解。笔者对“动其火而伤其汁”,致下焦“膏液不足”之泌尿系疾病,亦多用之。
83.知母茯苓汤
药物组成
知母6g,茯苓6g,柴胡6g,黄芩6g,人参6g,半夏6g,炙甘草6g,白术6g,五味子6g,薄荷、川芎、阿胶各3g,款冬花、桔梗、麦冬各6g,生姜3片。水煎服。
渊源、功效及临床应用
方出自《证治准绳》,主治“肺痿,喘嗽不已,往来寒热,自汗”之证。明·龚居中认为:痿证多因“火郁气虚而肺燥”所致。其在《红炉点雪》中,对肺痿的病因病机及治则,有详尽的论述。
“火郁邪壅致金体燥烈,肺气虚微,而敷运停息,亦自衰弱,不能充盈百脉,乃使筋骨痿軃,由是而痿病作焉。故经曰:肺伤善痿。然金体既伤,叶亦焦枯,而其息亦不利,息既不利,则火邪无从而泄,郁遏蒸重,致咯唾咳嗽,血渗妄行,必云门中府隐痛,咳而喉腥,脉数而虚,以此为验,及曰肺痿,症与痨瘵仿佛,治当君以养气,佐以清金,而兼攻痰之法,则善矣。”“金体燥烈”“肺气虚微”,故主以知母“苦坚阴”,茯苓益脾肺,故汤名“知母茯苓汤”。“火郁邪壅”,故辅以小柴胡汤以散郁清火;佐以敛肺益阴、止咳平喘之味,以冀肺气足,而百脉盈,肺痿可痊。
84.净府汤
药物组成
柴胡6g,黄芩6g,人参3g,白术6g,白茯苓10g,猪苓6g,泽泻10g,三棱6g,莪术6g,山楂肉6g,胡黄连3g,甘草3g,生姜3片,大枣3枚。水煎温服。
渊源、功效及临床应用
方出自《寿世保元》,乃为“小儿腹中癖块,发热憎寒,口干小便赤,或大便稀溏,或腹胀肿满,或痰嗽喘热,不思饮食,面黄肌瘦,四肢困倦等症”而设方。小柴胡证已具,且小儿“纯阳之体”“脾常不足”,故见“癖块”“便溏”“腹胀满”“不思饮食”“四肢困倦”等症。
小儿脏腑清灵,生机活泼,故以小柴胡汤拨转枢机,俾少阳枢机得利以愈其病;以四君子汤、山楂健脾益气、消食导滞,以杜生痰之源;因脾虚失运,饮食停滞,郁蒸化热,故伍黄连清中焦之热;脾失健运,水湿不化则小便不利,水湿注入大肠,则为泄泻,故伍以四苓散;入三棱、莪术以消癖块。
85.和血逐邪汤
药物组成
柴胡9g,黄芩10g,苏梗9g,荆芥9g,木通6g,川朴9g,枳壳6g,当归10g,川芎9g,益母草10g,香附10g,秦艽9g,生姜皮3g。水煎服。
渊源、功效及临床应用
方出自《伤寒第一书》,乃为“治妇人阳明、少阳病,适月经至者”而设之方。“柴胡、黄芩、木通、厚朴本治少阳之正药,因其血至,不可用紫苏、牛蒡子以发表,故以苏梗代紫苏,以秦艽代牛蒡;荆芥本阴分之药,亦因其血至,用之以代防风;枳壳可以宽胸消食;当归、川芎、益母草、香附用以和血,血和瘀去,热邪从之而下。所以药一下咽,即出汗而身凉。治病全在活法,此类是也。”
86.疟疾方
(1)疟疾第一方药物组成
陈皮、姜夏、白茯苓、威灵仙各3g,柴胡、黄芩、厚朴、苍术各4g,青皮、槟榔各3g,炙甘草1.5g,生姜3片。井水、河水各半煎,饥时服。
渊源、功效及临床应用
方出《疟痢三方》(收入《五种经验方·济世专门编》),为倪涵初所立。乃为小柴胡汤合陈平汤加减而成。“症属少阳”,故主以柴胡剂;合陈平汤以和胃消痰,理气除湿,有疏导开先之功。病轻者三剂不愈,即用第二方。
(2)疟疾第二方药物组成
首乌15g,陈皮、柴胡、茯苓、黄芩各4g,白术、当归、威灵仙各5g,知母、鳖甲各5g,炙甘草1.5g,生姜3片。井水、河水各半煎服。
渊源、功效及临床应用
亦为倪涵初所立,功用与第一方相似。此方妙在加首乌、鳖甲,补泻互用,虚实得宜。
(3)疟疾第三方药物组成
人参、白术各6g,黄芪、当归各3g,陈皮、柴胡各6g,炙甘草3g,升麻3g(或加何首乌10g、炒知母5g,或加青蒿4g、麦芽5g),生姜1片,大枣1枚。水煎服。
渊源、功效及临床应用
亦为倪涵初所立,功用同第一方。此方妙在加升麻、黄芪、麦芽,意在升发中焦阳气,加青蒿养阴截疟。按:上述“疟痢三方”,应用治疟,笔者多与“截疟饮”合方应用。
87.洗肝汤
药物组成
柴胡、黄芩、人参、赤茯苓、栀子、川芎、地骨皮、甘菊花、桔梗各50g,黄连、甘草各25g。锉散,每服15g,加苦竹叶7片,水煎服。
渊源、功效及临床应用
方出诸《证治准绳》,主治肝实目疾,证见双目肿赤,头晕,面红,口苦,急躁易怒,舌边尖红,脉弦数。多因相火上炎所致。故主以小柴胡汤去辛味药,以清泻肝胆之火;辅以黄连解毒汤,以清热解毒;佐以川芎、地骨皮、甘菊花、赤茯苓,以凉血柔肝,疏散风热;桔梗乃舟楫之剂,载药上行,以达头目。
88.消毒化坚汤
药物组成
柴胡6g,黄芩3g,当归6g,黄芪6g,白芍6g,玄参3g,天花粉3g,连翘7.5g,牛蒡子3g,龙胆草3g,升麻3g,桔梗6g,陈皮6g,川羌活3g,薄荷2g,昆布3g,甘草3g,生姜3片(一方加甘草节、知母、贝母、海藻,更佳)。水煎服。
渊源、功效及临床应用
方出自《寿世保元》,云:“瘰疬马刀,生耳前后,或项下胸腋间,累累如珠者,未破已破皆治。”龚氏对瘰疬之病因论述甚切,认为“瘰疬属血气痰热,必起于少阳一经”。
对瘰疬之病名,注解亦详,如:“瘰疬者,经所谓结核是也。或有耳前后连及颈颌,下连缺盆,皆为瘰疬;或在胸前及胸之侧,下连两胁,皆为马刀;手足少阳经主之。独形而小者为结核;续数连接者为瘰疬;形长如蛤者为马刀也。”
又有:“绕项起核,名曰蟠龙;延及胸前及连腋下者,名曰瓜藤;左耳根肿核者,名曰串袋;右耳根肿核者,名曰蜂窝。”此皆少阳经脉所循行部位病变也。就龚氏所论,病因“起于少阳一经”,病证“属胆经”,“手足少阳经主之”,而和解少阳,透达气机,为治瘰疬之宗旨,故方内寓以柴胡剂;又因“血脉留滞则为马刀侠瘿”,故再佐以益气养血、消毒化坚之药,以成其方。
今用此方以治瘰疬、瘿瘤、乳癖,亦取其消毒化坚之功。对现代医学之颈淋巴结结核、甲状腺肿大、甲状腺功能亢进、乳腺囊性增生症、乳腺炎、睾丸炎,证属肝郁、痰滞、毒凝者,皆可应用。
89.通天解结汤
药物组成
柴胡,黄芩,大黄,黄连,皂角刺,穿山甲,犀角,石膏,人参,马勃,僵蚕,全蝎,桃仁,当归,杏仁。水煎服。
渊源、功效及临床应用
方出自《伤寒第一书》,主“治伤寒诸结”:“气结”“痰结”“水结”“冷结”“火结”“胸结”“肠结”“藏结”“幽门结”“阑门结”“热结”,共十一结。
“气结在肺,肺气不舒,呃逆欲哭,鼻扇,目张,喉直,此肺结也”;“痰结在膈,张口闭目,如鼾声,不能转侧,喉间辘辘声,水浆不欲咽,上下不通,此痰结也”;“冷结在膻中,空呕,嗳气不出,闭目不欲见人,恶寒,手足厥冷,此冷结也”;“火结在重楼,面红唇焦,齿黑,舌黑,目青,狂叫不知人,消水不休,此火结也”;“水结在于升降,面红目白,目睛了了,小便数,大便频下清水,吃饮下饮,吃汤下汤,热甚气促,汗出津津,此水结也”;“热结之证……壮热不休,舌苔黄厚有刺,神情发躁,怒骂不欲近人”;“胸结之证,表邪未解,误下而致,浆水下行,糟粕燥结,胸高肚大,喘渴狂烦”;“藏结之证……嗌干喉燥,见人啼哭不休,小便清,大便不解,汤饮愈干,神情闷乱,舌无芒刺,不欲见灯”;“肠结之证,有二,有大肠结,有小肠结,小肠结,左脚不得直,大肠结右脚不得直,小肠结,神气昏沉,舌有芒刺,可用此方……大肠结,不大便,鼻塞头痛,舌上黄厚苔,可用此方”;“幽门之结,溺孔痛,小腹不胀满,无小便者是……目不赤,面不红者用此即愈”;“阑门之结,小便自利,神情清爽,舌上软黄苔,大便欲解不解,饮食自安,此阑门结也,可用此方”。
综上所述,通天解结汤,主治诸结,其证悉述。然诸结通治之机,在于枢机得调,升降开合有序。少阳主枢,“为入病之门户,出病之道路”,故方内寓柴胡剂,以冀结散证除。
90.逍遥散
药物组成
当归7.5g,白芍5g,柴胡5g,黄芩5g,川芎3.5g,熟地黄3.5g,半夏3.5g,人参2.5g,麦冬2.5g,甘草2g,生姜3片。水煎热服。
渊源、功效及临床应用
方出自《寿世保元》,主治“室女十七八岁,经脉不通,或百日或半年,颜色青黄,饮食少进,寒热往来,四肢困倦,头痛,目眩,肚痛结块,五心烦热,呕吐膨胀”之证。“此乃脾胃受伤,气血俱弱,误食生冷,急宜和气血,扶脾胃,先以逍遥散,次服加味八物汤。”
本方为虚证的柴胡剂。小柴胡汤证的病机是“血弱气尽”,而本方证为“脾胃受伤,气血俱弱”所致,其“目眩”“饮食少进”“寒热往来”“五心烦热”“呕吐膨胀”等证,说明柴胡证具,故内寓小柴胡汤以和解少阳,调达气机,散火消郁;四物汤以和血通脉。
验诸临床,为治疗月经不调之良剂,具小柴胡汤、四逆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逍遥散诸方之效。同时,对于脾胃虚弱、经期脘痛、妊娠恶阻等呕恶之证每收卓效。
91.清上饮
药物组成
柴胡,黄芩,赤芍,厚朴,枳实,栀子,郁金,黄连,半夏,青皮,大黄,芒硝,甘草,生姜。水煎服。
渊源、功效及临床应用
方出自《寿世保元》,乃为“心胃刺痛并两胁肋痛,呕吐胸痞,大便坚,六脉数,或发热口干”之证而设方。少阳内结,肝气不舒,郁有部位,故“两胁肋痛”为典型的少阳病胸胁证;脏腑相连,“心胃刺痛”“呕吐”,为柴胡证的胃肠症;热入胃肠,故“发热口干”“大便坚”。
本方内寓小柴胡、大承气、小陷胸、半夏泻心、黄连解毒汤,集诸方功效于一剂,对于急性阑尾炎、胆囊炎、黄疸型肝炎、急慢性胃炎,均有一定的疗效。
92.清中驱疟饮
药物组成
柴胡,黄芩,半夏,山楂,枳实,厚朴,青皮,陈皮,草果,苍术,生姜。水煎服。
渊源、功效及临床应用
方出《医宗己任编》,乃为治“疟初发时”,“不论六经内外”而设之方。方证及功用似柴胡达原饮及截疟饮。
93.消玉散
药物组成
当归,川芎,生地黄,赤芍,陈皮,苍术,茯苓,柴胡,黄芩,半夏,甘草,升麻,牡丹皮,黄连,香附,生姜。水煎服。
渊源、功效及临床应用
方出《寿世保元》,主治“妇人赤白带下,上热下寒,口出恶气,或咽干,或牙痛,或耳鸣,或遍身流注疼痛,发热憎寒,或口吐酸水,或心腹气痛,或下五色腥臭”之证。
赤带一证,似血非血,淋沥不断,由肝经火炽所致。肝经火炽,下克脾土,脾失运化,致湿热之气陷于带脉,肝不藏血,亦渗于带脉;而“咽干”“耳鸣”“遍身流注疼痛”诸症,系少阳经脉循行之部位病变也;且厥阴从少阳中气之化。故方由小柴胡汤、二陈汤、平胃散、四物汤诸方组成。主以小柴胡汤疏肝散郁清火;以陈平汤健脾燥湿;以四物汤养血以柔肝。
94.清空汤
药物组成
柴胡20g,黄芩90g(一半酒制一半炒),炙甘草45g,川羌活30g,黄连30g,防风30g,川芎活15g。研细末,每服6g,茶水或白开水送下。
渊源、功效及临床应用
方为李东垣所立,乃为“风湿热上盛,遇风即发”之证而设。今多用于偏正头痛,日久不愈,或外感头痛,眩晕,口渴,少有寒热,脉弦者。此为太阳、少阳证的外解法,方以柴、芩和解少阳;以羌、防散太阳之风;黄连佐柴、芩以散在上之热;川芎为头痛之要药;茶叶具清头目之功。
95.清毒保目汤
药物组成
柴胡6g,黄芩3g,蝉衣21个,桔梗、当归各6g,连翘、防风、牛蒡子、川芎、芥穗、赤芍、薄荷、升麻各3g,栀子、甘草各1.5g,灯心草50寸。水煎服。
渊源、功效及临床应用
方出自《疡医大全》,乃为“痘毒攻目”之证而设之方。此证属少阳经脉循行之部位病变也。方中主以柴、芩以散郁清火;归、芍、芎以和血通络,养血柔肝;余者俱用以散风热。今多用治“赤眼”“火眼”“睛胀”“蟹眼”“眼丹”“热泪”“沙眼”等以风火、风热见症者。
96.清镇丸
药物组成
即小柴胡汤内人参加倍,加青黛15g,面糊丸,生姜汤下。
渊源、功效及临床应用
方出自刘完素《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为治呕吐脉弦、头痛及热嗽之证而设方。王旭高认为:“弦为少阳之脉,木火凌金则咳,乘胃则呕,上冲则头痛。木郁则达之,火郁则发之,则柴胡为要药;加青黛直折肝胆之火;生姜汤下,冲出格拒,以止呕豁痰,允称良药。”
今用治上呼吸道感染、肺脓肿、急性胆囊炎、黄疸型肝炎等见木火上冲之证者,则功可奏效。
97.清脾饮
药物组成
青皮、厚朴、草果、白术、茯苓、柴胡、黄芩、姜夏、甘草各等份。为粗末,每服12g,加生姜3片(《寿世保元》方中有大枣3枚),水煎温服。
渊源、功效及临床应用
方出自《济生方》,内寓小柴胡汤,清少阳而顾及于脾,故名清脾饮,用以主治疟疾。盖因枢机不利、痰湿阻遏所致者,则证见疟疾发作有定时,且热多寒少,胸膈痞闷,呕吐,心烦,口苦,舌干,欲饮,脉弦数等。
《世医得效方》用治“瘴疟”,《寿世保元》谓“食疟呕吐痰沫,及时行瘴疟,不问先寒后热,诸疟通用”。今多作汤剂,水煎,于疟发前二三小时服用。因疟疾的主症是寒热往来,在辨证上属少阳病范畴,故前人有“疟疾不离少阳”之说,且本证列“口苦”“舌干”“脉弦”,具少阳病病证;“热多寒少”“胸膈痞闷”“心烦”“呕吐”,乃柴胡证悉具。
所以本方为小柴胡汤衍化而成,具和解少阳、运转枢机之效。故《医宗己任编·四明心法》云:“此严用和所造治疟方也。治疟多方,俱不得要,惟此方为中正。予每用此加减,无不愈者。盖疟发寒热,原属少阳半表半里,故必以小柴胡为君;青皮以解脉之弦数;浓朴以宽胃中之积滞;草果以化痰消壅;苓、术以实脾土,此二味乃补正之义。”因专于和解,且热多寒少,故去人参,以增强方剂的凉性。
若小便黄赤,龚廷贤氏有“小便赤,加猪苓、泽泻”语,今多加滑石、茅根之味。临证加减,高鼓峰氏有“由饮食者”,“每以苍术易白术,加陈皮以合平胃之意;热多寒少者,稍加黄连、滑石;寒多热少者,稍加前胡以发其郁热,无不应手而验”之言。
今验诸临证,每加常山一味,截疟尤效。
本方与达原饮同为治痰湿疟疾之有效剂,达原饮重在破结、清热,而本方则重在和解,并能健脾和胃,以杜生痰之源。
98.清聪化痰丸
药物组成
橘红、蔓荆子、赤茯苓各50g,黄芩40g,黄连、白芍、生地黄、半夏曲、柴胡各35g,人参30g,青皮25g,生甘草20g。研细末,葱汤浸蒸饼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100丸,茶清送下。
渊源、功效及临床应用
方出《沈氏尊生书》,功专治耳聋。为肝胆之火循行,上壅于耳,以及痰火郁结、壅塞而致耳聋者而设方。张志聪曰:“少阳之上,相火主之,故三焦手少阳之脉,是动则病耳聋。”
此方之妙用,在主以小柴胡汤,以疏泄肝胆之火;痰火郁结,以二陈汤、青皮燥湿化痰,理气和胃;合芩、连以清火,使之下行;以蔓荆子疏风清热;芍、地以养血柔肝。
99.既济解毒汤
药物组成
柴胡6g,黄芩、炙甘草各10g,酒大黄、黄连、桔梗各10g,升麻、连翘、当归各5g。水煎温服,忌酒及生冷硬物。
渊源、功效及临床应用
方出自《卫生宝鉴》,主治“上热、头目赤肿而痛、胸膈烦闷、不得安卧”之证,此即上部的柴胡证,方以小柴胡汤,去甘温辛热之参、夏、姜、枣,以和解表里、透理三焦。经云“热胜则肿”,故合入黄连、连翘苦寒,清泻上焦之热,以散结消肿;升麻、桔梗乃舟楫之剂,载苦药上行直达病所;当归辛温,和血脉而止痛;酒煨大黄,驱热下行。
100.截疟饮
药物组成
白术去芦,苍术米泔浸,陈皮,青皮去穰,柴胡,黄芩,猪苓,泽泻,常山,甘草,姜,枣。水煎温服。
渊源、功效及临床应用
方出自《寿世保元》,主治疟疾,若“有汗而热多者,加人参、黄芪、知母、前胡;无汗热多者,加干葛、紫苏;寒多加干姜、草果;痰多加半夏、贝母;食积加枳实、山楂、麦芽、神曲;夜发者为阴分,加当归、升麻;二日三日一发者,加人参、黄芪、白术、乌梅,去苍术;单寒,加干姜、附子、人参,去柴芩、猪苓、泽泻;腹痛加厚朴、槟榔;室女热入血室,加小柴胡汤”。
从其治疟之广,动度之大,此方堪称截疟之效方。古有“疟疾不离少阳”之说,故治疟之方则以小柴胡汤为祖剂。此方亦小柴胡汤化裁而来,小柴胡汤三组药物济济,有苦味之柴、芩,甘味之甘、枣,辛味之生姜。不用人参、半夏,意在灵活应用。如气虚或寒者,则加人参;而痰多者,则加半夏。方中加苍白二术,青陈二皮,猪苓、泽泻者,意在健脾渗湿化痰;而一味常山重在截疟。
相关文章
暂无信息
回顶部
中医中药养生网 ICP备888888888号
手机:13847698978
地址:内蒙古赤峰市红山区农畜产业园区金宸领地公寓颈复康大药房
技术支持:
云梦吧网络
首页
一键拨号
男科
我的
在线预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