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膏药方
ED
蒙医
王琦经验集
体质验方
专利技术
阴阳八卦
万年历
男科
专利方剂
骨科神经
内科
外科
妇科
头痛
儿科
口喉鼻眼耳
肠胃泌尿
肝胆肛肠
呼吸皮肤
肿瘤
美容减肥
心脑血管
理疗保健
滋补延寿
偏方秘方
中医杂科
药酒食疗
中医疗法
性病
在线预约
十二经络病证及病机分析
急救方法
中医诊断
刘渡舟
八卦象数疗法
《中药学》教材目录
四物汤证方及加减法大全
艾灸药粉
黄芪桂枝五物汤
男科专治
首页
>>
通知公告
>>
特种治疗方法
>>
查看详情
谦斋中医处方学——病因十四纲辨证(风、寒)辩证
2022-01-05 08:24:04
摘要:
20世纪60年代初期,中医界出现了忽视中医基础理论,强调单方验方,主张单纯依靠西医诊断或西医指标施用中药单药或经验方,而不需要辨证分析、辨证论治的倾向。
针对这种情况,秦伯未先生在其“浅谈辨证论治”讲座①中发起讨论,不仅提出了自己的立场和主张,更对辨证论治的内涵和方法展开论述。①该讲稿收录于《谦斋医学讲稿》。
他认为“辨证论治是中医普遍应用的诊疗规律,从认识证候到给予适当治疗,包含着完整的极其丰富的知识和经验”。在秦氏一系列论文和著作之中,将其对辨证论治的认识阐释的淋漓尽致。
现在中医教材所述观点,均有其影响存在。
秦氏在《医学心悟》及莫枚士之《研经言》的启发下,结合自己的临床实践,将各种病因归为风、寒、暑、湿、燥、火、疫、痰、精、虫、食、神、气、血
十四辨证施治纲要是为《中医辨证论治纲要》。
秦氏以此十四纲为据,阐述了各纲的理法方药。
“辨证论治”为中医治病的法则,它的精神实质是理、法、方、药一套完整的治疗体系。中医治病有其原则性,也有其灵活性,要了解中医一般诊治方法和同病异治、异病同治等,并在取得疗效后总结出一套规律,必须掌握辨证论治。
过去,对于这重要的大法,未经系统地整理出来,让医生们自己去体会摸索,我们认为是一个缺陷。因此,为学习中医的需要,编写了“病因十四纲辨证”初稿。
在这初稿里,综合前人的理论和经验,提出了风、寒、暑、湿、燥、火、疫、痰、食、虫、精、神、气、血十四纲。
每一个纲里又提出了主证和主治、纲与纲之间的联系,也指出了兼证和治法,除扼要的说明外,还附列了常用方剂和药物分类。
总的要求是:有理有法,有方有药,执简驭繁,深入浅出。
详见十四纲要表
十四纲要表
一、风
风为六淫之首,伤人最易,发病最速,又因其善于和其他病因结合,变化亦最多。
凡风邪引起的疾患,无论轻、重、浅、深之别,都属于外因。正因为自外而入,故腠理不密的最易招致风邪,而风邪的治法当以疏散为主。
风证中有称作内风的,系血虚内生之风,与外风的性质根本不同,治法也完全两样。
(一)伤风
【主证】
恶风、发热、自汗、头痛头胀、鼻塞流涕、喷嚏、咳嗽、喉痒、声哑、舌苔薄白、脉象浮缓(发热未出汗时脉多滑数)。
【辨】
风从外来,首先犯表,病在卫分,多见上焦呼吸系统证状,是为风邪发病之最轻浅者。伤风与感冒寒邪在初期极难分清,主要是伤风见恶风、自汗;伤寒则恶寒、无汗。风邪与温病初起的区别,在于口渴与否,即不渴者为风邪,口渴者为温病。
【治法】
1.宣肺辛散法。
2.调和营卫法。
3.固表祛邪法。
【论】
肺主皮毛,宣肺则皮毛开而邪从汗解,方如葱豉汤。伤风发表不离辛散,春夏宜偏辛凉,秋冬当偏辛温,可视时气斟酌,但禁忌大剂发汗。
调和营卫是通过加强本身抗邪能力来达到发散风邪的目的,不同于一般发汗剂,方如桂枝汤。
邪之所凑,其气必虚,凡卫气虚弱易感风邪,或风邪稽留不解,可以一面固表,一面祛邪,如玉屏风散。
【歌诀】
伤风寒胀流涕咳,身热头痛汗无可;
宣肺调和固表祛,葱豉桂枝玉屏和。
【歌诀解释】
歌诀前两句,根据谦斋在《中医入门》中将伤风分轻重两型而编写的。伤风轻者,证见鼻塞声重、头胀流涕、咳嗽;稍重身热头痛、自汗或无汗。为了压仄,以“汗无可”(既可有汗,也可无汗)代替“自汗或无汗”。歌诀最后一句,“葱豉”为葱豉汤,“桂枝”为桂枝汤,“玉屏”为玉屏风散。
【兼证和治法】
1、风寒:风邪夹寒,证见恶风畏寒、发热、头痛、身痛、无汗或汗出不多、脉象浮紧等,治以寒邪为主,宜辛温解表,见“寒”纲。
2、风温:风邪兼夹温热之邪,亦称风热,属于外感温病范围,见“火”纲。
3、风火:亦为风邪夹热之一种,但较之风温不同。除风的证状外有明显的内热,甚至有燎原之势,如咽喉红肿疼痛,牙龈肿胀溃脓,目赤多眵,小便短赤,大便闭结等,治宜清疏涤热法,方如黄连上清丸。
4、风湿:分两种,一为伤风夹湿,其证寒热、头痛、四肢酸痛、食欲呆钝、小便少、大便溏;一为骨节疼痛的痹证一类,俗称风湿痛。前者宜疏化如藿香正气散,后者宜蠲痹和络如痛风丸。
5、疠风:是一种风毒疠气,见“疫”纲。
(二)中风
【主证】轻者肌肤麻木、口眼歪斜;重者猝然仆倒、语言謇涩、身热、痰涎拽锯、左瘫右痪、半身不遂;更重者仆倒后身热、口噤、神昏志乱、四肢俱废、良久不醒。脉见浮弦或浮大、舌苔厚腻。
【辨】中风分真中和类中。真中属于外风,浅者在络,较重在经,深者在腑,再深在脏。中络多见肌肤不仁,中经则体重不胜,中腑则不识人、肢节废,中脏则舌难言、口吐涎沫。类中由于内因,分气中、火中、痰中等,发病之急有如中风,但无六经形证。
【治法】
1.搜风涤邪法。
2.疏表攻里法。
3.逐风除痰法。
【论】
治真中风初起亦以搜风为主,分辨六经用药,方如小续命汤;兼有里证者表里双解,如防风通圣散。如果一起痰涎壅盛,则宜三生饮逐风除痰,以急救目的用之。亦可先用开窍法,然后按证治疗。
【歌诀】
中风麻歪体重着,昏仆肢废謇涎热;
搜风双解逐风除,续命防通三生解。
【歌诀解释】
歌诀前两句,根据中风的轻重顺序编纂而成的。中络则肌肤麻木、口眼歪斜;中经则身体重着,半身不遂;中腑则神昏仆倒、肢节废;中脏则舌难言、语言謇涩、口吐涎沫、身热。歌诀最后一句,“续命”为小续命汤,“防通”为防风通圣散,“三生”为三生饮。
(三)内风
【主证】
头晕、目眩、肢麻、筋惕、肉瞤、手足震颤抽搐、足痿无力、脉象细弦或虚数。
【辨】
内风多起于血虚,除内风的特征外当辨认血虚本证,如心悸、失眠、面色苍白等,以及深一层的肾阴亏乏,水不涵木,腰膝软酸、潮热、盗汗、两尺脉弱等症。
【治法】
1.养血息风法。
2.滋阴潜阳法。
3.温养肝肾法。
【论】
内风无风可散,应以养血为主,血行则风自灭,方如加减复脉汤,进一步滋阴潜阳,如大定风珠。大概肝为刚脏,用药宜柔不宜刚,宜清不宜燥,宜和不宜伐,但有火不归水,虚风上扰,当温养肝肾,例如风痱证用地黄饮子。
【歌诀】
内风仆麻抽震颤,肝肾亏虚足痿见;
养息滋潜温肝肾,加复大定地黄验。
【歌诀解释】
歌诀前两句概括了内风的特征:眩晕欲仆、肢麻、抽搐、震颤;以及由于肝肾精血亏虚所致的足痿无力,如风痱证。歌诀最后一句,“加复”为加减复脉汤,“大定”为大定风珠,“地黄”为地黄饮子。
总结:风分为伤风、中风、内风。
凡属六淫之风邪引起的疾患皆属于外风,而由血虚内生引起的则为内风。中风之真中属于外风,具体而言,浅者在络,较重在经,深者在腑,再深在脏。类中由内因而起,分气中、火中、痰中等。
具体治法:
伤风采用宣肺辛散法、调和营卫法、固表祛邪法。
中风采用搜风涤邪法、疏表攻里法、逐风除痰法。
内风采用养血息风法、滋阴潜阳法、温养肝肾法。
【方剂选要】
1、葱豉汤:豆豉、葱白。
2、桂枝汤:桂枝、白芍、甘草、姜、枣。
3、玉屏风散:防风、黄芪、白术。
4、黄连上清丸:黄连、黄芩、黄柏、山栀、菊花、当归、桔梗、薄荷、玄参、花粉、川芎、姜黄、连翘、大黄、葛根。
5、藿香正气散:藿香、紫苏、白芷、桔梗、大腹皮、茯苓、白术、陈皮、半夏曲、厚朴、甘草、姜、枣。
6、痛风丸:羌活、苍术、桂枝、红花、川芎、桃仁、黄柏、南星、神曲、龙胆草、白芷、威灵仙、防己。
7、小续命汤:防风、麻黄、杏仁、桂枝、白芍、川芎、人参、甘草、黄芩、防己、附子、姜、枣。
8、防风通圣散:麻黄、石膏、桔梗、黄芩、山栀、荆芥、滑石、白术、陈皮、甘草、川芎、归身、防风、大黄、芒硝、白芍、薄荷、连翘。
9、三生饮:生南星、生川乌、生附子、木香、人参。
10、加减复脉汤:生地、白芍、麦冬、阿胶、麻仁、炙甘草。
11、大定风珠:白芍、阿胶、龟板、生地、麻仁、五味子、牡蛎、麦冬、鳖甲、炙甘草、鸡子黄。
12、地黄饮子:熟地、巴戟、山萸、苁蓉、附子、肉桂、石斛、麦冬、菖蒲、远志、茯苓、五味子。
【药物分类】
1、疏风:防风、荆芥、桂枝、薄荷、豆豉、豆卷、葱白、生姜。
2、宣肺:桔梗、蝉衣、牛蒡、杏仁。
3、清头目:桑叶、菊花、蔓荆子、藁本。
4、通鼻窍:辛夷、苍耳子、白芷。
5、潜阳息风:天麻、钩藤、牡蛎、石决明、蜈蚣、全蝎。
二、寒
寒邪发病,四时均有,以冬季为多见。浅者伤表,重者中里,也有表里同时感受的。
寒为阴邪,治疗大法不外温散和温中。但中于内者影响脾肾最多,因其能郁遏和损害阳气,故温中逐寒之外,还须注意通阳和回阳。
伤寒的变化较为复杂,可以从表传为里证,亦能由寒化为热病,在发展过程中当与其他各纲密切联系。
(一)伤寒
【主证】
恶寒、发热、头项强痛、体痛、无汗、脉象浮紧而数、舌苔薄白或白腻。
【辨】
伤寒初起,主要是形寒、身热逐渐上升,但得汗以后可以降低,所谓体若燔炭,汗出而散。如果汗出不解,热势反增,则为传变开始,不可拘于寒邪。
【治法】
1.辛温发汗法。
2.生津解肌法。
【论】
风寒在肌表,均以汗出为正治,因寒邪性质属阴,主用辛温,方如麻黄汤,与风邪用辛平,风温用辛凉有别。若见项背强∏∏者,为筋失所养,属刚痉,当佐以生津,如葛根汤。
【歌诀】
伤寒寒热无汗痛,项强∏为刚痉;
辛温发汗生解肌,方选麻黄葛根用。
【歌诀解释】歌诀前两句,指伤寒多见恶寒发热、无汗、头痛体痛,以及由于筋脉失养而引起的头项强痛,即刚痉。歌诀最后一句,“麻黄”为麻黄汤,“葛根”为葛根汤。
【兼证和治法】
1、风寒:风邪和寒邪合并,多从寒化,与伤寒同一治法。
2、寒湿:大多对湿热而言,病属于里,见“湿”纲。又有寒湿流经,实为痹证,方用蠲痹汤。
3、寒包火:即内热而外感寒邪,证见头痛、口干、咳嗽、咽痛、去衣则凛凛、着衣则烦躁,治宜疏表清里,便闭者可兼下法,方如凉膈散。
(二)中寒
【主证】
恶寒、遍体疼痛、口有冷涎、手足不温、腹痛喜按、肠鸣泄泻,重者猝然口噤失音、昏不知人、四肢强直或拘急厥冷、脉伏、舌卷、囊缩。
【辨】
寒中于里,表现为一派寒象,身不发热,脉象不浮。猝然昏厥的证候,与中风相似,但中风脉浮弦或大,中寒脉微细若无,中风有口眼歪斜、半身不遂等,中寒则否。
【治法】
1.辛热祛寒法。
2.逐寒通阳法。
3.蠲阴敛阳法。
【论】
寒邪犯内,治宜辛热,方如四逆汤。倘寒邪充斥,阳气欲绝,则逐寒兼通阳,方如白通汤。或沉寒在内,格阳于外,面赤身热,不烦而躁,水饮不思,称作真寒假热,宜益元汤抑阴以敛阳,慎防虚脱。这是内脏受寒的一般治法,其有寒伤于胃而为呃逆、呕吐清水白沫,寒伤于肠而为下利清谷,腹内剧痛腹壁可见状如头足等,另行分别处理。
【歌诀】
中寒寒痛末不温,冷涎腹痛泄肠鸣;
重昏口噤拘厥冷,舌卷囊缩脉伏证;
祛寒逐寒蠲阴敛,四逆白通益元用。
【歌诀解释】歌诀前两句,概括了中寒的主证,证见恶寒、遍体疼痛、手足不温、口有冷涎、腹痛、泄泻、肠鸣等。歌诀中间两句“重昏口噤拘厥冷,舌卷囊缩脉伏证”,收录了中寒的重证,证见昏不知人、口噤失音、拘急厥冷、舌卷、囊缩、脉伏等危象。歌诀最后一句,“四逆”为四逆汤,“白通”为白通汤,“益元”为益元汤。
(三)虚寒
【主证】
最恶隙风、四肢不温、神疲、食少、自利、不渴、脉象沉微。
【辨】
此为本身阳气衰弱所引起的寒证,与中寒不同。中寒虽亦能出现阳虚现象,但应以寒邪为主,且严重时有格阳于外的假热;阳虚进展则多为虚脱证状。
【治法】
1.温中扶脾法。
2.温暖肾命法。
【论】
虚寒证当温补阳气,轻者手足不冷,治脾,方如理中汤;重者手足不温,治肾,如附子汤。五脏均有阳虚证,脾肾为先后二天,应特别重视。
【歌诀】
虚寒隙风不温利,神疲食少不渴知;
温中扶脾暖命力,不冷理中温附子。
【歌诀解释】歌诀前两句,涵盖了虚寒的主证,证见最恶隙风、四肢不温、自利、神疲、食少、不渴等。歌诀的最后一句“不冷理中温附子”,意思是“四肢不冷”用理中汤,“四肢不温”用附子汤。
总结:寒分为伤寒、中寒、虚寒。
伤寒即由六淫之寒邪侵入肌表,中寒多有寒邪直中人体之内,而虚寒在多见人体自身之脾、肾阳气虚弱以致虚寒。秦氏还指出:“伤寒的变化较为复杂,可以从表传为里症,亦能由寒化为热病,在发展过程中当与其他各纲密切联系。”
具体治法:
伤寒采用辛温发汗法、生津解肌法。
中寒采用辛热祛寒法、逐寒通阳法、蠲阴敛阳法。
虚寒采用温中扶脾法、温暖肾命法。
【方剂选要】
1、麻黄汤:麻黄、桂枝、杏仁、甘草。
2、葛根汤:葛根、麻黄、桂枝、白芍、甘草、姜、枣。
3、蠲痹汤:羌活、防风、姜黄、黄芪、当归、赤芍、甘草、姜、枣。
4、凉膈散:薄荷、黄芩、山栀、连翘、大黄、芒硝、甘草。
5、四逆汤:干姜、附子、甘草。
6、白通汤:干姜、附子、葱白。
7、益元汤:附子、干姜、艾叶、人参、黄连、知母、麦冬、五味子、甘草、葱白、姜、枣。
8、理中汤:白术、人参、炮姜、炙甘草。
9、附子汤:附子、人参、白术、白芍、茯苓。
【药物分类】
1、散寒:麻黄、桂枝、紫苏、羌活、独活、细辛、葱白、生姜。
2、逐寒回阳:附子、肉桂、干姜、炮姜、吴萸、丁香、乌药、荜茇、胡芦巴、硫黄、乌头、巴戟天、益智、茴香、艾叶。
相关文章
暂无信息
回顶部
中医中药养生网 ICP备888888888号
手机:13847698978
地址:内蒙古赤峰市红山区农畜产业园区金宸领地公寓颈复康大药房
技术支持:
云梦吧网络
首页
一键拨号
男科
我的
在线预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