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膏药方
ED
蒙医
王琦经验集
体质验方
专利技术
阴阳八卦
万年历
男科
专利方剂
骨科神经
内科
外科
妇科
头痛
儿科
口喉鼻眼耳
肠胃泌尿
肝胆肛肠
呼吸皮肤
肿瘤
美容减肥
心脑血管
理疗保健
滋补延寿
偏方秘方
中医杂科
药酒食疗
中医疗法
性病
在线预约
十二经络病证及病机分析
急救方法
中医诊断
刘渡舟
八卦象数疗法
《中药学》教材目录
四物汤证方及加减法大全
艾灸药粉
黄芪桂枝五物汤
男科专治
首页
>>
通知公告
>>
特种治疗方法
>>
查看详情
柳少逸:小柴胡汤之少阳百病此为宗(下)《伤寒杂病论》中的柴胡剂类方应用(2)胃癌术后案 肺癌案 水肿案 黄疸案 产后感染案 疟疾案 糖尿病案 柴胡去半夏加栝楼汤 乳癖案 冠心病心动过缓案 柴胡桂枝干
2022-01-07 08:54:54
柴胡汤临床应用极广,涉猎疾病亦甚多,《伤寒论》中加减应用凡七,变通类方五首,《金匮要略》中一首。
后世诸贤宗仲景之方加减出入原则有三:
①准少阳证;②柴胡证具;③药证相符。
于是广验于临床,踵事增华,衍化出众多的小柴胡汤变方及其类方(简称柴胡剂),方剂之多,不胜枚举,但也有出于臆造者,故不免良莠不齐。
今选百余首附录于后,且多为笔者验诸临床,有一得之见者。然蠡测所得,难免有东施效颦之弊;寡睹其验,或许有刻舟求剑之作。故仅供参考。
柴胡芒硝汤/柴胡桂枝干姜汤/柴胡去半夏加栝楼汤/鳖甲煎丸
4.柴胡加芒硝汤
药物组成
柴胡30g,黄芩15g,人参10g,甘草10g,生姜10g,半夏10g,大枣4枚,芒硝10g。上8味,以水400mL,煮取200mL,去滓,内芒硝,更煮微沸,分温再服。不解,更作。
渊源、功效及临床应用
方出《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乃为小柴胡汤证兼胃肠有实热者而设之方。虽有微利,燥结仍留,加入芒硝,泄热软坚,则胃实可除,潮热微利自止,乃少阳、阳明同治之法也。本方量小,为和解兼清里之轻剂。
原文:“伤寒十三日,不解,胸胁满而呕,日晡所发潮热,已而微利,此本柴胡证,下之以不得利,今反利者,知医以丸药下之,此非其治也。潮热者,实也。先宜服小柴胡汤以解外,后以柴胡加芒硝汤方主之。”
此方既为和解兼清里之轻剂,故对急性胆囊炎、胰腺炎、阑尾炎、胆结石合并感染者,较大柴胡汤证而缓者,乃可应用。
医案举例
急性阑尾炎案
徐某,女,48岁,农民。1990年4月初诊。胃脘部胀闷5天,右下腹剧痛2天。5天前,患者自感情绪激动后出现胃脘部胀闷不适,纳差、恶心,当时未在意。2天前,渐感右下腹部阵发性剧痛,全腹胀闷,大便4天未解,且伴高热(39.6℃)、寒战。麦氏点明显压痛及反跳痛,局部腹肌稍紧张。查血:白细胞12×109/L,中性粒细胞0.82。脉滑数,舌红,苔黄腻。
证属气机不利,热结肠腑。治宜枢转气机,清热活瘀。予柴胡加芒硝汤加味。
处方:柴胡30g,黄芩15g,半夏10g,党参15g,芒硝10g,大血藤30g,败酱草30g。上方5剂,水煎服,每日1剂。服后诸症大减,但局部仍拒按,上方加炮山甲6g(研细冲服),再进5剂,诸症悉除。
急性胆囊炎案
钱某,男,43岁,教师。于1983年12月初诊。生气后饮酒并食油腻之物,当即感胃部不舒,认为是饮酒所致。于次日上腹疼痛渐加,且感恶寒,轻微发热,在当地医院按胃炎给予一般治疗,病情反而益剧,渐感上腹偏右剧烈疼痛,且感后背部疼痛剧烈,攻撑欲破之感,畏寒渐至寒战,高热,体温40℃。查血:白细胞12.3×109/L,中性粒细胞0.85。查体:莫非氏征阳性。脉弦数,舌红,苔黄腻。
证属枢机不利,胆腑热蕴。治宜枢转少阳,清热利胆。予柴胡加芒硝汤加味。
处方:柴胡10g,半夏12g,黄芩15g,党参15g,芒硝10g,虎杖30g,茵陈30g,栀子12g,川楝子10g,延胡索10g,甘草10g,生姜10g,大枣10g。水煎服,每日1剂,2次分服。服药3剂,诸症好转,可进少量饮食,再守方继服3剂,疼痛基本消失,饮食如常。为彻底治疗之,令其守方再进3剂,诸症悉除。
急性胰腺炎案
刘某,女,37岁。1987年3月21日初诊。患“急性胰腺炎”在内科住院1周,经内科各种治疗,病情未见好转。邀笔者会诊,症见:左侧胁肋、背部剧烈疼痛,恶心,剧痛时即呕吐不止,呕吐物为黏液及黄绿苦胆水,大便秘结,发病至今未解大便,小便黄赤,脉弦数而细,舌质红,苔黄厚而燥。
证属气郁热结,治当调理枢机,泻下热结。予柴胡加芒硝汤加味。
处方:柴胡15g,半夏10g,黄芩15g,党参10g,芒硝15g,大黄15g(后下),白芍30g,甘草10g,生姜10g,大枣10g。水煎服。1剂后,腹内雷鸣,泻下粪结若干,腹痛减其七八。再进2剂,疼痛基本消失。为巩固疗效,上方去大黄,改芒硝为6g,加大党参量至20g,服药5剂,诸症悉除,愈可出院。
便秘案
徐某,女,48岁,农民。1990年4月初诊。间断性便秘5年。5年前,情志欠畅后出现便秘,3~5日解1次,服“果导片”方可缓解。后每于情志不畅即复发,屡服“果导片”。2年前,“果导片”服至4片,亦不能缓解,伴腹部胀闷,嗳气频作,舌红,苔黄燥,脉沉。
证属枢机不利,肠腑热蕴。治宜枢转气机,清热通便。
服柴胡加芒硝汤10剂,病情基本痊愈,后予补中益气丸及逍遥丸调治1月余,随访半年,未再复发。
5.柴胡桂枝干姜汤
药物组成
柴胡30g,桂枝15g,干姜10g,栝楼根20g,黄芩15g,牡蛎30g,炙甘草10g。上7味,以水500mL,煮取300mL,去滓,再煎取200mL,温服100mL,日2服。初服微烦,复服,汗出便愈。
渊源、功效及临床应用
方出自《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下》及《金匮要略·疟病脉证并治》。乃为误治后,少阳未解兼水饮微结证及“疟寒多微有热,或但寒不热”证而设之方。
《伤寒论》云:“伤寒五六日,已发汗而复下之,胸胁满,微结,小便不利,渴而不呕,但头汗出,往来寒热,心烦者,此为未解也,柴胡桂枝干姜汤主之。”
《金匮要略》云:“柴胡姜桂汤,治疟寒多微有热,或但寒不热。”
论中所述,说明病邪未离少阳,故方以柴芩合用,和解少阳;栝楼根、牡蛎同用,能逐饮开结;桂、姜、草同用,乃辛甘化阳之伍,以温化水饮。因不呕,故不用半夏;胃气不虚,且水饮内阻,故去参、枣之壅补。初服本方,因邪正交争而有微烦感觉,再服则表里之阳气宣通,汗出便愈。故方药后有此片语。
考柴胡桂枝干姜汤,其证可分见三端:
柴胡主症:胸胁满微结,往来寒热。
内部从症:心烦,小便不利。
上部见症:头汗出,口渴。
临床上其用有二:
其一,用于较小柴胡汤证更为虚的疾病,如肺结核、肾盂肾炎、颈淋巴结结核、结核性腹膜炎、胸膜肥厚粘连。
其二,因本方在处方构成上,与柴胡加龙骨牡蛎汤近似,故亦适用于诸神志疾患及瘿瘤者。
医案举例
冠心病心动过缓案
于某,男,48岁,农民。1989年6月初诊。时感胸闷憋气3年,伴眩晕跌仆3天。3年前开始,每遇劳累或情志不畅则胸闷、憋气,深呼吸方感稍畅,经西医检查,诊为“冠状动脉供血不足”。经常服用“复方丹参片、冠心苏合丸、活心丹”,症状仍时作。于3天前,在田间劳动时,突感头晕目眩,即仆倒在地,因当时无人发现,故发作时情况不明。醒后感胸闷、憋气,心中发乱,头晕目眩,恶心欲吐,不敢活动及站立,稍站立即有欲仆感。
农村医生诊其病,言为“心动过缓(38次/分),心源性休克”。给予“阿托品、谷维素及扩冠药”,病情无显著好转,故来诊。检查:脉迟(44次/分),舌暗淡,边有齿痕,苔白滑。心电图示:心动过缓(42次/分),慢性冠状动脉供血不足。
证属枢机不利,阳气被郁,痰饮不化。治宜枢转气机,温阳化饮。予柴胡桂枝干姜汤加味。
处方:柴胡12g,桂枝12g,干姜10g,半夏12g,党参15g,黄芩10g,川附子15g,丹参15g,檀香10g,炙甘草10g,大枣10g。水煎服,每日1剂。3剂后,眩晕减,胸症亦减。继服3剂,其症去其大半。上方改川附子6g,5剂后诸症悉平。
乳癖案
贺某,女,42岁。1976年11月8日初诊。患者右乳胀闷不适近一年。后触之有一肿物,如鸽卵大,且经前乳胀加剧,肿物明显增大,经后乳房胀痛减轻,且肿物亦小亦软。B超示:乳腺囊性增生。伴胸胁苦满,心烦易怒,口苦咽干,脉弦,左关弦而有力,尺脉弱。
此乃肝郁气滞、痰瘀互结而成乳癖。师柴胡桂枝干姜汤意化裁。
处方:柴胡12g,黄芩10g,桂枝10g,干姜10g,天花粉15g,牡蛎20g,夏枯草10g,香附12g,山慈菇10g,浙贝10g,当归10g,川芎10g,牡蛎15g,炙甘草10g。水煎服。服药15剂后,乳房肿物全消,诸症豁然。遂予逍遥丸续服以疏肝气、调冲任。
6.柴胡去半夏加栝楼汤
药物组成
柴胡24g,人参9g,黄芩9g,甘草9g,栝楼根12g,生姜6g,大枣12枚。以水500mL,煮取300mL,去滓,再煎取200mL,温服100mL,日2服。
渊源、功效及临床应用方出诸《金匮要略·疟病脉证并治》。“疟病发渴者,由风火内淫,劫夺津液而然,半夏性滑利窍,重伤阴液,故去之,而加天花粉生津润燥。”
《巢氏病源·劳疟候》云:“凡疟积久不瘥者,则表里俱虚,客邪未散,真气不复,故疟虽暂间,小劳便发。”
方由小柴胡汤减去了辛味之半夏,再配入甘寒之花粉,故适用于“风火内淫,劫夺津液”之疟疾偏热型。
医案举例
疟疾案
姜某,女,42岁。1967年10月请业师牟永昌公诊治。往来寒热1月余。1月余前,患者冒雨涉水后,出现发冷发热,体温高达39.8℃,服解热镇痛片2片,汗出热解,至次日晨起又感发冷,约半小时又感发热,再次服解热药片,再次汗出热退,如此反复寒热约1周。
患者去医院查血常规:血红蛋白95g/L,白细胞11×109/L,中性粒细胞0.78,淋巴细胞0.22。以“感染”而收住院治疗20天后,病情仍不见好转,患者要求出院,出院后求牟师诊治。症见:寒热往来,每日一作,热后汗出而解,形体羸瘦,舌红无苔,脉细数。虽本地无疟疾流行,但牟师仍疑为疟疾。
令其查疟原虫,患者与其家属因未予重视,故取样后即请牟师处方,以返其家。
处方:柴胡30g,黄芩15g,党参12g,天花粉15g,甘草10g,葛根30g,草果12g,常山12g,生姜10g,大枣10g。水煎服,每日1剂。4剂后,诸症大减,体温降至38℃左右,口渴减。复诊时,取化验单视之,查到疟原虫,因服中药效佳,故病人仍要求服中药治疗。
牟师于上方又加入白头翁15g、白薇12g、银柴胡15g,服5剂后,体温降至37℃以下,饮食好转,体质渐丰。继服10剂,体温恢复正常,余症消失。为巩固疗效,继进5剂,病情痊愈,再查疟原虫,为阴性。
糖尿病案
张某,女,54岁。1989年12月初诊。患糖尿病4年。4年前,因多饮多尿而至医院,诊为“糖尿病”。曾服“D860及降糖灵、消渴丸”等药物,病情时轻时重。近年来,病情加重,时烦躁,五心烦热,口干咽燥,便秘,每日饮约5暖瓶水,小溲10余次,尿糖(++++),血糖21.1mmol/L。舌红少苔,脉细数。
遂予柴胡去半夏加栝楼汤加味。处方:柴胡12g,黄芩12g,西洋参12g,天花粉15g,山药30g,黄芪30g,黄连10g,生地15g,玄参12g,白薇12g,甘草10g,生姜3片。水煎服。上药服8剂后,诸症减半,尿糖(++)。上方继服10剂,诸症稍存,尿糖(+)。守上方30剂,尿糖(±)。为巩固疗效,上方1剂研末冲服,每日3次,每次10g。
7.鳖甲煎丸
药物组成
鳖甲6g(炙),乌扇1.5g,黄芩1.5g,柴胡3g,鼠妇1.5g,干姜1.5g,大黄1.5g,芍药2.5g,桂枝1.5g,葶苈0.5g,石韦1.5g,厚朴1.5g,牡丹2.5g,瞿麦1g,紫葳1.5g,半夏0.5g,人参0.5g,蜇虫2.5g,阿胶1.5g,蜂窠2g(炙),赤消6g,蜣螂3g,桃仁1g。为末,取煅灶下灰50g,清酒300mL,浸灰,候酒尽一半,着鳖甲于中,煮令泛烂如胶漆,绞取汁,内诸药,煎为丸,如梧子大,空心服7丸,日3服。
渊源、功效及临床应用
方出诸《金匮要略·疟病脉证并治》。篇中曰:“病疟,以月一日发,当以十五日愈,设不差,当月尽解;如其不差,当云何?师曰:此结为癥瘕,名曰疟母,急治之,宜鳖甲煎丸。”
《金匮要略心典》曰:“天气十五日一更,人之气亦十五日一更,气更则邪当解也。否则三十日天人之气再更,而邪自不能留矣。设更不愈,其邪必假血依痰,结为癥瘕,僻处胁下,将成负固不服之势,故宜急治。鳖甲煎丸,行气逐血之药颇多,而不嫌其竣;一日三服,不嫌其急,所谓乘其未集而击之也。”
《金匮要略论注》曰:“药用鳖甲煎者,鳖甲入肝,除邪养正,合煅灶灰浸酒去瘕,效以为君。小柴胡、桂枝汤、大承气汤为三阳主药,故以为臣。但甘草嫌柔缓而减药力,枳实嫌破气而直下,故去之。外加干姜、阿胶,助人参、白芍养正为佐。瘕必假血依痰,故以四虫、桃仁合半夏消血化痰。凡积必由气结,气利而积消,故以乌扇、葶苈利肺气。合石韦、瞿麦消气热而化气散结,血因邪聚则热,故以牡丹、紫葳去血中伏火、膈中实热为使。”
由此可见,鳖甲煎丸具扶正祛邪、软坚消痰、理气活血之用。其应用极为广泛,除用治疟母外,还可用于多种原因引起的肝脾肿大、子宫肌瘤、卵巢囊肿及胸、腹腔其他肿瘤。笔者尚以鳖甲煎丸易汤,治疗肾病水肿者,疗效亦可。
医案举例
产后感染案
梁某,女,29岁。1977年7月23日初诊。产后行房,遂致感染。带下恶臭难闻,腹痛拒按,体温持续在38℃~39℃,腹部膨胀,弥漫性触痛,口苦咽干,心烦易怒,大便干结,小便赤黄,舌苔黄腻,脉弦数。
此乃湿热瘀毒结于下焦、络脉瘀阻之证,故予以鳖甲煎丸易汤化裁。
处方:柴胡20g,黄芩12g,射干12g,炙鳖甲10g,鼠妇10g,大黄10g,桂枝12g,赤芍15g,芦根20g,葶苈子10g,石韦10g,瞿麦10g,牡丹皮12g,红参10g,制半夏6g,土鳖虫15g,露蜂房6g,凌霄花10g,芒硝6g,地龙12g,大血藤15g,虎杖15g,白花蛇舌草15g,半枝莲15g,半边莲15g,重楼15g,当归15g,姜枣各10g。水煎服。
予生大黄30g、芒硝10g、醋延胡索15g、五倍子10g、苍术15g、黄柏15g,研末,淡醋调糊敷脐中与脐下。服药10剂,腹痛腹胀悉减,带下已少,大便通,小便利。仍予上方继服。又服药10剂,诸症悉除。
黄疸案
王某,女,71岁。2011年11月29日初诊。一月前全身出现黄疸,曾去省、市多处医院就诊,未愈,今来诊。诉胸胁苦满,伴右胁痛,口苦,咽干,咳嗽,小便黄,大便干。往有慢性支气管炎病史。舌红略暗,苔薄白微黄,脉沉弦而数。肝、胆、胰、脾、双肾彩超示:肝脏大小形态尚可,被膜尚连续,实质回声尚均匀,血管纹理显示尚清晰,门静脉不宽,肝内外胆管未见扩张。胆囊大小形态尚可,壁厚粗糙,腔内透声可。胰脾形态、回声正常。双肾大小形态尚可,右肾中部实质内探及大小约3.1cm×2.8cm囊性回声。
超声提示:①胆囊炎性表现;②右肾囊肿。查血肝功及HBsAg均无异常。
证属枢机不利,肝胆湿热,气化失司。治宜通达枢机,调和营卫,清利湿热。予以鳖甲煎丸易汤化裁。
处方:柴胡30g,黄芩15g,炙鳖甲12g,红参10g,姜半夏12g,桂枝15g,炒白芍15g,酒大黄10g,厚朴10g,牡丹皮15g,虎杖30g,重楼20g,大血藤30g,土鳖虫15g,地龙10g,水蛭10g,鼠妇10g,芦根30g,葶苈子15g,炒王不留行15g,川牛膝15g,瞿麦10g,石韦10g,凌霄花10g,射干10g,当归10g,川芎10g,天花粉10g,炒苍术12g,茵陈30g,炮山甲3g(冲),制香附10g,夏枯草10g,生姜10g,大枣10g。水煎服。
2011年12月5日复诊,患者自述口苦诸症减轻,原气管炎症状服药后愈,二便调。查黄疸较前减轻。仍宗原意施治。上方加郁金12g,槐耳10g。续服30剂。病臻痊可。
水肿案
张某,男,63岁。2012年5月20日初诊。头晕6年,胸闷、气短、头晕伴食欲不振、下肢浮肿半月余。患者自述2006年劳累后出现头晕,并伴头痛、恶心、呕吐、意识不清等症状,休息后头晕症状缓解,患者及家属未予重视,亦未进一步检查与治疗。此后间断出现头晕症状。
2008年10月,患者干农活时突然出现头晕,呈持续性,并伴有胸闷、气短、恶心,无呕吐,随即昏倒,休息后自行清醒,后就诊于某医院,测血压为250/90mmHg,行相关检验及检查,诊断为“双侧肾上腺增生、高血压病”,建议予以口服降压药物治疗,但效果不佳。
2010年8月自觉头晕症状加重,就诊于某医学院附属医院,查肌酐231mmol/L,尿素氮22.6mmol/L,并行相关检查,诊断为“高血压病、左肾萎缩、左肾动脉狭窄、CKD-Ⅲ期”,给予拜新同、海昆肾喜胶囊、哌唑嗪等药物治疗,血压控制一般。
2012年1月开始头晕症状较前明显加重,胸闷、气短、心慌症状也较前加重,查肌酐269.2mmol/L,尿素氮20.7mmol/L,给予左旋氨氯地平、氯沙坦等药物治疗,效果不佳。
此后上述症状呈进行性加重,近半月患者感胸闷、气短、头晕、食欲不振较前明显加重,为求进一步治疗来诊,以“慢性肾功能不全、高血压病”收入院。
证属肾元不足,枢机不利,气化失司,湿浊内郁,肾络瘀阻。诊断:水肿。治宜调达气机,益气活血,祛湿化浊,利水消肿。予鳖甲煎丸合五苓散易汤化裁。
处方:炙鳖甲12g,柴胡12g,黄芩10g,红参10g,竹茹15g,桂枝12g,赤芍12g,酒大黄10g,厚朴10g,芦根15g,葶苈子10g,萹蓄15g,石韦10g,瞿麦15g,射干10g,凌霄花10g,三七10g,鼠妇10g,当归15g,川芎15g,补骨脂10g,云苓20g,猪苓15g,炒泽泻30g,炒白术15g,车前子30g,黄芪30g,知母10g,炒桃仁12g,红花12g,丹参15g,牡丹皮10g,茯苓皮20g,水牛角10g,淫羊藿12g,生姜10g,大枣10g。水煎服。
同时,予以大黄50g、芒硝30g、牡蛎30g、五倍子15g、炒栀子30g、当归50g、川芎30g、车前子30g,共为细末,敷神阙穴,每日1次。上方加减服药42剂后,诸症豁然,查肌酐、尿素氮等指标属正常范围。续服14剂出院。嘱每日服金匮肾气丸、桂枝茯苓胶囊善后。
肺癌案
胡某,男,60岁。2011年5月11日初诊。患者因颈部淋巴结肿大2月余在某医学院附属医院诊断为:①左肺低分化腺癌并多发淋巴结转移(Ⅳ期);②慢性萎缩性胃炎;③Ⅱ度骨髓抑制。遂在该院行化疗,化疗后患者自述全身乏力,口淡无味,晚间口干,纳食不佳,睡眠差,入睡困难,自述病前每天睡眠3~4小时,巩膜黄染,舌暗,苔白,舌下静脉迂曲粗大,脉细微数。
辨证:枢机不利,气化失司,痰瘀固结。诊断:①肺痿;②痰核。治宜通达枢机,调和营卫,化气通脉,豁痰散结。予鳖甲煎丸易汤加味。
处方:炙鳖甲15g,炮山甲6g,柴胡15g,黄芩10g,红参12g,姜半夏10g,桂枝15g,炙白芍12g,酒大黄6g,黄芪30g,穿破石30g,黄精15g,厚朴10g,芦根30g,葶苈子12g,射干10g,凌霄花10g,当归15g,白薇15g,白毛藤15g,三七10g,地龙12g,鼠妇10g,石韦12g,篇蓄12g,赤灵芝12g,槐耳12g,白花蛇舌草15g,半枝莲15g,半边莲15g,九节茶10g,八月札10g,干蟾皮10g,海藻15g,生姜10g,大枣10g。水煎服,每日1剂,早晚分服。
同时,予以紫龙膏外敷颈部淋巴结肿大处。处方:紫草10g,枯矾10g,樟脑10g,儿茶10g,龙血竭10g,炒苍术10g,黄柏10g,芦荟10g。
制法:紫草用香油炸枯,备用。后七味共为细末,每次10g,研入六神丸10粒,紫草油调敷患处。患者上方加减服用汤剂3个月,辅以紫龙膏外用。颈部淋巴结消退,全身无不适症状。
胃癌术后案
刘某,女,30岁。2012年3月23日初诊。患者1年前,因饮食不规律,时常出现胃脘部胀闷不适,有烧灼感,自服药物治疗,曾做钡餐示“胃炎”,服药物治疗未见明显好转。于1月前因胃部烧灼加重,到某医院做胃镜示“胃癌”。予以手术切除。因体质较差,未行化疗。
患者面色萎黄,纳食呆滞,心下痞满,口苦咽干,胸胁苦满,睡眠可,二便尚调。舌质淡红,苔白,脉弱。证属脾胃虚弱,胃津不足,胃络失养,孙络瘀阻而致心下痞(胃癌术后)。治宜健脾和胃,养阴通络。予鳖甲煎丸易汤化裁。
处方:炙鳖甲10g,柴胡10g,黄芩10g,姜半夏6g,红参10g,桂枝15g,炒白芍15g,炒白术12g,云苓15g,灵芝12g,黄芪15g,土鳖虫10g,炙何首乌10g,瞿麦10g,射干10g,葶苈子10g,干蟾粉6g(研冲),黄精10g,九节茶15g,百合10g,天龙3g,凌霄花10g,白花蛇舌草15g,半枝莲15g,莱菔子10g,白毛藤10g,白薇15g,绞股蓝15g,生姜10g,大枣10g。水煎服。
上方服用30剂,诸症悉除,予以香砂六君子汤合黄芪建中汤善后。
处方:红参6g,炒白术10g,云苓10g,灵芝15g,黄芪15g,土鳖虫10g,桂枝15g,炒白芍12g,炙何首乌10g,黄精12g,九节茶15g,百合10g,白花蛇舌草15g,半枝莲15g,白毛藤10g,白薇15g,绞股蓝15g,炒薏苡仁15g,炒山药15g,炒谷芽10g,炒麦芽10g,炙甘草10g,生姜10g,大枣10g,饴糖10g。水煎服。上方续服120剂,心下痞悉除。
相关文章
暂无信息
回顶部
中医中药养生网 ICP备888888888号
手机:13847698978
地址:内蒙古赤峰市红山区农畜产业园区金宸领地公寓颈复康大药房
技术支持:
云梦吧网络
首页
一键拨号
男科
我的
在线预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