娄多峰教授是首批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继承指导老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从事临床、教学工作70余载,博采众长,学验俱丰。娄老结合多年临床经验,逐步制定了以“虚、邪、瘀”为核心的中医风湿病学科体系,立虚、邪、瘀学说,创虚、邪、瘀辨证,施独特治疗法则,重调摄预防护理。药对是临床上常用的、相对固定的2味药物的配伍形式,药对运用为历代医家所重视。笔者曾有幸随师侍诊,现将娄老运用药对治疗风湿病经验介绍如下。
1.1 川乌配全蝎
川乌辛散温通,善于祛风邪、除寒湿、通经络、利关节、止疼痛,为临床治疗风寒湿痹之要药。《长沙药解》曰:“乌头温燥下行,其性疏利迅速,开通关腠,驱逐寒湿之力甚捷。凡历节脚气、寒疝冷积、心腹疼痛之类,并有良功。”全蝎辛咸,能祛风通络止痛。张寿颐言:“蝎乃毒虫,味辛。其能治风者,盖亦以善于走窜之故,则风淫可祛,而湿痹可利。”娄老认为:川乌、全蝎同用,药力倍增,有较强的温经散寒、祛风除湿、通络止痛作用。该药对对于顽固性风寒湿痹病情较重者用之颇宜。制川乌常用量为 6~9 g,全蝎常用量为3~6 g。
1.2 附子配干姜
附子辛甘大热,禀雄壮之质,走而不守,有斩关夺将之势,为通行十二经纯阳之要药,有回阳补火、散寒除湿之效。干姜辛而大热,纯阳之味,守而不走,有温中、回阳、通脉之力。娄老认为:2药相须配对,协同并用,可使回阳救逆、温中散寒的作用大为增强。陶节庵言:“温经用附子,无干姜不热。”该药对常用于虚寒阴水、寒湿痹证的治疗,每与利水除湿和祛风除湿药同用,疗效亦佳。制附子常用量为6~15 g,干姜常用量为9~12 g。
1.3 麻黄配细辛
麻黄性温,味辛,质轻,为发汗解表第一药,具有温散寒邪的作用。细辛辛温,性升浮,有解表散寒止痛之效,可祛内寒而温脏腑。娄老认为:2者配对,可起到协同作用,鼓动内外之阳气,以加强发汗解表、祛寒止痛的功效。该药对一般多用于寒邪在表,或始入里,或阳虚外感之恶寒发热、无汗脉沉,以及身痛头痛、一身骨节尽痛者;配合其他相应药物可治疗风湿痹痛,疗效显著。麻黄常用量为6~10 g,细辛常用量为3~6 g。
1.4 桂枝配川芎
桂枝走而不守,能行达四肢,具有温经散寒、祛风通络的作用。川芎辛温升散,亦走而不守,善于活血祛风、行气止痛,《本草汇言》谓其“味辛性阳,气善走窜而无阴凝粘滞之态,虽入血分,又能去一切风、调一切气”。微信搜索关注岐黄民间传承公众号了解更多中医秘验方 娄老认为:2药相伍,并行不悖,为祛风寒、温经脉、利关节、止痹痛的常用药对。该药对用于初感风寒、肢体关节痹痛者,收效颇著;对于病程较长、病情较重的风寒痹证,配合其他祛风散寒、通络止痛药物同用,可收到较好的临床疗效。桂枝常用量为6~12 g,川芎常用量为3~6 g。
1.5 独活配桑寄生
独活辛、苦、微温,气芳香,性走窜,能通达经脉骨节之间,搜风祛湿,为治疗腰膝风湿痹痛之要药,古人有“独活,治足少阴伏风”之论。桑寄生味苦、甘,气平和,既能补肝肾、强筋骨,又可祛风湿、调血脉,有润筋通络之效,是较好的强壮性祛风湿药。娄老认为:2药同用,相使配对,擅入足少阴经,能益肾壮骨,祛风除湿,通痹止痛,具有扶正祛邪并施、标本兼顾之功效。该药对临床用于腰背酸痛、转侧不能、足膝痿痹屈伸不利、麻木难行之肾虚伏风的痹证,疗效较佳。独活常用量为9~20 g,桑寄生常用量为9~20 g。
1.6 乳香配没药
娄老根据多年临证经验,将风湿病的病因概括归纳为正气亏虚、邪气侵袭、痰浊瘀血3个方面。在诊治思路、用药特色等方面,娄老有独特的见解,如:祛邪、活血,勿忘益气养血;正气尚可,宜大剂祛邪;辨证既确,效方则守。娄老在治疗风湿病时善用药对,且疗效显著。临床常用白芍配甘草,因白芍养血敛阴,柔肝止痛,能在阴补血,和营敛阴,补肝血而养经脉,敛阴精和营卫,为缓挛急疼痛、治麻木之佳品;甘草甘缓,性平、冲和,能和逆气而补脾土。2药合用,益血养阴,缓急止痛,临床多用于治疗血虚引起的四肢拘挛作痛,尤其对于小腿腓肠肌痉挛在缓急解痉、镇痛方面确有增强协同的作用。白芍用量多在30~60 g,对手足挛痛疗效尤著。另外,方中制川乌、制附子均为有毒之品,临床应从小剂量开始,逐渐加量,并配生甘草先煎1 h以上,可减轻毒性,防止不良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