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膏药方
ED
蒙医
王琦经验集
体质验方
专利技术
阴阳八卦
万年历
男科
专利方剂
骨科神经
内科
外科
妇科
头痛
儿科
口喉鼻眼耳
肠胃泌尿
肝胆肛肠
呼吸皮肤
肿瘤
美容减肥
心脑血管
理疗保健
滋补延寿
偏方秘方
中医杂科
药酒食疗
中医疗法
性病
在线预约
十二经络病证及病机分析
急救方法
中医诊断
刘渡舟
八卦象数疗法
《中药学》教材目录
四物汤证方及加减法大全
艾灸药粉
黄芪桂枝五物汤
男科专治
首页
>>
通知公告
>>
特种治疗方法
>>
查看详情
产后调理的中药配方,给家里要宝宝的一起分享
2022-01-18 08:22:53
产后遍身痛
[病案]张某,女,32岁。1973年春就诊。患者为第二胎分娩,临产时流血较多,满月后恶露仍淋漓不净,因无他苦不以为然。近来全身疼痛,四肢关节疼甚(但不红不肿),身无寒热,初始认为外感风寒,给予疏散解表及药酒之类药物,服药十余日病势不减,反关节疼痛加甚,昼夜不息,四肢拘急,屈伸不利,失眠善惊。面色晄白颧赤,语言低微,舌干无苔质淡,脉细无力。
[治则]滋阴补血,通利关节。
[方药]当归 9克,熟地9克,怀牛膝9克,川断9克,桑寄生12克,白芍9克,龙骨15克,牡蛎15克,杜仲9克,木瓜9克,狗脊9克。服药7剂,四肢关节能屈能伸,疼痛减轻大半,睡眠得安。上方加龟版、女贞子、又服数剂,半月后就诊,云:诸恙均愈。为巩固疗效,上方续服几剂。(见《百灵妇科》,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评析]本例因产后失血过多,致阴血大亏,百骸空虚,筋脉失养而致关节疼痛,四肢拘急。初始用疏散解表之剂耗阴更甚,故症情更为加剧。今用滋阴补血之剂,使阴血充沛,关节濡润,屈伸得利,故遍身疼痛得止。以后方中加龟版、女贞子更育阴扶正,利于病情恢复,故能取得速效。(李祥云)
产后肢体冷痛
[病案1]林某,女,28岁。1981年8月某日就诊。冬季分娩,当时用冷水洗衣,指尖麻木发凉,渐至四肢麻木酸痛,遇冷则甚,经治半年无效。现就诊时值夏季,仍穿夹衣,头包方巾,肢体活动不便,肢体欠温,动则气急,易汗出,面色晄白,形体消瘦,胃纳欠佳,舌淡、苔薄白,脉沉缓。
[治则]益气养血,温经通络。
[方药]黄芪60克,桂枝30克,白芍15克,当归30克,乌蛇肉15克,木瓜15克,白术15克,全蝎10克,防风10克,生姜3片,大枣7枚。3剂药后肢体麻痛稍减,因恶寒,桂枝改为45克。服3剂药后汗出如洗,桂枝改为20克。前后共服120剂,病愈。随访至今未复发。
[病案2]马某,女,34岁。1982年11月25日就诊。今年8月份在流产时被电风扇所吹,随即全身寒冷,肌肉紧缩,十天后洗浴乘凉又受寒,当晚即全身重着酸痛,肢体麻木,活动不便,渐至手指、足尖麻木,扶物有触电感,关节有冷气感,遇寒酸痛更甚,曾用抗风湿灵、强的松、炎痛喜康,无显效。二便如常,肢体欠温,舌淡红、苔薄白,脉沉缓。化验检查:血常规,血沉均正常,类风湿因子阳性,抗“O”833单位。
[治则]温经散寒,通阳止痛。
[方药]麻黄10克,黄芪30克,桂枝20克,白芍15克,木瓜15克,天麻12克,全蝎10克,乌蛇肉12克,薏苡仁30克,川乌10克,干姜10克,防风10克。服5剂药后肢体痛减,共服60剂,体暖。以后用黄芪60克,薏苡仁60克,木瓜30克,天麻15克,大枣15枚煮粥食之。并配以人参再造丸,前后共治疗三个月,病愈。(见《山东中医杂志》1986年第3期)
[评析]产时百节空虚,腠理不密,气血虚弱,易感受风寒之邪,临床症状为肢体关节麻木酸痛,恶风怕冷。产后肢节酸痛是常见病,但难治,某些药物,尤其西药会通过乳汁又影响婴儿,故用药困难。今病案1以麻木酸痛为重,在益气补血重用当归、黄芪的同时又用大量桂枝温通透达营卫,以黄芪桂枝五物汤加减治疗,取得显效。病案2以恶风怕冷为主,寒湿凝滞为重,在益气养血的同时加用川乌、干姜,以乌头汤加减治疗,温经散寒,通阳开腠理,如此治疗寒湿散,脉络通,故病愈。(李祥云)
产后血晕
[病案1]方某,女,36岁。1958年3月4日入院。第一胎足月顺产,产后约一小时,自觉头晕眼花,胸闷气逆,小腹阵痛拒按,恶露不多,顷刻神昏口噤,不省人事,面色紫黯,四肢厥冷。用压舌板启口望舌,质呈紫色,脉弦涩。测血压14.6/8.0Kpa(110/60毫米汞柱)。
[治则]活血行血祛瘀。
[方药]血竭3克,没药4.5克,失笑散6克。用陈酒烫热分两次送服,须臾恶露下,腹痛胀减轻,神清肢暖,面色转润,血压上升为16.0/10.6kPa(120/80毫米汞柱),病情转危为安,继用生化汤3剂以理善后。
[病案2]郦某,女,28岁。1960年4月10日入院。第三胎,预产期十月底,自觉腰酸腹胀痛,下坠感。检查:宫底脐上四横指,有宫缩,测血压13.3/9.31kpa(100/70毫米汞柱),收入院待产,次日上午10时顺产分娩,产后阴道出血颇多,面色苍白,头晕目眩,心悸恶心,胸闷,冷汗淋漓,四肢厥冷,渐至昏厥。测血压8.0/5.3kPa(60/40毫米汞柱)。经补液及宫缩剂后病情无好转,急请中医会诊。舌质淡红,脉微细。
[治则]益气补血止血。
[方药]别直参9克煎汁温服,患者苏醒,继服当归补血汤加味,处方为当归21克,黄芪30克,鹿茸1.5克,生姜3片,红枣12克。服2剂患者愈。(见《裘笑梅妇科临床经验选》,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
[评析]产后血晕分闭与脱两种。闭为实症,阴道出血少,小腹胀痛,舌质紫黯,脉弦而涩,病案1即属之。方用夺命丹加失笑散,意在行气活血祛瘀,使血下行。脱为虚症,阴道出血量多如崩,无腹胀痛,脉微细或浮大,舌质淡红,病案2即属此。用独参汤大补元气,使无形之气速固,而卫有形之血不耗,得以固摄。上述两病案虽同为产后血晕,但症型不同,故用药有异,因两病例均处理得当,故取得速效。(李祥云)
产后郁冒
[病案]魏某,女,28岁。1975年6月12日诊。分娩时,胎儿大,产程长,产后出血过多,经紧急处理后即发眩晕,神志昏迷不语,以后醒来又晕,不知人事,面色苍白,舌尖淡红,脉左浮右涩。
[治则]补血行气。
[方药]先服鹿角胶30克,阿胶30克,隔水蒸化,童便冲服。服后二小时眼能半张开而头不昏晕,想进食,服蛋花汤后自觉心舒气平,但恶露不下,小腹疼痛。继而服红参10克,生黄芪30克,丹参10克,炒北五味10克,槟榔3克,炒五灵脂12克,炒蒲黄10克,生龙齿10克,桔梗10克,砂仁3克。服药后恶露渐多,腹痛已止,神情清醒,知饥饮食。此时改方为行气补血祛瘀,方用当归身10克,生黄芪30克,阿胶珠10克,炒五灵脂10克,炒蒲黄10克,潞党参20克,槟榔10克,金樱子60克,砂仁3克,琥珀末6克(布包煎)。服3剂药患者即能下床处理杂务,乳汁足,病愈。又服3剂巩固疗效。(见《王谓川妇科治疗经验》,四川人民出版社)
[评析]产后郁冒是“产后三病”之一。“郁冒”一般是阴虚于下,阳浮于上。该患者产后失血过多造成血虚,又因患者腹痛恶露不下,故患者为虚中夹实。先服第一方补血而救急,继而用红参、黄芪益气,丹参、槟榔行气导滞,再以失笑散化瘀;桔梗辛开苦泄排液,推动恶露下行而祛瘀,五味子宁心,龙齿潜阳,全方补虚化瘀略予镇静潜阳,迅速收效。(李祥云)
产后败血冲心
[病案]刘某,女,20岁。1981年10月19日夜首胎足月,顺产一孩,产后约三小时突然神志不清,烦躁不安,全身抽搐,二眼上吊,口吐涎沫,唇面青紫,舌体外伸,二便失禁,反复发作。经当地卫生院治疗后抽搐停止,余症仍在。体温36.9℃,脉搏105次/分,呼吸25次/分,血压12.0/8.0kPa(90/60毫米汞柱),烦躁不安,面色苍白,口唇干燥,腹壁反射消失,膝腱反射亢进,白细胞28.6×109/L(28600/立米毫米),中性89,中毒性颗粒廿;血培养(-)。诊断:1.产褥热。2.产后精神病。经补液、抗生素、激素、镇静剂等治疗无明显改善,转中医治疗。症如上述,大便三日未行,恶露极少,脐下满硬拒按,舌质淡红,苔黄干焦燥,脉微而涩。
[治则]祛瘀通腑,镇静安神。
[方药]桃仁10克,桂枝10克,熟大黄10克,五灵脂10克,蒲黄10克(包),赤芍15克,磁石15克(先煎),石菖蒲6克,远志6克,石决明18克(先煎),甘草3克。1剂后,神志转清,躁扰减轻,唯喜笑,大便道调,并下瘀血少许;舌苔黄微燥,脉沉涩。继以上方加减:桃仁10克,泽兰10克,赤芍15克,益母草15克,当归6克,川芎6克,黑姜6克,红参6克(另炖),蒲黄6克(包煎),五灵脂6克,荆芥穗3克,甘草3克。服2剂后,大便日二次,色黑而结,躁扰已除,饮食稍进,夜寐欠佳,舌苔转薄,脉细弱。瘀血已去,心脾两虚,治宜补益心脾,镇静安神,用归脾汤加减服10剂后,病情好转而出院。(见《福建中医药》1983年第1期)
[评析]产后败血冲心是“产后三冲”(冲心、冲肺、冲胃)之一。主要由于产后元气亏损,败血上冲所致。本案主要用桃仁承气汤祛瘀通腑,加用失笑散增强祛瘀之力,以后又加用清魂散,取其祛瘀并镇静安神,如此使瘀去而神安,再用归脾汤加减收功。(黄宣能)
产后狂躁
[病案]李某,女,28岁。1964年3月31日诊。平素心境不舒,新产十八天,自哺乳,恶露甚少。旬日前因争吵,突然神态失常,乱语,打人,不眠不食,口渴引饮,大便不解,目光呆视,语声宏亮,舌尖瘀红,苔薄黄中浊,脉大且实。
[治则]活血祛瘀,清涤府气,佐以理气解郁。
[方药]桃仁24克,当归9克,生大黄9克,元明粉9克,制香附9克,辰茯神9克,五灵脂6克,枳壳6克,柴胡6克,郁金6克,川芎3克,川朴2.5克。药后便解一次,恶露增多,间有安静之时。原方去元明粉、川朴、积壳、柴胡,加延胡索9克,生枣仁9克,熟枣仁9克,代代花4.5克,佛手3克。2剂后神清,偶有多语,恶露色量正常。继以益气血、安心神、疏肝郁、清邪热:党参9克,当归9克,远志9克,生枣仁9克,熟枣仁9克,制香附9克,乌药9克,桃仁24克,川芎3克,代代花3克,佛手3克,生大黄6克,五灵脂6克,琥珀1.5克。服2剂,仅感疲乏嗜睡,投归脾汤加味数剂而愈。《见《浙江中医杂志》1965年第2期)
[评析]本案为产后情志气郁,气滞则血瘀,兼府实不通所致之狂症。患者虽产后气血虚弱,但仍应遵“急则治标”之原则,先祛瘀、通府,然后再益气血、补心脾。如拘泥于产后血虚忌攻,则病难速效。(吕志连)
产后惊骇
[病案]李某,女,21岁,已婚。1990年4月15日就诊。患者因连生两女孩后受家人责难,内心惊怯不安,精神不振,目光呆滞,多疑善虑,心悸而烦,时常妄见狰狞鬼怪迎面扑来,心惊胆颤,不敢睁目,蒙头裹面,缩成一团,昼轻夜重,常诉口苦、口干,胃纳欠佳,舌红少苔,脉细数。多方求治无效。
[治则]滋阴降火,镇惊安神。
[方药]黄连10克,生地15克,当归15克,知母10克,麦冬20克,茯苓15克,磁石45克(先煎),珍珠母45克(先煎),生龙骨30克(先煎),生牡蛎30克(先煎),肉桂3克(后下),柏子仁10克,另将硃砂1.5克冲服。服6剂药后惊骇之症大减,再续服3剂病愈。又服5剂巩固之,随访未复发。(见《山东中医杂志》1990年第6期)
[评析]《素问》云:“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灵枢》又云:“心者,五脏六腑之大主也,精神之所舍也。”患者连生女孩,所愿不遂,忧思伤心,阴血耗伤,心火独亢,神机被扰,神失所舍,故致惊骇胆怯。今用殊砂安神丸加减,养心补血,滋阴降火,镇静安神,神有所舍,神明不乱,则病愈。(李祥云)
产后乳汁过多
[病案]吕某,女,27岁。1979年5月25日初诊。产后六天,在产后二天下乳,乳汁多而浓,两乳胀满牵引两胁,胸部刺痛,两乳如疮疖跳脓样疼痛,必须用吸奶器吸出才能缓解,一昼夜可吸出乳汁约1600~2100毫升,否则胸胁胀痛难忍,不能入眠,伴恶寒,心烦易怒,口苦咽干,纳谷不香,大便秘结,小便赤,无恶露。检查:两乳房胀满而硬,皮色不红,胸部及两乳房静脉怒张,体温不高,血白分正常,苔白厚微黄,舌质微红,脉虚弦。
[治则]平肝降逆,清热散结。
[方药]生白芍10克,生地15克,熟地15克,代赭石15克,黄芩9克,蒲公英30克,大麦芽30克,青皮6克,郁金6克,香附6克,川牛膝6克。服6剂,乳胀痛减轻,昼日仅吸出乳汁500~1000毫升,夜间不吸已能忍受,感口渴。故上方去麦芽、青皮,加天花粉12克,五味子9克。服3剂,乳汁变稀,胸胁痛止,已不需吸乳,夜能安眠,唯气短神疲,口渴引饮,面色晄白,为气阴两虚之故,以后给予益气养阴之剂5剂调理之。1980年3月随访患者一切正常。(见《山东中医学院学报》1980年第3期)
[评析]乳汁为血之化生,赖气以运行。肝必藏血,主疏泄,肝气有升发透泻的作用,调节全身气机,今患者疏泄失调,升发太过,血随气升,化为乳汁,故而乳汁过多。新产之妇阴血骤虚,血海空虚,肝血亏乏,而肝气相对有余,根据“逆者平之”、“结者散之”的原则用平肝降逆,清热散结之法。方中生白芍、生地、熟地滋阴养血以柔肝,代赭石平肝降逆,蒲公英、黄芩清热散结,青皮、郁金、香附疏肝气散郁结;大麦芽下气回乳,消乳房胀痛,川牛膝引血下行,故药后有效。后因口干,故去麦芽、青皮以免破气回乳太过,加用天花粉、五味子生津滋养肺肾,故而病愈。因患者气阴两虚,给予益气养阴之剂以理善后。(李祥云)
产后溢乳不止(一)
[病案]毛某,女,28岁。1981年6月诊。足月平产后,即少量乳汁自溢,且日渐加剧,以至每日更衣十多次,却无奶喂养婴儿。妇科检查:轻度子宫下垂。伴食欲不振,乏力口干,面色无华,精神萎靡,舌淡、苔薄微黄,脉虚。
[治则]补中益气。
[方药]黄芪15克,白术10克,陈皮6克,升麻6克,党参15克,当归10克,甘草3克。5剂后,症减,纳增。续服15剂而愈。随访三个月,喂养正常,妇科检查已恢复正常。(见《湖南医药杂志》1983年第3期)
[评析]治病不能见症治症,应洞察其致病之机理。溢乳不止系中气亏虚而不能统摄乳汁所致,故用东垣补中益气法使气足能摄乳,故病愈。若单用固涩,非治本之法,恐难速效,或罔效。(吕志连)
产后溢乳不止(二)
[病案]赖某,女,26岁。1976年4月12日入院。患者系初产妇,于1976年1月3日足月分娩一女婴,产程较长。婴儿出生后八天因便血而死亡,当时情绪悲痛,婴儿死亡五天乳胀痛,诊断为“乳腺炎”,曾用中药退奶,红外线照射,乳房胀痛消失,但乳汁不停地滴出,每日流出约2000毫升以上,曾用皮硝外敷,麦芽及豆豉煎服无效,若饮水则乳汁更多。入院后体检及妇科检查,乳房检查,头颅X线摄片均无异常发现,诊断为乳汁溢出症。给予丙酸睾丸酮每天50毫克,肌肉注射,淡豆豉每天45克,煎服,并加压包扎乳房,治疗五天无效,于是改用中药煎剂治疗。
[治则]平肝降火,理气散结。
[方药]当归尾6克,牛膝6克,红花6克,赤芍6克,橘核15克。服1剂后即乳汁明显减少,服2剂后痊愈,溢乳止,乳房也不胀痛。再服4剂巩固疗效,以后出院。(见《新中医》1978年第2期)
[评析]患者因婴儿死亡,情志不舒,精神抑郁,肝郁化火以致乳汁自溢。方中牛膝滋补肝肾,引血下行,平降虚火,归尾、红花、赤芍可活血散瘀,橘核理气解郁,散结退奶,全方配伍有平肝降火理气解郁散结之功,故而治愈
相关文章
暂无信息
回顶部
中医中药养生网 ICP备888888888号
手机:13847698978
地址:内蒙古赤峰市红山区农畜产业园区金宸领地公寓颈复康大药房
技术支持:
云梦吧网络
首页
一键拨号
男科
我的
在线预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