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因十四纲辨证(燥)辩证
五、燥
因季节气候干燥而出现枯燥证状,属于外因的燥;由于津液不足和高热以后产生的燥证,则为内因。前者常见于冬秋,故有“秋燥”的名称。
这两种不同原因的燥证,治法亦有出入,在“燥者濡之”的原则下,秋燥兼用疏表,津液不足等但与滋养。
(一)秋燥
【主证】
咳呛无痰、咽喉干燥、口唇皮肤不滋润或脱皮及破裂、脉象右手数大。
【辨】
秋燥亦为外感之一,病在上焦,以干咳、唇燥等为主证;也有兼微寒微热或头胀等。不同于感冒风寒的恶寒高热、骨节酸疼等的严重。
【治法】
辛凉清润法。
【论】
外邪当辛散,辛散多发汗劫液,此证既属于燥,只宜清润中佐入辛凉,方如桑杏汤。
【歌诀】
秋燥干咳咽唇燥,鼻干微热头胀扰;
清润之中佐辛凉,右手数大桑杏疗。
【歌诀解释】
前两句,意思是秋燥主证多见干咳、咽喉干燥、唇燥皲裂、鼻干、微热、头胀等。后一句,“右手数大”指秋燥的脉象,“桑杏”为桑杏汤。
(二)津液枯燥
【主证】
干咳或吐黏沫或带血点、消渴、食难下咽、皮肤皱揭、筋急爪枯、下肢痿弱、大便燥结、脉象微细涩小或虚弱浮芤。
【辨】
内伤燥证须分三焦,在上属肺,多干咳口干;在中属胃,多消渴,食下噎膈;在下属肠,多大便艰难,也有因脾不能运行津液而大便难者,称为"脾约”。
燥证多形体消瘦,肌肤少泽,如果筋急爪枯,两足痿弱等,为燥伤血脉,与肝病肾阴有关,不能单顾津液一面。
【治法】
1.清燥润肺法。
2.清胃生津法。
3.润肠通幽法。
4.滋燥养营法。
【论】
燥在肺宜清燥润上,方如沙参麦冬汤;燥在胃宜清胃生津,如消渴方;燥在肠宜润肠通幽,如五仁丸,也可佐入泻药,如脾约麻仁丸。血虚生燥,病在血脉者宜滋养肝肾,方如滋燥养营汤。
【歌诀】
津燥干咳黏口干,消渴噎膈大便难,
消瘦皮皲筋拘急,爪枯足痿伤血辨;
清燥润肺胃生津,润肠通幽滋燥营,
沙参麦冬消渴方,五仁脾麻滋燥营。
【歌诀解释】
前四句,是根据十四纲原文中内燥在肺、胃、肠及燥伤肝血肾阴的顺序编纂而成的。证见干咳、吐黏沫、口干、消渴、噎膈、大便艰难、形体消瘦、皮肤皲揭、筋急爪枯、两足痿弱等。后两句,“沙参麦冬”为沙参麦冬汤,“消渴”为消渴方,“五仁”为五仁丸,“脾麻”为脾约麻仁丸,“滋燥营”为滋燥养营汤。
总结:燥分为秋燥、津液枯燥。
秋燥是因季节气候干燥而形成的,属于外因所致,常见于冬秋;而因津液不足和高热后产生的燥证,属于内燥。
具体治法:
秋燥采用辛凉清润法。
津液枯燥采用清燥润肺法、清胃生津法、润肠通幽法、滋燥养阴法。
【方剂选要】
1、桑杏汤:桑叶、杏仁、沙参、贝母、香豉、山栀皮、梨皮。
2、沙参麦冬汤:沙参、麦冬、玉竹、甘草、桑叶、扁豆、天花粉。
3、消渴方:黄连、生地汁、天花粉、牛乳。
4、五仁丸:柏子仁、松子仁、杏仁、桃仁、郁李仁。
5、脾约麻仁丸:麻仁、杏仁、白芍、大黄、枳实、厚朴。
6、滋燥养营汤:当归、生她、熟地、白芍、甘草、黄芩、秦艽、防风。
【药物分类】
1、清燥:桑叶、瓜蒌皮、山栀皮、梨皮、枇杷叶。
2、润燥:沙参、石斛、麦冬、玉竹、生地、天花粉、藕汁、牛乳。
3、润肠:麻仁、柏子仁、郁李仁、瓜蒌仁、松子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