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质增生是退行性骨关节病。是以关节疼痛,活动障碍,痿软不利为特征。骨质增生是生理病理学名词,是人从小到老的生理变化过程的自然损耗和老化现象,是一种自然发展规律。但在生理和病理的相互转化过程中,在一定的条件下转化为病理状态,从而产生临床上的一系列疼痛症状,就成为骨质增生症。本病中老年人发病率比较高,年龄越大发病率越高。临床表现为关节疼痛,肿胀积液,活动不利,颈、腰、腿酸胀痛,不能久立,早期活动后减轻,劳动过多症状加剧,休息得缓。晚期病状不减,痿软无力,由于压迫神经,神经支配区域出现麻木不仁,时瘥时剧,并与气候变化有着密切关系,寒冷下雨加重,得温稍好等。
临床上,患者的X线片是确诊该病的主要依据,片示骨质密度减少或极度减少。目前国内外医学界将骨钙质丧失25%,骨量小于5级,骨小梁面积小于18%均可诊断为骨质疏松症。西医认为该病的病因病理主要是钙离子代谢功能减退导致骨骼细胞的减少,造成骨质疏松。(本文由岐黄民间传承公众号整理校对编发)中医则认为是由于肝肾亏虚,气血不足,筋骨失养,积劳,遭风寒湿邪所致。根据古人“肾主骨”的理论,以及脏腑相关学说,“肾虚则骨衰、肝虚则筋缩、脾虚则肌痿”,三者相互影响。它们的相互关系是:肾藏精、精生髓、髓长骨。肾对骨的生理、病理起着调控作用。肾主五液对骨髓、骨骼的滋养要通过肾对水液的调节以保持平衡。肾亏骨枯,脾亏肌痿,肝亏筋脉失养,筋肌骨失于调养,营卫不固,风寒湿邪乘虚而入,三邪流注筋骼使经脉受阻,从而导致寒凝血瘀,最后产生骨质增生症。(以上内容摘自:《骨质增生症的治疗与预防》作者:黎太祥 成都军区民族民间医药研究所,《中国民族民间医药杂志》 2006年第4期第214-216页)
附:
壁虎临床应用治疗食道癌
每日用壁虎1条和米适量炒至焦黄,研成细粉,分2~3次以少量黄酒调服。治疗4例,临床症状均消失。钡餐造影复查,1例食道下段狭窄消失,但边缘仍欠整齐;1例食道下段狭窄较前为轻;1例见癌灶消失;1例食道中段仍然狭窄,但脱落细胞检查阴性。(《中药大辞典》)
穿山甲(甲珠)临床应用:止血
将穿山甲洗净晒干,用植物油炸成黄色(不宜过火),经日晒或自然挥发除去油质,研成细末(越细越干燥效果越好),分装于瓶内,高压灭菌,再入烤箱内干燥即成。用时将出血处沾干,迅速把止血粉均匀地撒在出血部位上(包括动脉出血),轻轻加压包扎。一般能在1~5分钟内完全止血。需缝合的伤口,把多余的止血粉用消毒盐水轻轻冲出后即可缝合(经动物实验证明,穿山甲粉缝于组织内完全可以吸收)。用于疝修补、阑尾切除、胃次全切除、骨瘤、脊椎骨折钢板固定、截肢等37例手术,有36例获得满意的止血效果,只有1例直肠息肉摘除后因不好压迫而效果不佳。(《中药大辞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