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案]栾某,男,42岁。1964年4月初诊。两手掌皮肤起白疱疹已有三年多,初起时两手掌潮红热胀,稍痒3~4天即起白疱,以后一层一层脱屑。每年春天发作为剧,伴五心烦热,神疲食少。患者曾去他院就医,长期内服维生素、激素、抗生素及涂敷消炎杀菌等药膏,药水均无效。检查两手掌皮肤起白疱如粟之大小,疱内无浆液,干瘪。舌淡红,脉弦而虚。
[治则]养血祛风,调和肝脾。
[方药]当归 25克,茯苓15克,白术15克,柴胡10克,荆芥15克,防风15克,甘草10克。服2剂后白疱减少,心烦热、手掌热胀改善,饮食正常。守原方再服2剂,两手掌皮肤恢复正常,以后随访未见复发。(见《中医函授通讯》1982年第5期)
[评析]手掌汗疱症为肝脾不和,影响运化,化源不足,则血虚,血虚生风,风胜则燥,另血虚不能滋润肌肤亦会皮肤干燥,皮肤干燥则脱屑作痒。方用荆防逍遥汤治之,以达调和肝脾,养血祛风之目的,故该病治愈。(李祥云)
[病案]胡某,男,46岁。患者一年来时常突然全身皮肤发红发热,活动或看书后明显,开始一月发作1~2次,数天后自退,近来发作频繁,甚则持续数天不退,以面部、胸部,上肢潮红为著,伴发麻发烫。曾去医院进行诊治,诊断为“划痕症”,“植物神经功能紊乱”,进行脑电图检查,拟为“癫痫”。舌紫,脉数。
[治则]清营化瘀。
[方药]丹参18克,红花9克,穿山甲9克,桃仁9克,赤芍9克,丹皮9克,川芎9克,泽兰12克,生地12克,牛膝9克,生首乌12克,广犀角粉3克(冲服)。另每日肌注丹参注射液2毫升,共用药50剂,阵发性潮红愈。(见《上海老中医经验选编》,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评析]皮肤阵发性潮红症属罕见,面红,颈、胸、肢红为热甚,属血分之热;舌紫肢麻为瘀阻脉络。古人有“病久必有瘀”之说,故用桃红四物汤合犀角地黄汤加味,清营化瘀并镇肝育阴,使瘀祛热清,阴液复,气血通畅,阴阳调和,病乃愈。(李祥云)
[病案]陈某,男,28岁。1982年11月24日初诊。两手指甲青紫已年余,经中西药治疗无效,诊断不明。症见手指甲青紫如猪肝色,触之凉感,无肿痛,脉细涩。
[治则]益气和营,温经通脉。
[方药]炙黄芪20克,桂枝10克,白芍10克,生姜10克,大枣7枚,白术10克,制附子6克,当归10克,细辛5克,3剂后青紫已去大半,原方续服3剂,指甲红润有泽。(见《江西中医药》1988年第3期)
[评析]本例罕见。依据症状推理,为脾阳不振,卫阳不充,肝血不足,爪失所养之故;又因阳虚血亏不能温养四肢,血寒凝滞则脉行不利,故指甲青紫。选用黄芪桂枝五物汤益气温经,和营通痹,加附子、白术温肾暖脾,当归、细辛温补肝血,散寒通脉。辨证得当,药到病除,竟6剂而收全效。(吕志连)
[病案]潘某,女,28岁。1986年1月2日就诊。两手掌皮肤突然发黄已一个月,前医曾投麻黄连翘赤小豆汤2剂无效。证见两掌皮肤如桂圆壳样黄染,手心黄于手背,无痒痛,局部欠温少汗。两腕关节后及全身皮肤均正常,巩膜、小便、尿三胆及肝功能正常。舌苔白,脉缓。
[治则]调和营卫。
[方药]桂枝6克,芍药6克,生姜3片,炙甘草6克,红枣10枚,茯苓皮10克。2剂后皮肤黄染减退。半月后复诊,述近两天手掌又黄染,仍予上方3剂治愈。随访至今未发。(见《江西中医药》1991年第2期)
[评析]本例病因不明,根据症状表现通过辨证,从营卫不和入手考虑,以桂枝汤加茯苓皮治疗,使营卫调和而病愈。(吕志连)
[病案]陈某,女,18岁。月经愆期已半年余,手足黄染。经治疗后月事正常,但手足黄染反而加深。作肝功能、超声波等检查无阳性反应。刻诊见两手足黄如橘色,鼻及唇口处亦轻度黄染,经来量少挟血,少腹胀满,大便干,小便正常,口苦纳差,舌质偏红、苔黄腻,脉沉涩。
[治则]通下逐瘀,清热利湿。
[方药]茵陈30克,制大黄10克,黑山栀10克,元明粉(冲)10克,郁金10克,丹皮10克,桃仁10克,桂枝5克,甘草3克。5剂后,加入柴胡5克,枳实3克,赤芍10克。又服10剂,黄染明显减退,大便已行,经来色红,量中等,腹满减,唯手足足趾多处疮疖,搔痒流水。乃瘀热外达,以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加减服5剂而愈。(见《浙江中医杂志》1985年第4期)
[评析]此病起于经闭,瘀血内宿,新血不生,必碍脾之运化,水津不布,聚而成湿,湿蕴化热,瘀热内蓄,即可发黄。四肢为脾之主,故黄染以四肢为主。治当逐有形之宿瘀,引湿热外出,初用桃核承气汤合茵陈蒿汤,次诊又加四逆散疏肝解郁,最后因势利导,仿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加味解表散邪,仅服数剂而愈。(吕志连)
[病案]胡某,女,38岁。1990年10月29日就诊。一年前自觉双膝以下对称性暗红色斑,不规划片状,不高出皮肤,无搔痒疼痛,遇冷红斑增多,遇热红斑减退。曾服多种西药无效。红斑上沿至大腿内侧,行走后下肢酸痛无力,四肢厥逆,面萎黄。平素白带多,味腥,舌淡夹青,苔腻中淡黄,脉沉细无力。西医诊为小腿红绀病。
[治则]益气补血,调和营卫,温经散寒,化瘀通络。
[方药]当归15克,桂枝15克,杭白芍15克,细辛6克,通草10克,红枣5枚,炙升麻6克,鳖甲20克,黄芪30克,麻黄6克,杜仲10克,木瓜6克,焦山栀10克,赤芍12克,苡仁30克,桃仁6克,生草6克。上方加减服12剂,并配合针灸,两下肢红斑减少转淡,四肢渐温,行走有力,白带减少,基本痊愈。(见《云南中医杂志》1991年第2期)
[评析]本病应属中医阴毒范畴,病理为气血两虚,营卫失调,寒湿内蕴,经脉瘀阻。究其病因,可能与免疫功能低下,寒冷侵袭有关。故治疗以当归四逆汤合升麻鳖甲汤化裁,配合针灸疗法,取得一定疗效。(吕志连)
[病案]王某,女,21岁。1974年秋初诊。半月来两颧骨处发生黄褐色斑块,不痒不痛,面积逐渐扩大,因妨碍面容要求诊治。
[治则]温经祛风,消瘢除疵。
[方药]白芨6克,白芷6克,白蔹4.5克,白附子6克,白丁香(即雀粪)4.5克,密陀僧3克。上药共研极细末,每次用少许药末放入鸡子清或白蜜内搅调成稀膏,晚睡前先用温水洗脸,然后将此膏涂于斑处,晨起洗净。治疗一月斑除而复本来面容。(见《新中医》1980年第6期)
[评析]面颊部黄褐斑,多发于女青年鼻梁两旁,其色颇似妊娠斑,只是色素较淡。此“五白药”制成之“五白膏”系有效验方,方中白附子祛风痰,逐寒湿,除一切风冷之气,除面部皮干瘢疵,消面部百病,白芷祛风燥湿解表,消肿排脓;白芨入肺经,肺主皮毛,入肺经助药力,消肿生肌,白蔹解毒消痈疽,白丁香化积消翳。全方配伍,可温经祛风,消瘢生新除疵,故而药后有效。医者共治疗二十余例,均收到较好的效果。(李祥云)
[病案]程某,男,18岁。1990年10月11日就诊。两大腿内侧皮肤有手掌大黑色斑块已二月余,不痛不痒。黑斑8×4厘米,对称性,其黑如煤,枯暗不泽,边界清楚,或长或斜,形似地图,不高出皮肤,无鳞屑。述高考未中,性情暴躁,曾去精神病院治疗半月余,现情绪仍不安,纳退,苔薄腻,脉弦数。
[治则]清热疏肝治其内,解毒消斑治其外。
[方药]丹皮15克,白芍15克,茯苓15克,生山栀12克,柴胡12克,佛手12克,郁金12克,生白术12克,当归12克,薄荷6克,生甘草3克。每剂服二日,日服3次。外用:芫花12克,狼毒20克,大枫子30克,生半夏30克,苍耳子30克,苦参30克,黄柏30克,花椒30克,土槿皮30克,斑螯10克,郁李仁60克。用上等醋煎半至一小时,取汁搽患处,日3~5次。用药七日后情绪转佳,食增,黑斑边缘呈淡黑色,中部棕褐色,舌脉复常。去内服药,外用药再1剂,法如前。一周后,黑斑全消。随访未复发。(见《四川中医》1992年第2期)
[评析]本病现代医学称黑癣。大腿内侧为肝经所过,情志不舒,肝郁气滞,肝之气血不能内通外达,肝郁化火,浊气溢于股阴而成黑斑。故内用丹栀逍遥散清热疏肝,加佛手、郁金以增强疏肝理气之功;外用解毒化浊之法治已生毒浊之邪,醋煎增强疗效。如此内外合治,故效甚佳。(吕志连)
最后,小编恳请大家做一件事,由于微信修改了推送规则,没有经常留言或点“在看”的,会慢慢的收不到推送!如果你还想每天看到我们的推送,请将“治骨以来”加为星标或每次看完后点击一下页面下端的“赞”“在看”,拜托了!好人一生平安,健康相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