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梅丸治痛经
作者/姚树堂
痛经久不愈者,多因肝脾失调,气血不和,气机失于调畅,郁久而生寒热,致成虚实互呈,寒热错杂之证,非新病,而证情单纯者可比。此时治法须多方兼顾,融汇祛寒热、调肝脾、和气血诸法于一方,然而堪当重任者惟《伤寒论》之乌梅丸也。
余凡遇痛经历年不愈,无论是原发性还是继发性,只要其呈现经前、经期或经后少腹拘挛而痛,血行不畅,经色或淡或黯,心烦口渴,手足欠温,乏力肢酸,脉细弦无力,每与斯方,多如期而愈。
如本院职工张某,32岁,经行时少腹疼痛,月经不畅,其色时淡时黯,或有瘀块,历经三载,月月如是,鲜有变者。多方求医不效,以致影响工作学习和生活。
邀余诊治,查其面色萎黄,舌质淡胖,边尖红,舌苔薄黄,右脉细软,左脉弦细,少腹按之拘急,痛引阴户,即投乌梅丸为汤,每月经前3剂,经期3剂,经后3剂,3个月而愈。
要之:治仲景之学者,临证治病当抓病因病机,方药当以其功效为肯綮,万勿谓某方治某病,某病用某方,此非其道也。《伤寒论》述乌梅丸证仅1条,主治证为蛔厥和下利,并未提及治痛经,本人从辨识痛经久不愈者之病因病机着眼,选用补消兼施、寒热并用之乌梅丸来主治,屡收显效,是为扩大经方运用之一得也。
乌梅300枚 细辛84克 干姜140克 黄连224克 当归56克 附子84克(去皮,炮,)蜀椒56克(出汗)桂枝(去皮)84克 人参84克 黄柏84克
上十味,各捣筛,混合和匀;以苦酒渍乌梅一宿,去核,蒸于米饭下,饭熟捣成泥,和药令相得,纳臼中,与蜜杵二千下,丸如梧桐子大。
排胆及驱蛔等作用 《中成药研究》1986(3):33~35,本方能促进胆囊收缩和排胆作用,有利于胆汁引流,减少或防止胆道感染及蛔虫卵留在胆道内形成胆石核心,减少胆石症发生。加大乌梅剂量作用更为明显,而单用乌梅作用没有复方强,表明复方有协同作用。实验还表明,本方在麻醉蛔虫体,使其失去附着肠壁的能力,促进肝脏分泌胆汁量增加,降低pH值,明显扩张奥狄氏括约肌,有较强的广谱抗菌作用,尤对痢疾杆菌作用明显。
温脏安蛔。治蛔厥。脘腹阵痛,烦闷呕吐,时发时止,得食则吐,甚至吐蛔,手足厥冷,或久痢不止,反胃呕吐,脉沉细或弦紧。现用于胆道蛔虫病。
空腹时饮服10丸,一日三次,稍加至20丸。
服药期间,忌生冷、滑物、臭食等。
本方所治蛔厥,是因胃热肠寒,蛔动不安所致。蛔虫得酸则静,得辛则伏,得苦则下,故方中重用乌梅味酸以安蛔,配细辛、干姜、桂枝、附子、川椒辛热之品以温脏驱蛔,黄连、黄柏苦寒之品以清热下蛔;更以人参、当归补气养血,以顾正气之不足。全方合用,具有温脏安蛔,寒热并治,邪正兼顾之功。
乌梅肉22克(微炒)黄连22克(去须,微炒)当归22克(锉,微炒)诃黎勒皮22克(煨微黄)阿胶15克(捣碎,炒令黄燥)干姜7.5克(炮裂,锉)
上药捣罗为末,炼蜜和丸,如梧桐子大。
治伤寒,下痢腹痛。
每服20丸,以粥饮调下,不计时候。
乌梅30克(微炒)鳖甲60克(涂醋,炙令黄,去裙襕)川升麻30克 柴胡45克(去苗)甘草20克(生用)麦门冬30克(去心,焙)虎头骨60克(涂酥,炙令黄)天灵盖30克(涂酥,炙令黄)川大黄30克(锉碎,微炒)桃仁30克(汤浸,去皮、尖、双仁,麸炒微黄)
上药捣罗为末,炼蜜和捣三二百杵,丸如绿豆大。
治久疟,往来寒热,经年不愈,形体瘦弱;亦治劳疟。
每于空腹时以粥饮下20丸。
摘录
《太平圣惠方》卷五十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