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戎是西晋时期的名士,他与嵇康、阮籍、山涛、向秀、刘伶和阮咸六人并称为“竹林七贤”。西晋晚期,军阀混战。有一段时间,齐王司马冏控制了首都洛阳,有几个军阀便组织联军来讨伐司马冏。当时,王戎正在司马冏手下担任尚书令。一天,司马冏召开会议,商讨退敌的策略。在会议上,王戎对司马冏说,敌人有百万之众,势不可挡,只有放下武器投降才能够保全性命。王戎的话一出口,不仅司马冏面有愠色,连在场的其他谋士也认为王戎的话是扰乱军心,纷纷建议司马冏处死王戎,并将其示众。可王戎对此却并不在意,反而起身去了厕所。就在司马冏考虑杀不杀王戎的时候,忽然听见外面的侍从高喊道:“了不得了,王大人掉茅厕里了!”不一会,侍从们把浑身恶臭的王戎抬到了司马冏面前。王戎对司马冏说,自己是“药发”,才失足跌入茅坑的。司马冏听了王戎的话,马上打消了杀王戎的念头。后来,司马冏兵败被杀,而王戎却因为曾劝说司马冏投降而侥幸活了下来。
关于王戎,还有一个故事。古代人最重孝道,父母去世后,做儿子的要为父母守孝三年。在这三年内,孝子不但不能担任官职,而且不能喝酒吃肉,更不能穿新衣服,否则不但会受到社会舆论的谴责,还可能被治罪。不过,王戎在母亲去世后,虽然也辞去了官职在家守孝,却每天都喝酒吃肉。而让人不能理解的是,当时的士人们并没有因此而谴责他。那么,为什么司马冏听说王戎“药发”,就放弃了杀他的念头?为什么王戎在守孝期间喝酒吃肉,却能得到大家的理解呢?
要解释这两个问题,就要谈到魏晋时期上流社会流行的一种很神秘的养生方法--服用五石散。五石散是一种中药散剂。它是由石钟乳、紫石英、白石英、石硫磺、赤石脂及一些辅料制成的,因此叫做五石散。这种药物据说是由张仲景发明的。而张仲景发明这种药物的目的是治疗伤寒病,因为五石散具有燥热的功效,对伤寒病人有补益的作用。但是,到了魏晋时期,上流社会的一些士人在没有患伤寒病的情况下,也都开始服用五石散。此时五石散的配方与张仲景发明的原始药方有了一些改动,但主要成分没有变化。
五石散是一种很奇怪的药物。说它奇怪,是因为人们在服用五石散后,须用心地进行调理,否则就会引起不适,甚至丧命。首先,人在服用五石散后不能静卧,而要不停地走动,否则就会出现精神恍惚的症状,严重时可引起中风。因此,魏晋时期的士人们将服用五石散后进行的散步等活动叫做“行散”。其次,人们在服用五石散后,不能穿新衣服和太厚的衣服。这是因为古代的衣服都是用丝或麻制成的,新衣服和较厚的衣服质地都很硬。而人在服用五石散后,皮肤会变得异常敏感,常穿质地较硬的衣服,皮肤就会因受到摩擦而发生破损。据《世说新语》记载,东晋时期的大将军桓温就很不喜欢穿新衣服。后人分析,这是他经常服用五石散的缘故。再次,人们服用五石散后在饮食上还有些宜忌。服用五石散后,需要吃大量的肉类食品,而且只能吃凉的肉类食品,以便中和五石散的药性,帮助人体消化和吸收五石散,否则很容易引起全身血管爆裂。因此,五石散又叫“寒食散”。不过,人在服用五石散后虽然只能吃凉的食物,却需要喝热酒,而且酒还要醇,否则身体很难化解五石散的药性。由此可见,人们在服用五石散后,需要“散步、穿薄、穿旧的衣服、吃冷食、饮热酒”等,这样才能使身体吸收五石散的药性,同时又不会引起不适的症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