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案]金某,男,26岁。1982年4月22日就诊。七天来食量倍增,近三天自觉口腔灼热,昨日午后发现齿色全部变黑,诊见形体壮实,齿黑如烟煤熏,齿干燥,舌红,苔黑,脉滑。
[治则]清胃滋肾。
[方药]生石膏60克,知母12克,熟地30克,麦冬18克,元参15克,牛膝12克,黄连6克。1剂后,齿色明显转白,续服1剂告愈。(见《四川中医》1985年第3期)
[评析]齿乃骨之余,骨为肾所主,胃之经脉络龈中,脾开窍于口,胃为肾之关,故齿龈和口与肾、胃关系密切。本例辨证为胃火炽盛,劫烁肾水,故选用石膏、知母、黄连清胃火之有余;熟地、麦冬,元参滋水之不足,牛膝导热下行,以降上炎之火,诸药配伍,共奏清胃滋阴降火之效。(吕志连)
[病案]曹某,女,27岁。1978年4月12日初诊。患者两手捂嘴,声言张嘴说话牙齿发凉已一月余,近日来牙齿冷感加重,面色淡白,形有冷感,疲惫乏力,形体消瘦,腰膝酸困,舌淡,脉沉弱。
[治则]温补脾肾。
[方药]熟地15克,补骨脂9克,炒山药15克,泽泻9克,党参9克,茯苓9克,附子3克,肉桂6克,炮姜3克。服2剂即愈。(见《新中医》1979年第5期)
[评析]肾主骨,齿为骨之余。脾开窍于口,脾肾阳虚则消瘦乏力,腰膝酸困,牙齿发凉。故应用温补脾肾之上方,用药合理,取得速效。(李祥云)
[病案]郜某,女,45岁。右上牙疼痛,时轻时重三年多。先在某院诊为龋齿,拔牙3个不效。后又在另一医院诊断为三叉神经痛,用针灸、中西药治疗二年多仍不效。察其右上牙疼痛不止,时轻时重,或如火焰刀割,说话、进食、刷牙和冷风吹面时疼痛加重,面部肌肉轻度抽搐。舌苔白,脉弦紧。
[治则]清泻胃火,搜风散寒。
[方药]川乌10克,草乌10克,知母10克,元参15克,粳米15克,生石膏30克,甘草e克。5剂后,疼痛减轻,15剂后疼痛消失。(见《山西医药杂志》1982年第2期)
[评析]俗称:“牙痛不是病,痛起来要了命。”牙痛久治不愈常影响健康。一般认为三叉神经痛,多表现为颊部,上齿疼痛,常常被误诊为龋齿痛,致使久治无效。多服止痛片会伤胃,效又不持久。本案辨证为阳明胃火上盛,挟风寒入侵所致,故以白虎汤清泻胃火,加川,草乌以搜风散寒,则痛止。(黄宣能)
[病案]戴某,女,62岁。1981年3月12日就诊。六年前某院口腔科补牙后,翌日即出现白天磨牙,开始为间断性,后为持续不断,屡医无效。近年面苍形瘦,脘痛牵胁,嗳气纳减,便溏腰酸,头晕目眩。舌淡、苔薄,脉濡弦。
[治则]泻肝和胃,理气止痛。
[方药]柴胡10克,陈皮10克,炒白芍10克,炒白术10克,茯苓10克,半夏10克,当归9克,香附9克,炙甘草3克,薄荷3克,生姜3片。5剂后,白天磨牙减少,脘痛已瘥,纳增。上方去薄荷,生姜,减柴胡为5克,陈皮为5克,加川断10克,炒杜仲10克,菟丝子10克。继服10剂,诸症减轻。此后原方出入再服20剂而愈。随访半年未复发。(见《浙江中医杂志》1982年第8期)
[评析]夜间磨牙常见,而白天磨牙者确实不多。一般认为磨牙归咎于肠胃不清,而本例辨证为肝气犯胃,故治以逍遥散加减获愈。临证治病,万不可拘泥于某病某法,应辨别其症状,灵活选方治之。
[病案]沈某,男,61岁。1980年1月21日就诊。有慢性支气管炎史。三年前发现右侧背部灼热而脓,继则1+1其牙齿上下切磋,震震有声,昼夜不停,嚼出咸味唾液,张口呼吸,强行控制,则齿龈发胀难受。长期齘齿,牙质磨损。动摇而脱落,并向2+2及3+3蔓延切磋,上下对称,不累及傍齿。若背部灼热胀明显,则齘齿更加频重,经治乏效。刻诊头痛而胀,目眩,咳嗽胸闷,气急,1+1及2+2四齿均已脱落,3+3齿切磋不停。苔黄厚,脉弦滑。
[治则]燥湿化痰。
[方药]仙半夏9克,白术9克,天麻6克,制胆星6克,橘红6克,橘络6克,茯苓12克,炙甘草4.5克,礞石滚痰丸10克(分吞)。5剂后,背部灼热略减,齘齿已缓。20剂后,齘齿消失。原方去天麻,礞石滚痰丸,加黄芩6克,熟地18克,山药12克,以巩固疗般。(《见浙江中医学院学报》1982年第1期)
[评析]足阳明胃经入上齿中,手阳明大肠经入下齿中。本案乃痰邪客于牙床,经络闭阻滞碍气机宣通,故以仙半夏、橘红、橘络、胆星燥湿化痰,调中理气,茯苓、白术健脾燥湿;甘草和中,天麻熄风,滚痰丸清热结顽痰,痰祛则齘齿消失,后加黄芩清肺热,熟地、山药补脾肾而调其本,故病愈。(吕志连)
[病案]唐某,男,44岁。1972年10月23日入院。入院前两年右眼睑内眦部长一黑痣,如米粒大,逐渐增大,继则发生溃疡,易出血。经某院病理切片报告为右下睑色素性基底细胞癌。
[治则]拔毒化腐,清热解毒活血。
[方药]内服:生地12克,红花9克,黄芩9克,金银花9克,天花粉12克,黄柏9克,甘草6克,夏枯草9克,九里光9克。共服21剂。外治(方药组成见附方):分别于10月24日、28日在新生物上插上拔毒钉半小枝,嗣后新生物迅速脱落。创面每两天换药1次,先上红升丹,后上提脓丹。创面完全愈合,光滑平整,切片复查未发现癌变。住院五十八天,临床痊愈出院。追踪多次,至今未见复发。(见《云南中医杂志》1982年第3期)
附方:1.拔毒钉:五虎丹1.3克,洋金花粉1克,以米饭1.3克,共捣烂,搓成每支长4厘米,直径0.3厘米的梭状药钉5支,阴干后备用。2.红升丹:水银30克,白矾24克,火硝21克。按升丹法炼制,研末待用。3.提脓丹:红升丹2克,热石膏粉2克,冰片0.5克,混合研细末待用。
[评析]本病为皮肤恶性肿瘤中的一种,用此方此药此法先后治疗8例,均获良效。其治疗特点:一是外治为主,用拔毒钉是以毒攻毒,化腐拔毒,插入肿瘤组织后,约4~12天,癌瘤坏死脱落,后上红升丹及提脓丹是化腐拔脓生肌,以促使创面愈合;二是内服药为辅,以活血化瘀,软坚散结,清热解毒。内外夹攻合治,以取得效果。(黄宣能)
[病案]魏某,男,44岁。1958年2月就诊。右鼻不通气,有脓性和粘液性分泌物,鼻衄,嗅觉差,头痛,已四个月。检查:右鼻为肿块阻塞不通气(+++):肿块呈灰黑色,咽粘膜充血,右颌下淋巴腺肿大约橄榄大小,活动,无压痛,肿块病理切片及x光撮片示:“均符合右鼻腔腺癌。”
[治则]清热解毒。
[方药]金银花粉,从右鼻腔吸入,每晚吸1次。3次用药后鼻塞消失,黄色脓性分泌物及血水遂告停止,同时右颌下淋巴腺肿大也消失。同年8月去某医院复查:右鼻腔无肿块发现,中鼻甲及下鼻甲稍为萎缩,粘膜尚光泽,局部无脓性及血性分泌物,通气好。同年10月再复查:两侧鼻粘膜正常,鼻镜及间接喉镜检查均正常,颅下淋巴结无摸到,情况良好。x光摄片:两侧上须窦粘膜肥厚,右颓窦破坏区境界吸收清楚,其他无异常发现。诊断为“右鼻腔腺癌恢复期”。(见《福建中医药》1959年第6期)
[评析]金银花为清热解毒之品,研粉直接吸入患处,其效较口服者更佳。此系单验方,用于治疗鼻腔腺癌多能取得疗效。(黄宣能)
[病案]郭某,男,8岁。1966年6月15日初诊。上唇正中长一肿物,状若黑枣,坚硬而干呈暗褐色,说话进食不能自如,舌脉正常,经某医院诊断为上唇肿瘤(唇癌)。
[治则]清热解毒,软坚散结。
[方药]银花15克,藿香9克,生石膏18克,栀子9克,莪术3克,川贝母9克,防风9克,蝉蜕9克,甘草3克,牛蒡子6克。服6剂,患处稍有松软,时有黑色干皮剥落。又改用消瘰丸加味:夏枯草18克,川贝母6克,煅牡蛎12克,玄参12克,蝉蜕6克。服16剂后,黑色硬皮层层剥落,肿瘤逐渐平整,上唇渐趋柔软,说话进食均自如。十二年后随访,上唇正常,未复发。(见《新中医》1981年第6期)
[评析]唇为脾之外候,唇上之疾多属脾胃,脾胃伏火,热在肌肉,则口燥唇干,日久成积。方中栀子、生石膏泻火以清脾胃,藿香理气以调脾胃,防风、蝉蜕、牛蒡子清热散风去脾胃伏火。川贝、瓜蒌活络散结。复诊用消瘰丸加夏枯草、蝉蜕,以清火化痰,软坚散结,前后呼应,迅速收效。(李祥云)
[病案]戴某,女,15岁。1964年3月就诊。一个多月前于下唇中部出现一赘生物,渐大,不时出血。目前血瘤头大蒂小,状如杨梅,色紫黯红,触之流血,有污液,甚臭。
[治则]先行结扎术,继则清解生肌。
[方药]行结扎术。术前常规消毒,在血瘤的基底部用丝线双套结扣住,收紧,结扎后,用胶布将丝线头固定于面颊部,疮面用青吹口散油膏(见《中医外科学讲义》上海中医学院主编)掺云南白药外敷。二天后血瘤由紫红转为深紫带黑,恶臭,无出血。再将丝线收紧一次,局部外敷同上。结扎后第四天,血瘤枯萎脱落,无出血。唯留下米粒样大小的疮面,外敷青吹口散油膏,二天后疮面渐敛。后用青吹口散油膏接生肌散外敷,又三天后疮面收敛痊愈。(见《上海中医药杂志》1965年第3期)
[评析]对本病的治疗方法,历代文献记载甚多,有内治,有药物枯瘤和药线击瘤等方法。然本患者的血瘤在下唇,若内服汤剂,恐效不显,外敷枯瘤膏,口唇部位亦不相宜,因容易将药物带进口内而发生药物中毒,用切开术,可致出血不止。故采取丝线结扎治疗为最佳,且方法简便,患者痛苦少。(黄宣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