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安神方
珍珠母20克、牡蛎20克、紫石英10克、茯苓10克、灵芝12克、首乌藤15克、远志6克、香附10克、郁金10克、刺五加20克。
前三味先煎。
方中珍珠母、牡蛎、紫石英重镇安神,灵芝、首乌藤、远志养心安神,香附、郁金对药理气活血、解郁安神。刺五加取其补益脾肾阳气安神之效。白茯苓功在补脾宁心。
2、三虫三草膏(膏方)
全蝎60克、地龙300克、蝉花200克、夏枯草300克、豨莶草300克、益母草300克,蜂蜜250克为辅料,每日1-2次,每次20克。
用于高血压的辅助治疗。
3、醒酒汤
葛根40克,草果10克,枳椇子10克,陈皮15克,炒鸡内金30克,白茅根20克,炒白扁豆30克,桑椹30克,乌梅20克。
枳椇子与葛根为解酒要药,草果芳香化湿,且《本草纲目》云其“解酒毒”。本方常服一剂即可。(本文由岐黄民间传承公众号原创首发,属版权作品,未经授权严禁转载)
4、补虚敛汗汤
人参3克,酸枣仁15,浮小麦75克。
用于体虚自汗、盗汗。
5、化湿复脉汤
生地黄二两,炒苍术、厚朴各三钱,佩兰六钱,白豆蔻三钱,酸枣仁、石菖蒲、甘草各四钱、阿胶二钱、麦冬四钱,豆蔻后下、阿胶烊化。
仲师有炙甘草汤治伤寒之脉结代、心动悸,全方“峻补其阴以生血,更通其阳以散寒”,故用生姜、人参、桂枝、大枣、清酒,“挽真气于将绝之候,避中寒于脉弱之时”。吴鞠通以此方加减治疗真阴亏损之虚热证,去生姜、人参、桂枝、大枣、清酒,加白芍,助地黄、阿胶、麦冬滋养肝肾真阴,名加减复脉汤。化湿复脉汤系加减复脉汤化裁而来,去白芍,加苍术、厚朴、佩兰、豆蔻、菖蒲。现代人多素体湿热,故于复脉汤中加入芳香化湿之品,湿浊不化,则无以补真阴、复血脉。方中生地重用至二两,看似远超常量,殊不知仲师炙甘草汤方中生地亦重用至“一斤”。据考证,东汉一斤相当于今天240克,况且本方配伍大队芳化之品,可以很好地制约生地之腻滞。
6、大青龙鼻窒汤
麻黄4克、桂枝6克、生姜9克、石膏18克、杏仁3克、炒甘草6克、大枣6克。
治疗鼻炎属外寒内热证者。
7、萝藦化痰汤
天浆壳30g、金沸草10g、前胡10g、蜜枇杷叶10g(包煎)。
宣肺化痰、止咳平喘,用于肺气不宣、咳嗽痰多、气喘等症。
8、上中下皮炎方
防风20克、黄菊20克、炙黄芪30克、灵芝20克、生鳖甲20克、肉桂3克。鳖甲先煎,肉桂后下。
方中防风、菊花上发表邪,炙黄芪、灵芝中补脾肺,兼有二便不通的,还要加一组通利二便的药,如虎杖20克、赤茯苓30克。而鳖甲、肉桂是机动组,鳖甲滋阴潜阳、肉桂引火归元,可灵活应用。(本文由岐黄民间传承公众号原创首发,属版权作品,未经授权严禁转载)
9、紫癜汤
防风10克、蝉蜕6克、乌梅20克、苦参6克、苍术10克、薏苡仁15克、景天三七30克、牛膝5克、黄芪30克、当归6克、合欢皮20克。
本方参考了消风散的制方思路,融合了当归补血汤、四妙丸等,重视解郁安神,其中景天三七既可助合欢皮增强安神之效,又能同当归、牛膝养血活血。本方除紫癜外,亦可治疗多种皮肤病。
10、项痹汤
葛根30克、桂枝10克、赤芍20克、白芍20克、当归20克、川芎15克、天麻12克。
本方化裁自葛根汤,可改善颈部血液循环,方子葛根通经活络,桂枝温通经脉,赤芍、当归、川芎活血逐瘀,白芍取养血柔肝、缓急止痛之效。天麻祛风通络,又可平抑肝阳,是治疗头痛头晕之要药。
11、逐瘀祛斑汤
枸橘10g,柴胡10g,赤芍10g,甘草10g,当归10g,川芎10g,熟地黄10g,红花10g,桃仁10g,玫瑰花12g,凌霄花12g。
本方用治黄褐斑,其中枸橘、柴胡、赤芍、甘草是四逆散,赤芍、当归、川芎、熟地、红花、桃仁是桃红四物汤,再加上玫瑰花、凌霄花两个花药行气活血。本方配合三七粉冲服,效果更好,每顿冲服3克为度。
12、防疫方
荆芥穗6克,苍术6克,灯心草3克,茯神6克。
“五脏元真通畅,人即安和”,“正气内存,邪不可干”。本方健脾祛湿,且着重选用香药。香药历来被认为有驱邪辟秽之效,香能燥湿,香味还可以调神安神。(本文由岐黄民间传承公众号原创首发,属版权作品,未经授权严禁转载)中医十分重视“神”的作用,方中茯神一味最妙,健脾宁心,正如叶天士所说:“脾和则饮食纳,而精神得所养也。”方中灯心草一味,除了助茯神清利湿热,还能清心除烦。
13、红白祛斑散
红景天、白及按2:1比例打粉,内外同用。内服每日2次,每次5克,冲服。外敷每日1次,每次适量,维E乳调敷局部或全脸。
用于黄褐斑。
14、生发外用方一
薄荷10克,侧柏叶20克,艾叶10克,桑白皮20克,墨旱莲20克,焦山楂20克。轻煎,外洗或用毛巾外敷。
用于脂溢性脱发。
15、生发外用方二
人参9克,葫芦巴30克,水蛭3克,薄荷6克。适量高度白酒浸泡一周后,装入喷雾瓶备用,或用干净棉签蘸取外擦。
用于脱发。
16、祛湿生发汤
白芷10克,川芎10克,羌活10克,炒栀子10克,茯苓15克,甜杏仁10克,炒枳实10克,五指毛桃30克,生麦芽15克,茯神15克,松叶15克,桑寄生15克,酒女贞子10克。
用于脂溢性脱发。本方分消三焦湿邪,又有杏仁开通肺气,五指毛桃益气健脾,麦芽消导醒胃。羌活改善颈部血供,川芎引药上行巅顶。茯神安神以养发,女贞滋阴生发且有反佐之用。
17、温经祛斑汤
当归10克,桂枝10克,赤芍10克,菟丝子30克(包煎),炒甘草6克,炒僵蚕10克,红景天10克。
用于黄褐斑属阳虚证者。本方化裁自当归四逆汤,加入大枣5枚效果更佳。
18、松柏润肠丸
松子仁、柏子仁等量制成蜜丸,每天3次,每次6克,饭前服。
用于慢性便秘,尤其对老年人的慢性便秘、大便干燥效果显著,且不伤脾胃。(本文由岐黄民间传承公众号原创首发,属版权作品,未经授权严禁转载)
19、五谷养胃汤
粳米30克、黍米30克、粟米30克、淮小麦30克、黑豆30克。
用于慢性胃炎。
20、五叶生发汤
紫苏叶10克、荷叶蒂10克,枸骨叶15克,罗布麻叶12克,橘叶15克。
方中紫苏叶解表散寒、行气和胃,荷叶蒂祛湿和血,枸骨叶清热养阴、益肾平肝,罗布麻叶平肝安神、清热利水,橘叶疏肝行气、散结消肿。全方祛风、寒、暑、湿、燥、火六淫邪气,行气和血,安神,益肾,且不寒不热,取类比象,可奏生发之功,亦可用于其它多种疾病及日常保健。若治疗脱发,以三个月为一自然周期,每月付20剂,即三个月内共付60剂即可,女生可避开经期。
22、五苓降压胶囊
猪苓、茯苓、玉米须、刺五加、天麻、丹参。
化裁自五苓散,去温燥之白术、桂枝。其中刺五加益气健脾,配伍猪茯苓运化水湿,代替白术。玉米须代替寒凉之泽泻。玉米须长于降压、泽泻长于止晕,亦可交替使用。天麻是治疗眩晕和头痛的要药,能通经络,现代药理研究发现其有改善学习记忆、保护神经元、降血压、保护心肌细胞、抗血栓等作用。丹参降压之余,还可治疗冠心病。
23、柴胡麻黄汤
柴胡桂枝汤是笔者常用的经方之一,是小柴胡汤和桂枝汤的合方,治疗太少合病。笔者体会,桂枝汤与小柴胡汤相合,辛温解表之功不及和解少阳之效,故常将桂枝汤改为麻黄汤,治疗亚健康(未病)状态的用量为麻黄5克,黄芩5克,人参5克,甘草3克,半夏6克,桂枝3克,大枣4克,生姜5克,柴胡12克,杏仁3克。治疗已病状态时用量翻倍。
【组套】分享
1、 补气组套
人参9克、炒白术9克、茯苓9克、炙甘草6克。
2、 补血组套
白芍9克、当归9克、熟地黄12克、川芎6克。
3、 补阴组套
熟地黄18克、山茱萸9克、麦冬6克、五味子6克、石斛9克。
4、 补阳组套
酒苁蓉9克、巴戟天9克、炮附子6克、官桂6克。
5、 行气组套
柴胡8克、香附6克、川芎6克、陈皮8克、枳壳6克、白芍6克。
6、 行血组套
桃仁8克、红花6克、赤芍4克、川芎3克、牛膝6克。
7、 化痰组套
半夏8克、竹茹8克、陈皮12克、炒枳实8克、茯苓6克。
8、 化湿组套
藿香9克、半夏曲6克、陈皮6克、白术6克、茯苓3克。
9、 清热组套
生石膏24克、水牛角24克、知母6克、生地6克、赤芍6克、牡丹皮6克、甘草6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