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风湿关节炎是一种高度异质性、慢性、系统性自身免疫性疾病,该病的男女患病比率为1∶3,50岁为发病高峰,中国大陆地区患病率为0.2%~0.4%,全球患病率为0.5%~1%,年发病率为20/100~50/100万人,RA确切的病因和发病机制尚不清楚。《黄帝内经》之“骨痹”“肾痹”及《金匮要略》之“历节病”与之类同,近十几年中医学统称“尪痹”。当代名中医致力于类风湿关节炎的防治,积累了弥足宝贵的临床经验,现就当代名中医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经验作一探析,以飨同道。
1类风湿关节炎病因病机
RA的病因有内因和外因之分。内因多责之正气不足;外因多由于感受风寒湿热诸邪。四川名中医曾升平教授认为RA患者虽然症状较多,但引起的症状的关键原因是由于阳气不足,气血亏虚,复感外邪所致。
齐鲁名医张鸣鹤教授首倡“热痹”学说,认为风湿病的临床表现都以免疫源性的“炎、热”为基础,提出了“因炎致痛”“炎生热毒”“因炎致瘀”的观点,张教授临证将“清热解毒”作为RA的基础治疗,避开RA患者主诉中均有病变关节怕冷喜温的“寒象”这一容易令人迷惑的假象,紧抓肿痛关节皮温增高、抚之多热,局部烧灼炎热感,舌脉多滑多数的本真。广东名中医陈纪藩教授认为肝肾不足、气虚亏虚是本病发生的内因,而正虚有邪,寒热错杂,湿瘀互结,病情缠绵,经久不愈是本病的基本病理。范永升教授认为“肝肾阴虚”贯穿RA病程的始终,素体肝肾阴虚或病程日久耗气伤阴,可在RA的初期、中期、后期变现为肝肾阴虚的症状。安徽名老中医方炳福将“寒湿毒邪入侵或饮食不节,损伤脾胃,运化失职,化生寒湿”作为类风湿关节炎的主要病机,认为骨血络痹阻是本病病变基础。何石泉教授认为瘀血痰浊使类风湿关节炎病因病机非凡燎乱,其病机主要为正虚邪侵,风寒湿热痹阻,经络气血不利,痰瘀内结,关节筋脉肌肉受损,究其病机变化,不外“风、寒、湿、热、痰、瘀、虚”七端。名老中医胡荫奇教授特别重视“痰瘀毒邪”在类风湿关节炎中的作用,认为“痰瘀”既是RA的致病因素,又是其发病过程中的病理产物,贯穿于RA的整个的发病过程。
2类风湿关节炎证候学
辨证施治是中医学的精华,临证遣方用药得当难离精确辨证,类风湿关节炎证候多复杂多变,在疾病的不同阶段,均表现为不同的症候特征,辨证施治决定了临证疗效。左振素教授将类风湿关节炎分为急性活动期和稳定期。急性活动期症状表现以红肿热痛为特点。慢性活动期表现为久治不愈之顽痹,虚证临证多见阴阳虚、气血虚、脾虚、肝肾虚;实证有风湿寒痹阻、瘀血、痰浊痹阻等。齐鲁名医周翠英指出阳盛阴虚,脏腑积热蕴毒是RA活动期的内在基础,湿热阻络、阴虚内热并存的矛盾证候可出现RA的活动期,处理不当容易顾此失彼。郑伟达教授以辨邪气偏胜、辨虚实为其辨证要点,认为痹证新病多实,实证风、寒、湿、热之邪象明显,日久暗耗气血,损及脏腑,以肝肾不足诸象为主。原明忠教授认为痛痹和着痹临床多见,日久多可见肝肾亏损、气血不足证候。
3类风湿关节炎的治法研究
治法为中医治病的重要环节,治法的合理拟定是中医药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疗效保证的前提。张鸣鹤教授主张将“清热解毒法”贯穿于RA的治疗始终。热重于湿,重用清热解毒;湿重于热者,清热利湿解毒;热毒伤阴者,清热养阴解毒;寒热错杂者,清热散寒解毒。李景良教授治疗急性期类风湿关节炎以“清热解毒、除湿通络”为基本原则,四川名中医曾升平教授则认为祛寒为治痹之首要关键,临证兼顾祛湿、祛瘀、祛痰等驱邪之法。安徽省名中医何石泉认为除湿为治疗第一要务,理应贯彻本病治疗的始终。胡荫奇主任医师认为寒热痰瘀毒邪为RA之标,尤重痰瘀,临床治疗中特别重视化痰祛瘀法的应用。金明秀教授治疗基于RA发病本于肝肾亏虚、血瘀贯穿于RA病程始终,治疗上倡用补益肝肾、活血通络之法,验之临床疗效颇佳。
4类风湿关节炎的方药研究
5名医经验与类风湿关节炎防治前景
类风湿关节炎目前在临床上仍属于疑难杂症,具有病因不明、病程长、缠绵难愈、致残率高的特点,发病后进展迅速,可出现不可逆的骨关节破坏,西医尚无特效治疗方法,中医药治疗RA有明显的优势,但在证型、疗效探索上尚缺乏统一标准,远期临床疗效观察较少,当代名中医的经验方缺乏大样本随机对照研究。当代名中医躬行杏林数十年,在继承前辈先贤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经验的同时,创立了一些“名医方药”,验之临床确有疗效。对这些“名医方药”进行深入系统的研究,尽早开发成新药用之临床,将可望让更多的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受益,延长生存期,改善临床症状,提高生命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