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文康《儿女英雄传》37回:“这口酽茶,咂在嘴里,比黄连汁还苦”;清·松江才子郭友松(1741~1794年)《夜舶掘石港》诗:“尘间寒冷胜黄连。”黄连的味苦性寒,早已被一般人所详悉,也正因为它的特性而在中医药领域里独占风骚。凭借其声析江河、势崩雷电的杀气及苦透寒极的禀性,它在中医用药,尤其是外科化脓性疾病用药方面,位居榜首,甚至谈到黄连就联系到外科病,谈到外科病必然牵涉到黄连。凡化脓性疾病,血液检查发现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明显增加,白细胞总数居高难下时,只要使用得当,黄连有时比抗生素还灵验。我们必须知道,中医这门学问,绝非“一把草、一根针”那样幼稚、低级。笔者处理外科病,经常取用阳和汤(鹿角胶、炮姜、肉桂、熟地、麻黄、白芥子、大贝母、甘草)治疗寒性脓肿的“疽”,很有把握地能把高到两万或两万以上的白细胞降到正常,而且能在1~2剂汤药(即1~2天内)获得显效。假如用一般呆板静止的概念来说,白细胞总数居高难下者,属热毒,只有清热解毒药如黄连或黄连解毒汤可以将其制服;现在却取用鹿角胶、炮姜、肉桂大热大温药来“抱薪救火”,除了中医本身能明白,以外的人怕是谁也弄不懂、想不通了。
黄连是中医外科的重要常用药,但因外科中的派别不同,其用量也各异。外科三派(正宗派、全生派与心得派)中的正宗派创始人陈实功,以消、托、补三法为治法大纲,他使用消法时,黄连是首选之药。因为《外科正宗》的肿疡,以阳痈为多。全生派则也“以消为贵”“以托为畏”作为治法总纲,但他所治的肿疡,则以阴疽或半阴半阳的为主,所以不一定非用黄连不可。这一首阳和汤,就突出了正宗派与全生派的水火不相融。至于《疡科心得集》的心得派,是运用传统内科治法来处理外科病,所以对黄连的依赖程度也就不及正宗派了。现在年轻中医外科医生,往往把黄连作为抗生素来使用,这已丢失了中医传统理论而滑到西医化的邪路上去,奏响了中医传统理论的哀乐。
黄连还有不少伴侣药物,黄连若和它们同用,则可发挥出远胜于单味黄连的作用,这在药物学中称为“药对”。这种药对,可以在“相辅相成”或“相反相成”中进一步获得“相得益彰”的效益,在临床上使其作用发挥得淋漓尽致。以黄连作轴心的药对,有两种形式。其一,仅仅两味,一主一副。如《丹溪心法》的左金丸,内容为黄连与吴茱萸,作用为清泻肝火,降逆止呕。又如《兵部集验方》的香连丸,内容为黄连与木香,也是一主一副,作用为燥湿清热,行气化滞。其二,用药较多,黄连仍居君位,即使不属君位,但决不会降到佐使。其中有相须配对者,即把药性功能相类似的药物配对,以求可以明显地增强原有疗效,这两种药的性味、归经大体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