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胃一调百病安,张仲景有一个大补脾胃的方子,脾胃好,身体才好! 经常便秘、口臭难闻、吃饭不香、晚上睡不好?这些是不是你的日常?其实出现这些症状都是脾胃问题惹的祸。由于工作压力大、饮食不规律不卫生等原因,越来越多的中国人脾胃出了毛病。脾胃一调百病安,如果发现自己的脾胃不好,一定要注意调理,脾胃好了,身体才好。 食欲好是胃火旺?舌象告诉你。简单一味药,去火、祛湿食欲特别的旺盛,很容易就饿了,并且饿了之后会吃很多的东西,但是很快就又饿了。这种情况在一部分人身上表现得就特别明显。 可以伸出你的舌头看一下,如果舌苔比较厚、白,有的时候可能还会有一定的发黄、发腻的情况出现,那大多数是胃火旺盛引起的。 我们知道,我们食用进去的食物都是需要胃来消化的,胃消化过后再经过我们脾脏的运化功能将营养物质输布至我们身体所需要的各个部位,来维持我们机体的正常运行。胃火一旦旺盛,就会使我们食用进胃里的食物过快地消化,导致出现食欲特别的旺盛,很容易就饿了,吃很多东西之后很快又饿了的情况。 不知道的人,一般会认为是胃口好。他们不知道的是,消化得过快也是非常容易出现问题的。会导致我们脾脏的虚弱,大家可以想一下,胃火过旺了,胃的工作速度突然加快了,但脾还是之前的工作速度,我们自己都知道长时间超负荷的工作吃不消,那脾是不是也吃不消?由此就会出现虚损。 再一个会导致出现吃不胖。虽然说吃得多,但食物在胃里直接被消化,脾没有将消化过后的营养物质运化到全身,身体就吸收不到营养,所以长肉也非常困难。 像这类胃火旺盛的人,同时常常还会伴随有口舌生疮、口唇发热、口臭、口干、口苦、甚至舌头感觉就要出火了的表现。 了解中医的人都知道,其实胃火是很容易反复的,因为胃火夹杂着湿气,所以想要改善,就需要去火,祛湿。 给大家分享一味中药,可以很好地做到一药两用,既可以去火,又可以祛湿,就是黄连。 黄连,味苦,性寒,可入胃经,具有清热燥湿、泻火解毒的功效。常用于治疗湿热痞满、湿热泻痢、高热神昏、心烦不寐等。 对于胃火旺盛来说,虽然湿性缠绵,容易反复,但用黄连可以很好地缓解。 需要注意的是,黄连属于大苦大寒之药,所以 不可过量或者是久服,否则容易败胃。还有就是脾胃虚寒者不宜使用。 百病皆由脾胃生,修正小建中颗粒,调理脾胃有秘方! 百病皆由脾胃生 自古中医就有:“百病皆由脾胃生”一说。如果脾胃功能衰弱,化生的精、气、血、津液不足,那么脏腑、经络、四肢百骸以及筋肉皮毛就得不到充分的滋养。脾胃功能差的人普遍免疫力低下,身体羸弱,疾病丛生。在压力大、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喝酒、暴饮暴食、爱吃冰冷、腌制食物、久坐少动、焦虑紧张……种种不健康的生活习惯,让原本脆弱的脾胃更加不堪重负。 小建中汤——调理脾胃第一方 只有脾胃健旺,化源充足,脏腑才能强盛,身体才能保持健康!调理脾胃虚寒、虚弱的最好药方要属鼎鼎大名的小建中汤。 小建中汤,出自医圣张仲景所著的《伤寒杂病论》,几千年来被公认为治疗身体虚弱和调理脾胃的第一经典名方。 小——即为平补之方,非峻补 建——意思是重新建立中——中医认为,脾胃五行属土,属于中焦,被称为“气血生化之源”。 小建中汤的配方很平和,桂枝、芍药、生姜、大枣、甘草、饴糖(麦芽糖),几乎都是食物。可以说,非常适合脾胃虚寒的现代人和经常生病体质差的孩子。 小建中汤中西医药理研究 【中医药理研究】 甘温质润之饴糖为君,温补中焦,缓急止痛。臣以辛温之桂枝温阳气,祛寒邪;酸甘之白芍养营阴,缓肝急,止腹痛。佐以生姜温胃散寒,大枣补脾益气。炙甘草益气和中,调和诸药,是为佐使之用。其中饴糖配桂枝,辛甘化阳,温中焦而补脾虚;芍药配甘草,酸甘化阴,缓肝急而止腹痛。六药合用,温中补虚缓急之中,蕴有柔肝理脾、益阴和阳之意,用之可使中气强健,阴阳气血生化有源。 小建中背后的故事 张仲景所生活的东汉末年,是一个非常动荡的时代。战火绵延,兵荒马乱,疫病大规模流行,人们要么饿死,要么病死。张仲景在这样的环境下自然生出治病救人、悬壶济世的满腔热忱。仲景行医所到之处,皆有百姓前来求治。这些病人有的面色无华,心悸不宁,浑身乏力。有的口干咽燥、手足心热、自感身体在发热。更有腹中疼痛、一天到晚只能用手捂着肚子,不敢放下。 百姓为什么会这样呢?张仲景一边行医,一边思索。最后,他发现一个线索——这些病人都有一个共同症状,这就是腹中冷痛。 对,肚子疼!在那个吃不饱、穿不暖的年代,肚子疼太常见了。天寒尤其疼得厉害,只能用手捂着,不敢放下。 肚子,即脾胃。脾胃虚寒,不能生化气血,人就会头晕乏力、面无血色,心血亏虚而心悸不宁。 于是,仲景提笔写下小建中方剂,将其永久收录在《伤寒杂病论》中。这张百用之方,从此横空出世,成为人类医学史上的一座丰碑。 修正小建中颗粒 致敬经典,匠心制造。2019年4月25日,修正小建中颗粒新品发布会在吉林长春顺利召开。修正愿用自身实力和技术,让传统经典方药重新焕发风采。更加方便服用的修正小建中颗粒,很快将会面向市场,造福国人。 脾好,命就好;脾虚,命就虚!千年古方如何养脾救命?“内伤脾胃,百病由生”,你的脾胃健康吗?今天这篇文说,我们从“命”字谈起。 何为命?命者,生也,运也。 生活中,我们常常会听人说:“我的命好苦”!你可知道,这样的慨叹,自古有之。 现在,就让我们将目光投向东汉末年。拂去历史的尘埃,我们会听到近2000年前的古人,也在哀叹:命好苦。 原来,在那个时候,汉代超纲废弛、豪强割据,当权者你争我夺,兵荒马乱。又赶上几次大规模疫病流行,所以中华大地民不聊生。当时悲惨到什么程度呢?正所谓“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还有曹植在《说疫气》里面提到的:“家家有僵尸之痛,室室有号泣之哀”。 这个时候,百姓们都在盼望着一个人。他精通医术,悲天悯人。他来了,百姓就仿佛看到了救星,请求他解除病痛,并由衷地道一声:“吾命苦也”! 这个人是谁?是张仲景。 张仲景,可以说出身大户人家。但就在东汉末年,由于灾病流行,这户人家竟然死去了三分之二的人口。张仲景也做过官,而且是大官,曾任长沙太守。可是族人和百姓的灾病如此深重,他再也无心官场,于是遍访名家,求索于典籍,成了一代名医。随着医名日盛,张仲景所到之处,皆有百姓前来求治。 看着这些病人,仲景心中暗自饮泣:他们有的面色无华,心悸不宁,浑身乏力。有的则口干咽燥、手足心热、自感身体在发热。他们还有的腹中疼痛、一天到晚之能用手捂着肚子,不敢放下来。末了,他们都会央求:救救我这苦命人。 对此,仲景十分理解。从某种意义上说,命苦,是一种人的主观感受。主观感受的形成,又和身体健康状态联系在一起。哀叹命苦者,多有身体之疾患。而一个健壮充盛之人,是很少悲观地说自己命苦的。 百姓为什么会这样呢?张仲景一边行医,一边思索。最后,他发现一个线索——无论是面无血色的,还是心悸不宁的,抑或身体发热、口燥咽干的,还是虚烦不眠的,这些病人都有一共同症状,这就是腹中冷痛。 对,肚子疼。在那个吃不饱、穿不暖、颠沛流离的时代,肚子疼太常见了。天寒的时候,尤其疼得厉害,只能用手捂着,不敢放下。 肚子,即脾胃。脾胃者,人体之中州。脾胃虚寒,必然肝木横逆,于是就会疼痛挛急。脾虚,不能生化气血,于是人就会头晕乏力、面无血色,心血亏虚而心悸不宁。由于营血乏源,所以阴不制阳,虚阳横越上泛,就会五心烦热、自觉身体发热、口燥咽干。原来,这一切复杂多样的症状,背后都有一个根源,这就是脾阳虚弱,继而导致阴阳两虚、营卫失和! 想到这里,张仲景竟激动得留下两行热泪。他似乎意识到,自己的这一层领悟,可能会成为天下苍生的福报。 于是,仲景提笔写下一方,将其永久收录在不朽著作《伤寒论》里面。这张方,从此横空出世,成为人类医学史上的一座丰碑。组方如下—— 饴糖18克,白芍12克,桂枝6克,甘草3克,生姜9克,大枣4枚。水煎服,加入饴糖溶化。 对,就是它。它叫做小建中汤。任何一个学习中医、钻研中医、爱好中医的人,都要了解它。说起来,这张方以卓越的智慧,打开了调节身体的机要之门。 首先,为了化解脾虚的问题,此方重用饴糖。饴糖甘温入脾,可以温中补虚,还能止痛。对于这一点,古人其实早有训示。早在《素问·脏气法时论》里面,先人就明确说:“脾欲缓,急食甘以缓之”。即是说,脾有了问题,用甘味来调节。所以,这里重用饴糖。 紧接着,我们看三味药,这就是白芍、桂枝和甘草。白芍,味酸,能够养阴合营,滋补肝血。桂枝,性味辛温,可以行阳化气。甘草,补中益气,味甘。这三味药,构成一个铁三角:甘草和桂枝搭配,辛甘化阳。甘草和白芍搭配,可以酸甘化阴。芍药和桂枝搭配,本身又可以调和营卫。所以,这三味药在这里,主要就是补阴、益阳、调和气血营卫。有了阳气,患者才不会腹中冷痛难忍。有了脾胃之阴,患者才会养阴制阳,改善口燥咽干、身体虚热。这三味药堪称神来之笔。脾阳亏虚日久造成的阴阳两虚之候,就靠这三味药来一一化解。 然后,我们再看大枣和生姜。这两味药,可以补中,健脾,养血。以生姜之辛散实卫阳,以大枣之甘温养阴血。两者又是调和阴阳、充盛气血的妙配。生姜助桂枝,行阳化气。大枣助甘草和白芍,养血和阴。 如此一来,脾胃中气得补,阴阳化生有源,营卫调和可期,天衣无缝。 写下这张方子,仲景十分欣慰。在日后的行医岁月里,每见中焦虚寒,导致肝胃不和,阴阳两虚者,用之如神。说白了,就是看见肚子疼的,仲景此方,常常药到病除。 那么,这张方传到今天,大约可以治疗什么病呢?这就是平时总是肚子疼,感寒而发,总想按,或者伴发气血亏虚,出现心悸不宁、虚烦不安、口干舌燥、手足烦热、面色无华之人。中医的术语,把它叫做虚劳里急之症。现代医学里面的胃炎、胃溃疡、腹痛等病症,常常用到它。此外,痛经、崩漏、神经衰弱等,都可以用到它。总之,只要是符合脉象弦细,舌淡,腹中寒痛,喜温喜按几个特征,基本病机是脾胃虚弱、中气不足者,就可以考虑应用。 它的作用,说到底,就是建立人的中气,化生阴阳,调和营卫。所以,它的名字里有“建中”二字。 看到这里,就让我们向仲景先师,以及它所创立的这张古方,致以深深的敬意吧。自汉代以后,它在几千年的时间里,一直在不停地滋养着中国人。它不知改变了多少中国人的命运。 这正是,脾好,命就好;脾虚,命就虚。古方养脾,建中养命。 “内伤脾胃,百病由生”,你的脾胃健康吗? “脾胃是后天之本”,并有“内伤脾胃,百病由生”一说。而这个时机脾胃容易受到侵害,所以疾病出现,因此养生应该先以脾胃为先,那么怎样调养出好脾胃呢? 脾胃是身体的轴心 脾和胃虽然是两个独立的器官,但它们的关系极为亲密。 打个比方来说,胃像是一个粮仓,脾是运输公司。我们吃下去的食物先由胃初步研磨、消化,再由脾进行再次消化,取精华、去糟粕,把食物中的营养物质转运至全身。 道医认为,讲脾不离胃,讲胃不离脾,脾胃是整体概念,包括整个消化系统。 脾与胃在生理上息息相关,在病理上也相互影响。 胃功能不好,必然会影响脾的运化,所以临床上患者往往同时出现食欲不振、饭后腹部胀饱、消化不良等症状。脾胃之所以被称为“后天之本”,主要因为人体的生命活动有赖于脾胃输送的营养物质,是生命健康的轴心力量。 脾胃有问题,不但影响食欲、睡眠、情绪,时间长了,还会引起器质性疾病。相反,脾胃健运,能让身体气血充足,保证各个器官有条不紊地工作。 更重要的是,脾胃好能长寿。 以色列一项针对1258名70-82岁老年病人的研究发现,在排除老人身体活动量、人口学特征、营养等影响因素后,脾胃健康、胃口好的老人,死亡风险更低。 脾喜欢燥,不喜欢湿;胃喜欢规律,讨厌刺激。 但压力大、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喝酒、暴饮暴食、爱吃冰冷、吃腌制食物、久坐少动、焦虑紧张……种种不健康的生活习惯,让原本脆弱的脾胃更不堪重负。 道医认为,脾具有“土”的特性,土很容易吸水,所以湿气进入体内最容易伤脾,而现代人大多都存在“脾湿”问题。 另外,数据显示,我国肠胃病患者约有1.2亿,其中中老年人占70%以上,以慢性胃炎和消化性溃疡较为常见,发病率分别为30%和10%。 脾胃不好的表现 脾胃出了毛病,症状主要可概括成8个字:纳呆、腹胀、腹泻、便溏。即不想吃饭、吃饭不香;不吃不胀,吃一点东西就发胀;拉肚子,水和粪能分开叫“腹泻”,水和粪均匀混合叫“便溏”。 如发现自己有这几种情况,就该怀疑脾胃是不是出了问题,需尽快重视起来。 仔细观察肤色、五官、生活状态,也能看出脾胃问题 1 脸色发黄 一个人的脸色暗淡发黄,可能是脾虚,主要表现为吃饭不香,饭后肚子发胀,有腹泻或便溏症状。 如果没有及时治疗,脸色就会逐渐变成“萎黄”,即脸颊发黄、消瘦枯萎,这是因为脾的气和津液都不足,不能给身体提供足够营养造成的。与萎黄相反是黄胖,即面色发黄且有虚肿。 2 鼻头暗淡 用手摸摸鼻头会发现有一个小坑,以小坑为中心,周围就是反映脾脏生理功能、病理变化最明显的区域。如果鼻头发红是脾胃有热证,表现为特别能吃,但吃完容易饿、消化吸收不好、口苦黏腻等。 3 口唇无血色、干燥 《黄帝内经》中指出,“口唇者,脾之官也”、“脾开窍于口”,就是说,脾胃有问题会表现在口唇上。 一般来说,脾胃很好的人,其嘴唇红润、干湿适度、润滑有光。反过来说,如果一个人的嘴唇干燥、脱皮、无血色,就说明脾胃不好。 4 睡觉时会流口水 《黄帝内经》中还指出“脾主涎”,这个“涎”是脾之水、脾之气的外在表现。一个人的脾气充足,涎液才能正常传输,帮助我们吞咽和消化,也会老老实实待在口腔里,不会溢出。一旦脾气虚弱,“涎”就不听话了,睡觉时会流口水。如果经常不自觉流口水,可从健脾入手,进行调理。 5 便秘 正常情况下,人喝进去的水通过脾胃运化,才能成为各个脏器的津液,如果脾胃运化能力减弱,就会导致大肠动力不足,继而造成功能性便秘。 6 睡眠不好 古语讲“胃不和,卧不安”。脾胃不好的人,睡眠质量也会降低,出现入睡困难、惊醒、多梦等问题。 7 精神状态不佳 脾胃运化失常,容易导致健忘、心慌、反应迟钝等。相反,脾胃健运,能让大脑得到滋养,就会神清气爽、精力旺盛、思考敏捷。 保养脾胃的建议 1 规律饮食、定时定量、细嚼慢咽 这是保养脾胃的第一步,特别是胃本来就不好的人,更要少吃辛辣、刺激以及生冷食物。 另外,要注意定时吃饭,不要狼吞虎咽,更不要站着或边走边吃,吃饭时不要讨论问题或争吵。 2 揉鼻头 每次揉鼻头20分钟左右,能改善胃胀气等症状。 艾灸足三里。足三里(膝眼直下3寸处)是“足阳明胃经”的主要穴位之一,每日坚持艾灸,能健脾和胃、调中理气、导滞通络,适用于各种类型的脾胃病变。 3 吃对食物 在这个养脾的关键时期,应该结合健脾、祛暑、化湿等方法进行调补,可以吃些绿豆、莲子、丝瓜、陈皮、鸭肉、鲫鱼等。 多吃薏仁、茯苓和粳米煮的粥,也能起到滋养脾胃的作用。容易便秘的人要减少久坐,多吃绿叶蔬菜,增加膳食纤维的摄入量。 脾胃差的人,不妨试试“四君子汤”。 4 常读“呼”字音 可以培养脾气,对缓解脾虚、腹胀、脾胃不和、食欲不振都有好处。 5 揉肚脐,艾灸效果会更好 一手掌心或掌根贴脐部,另一手按手背,顺时针方向旋转揉动,每次约5分钟,每日1~2次。此法能温阳散寒、补益气血、健脾和胃、消食导滞。 当然艾灸肚脐,用艾火的药力养护脾胃,效果会很好!而且现在正值三伏天,养生效果翻倍! 6 饭后慢慢走 道医有“以动助脾”的养生观念,饭后散步有助于增强脾胃功能、促进消化。但“饭后”并非指吃完饭立刻就开始散步,而是要休息至少10分钟再进行,若吃得过饱则需适当延长休息时间,并且饭后半小时内不能做剧烈运动。 胃疼十年,一张古方治好!张仲景补中气最强一招,值得一学我相信,如我这样的痴人,若能多一点点,中医一定会回归老百姓的生活,扮演更重要的角色。 现在,我给你说一张医案,一副方药。通过它,我们能再次感受中医的神奇和奥秘。话说有一个男性患者,年30岁。2002年8月12日出诊。什么毛病呢?就是胃疼。 他的胃疼,已经有很久了,少说十年。 十年前,他开始阵发胃脘痛,有的时候还吐酸水。当时,他通过用西药,让症状得到了很大改善。 但说实话,这个病,一直没好利索。感凉的时候,饥饿的时候,他的胃疼就有可能发作,有时候重,有时候轻。 一旦疼起来,他赶紧就吃点热乎的东西,或者用点什么东西来捂肚子,感觉好一些。 最近这一次,他因为饮食没加注意,导致旧疾复发。这一次,疼痛十分厉害,疼得他面色苍白,额头渗出冷汗。与此同时,胃胀、嗳气、反酸、四肢无力、头晕、精神不振。 十年的胃疼,治也没治好,如今发展到这一步,该患心想,倒不如得一个胃癌,彻底了解自己,少些痛苦算了。 但是,经过诊断,发现为胃及十二指肠溃疡,属于消化系统的常见病、缠手病。 怎么办?想到之前用过大量西药而无济于事,此患决定,还是用中药来试试吧。于是,决定投中医。 刻诊,见舌淡白、苔薄白、脉细缓。医师想了想,给开了一张配伍。方见—— 黄芪30克,桂枝9克,白芍12克,炙甘草6克,煅瓦楞15克,神曲15克,花椒3克,生姜6克,大枣6枚,饴糖30克。水煎服,每日一剂。 结果,患者用了5剂之后,感觉到诸症减轻,精神振奋,疼痛大大缓解,但是食欲依然不是很好。这时候,医师在上头方药里头,加入了鸡内金10克,焦三仙12克,再用5剂。 5剂之后,食欲增加,其他感觉也良好。于是,再用原方喝了一个月,检查胃镜,发现溃疡面消失了。 患者惊喜不已。十年的胃疼、胃溃疡啊,一张方子,用了一个多月,好了。这不能不说是传统中医药的功劳。 我把这个写出来,只是告诉你一个过程。现在,我要给你说说这背后的原因和道理。 这个人的问题,属于脾胃虚寒、中气虚弱。他代表了很多胃溃疡、胃痛患者的真实面貌。 首先,你记住,脉弦细缓,是典型气血虚弱之态。气血虚弱,无力鼓动脉道,所以脉象细缓。气血虚弱的后面,往往是脾胃虚寒这个原因,因为脾胃是气血生化之源。所以,你看有很多老胃病的患者,他们的脉象,都是细缓的。 另外,你看他的舌头,舌淡白,苔薄。舌淡白而苔薄,往往考虑气血不充,无法濡养舌体。 然后,你再看全身状态,诸如乏力、精神不振、头晕、面色晄白等,都是脾胃虚弱,中气不足的写照。这个中气,其实指的就是脾胃之气。 因为脾胃虚寒,寒邪主凝滞,令不通则痛,故而这个时候的人会胃疼,胃胀,嗳气、反酸。就是说,虚寒之邪,令脾气不降、不通了。因为寒邪是病因,所以患者在感寒、饥饿的时候,症状加重。 这个时候怎么办啊?就得补中气,化解虚寒之态了。这是显而易见的事儿。怎么操作?医案中用的,是小建中汤的化裁。或者说,是黄芪建中汤的化材。这里头就有大学问了 。小建中汤,出自汉代医圣张仲景的《金匮要略》。它的原方,就是白芍、桂枝、炙甘草、生姜、大枣、饴糖。它是治疗中焦虚寒证的典型代表方药。其中的饴糖,重用,用于缓急止痛而治标。桂枝配上生姜,温阳散寒。白芍配上大枣,养阴止痛。炙甘草补中气。可以说,这是张仲景补益中气的最强一招,影响深远。如果患者气虚的问题严重一点,就加入黄芪,变成了黄芪建中汤。黄芪是能够健脾肺之气的。 所以说,这个,是可以用来改善患者问题的金钥匙。医案里头,在此基础上,用煅瓦楞来抑酸,用花椒来温中散寒,用神曲、鸡内金等来促消化、增进食欲,恢复胃的纳受之能。 以上,就是治病的来龙去脉。 说起来,一点都不复杂。但是,我们可以看到中医,是如何来养胃的。 其实,传统中医不知道啥是溃疡,啥是胃炎,啥是不典型增生。中医只知道一些质朴而实用的道理,即虚则补之,实则泻之,寒则温补之,热则清泻之。总之,要让身体恢复一个平衡。我们的脾胃,作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它的工作时时刻刻离不开阳气的支持。虚寒之邪,恰能伤阳。正如上文的患者,饥饿的时候,遇凉的时候加重,珍惜显然是中焦虚寒啊。既然你虚寒了,我就给你温补,所以用小建中汤。你的阴阳平衡了,问题就自然解决了。至于说溃疡面的愈合,就是捎带脚的事儿。 你看,这就是中医治病的道理,这就是中医经方的魅力。 我把这个写出来,供读者参考。如果您感兴趣,就请多看几遍,文中方药不妨抄录,日后在中医师辩证指导下借鉴应用。可以说,小建中汤治疗虚寒型胃炎、胃溃疡,效果还是不错的。如果用得科学,可以带来不小的帮助。 好了,就说这么多。 张仲景 胃疼 黄芪 虚寒 方药 十个胃病九个燥!古人抓住胃病之根,今人怎么忘了? 本文理论依据:《温病条辨》 近段时间,我们接连为您刊发了不少关于治疗胃病的方法、门道,诸如《老胃炎怎么止疼?一张验方藏两招绝活,值得学习!》等,受到广大网友的高度关注(您可以订阅本号详加翻阅)。可见,胃病作为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的确令太多人苦恼。 ![]() 今天,我们针对大部分胃病患者的实际情况,再为您说上一张养胃的良策。 这篇文说,到底有多大的价值,看官仔细阅读之后,心中自然明了。从哪说起呢?从一张中医方剂学里面十分著名的补益剂说起。这张方子,您翻开任意一本中医方剂学著作,都会看到它的身影。组方如下—— 沙参9克,麦冬15克,冰糖3克,生地15克,玉竹4.5克,水煎服。每日一剂。此等用量,由笔者参考自“十一五国家重点图书”——《中医药学高级丛书·方剂学》。 此方的名号,叫做“益胃汤”,最早见于《温病条辨》。 实际上,此方最早就是治疗温病,或者说是治疗温病后期胃阴损伤所致各类症状的一张方剂。不过,后世医家经过不断的实践探索,发现此方直接用于治疗消化系统疾病,有着卓越效果。所以到了现在,此方也就成了治疗胃病的良策。 看官,我们为什么要把这张方子介绍给你呢?回答这个问题之前,请您仔细回想,生活中是否有下列现象—— 1,胃部疼痛,但是疼得不太厉害,总是隐隐灼痛。 2,有的时候感觉有些饿,但要是吃饭吧,却往往没什么食欲,不想吃,吃不下。 3,一天到晚,嘴巴里面发干,咽喉也有些干燥。 4,大便干燥。这毛病已经很长时间,见怪不怪了。 5,常常觉得干呕、反胃,总打嗝,舌头红红的。 好了,这些现象,您如果是慢性胃炎、萎缩性胃炎、溃疡病患者,亦或是糖尿病患者等等,不用说,出现几率很高。 嗯。这个时候,看官就要考虑一下上面我们提到的益胃汤了。这张方子,可能就是古人无意之中,为看官准备的。因为益胃汤,作为一张补益剂,就是专门来补我们的胃阴的。上述症状,就是胃阴匮乏的典型表现。 什么是胃阴匮乏呢?看官如果对中医学了解,应该知道,这脾胃两家,虽然功能紧密相连,性情不太一样。脾喜燥恶湿,它最受不了的就是湿气,越是干燥它越喜欢。但胃就不一样了。胃为喜欢潮湿的环境,最受不了干燥,所以说胃喜湿恶燥。也就是说,胃里面湿润,它才可以更好受纳、腐熟食物,发挥功能。胃阴匮乏,就是胃里面的“水分不足”。这个时候,我们会有什么表现呢?因为胃阴不足,胃部脉络失养,所以我们就会胃部隐隐灼痛。因为胃阴不足,所以胃气不降,不再顺利受纳和腐熟食物,因此我们就吃不下东西。胃阴不足,没有足够的津液疏布给口腔,所以我们就会口干舌燥。津液不能疏布给大肠,所以我们就会便秘。胃的气机紊乱了,我们就会干呕、呃逆。至于说舌苔黄红等,就是典型的胃阴虚症候。 那么,什么样的人容易出现这样的现象呢?这就是经常吃辛辣食物,喜欢吃大鱼大肉等温热食物,喜欢熬夜喝酒的人,喜欢抽烟的人,以及平素思想压力较大,容易着急上火的人。而这样的人,在当今社会,实在是太多见了。有相当多的胃病患者,都有胃阴匮乏的倾向。所以我们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十个胃病九个燥”。 好,明白了这些道理,我们就知道前面所述益胃汤的价值所在了。为了您看着方便,再把好方赘述一下——沙参9克,麦冬15克,冰糖3克,生地15克,玉竹4.5克。 这里面,生地、麦冬是主药。生地,性味甘,寒,归心、肝、肾经,功在清热凉血,养阴,生津,一般来说是滋养肾阴的要药。麦冬,性味甘,微苦,微寒,归心、肺、胃经,可以养阴生津,润肺清心。两者都是补阴的能手,为上品,所以是君药。 ![]() ![]() 再看沙参和玉竹。沙参,性味味甘;微苦;性微寒,归肺;胃经,功在养阴清热;润肺化痰;益胃生津。玉竹,性味甘,微寒,归肺、胃经,善于养阴润燥,生津止渴。两味药也善于滋补胃阴,所以用作臣药。 ![]() ![]() 最后,加上冰糖润肺养阴,效果可以更好。 细心的看官可能会发现了,不是说胃阴虚吗?为什么上面这些药材,有的入肺,有的入胃,还有的入心肾呢?其实,肺、胃、肾三脏,都是对一身津液生成疏布有着重要影响的脏器。这些药材,以滋补胃阴为主,兼顾肺阴和肾阴,其实周正妥帖之法。所以说,这个办法,可以对胃阴虚所致的症候有很好的调节作用。主要表现,就是胃部隐隐灼痛、饥不欲食、口干咽燥、大便干燥、干呕呃逆、舌红少津,脉象细数。胃炎、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小儿厌食、糖尿病等出现了胃阴虚症候的人,就可以考虑应用。可以说,它是古人无疑之间留给当代人的养胃之宝——谁叫我们的生活习惯,容易伤害胃阴呢? 文中方剂,看官需要在中医师辩证指导下应用,切不可盲目应用。针对不同病情,还需适量加减。 张仲景一个大补脾胃的方子,脾胃好了,食欲强了,气色也恢复了!东汉末年是历史上少有的一个动乱的时代,一个悲苦的时代,群雄割据,连年征战,当时的人们颠沛流离,饥不饱食,时间一长,难免伤到脾胃。 张仲景感念苍生之疾苦,于是提笔写下一张六味药的方子,小建中汤就这样在乱世中横空出世了。小建中汤,中就是中焦脾胃,建中就是健运脾胃,小建中汤它就是粮草官,专门发配粮草入到脾胃去,让脾胃阴阳平衡、气血充盈。 小建中汤:桂枝9g,甘草6g,大枣6枚,芍药18g,生姜9g,饴糖30g。 用法:水煎取汁,兑入饴糖,文火加热溶化,分两次温服。 桂芍甘枣姜,这五味组合起来就是大名鼎鼎的桂枝汤,中医会在一个基础方之上盖楼,小建中汤就是在桂枝汤的基础上,把芍药量翻倍,加上饴糖,就变成了一个彻底补脾胃的方子。 桂枝是桂树枝头最上面那一小节嫩嫩的树枝,因为长在尖端,所以阳气最足,最具有生发之性,因为长在尖端,所以它的药性是往上走的,往上走就能把阳气带到心上去。 桂枝温心阳,它能给心脏添柴加火,把心火点燃,补脾胃的方子为什么要温心阳?因为脾胃的运化需要热量,这股热量就来源于心,就像土地长养万物,离不开太阳的照射一样,缺乏太阳照射的南北极,阴冷草木难生。而心在人体的作用就相当于高高在上的太阳,脾胃是山峦大地,心火一暖,脾胃就有劲了。 心火下降于胃的过程,中医叫作火生土,所以桂枝用在这里,它是点火的一味药。桂枝把阳气升发起来,白芍呢,能收能补,它能把阴血收起来,能把阴血补足。桂枝向外散,白芍向内收,白芍两倍于桂枝,这样一来,桂枝外散的力道被缩小,整个方子意图将能量往里收,补中的作用更强一些。 甘草、生姜和大枣,这三味药太平凡了,它们不外乎就是调和中焦脾胃,帮你把气血酝酿出来,相当于给虚弱的身体补充能量。 其中,甘草除了补中,它还是和事佬,可以调和诸药,什么叫调和诸药?一个人吃凉的肚子痛,吃热的又上火,中医上叫寒热胃,这个时候用寒药不行,用热药也不行,只能寒温并用,寒药温药一起用,这一寒一热,一动一静,性子完全不同,在一起就容易有矛盾,容易打起来,人吃了呢也不舒服。这个时候,有甘草坐镇,就能把双方的矛盾调和好,让它们和谐相处,团结一致,保证这个地方不出乱子。 方中桂枝辛温,白芍苦寒,桂枝主动,白芍主静,所以甘草有辅助桂枝白芍的作用。 小建中汤里还用了大量的饴糖,饴糖,民间又叫作麦芽糖,说到麦芽糖似乎勾起了很多朋友甜甜的回忆。小建中汤妙就妙在它有饴糖,仲景方子里,凡是提到建中的,一定有饴糖,也就是说,正是因为有了饴糖,它才能建中。 可能有朋友疑惑,这小小饴糖何德何能,能担当如此重任?别急,既然张仲景会重视这味药就一定有他的道理。饴糖,糖肯定是甜的,是甜都能补中,古代有个寒食节,在这一天人们是不可以生火煮饭的,只能吃冷食,为了避免伤到脾胃,在吃生冷食物之前要先吃点饴糖,饴糖补养脾胃,它有这个作用,而且饴糖非常好消化,因为有一味麦芽在里面,麦芽是消食化积的良药,所以它不会一边补一边加重脾胃的负担。 饴糖甘甜黏腻,除了补脾胃之外,它可以把桂枝汤的药性黏住,然后往下压,压到腹部以及肚脐以下,也就是说原本入心的桂枝被拉了一些药性到小肠及丹田的区块,这个区块一暖,又大大帮助了脾胃的运化功能。 所以你可不要以为加入一味甘甜的饴糖仅仅是为了调和中药的苦味,饴糖这味药大有妙处。小建中汤适合调理哪些症状呢? 胃口不好,吃东西比较少,甚至一天只吃一顿饭,从早到晚都不会感觉到饿,如果你也是这种情况,如果你用了很多健胃消食药,问题依然没有解决的,不妨换个思路,试试小建中汤。 还有像小孩子挑食厌食偏食的,这时可以仔细观察一下孩子的鼻梁,如果鼻梁处发青,说明胃里有寒;以及一吃生冷食物就腹痛腹泻的朋友,也是因为胃里有寒。小建中汤用上,补补心火,心火的温煦可以使脾胃温暖,从而起到腐熟食物的作用,就不会出现完谷不化、不思饮食的情况了。 小建中汤对于气血阴阳不足的各种虚劳,比如,劳心劳力过度导致身体发虚的;大病重病以及慢性病后期消瘦疲劳的,效果非常好。 就说一切周身上下虚损,都要从中焦脾胃中去调,脾土旺盛,就可以源源不断地化生出更多的营养物质。大有道家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之妙,而这生生不息的化生之道的关键,就在于用小建中汤这把钥匙打开脾胃转动的开关。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