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省市名中医刘启廷,从事中医事业近70年,善于借经方之精炼,时方之轻灵,加以发明,自树一帜,临床用药精炼,量少效著,直中病所,以简、便、廉、捷著称。《黄帝内经》十三方药味虽少,却是我国运用方剂治疗疾病的最早记载,在我国方药史上有重要历史意义。现将刘启廷临床运用《黄帝内经》四首方剂的经验总结介绍如下。
甘麦大枣汤
《素问·汤液醪醴论》:“黄帝问曰:为五谷汤液及醪醴奈何?岐伯对曰:必以稻米炊之稻薪,稻米者完,稻薪者坚。帝曰:何以然?岐伯曰:此得天地之合,高下之宜,故能至完,伐取得时,故能治坚也。”汤液和醪醴都是以五谷作为原料酿制而成。古代用五谷熬煮成的清液,作为五脏的滋养剂,即为汤液;用五谷熬煮后再经发酵酿造,作为五脏病的治疗剂,即为醪醴。虽然五谷均为汤液醪醴的原料,但经文又指出“必以稻米”,因稻米生长在高下得宜的平地,上受天阳,下受水阴,能得天地之合,故效用纯正完备。且稻米春种深秋收割,尽得秋金刚劲之气,故其薪至坚,所以必以稻米为最佳原料,稻薪为最佳燃料。古代的这种汤液醪醴对后世方剂学的发展有深远影响,例如现代所用的汤剂、酒剂,以及方药中所用的米、黍米、薏米、赤小豆等,都是从《内经》的汤液醪醴发展而来的。
如后世医家张仲景用甘麦大枣汤治疗脏躁证,以小麦味甘寒,为肝之谷,善养心气,和肝阴而养心液;甘草、大枣甘润泻火补虚,缓急益阴,滋脏气而润躁,使脏气和而悲哭等症自除。现代运用其治疗脏躁证,无论男女都可使用,在治疗和预防上都取得很大效果。再如钱乙《小儿药证直诀》用泻白散治疗小儿肺盛,气急喘嗽,即用地骨皮30g,桑白皮30g,甘草3g,粳米30g,煎服,服之则愈。凡遇肺热、咳喘者皆可用。
自古以来,中医治病常采用药食两用之品,如赤小豆、小麦、薏苡仁、大枣、生姜等。曾治孙某某,女,68岁,于2021年3月2日就诊。自述一天前因家庭琐事生气,出现心烦意乱,焦躁不宁,欲哭欲笑,走坐不安,查见患者形体丰满,情绪激动,舌质红,舌苔白,脉缓。依据舌脉判断,考虑主要与情绪失调,郁怒伤肝有关,并无实质性的病变,属肝郁化火,心气不足,与甘麦大枣汤,即小麦30g,大枣12枚,甘草10g,水煎服。患者按照医嘱服药,一周后复诊病已痊愈,并携其夫来诊,述因聚餐暴食,引起胸腹胀满不舒,它无不适,脉舌如常,余告知此乃伤食引起的胃肠功能紊乱,嘱其回家用生姜、萝卜煮汤常吃,后告愈。从以上两例看,医生不仅要掌握药物治疗疾病的技能,也要熟悉和掌握用以食疗病的技能。
生铁落饮
《素问·病能论》说:“帝曰:有病怒狂者……治之奈何?岐伯曰:……使之服以生铁洛为饮。夫生铁洛者,下气疾也。”
“洛”,与“落”通用,生铁落即炉冶间锤落之铁屑。丹波云简云:“凡狂易癫眩,惊悸痫瘈心神不定之证,宜概称气疾焉。”生铁落气重而寒,能坠热开结,平木火之邪,又能重镇心神,故能治怒狂,现代临床上亦常用。由于怒狂多由于恼怒伤肝,肝气不得疏泄,郁而化火,煎熬津液,结为痰火而成,因此现代医家治疗时多佐以化痰开窍之品。
程钟龄在《医学心悟》载生铁落饮治疗痰火上扰之癫狂症,笔者在其基础上临床应用治疗很多案例,效果卓绝。方用生铁落60g,茯神30g,菖蒲30g,胆南星30g,陈皮15g,贝母30g,天门冬15g,麦门冬15g,远志15g,丹参30g,黄芩15g,玄参30g,朱砂0.6g(冲服,忌煎煮)。先将生铁落加水煎煮1小时,再用铁落水煎煮上药服用,获效甚佳。
曾治一妇女,38岁,主诉因家务琐事与邻居争吵,引起精神失常,症见哭闹无常,狂躁不安,多语烦躁,情绪极不稳定,自诉欲向邻居报仇,食欲减退,不思睡眠。查见患者体胖,精神紊乱,舌质紫黯,舌苔黄腻,脉弦滑。证属痰热上扰,神志混乱,以生铁落饮1剂,服后即能安静入睡,醒后仍有精神混乱不清症状,稍有哭闹,上方又连服2剂后可平稳入睡,醒后感觉极度疲乏,休息三日,饮食调养,未再发作。几月后随访未再发病,一如常人。可见此方确能清心化痰,安神定志。
泽泻饮
兰草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