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褐斑是一种常见的好发于中青年女性面部的色素沉着性疾病,严重影响患者的美观,在临床上属于易诊难治的疾病。2011-04—2012-01,我们应用消斑汤治疗气滞血瘀型黄褐斑42例,并与维生素C片治疗38例对照观察,结果如下。
1.1 诊断及排除标准
1.1.1 诊断标准 参照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皮肤性病专
业委员会色素病学组制订的“黄褐斑的临床诊断及疗效标准”(2003年修定稿)确诊。中医辨证属气滞血瘀型。微信搜索关注岐黄民间传承公众号了解更多中医秘验方。
1.1.2 排除标准:不符合诊断标准;有明显兼夹证或合并症者;哺乳、妊娠或正准备妊娠的女性;近6个月内服用避孕药等影响内分泌者;过敏体质及对多种药物过敏者;合并肝、肾、造血系统、内分泌系统等严重原发性疾病及精神病患者;病情危重,难以对药物的有效性和安全性进行确切评价者。
1.2 一般资料:全部80例均为我院高才达主任医师专家门诊女性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42例,年龄最大60岁,最小32岁,平均(45.0±1.1)岁;病程最长5年,最短2个月,平均(3.0±0.6)年。对照组38例,年龄(本文由岐黄民间传承公众号整理校对编发)最大58岁,最小35岁,平均(43.0±1.4)岁;病程最长6年,最短6个月,平均(3.1±0.5)年。2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3 治疗方法:2组患者原有基础病的均予相应基础治疗。
1.4 疗效标准:基本治愈:肉眼视色斑面积消退≥90%,颜色基本消退,评分法计算治疗后下降指数≥0.8;显效:肉眼视色斑面积消退≥60%,颜色明显变淡,评分法计算治疗后下降指数≥0.5;好转:肉眼视色斑面积消退≥30%,颜色变淡,评分法计算治疗后下降指数≥0.3;无效:肉眼视色斑面积消退<30%,颜色变化不明显,评分法(本文由岐黄民间传承公众号整理校对编发)计算治疗后下降指数<0.3。评分法参照《颜面皮肤病中西医结合诊治》,采用色度卡比色,皮损面积评分为:无皮损为0分,皮损面积<10 cm2为1分,皮损面积10~30 cm2为2分,皮损面积>30 cm2为3分。皮损颜色评分:正常为0分,淡褐色为1分,褐色为2分,深褐色为3分。总评分=皮损面积评分+皮损颜色评分,下降指数=(治疗前总评分-治疗后总评分)/治疗前总评分。
1.5 统计学方法 应用 SPSS 13.0 统计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微信搜索关注岐黄民间传承公众号了解更多中医秘验方。
2.1 2组临床疗效比较 见表1。
表1 2组临床疗效比较 例(%)
与对照组比较,*P<0.01
由表1可见,2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
2.2 2组治疗前后总评分比较 见表2。
表2 2组治疗前后总评分比较 分,
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P<0.05
由表2可见,2组治疗后总评分均低于本组治疗前(P<0.05),且治疗组降低更明显(P<0.05)。
黄褐斑中医又称“肝斑”、“黧黑斑”,是一种后天色素沉着过度性皮肤病,皮损为淡褐色、深褐色、黑褐色斑片,其边界清晰,边缘常不整,形如地图或蝴蝶,对称分布于面部,表面光滑,无鳞屑,无自觉症状,常于日晒后加重。中青年女性发病率较高,亦有孕妇发生称妊娠性黄褐斑,于分娩后逐渐消失,无需治疗。黄褐斑病机较为复杂,中医学(本文由岐黄民间传承公众号整理校对编发)认为,多因忧思过度或抑郁不遂,影响情志,为时日久,渐伤肝脾,气耗血虚,继则化火,火燥郁滞而成本病。亦有认为肝、脾、肾功能失调,胞宫失常及冲任损伤,导致气血不调,经血不能上荣于面(虚证),或痰浊瘀滞聚于面(实证)。黄褐斑是表现,血瘀是本质,病位在肝、脾、肾,亦与内分泌紊乱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