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大黄蟅虫丸,为仲景《金匮要略》中稍显冷僻的方子,后世医家也多无应用,中医大家岳美中先生于此方有一些使用经验,对我们或有启发。
张某,男性,49岁,机关干部。1968年秋出现肝区疼痛不适,食欲减退,疲乏消瘦。
1970年1月突发高烧,体温达40℃,昏迷24小时,伴有呕吐、抽搐等症状,经驻京某医院诊断为肝昏迷,抢救后转入他院住院治疗。
入院检查:肝肋下4.5cm,血压110/56mmHg,黄疸指数14单位,谷丙转氨酶220单位。
经治疗,症状缓解出院。一个月后,又因高热昏迷、肝区疼痛、恶心、腹泻入院治疗。
此后常常反复发作,屡经中西医药治疗无效。于1972年发现脾肿大,体有肝臭味,肝区疼痛,经某医院检査,确诊为早期肝硬变。
1972年10月来诊。脉数大,有涩象,面黧黑,舌边尖红,有瘀斑,目黄,胁痛。肝炎虽然多数由湿热为患,但日久失治可以有多种转归,或肝肾阴虚,或脾虚肝乘,或阴损及阳,或气阴两虚。
当求其本以治,不可概用清利湿热之剂。此例病久入络,结合舌边尖红、面黧黑、胁痛、肝硬、脉有涩象等,诊为血瘀气滞。处以大黄蟅虫丸,日2丸,早晚各服1丸;并配合化瘀汤剂,每日一帖。
药后体力渐增,疼痛渐减,药病相符,遂依此法进退消息。计服蟅虫丸240丸,化瘀汤180剂,其间间服柴芍六君子汤加当归、瓦楞、橘叶。
一年后肝脾已不能扪及,肝功能正常,面华神旺,恶心呕吐消失,纳佳食增,胁肋疼痛基本消失。至1974年4月基本痊愈,恢复工作。
【按】大黄蟅虫丸系《金匮要略》方,主治“五劳虚极羸瘦,腹满不能饮食……内有干血,肌肤甲错,两目黯黑”,历来用治干血痨证,《金匮》谓其能“缓中补虚”。
其方以祛邪为主,用大黄、蛰虫、干漆、桃仁、水蛭、虻虫、蛴螬等开破之药,也用地黄、芍药、甘草等濡养之品,故而既能祛瘀,又能生新。
尤在泾说:“此方润以濡其干,虫以动其瘀,通以去其闭,而以地黄、芍药、甘草和养其虚,攻血而仍滋夫血也。”
是对此方药理的精辟阐释。程林说:“此条单指内有干血而言。夫人或因七情,或因饮食,或因房劳,皆令正气内伤,血脉凝积,致有干血积于中,而尪羸见于外也。
血积则不能以濡肌肤,故肌肤甲错;不能营于目,则两目黯黑。与大黄蛰虫丸以下干血,则邪除正王矣,非大黄蟅虫丸能缓中补虚也。”
释其缓中补虚之理甚确。余之体会,大黄蛰虫丸通络化瘀,攻血而又养血,不仅仅用于干血痨证。
肝为阴脏,职司藏血,肝炎病久入络在血,早期硬化有血瘀体征的,也可以用此法。瘀消结散,肝脾肿大可以逐渐缩小;瘀去新生,其症可以渐痊。张某一案可以启迪人,治疗早期肝硬化可用通络化瘀一途。
熟大黄300g 土鳖虫(炒)30g 水蛭(制)60g 虻虫(去翅足,炒)45g 蛴螬(炒)45g 干漆(煅)30g 桃仁120g 苦杏仁(炒)120g 黄芩60g 地黄300g 白芍120g 甘草90g
黑色的水蜜丸、小蜜丸或大蜜丸;气浓,味甘、微苦。
以上十二味,粉碎成细粉,过筛,混匀。每100g粉末用炼蜜30~45g 加适量的水泛丸,干燥,制成水蜜丸;或加炼蜜80~100g制成小蜜丸或大蜜丸,即得。
活血破瘀,通经消痞。用于瘀血内停,腹部肿块,肌肤甲错,目眶黯黑,潮热羸瘦,经闭不行。
口服,水蜜丸一次3g,小蜜丸一次3~6丸,大蜜丸一次1~2丸,一日1~2次。
孕妇禁用;皮肤过敏者停服。
大蜜丸每丸重3g
密封。
大黄75克(蒸)黄芩60克 甘草90克 桃仁200克 杏仁200克 芍药120克 干地黄300克 干漆30克 虻虫200克 水蛭100枚 蛴螬200克 蟅虫100克
上十二味,研末,炼蜜和丸,如小豆大。
破瘀消症。主虚劳内有干血,形体羸瘦,腹满不能饮食,肌肤甲错,两目黯黑;亦治妇女经闭,腹中有块,或胁下症瘕刺痛。
用酒送下5丸,一日三次。
摘录
《金匮要略》卷上
六、大黄蟅虫丸方
【方剂组成】大黄(蒸)8克,黄芩6克,甘草9克,桃仁24克,杏仁24克,芍药12克,干地黄30,干漆3克,虻虫40克,水蛭60克,脐螬40克,蟅虫25克
【用法l上十二味末之,炼蜜和丸小豆大,酒服五丸,日三服。
【方解】此虽集四虫、干漆、桃仁等祛瘀群药,但大黄蒸用量小,合芍药、黄芩、甘草、杏仁则不过濡干润燥而已,尤其重用生地滋液、补虚,炼蜜为丸缓中养正,实治干血劳的良法。
【仲景对本方证的论述】
《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第18条:五劳虚极赢瘦,腹满不能饮食,食伤、优伤、饮伤、房室伤、饥伤、劳伤、经络荣卫气伤,内有于血,肌肤甲错,两目黯黑,缓中补虚,大黄蟅虫丸主之。
注解:五劳虚极之病,令人羸瘦腹满,不能饮食,为病之由多端。若食伤、优伤、饮伤、房室伤、饥伤,劳伤均足致经络荣卫气伤、瘀为干血之变,肌肤甲错、面目黯黑,即其候也。瘀血当去,但以极虚,不宜猛攻,须以缓中补虚,大黄蟅虫丸主之。
【辨证要点】虚劳证见面目黯黑、肌肤甲错者。
【验案】武某,男性,24岁,病历号13980,1961年4月6日初诊。去年7月确诊为慢性肝炎,经服中西药治疗效不明显。现仍肝脾肿大,两胁痛闷,左侧尤甚,倦怠乏力,四肢皮肤甲错色紫暗黑,二便如常,苔白,舌有瘀斑,脉弦细。证属虚劳挟瘀,治以缓中补虚。活血祛瘀,与四逆散合桂枝茯苓丸加减,兼服大黄蟅虫丸:
柴胡12克,白芍12克,枳实10克,炙甘草6克,桂枝10克,茯苓12克,丹皮10克,桃仁l0克,茵陈15克,丹参20克,王不留行10克
大黄魔虫丸每早一丸。
结果:上药加减服用约三个月,6月28日来诊,胁痛已,肌肤甲错消失,继用丸药调理巩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