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临床资料
其中男16例,女14例,病程2~18年,平均8年,辨证分型为痰热壅肺24例,寒痰伏肺6例。
2、治疗方法
抗敏定哮方组成及剂量:炙麻黄、杏仁、僵蚕、丹皮、桃仁、枳壳、甘草各10g,黄芩、半夏各15g,地龙20g,白芍30g。加减:寒痰伏肺者去黄芩、地龙,加苏子、白芥子各10g;痰热壅肺者加开金锁、败酱草各20~30g。 服法:每日1剂,白天服二汁,临睡前服头汁,夜哮明显或病重者,两煎合并,临睡前一次顿服。治疗期间停用其它药物。
3、治疗结果
(一)临床疗效
治疗后临床控制7例,显效12例,有效9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93.3%,其中显控率63.3%。一般在服药后1~3小时喘息症状好转,5~25小时哮鸣音改善。
(二)实验室检查
1.嗜酸性粒细胞直接计数:治疗前与治疗后相比有非常显著的差异。
2.肺通气功能:治疗前后相比均有非常显著的差异(P<0.01);最大中段呼气流速治疗前后,两者有显著差别(P<0.05)。
4、哮喘就其本质,可以认为是一种免疫性疾病或称变态反应性疾病。在其发病过程中,过敏介质引起支气管平滑肌痉挛、粘膜充血水肿、腺体分泌增加,是产生喘息咳痰的基本病理改变。祖国医学认为:“夙根”是哮喘发病的主要因素。由于外感、劳倦、情志等因引动伏痰而反复发作,出现以肺气上逆为标,痰瘀胶结为本的证候特点。采用降气平喘,化痰祛瘀的基本治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