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方十一、抗痹胶囊:
组成:制马钱子120克,制川乌、制草乌、桂枝、羌活、独活、当归、川芎、防风各200克,苍术10克,秦艽、海风藤、五加皮各400克,木香120克,甘草60克,牛膝300克。
功能:祛风温经散寒,除湿通络止痛。
适应症:风湿性关节炎(风寒湿痹型)
用法:上药研成细末,过120目筛,高压灭菌,装0号胶囊备用。
疗效:43例中,显效38例,有效4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97.7%。
方源:张源芳 抗痹胶囊治疗风湿性关节炎43例临床观察 福建中医药 1995;26(1):3
评按:风湿性关节炎属于祖国医学痹病范畴。且痹病日久,痰因瘀生,瘀因痰阻,痰瘀互阻而成痰浊瘀痹。临床根据风湿性关节炎的病机和临床表现,分为风寒湿痹,风热湿痹,痰浊瘀痹三型论治,此方重用温经散寒之品,为风寒湿痹而设,故疗效满意。
专方十二、化瘀通痹汤:
组成:生川乌、生草乌、红花、薄荷各30克,当归、威灵仙、土蟞虫、生大黄各60克,芒硝120克,生马钱子、全蝎、蜈蚣、乌梢蛇各15克。
功能:活血化瘀,搜风剔邪。
适应症:类风湿性关节炎。
用法:偏于寒型者加川椒、桂枝、细辛各30克,鹿街草60克;偏于热型者加忍冬藤、豨莶草、知母各60克。将上药放入广口容器内(可用大号搪瓷脸盆代用),加水约3000ml,煮沸后继煎20min,取出药汁,再加水约2000ml,煮沸后继煎20min,取出药渣不用。将二次药汁混合,加入60度白酒100ml,混匀于脸盆中备用。将受累病变关节浸泡于药汁中,每日早晚各一次,每次浸泡15~29min,脊柱及大关节等不便之处可用毛巾浸药湿敷,浸泡前将药汁略加温,每剂药可用一周左右,二周为一疗程。夏季宜煮沸保存,防止药汁变质。
疗效:30例中,近期控制2例,显效16例,有效10例,无效2例。
方源:苏齐,浸泡法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30例,湖北中医杂志 1995;17(6):42
评按:本病为风寒湿热之邪客于关节、气血痹阻、导致患者小关节疼痛,肿胀或伴晨僵。此法既可单独使用,也可配合减量中西药物内服,以减轻口服药的副作用。
专方十三:复方青风藤合剂:
组成:青风藤12克,鸡血藤15克,白术15克,茯苓12克,桂枝、当归、红花、仙灵脾、杜仲、川牛膝、补骨脂、甘草各等量。
功能:祛风除湿,舒筋活血、通络消肿止痛。
适应症:类风湿性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
用法:先取青风藤浸泡2个小时,然后加入其他药煎煮2个小时,滤过,过120目筛,加适量的蔗糖,深化后放凉,酌加适量的白酒,充分搅匀,装瓶高压消毒贮藏备用。每次30ml,开水送服。一日三次,一月为一个疗程。
方源:马春梅,复方青风藤合剂的临床应用,河北中医 1994;16(6):27
评按:微信搜索行之医话公众号关注更多秘验方 本方中青风藤有祛风除湿,舒筋活血,通络消肿止痛之功效。据现代研究证实,有明显地抑制非特异性炎症作用。对免疫系统可增加机体对自身抗原的耐受性,减少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发生,对体液免疫有明显的抑制及改善微循环的作用。鸡血藤活血补血,又可祛风舒筋,为强壮性之补血药;仙灵脾、杜仲、补骨脂强腰补肾壮阳;牛膝、桂枝作为引经药;甘草清热解毒、调和诸药,既有效地发挥了青风藤的疗效,又较好地减少了其副作用。其组方原则为祛风除湿,温经散寒,健脾壮肾,消肿止痛。故初步认为该方为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强直性脊椎炎的有效方药。
专方十四、黄芪桂枝舒痹汤:
组成:黄芪15~45克,生地12~24克,桂枝、白芍各15克,鸡血藤15~30克,乳香、独活各10克,白芥子6克,商陆2~5克,赤小豆30克,土茯苓、青风藤、海风藤各15克,甘草6克。
功能:温经活血,利湿通络。
适应症:类风湿性关节炎。
用法:每日一剂,水煎服。或研为细末,炼蜜为丸,每丸重9克,每次一丸,日服三次。
加减:微信搜索行之医话公众号关注更多秘验方 湿热阻络型,原方减去黄芪、独活,加赤芍、忍冬藤、知母、黄柏、蒲公英;寒湿阻络型,原方加小活络丹或加炙川乌15克(先煎2小时)、甘草加至10克;风湿阻络型,原方加苍术、苡仁、防风;肝肾阴虚型,原方加熟地、龟板;阴虚血热型,原方加龟板、熟地、赤芍、丹皮、狗脊、续断。
疗效:27例中,基本症型13例中,缓解6例,显效4例,好转2例,无效1例。湿热阻络型3例中,缓解1例,显效1例,好转1例;风湿阻络型1例,显效1例;肝肾阴虚型2例,好转1例,无效1例;寒湿阻络型7例,缓解3例,显效3例,好转1例;阴虚血热型1例,好转1例。
方源:张翠红,黄芪桂枝舒痹汤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 全国首届专科专病学术会论文集 1994;47
评按:本病因正虚卫外不固和风、寒、湿杂至,阻痹经络,气血凝滞,不能则痛;津液稽留,化生浊物,蓄于肢节空窍,致肿胀痛作,晨起僵硬,日久关节强直变形。黄芪桂枝舒痹汤(丸)为基本方,方中黄芪仙灵脾益气固卫,培补后天之本;桂枝温经通络,《本经疏证》言桂枝有六大功效:和营、通阳、利水、下气、行瘀、补中。现代研究证明,桂枝有增强末稍血流量、改善微循环的作用。生地、鸡血藤、养血活血;独活祛风湿、宣痹痛;青风藤、海风藤通络止痛;白芥子化痰通络;商陆、赤小豆祛湿;甘草调和诸药,全方共奏温经活血、利湿通络之效。
专方十五、痹证散:
组成:制马前子60克,制川乌60克,生麻黄60克,川牛膝60克,制乳香60克,制没药60克,全蝎60克,甘草60克。
功能:滋补肝肾、强筋壮骨、祛邪通络。
适应症:类风湿性关节炎。
用法:将上药共研细末,过120目筛,贮瓶备用,每次服0.5克,每日三次,温开水冲服。属风寒湿邪,以乌头汤加减送服;热痹者黄芪桂枝五物汤加减送服;肝肾两虚者独活寄生汤加减送服;寒热错杂者应寒热并治,随证加减,不执一方。
疗效:48例中,治愈6例,显效14例,有效25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93.8%。
方源:郭炎林,痹证散为主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48例疗效观察 河南中医 1995;15(2):38
评按:类风湿性关节炎是一种以关节病变为主的慢性、全身性的自身免疫性疾病,治当滋补肝肾,强筋健骨,祛邪通络。方中牛膝滋补肝肾;马钱子、川乌、麻黄、全蝎等散寒搜风以祛邪;乳香、没药止痛通络。故以痹证散为主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取得较好疗效。
专方十六、通络熄风汤:
组成:桑枝12克,忍冬藤12克,白芍12克,萆薢12克,秦艽10克,当归尾10克,蚕砂10克,豨莶草15克,薏苡仁15克,防己15克,甘草15克。
功能:活络祛湿,熄风缓痛。
适应症:慢性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关节疼痛不利、日久不愈,或反复发作者。
用法:微信搜索行之医话公众号关注更多秘验方 水煎服,每日一剂。有恶风寒、无汗身痛等症者加苏叶、防风;关节肿大,屈伸不利者加松节、竹节;小指关节肿大僵硬者,加僵蚕、蜈蚣、白花蛇;手足心热,关节肿胀热痛者,加生地、丹皮;心悸短气,自汗恶风者加丹参、炙远志、黄芪。
方源:欧阳錡,通络熄风汤 中国中医药报 第3版,1990;7:16
评按:风湿性关节炎古称“痹病”,致病之因是由于“风、寒、湿三气杂至”所致。本方用忍冬藤、薏苡仁清热祛湿;佐以归尾活血行滞,白芍和营敛阴,能清理络中郁热瘀阻;防己祛湿消肿,通行十二经;萆薢行血通痹,逐经随之湿;蚕砂导浊清络,疏导诸经之凝滞,为病因病理偏于瘀热者所必用;用桑枝、豨莶草通经活络缓痉。诸药合用,共奏活络祛湿、熄风缓痛之效。
专方十七、清热宣痹汤:
组成:生石膏30克,知母10克,生甘草5克,桂枝10克,防己15克,忍冬藤30克,天花粉30克,威灵仙30克,豨莶草15克,黄柏12克。
功能:清热通络,宣痹胜湿。
适应症:风湿性关节炎急性期(热痹)。
用法:上药先煎石膏,约30分钟,将其余药物一起兑入,再煎30分钟取服,每剂煎二次,每日一剂,分二次温服。如病情严重,可日服二剂,分四次服用。
加减:咽痛明显者加射干、野荠麦利咽解毒;热毒内盛,高热不退加水牛角30~50克以凉血清热;兼夹湿邪苍术、伸筋草燥湿通络;风邪盛加羌活、防风祛风通络;上肢关节疼痛明显加桑枝、下肢关节疼痛明显加川牛膝舒筋活络;痰多加白芥子、广地龙豁痰通络;疼痛明显而剧烈加乳香、没药活血止痛;若日久不愈,久痛入络或痰瘀凝结者酌加虫类搜剔之品,如全蝎、僵蚕、地龙等;若热势已挫,出现气、血、阴虚者则去石膏、知母、桂枝、天花粉、黄柏;气虚加黄芪、党参;血虚加熟地、当归、鸡血藤;阴虚加生地、白芍、玄参。
方源:张沛虬,清热宣痹汤 中国中医药报 第3版 1992;10:9
评按:微信搜索行之医话公众号关注更多秘验方 热痹乃感受风、湿、热之邪,或风、寒、湿邪久郁,因阴虚之体而化热,以关节红肿热痛为其主症,其治疗大法当清热通络,疏风胜湿,宣痹止痛。本方由仲景白虎汤加桂枝汤化裁而成。方中石膏、知母清泄肌热;忍冬藤、豨莶草、威灵仙、防己、黄柏清热宣痹,舒筋通络;其中忍冬藤、豨莶草、防己性寒,既能清热祛风湿,又有通络止痛的作用。方中更用一味性味辛温的桂枝,在大队寒药中,能增强祛风湿、通经络的效果。天花粉、生甘草清热生津,调和诸药。共奏清热通络、宣痹胜湿的作用。
专方十八、加减痛风方:
组成:生麻黄8克,制苍术10克,桂枝8克,防风10克,防己10克,威灵仙10克,制南星10克,鸡血藤15克,桃仁10克,红花10克,全蝎3克,雷公藤15克。
功能:发散风寒、化痰利湿、活血通络。
适应症:类风湿性关节炎活动期,表现为肢体关节晨僵疼痛,局部肿胀变形者。
用法:水煎服,每日一剂,寒邪偏盛者加熟附子10克,或制川乌10克;热邪偏盛者加石膏10克(先煎)、知母10克,虎杖30克;气血亏虚者加黄芪12克、当归10克、白芍10克;肝肾不足者加熟地12克、鹿角片15克。
方源:刘学勤 千家名老中医妙方秘典 第1版 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1994;410
评按:麻黄发散风寒;苍术苦温燥湿;防风祛风散寒;桂枝祛在上之风;防己除在下之湿;威灵仙通行十二经脉,祛风通络;制南星化痰燥湿;桃仁活血消瘀;鸡血藤活血又养血、兼制他药温燥太过;全蝎搜风剔络;雷公藤祛风解毒。综观全方,既能散风邪于上,又能渗湿于下,还可散寒通络、化痰消瘀。诸药合用,共奏发散风寒、化痰利湿、活血化瘀之效。
专方十九、解痹汤:
组成:麻黄10~20克,桂枝15~30克,黄芪15~30克,防己10克,制川乌9~15克,制草乌9~15克,细辛3~6克,桑寄生30克,秦艽15克。
功能:祛风散寒、除湿活络止痛。
适应症:类风湿性关节炎。症见肢体关节晨僵、麻木、肿胀及走窜性疼痛等。
用法:以上诸药水煎,每日一剂,14天为一疗程。此病日久必瘀血,瘀久必及肾,血瘀者加丹参、鸡血藤;肾虚乾加杜仲、破故纸、仙茅;阴虚火盛者加生地、鳖甲;疼痛甚者加元胡、全虫、蜈蚣;湿盛者加苍术、厚朴;上肢疼痛者用羌活;下肢疼痛者加独活。
疗效:微信搜索行之医话公众号关注更多秘验方 晨僵及麻木、肿胀及走窜性疼痛减轻为有效;实验室检查类风湿因子转阴,关节活动度及功能障碍较前好转,上述症状明显改善为显效;症状与体重消失,不影响正常工作及生活为临床治愈。经1~3个疗程治疗后减轻者2例,显效者4例,治愈者13例。总有效率为100%,治愈率为68.4%。晨僵、肿痛行立民体重消失时间平均为25天。
方源:王玉英,等。当代专科专病及中西药结合临床研究精要 第1版 开封;编印 1994:448
评按:类风湿性关节炎其发病原因目前尚未明了,近年来有着黑蚂蚁类中药制剂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取得了可喜的效果,但药源尚缺。应用上方治疗本病药源丰富,治疗时间短,见效快,长期疗效较理想,副作用少。方中麻黄、桂枝祛风散寒;制川乌、制草乌、秦艽、防己以除湿;细辛解痛;桑寄生荣筋脉;黄芪补虚固卫。再随证加减用药,其风、寒、湿邪由体内驱下体外,邪气除而病愈。又麻黄、桂枝、制川乌、制草乌、细辛开始用药剂量宜小,逐渐加大用量,其疗效随药量增加而显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