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方方义与方名考释
打老儿丸
【出处】《万氏家抄方》。
【组成】川牛膝(用黄精自然汁浸,漉出,酒浸一宿;若无黄精,酒浸三日,漉出,细锉焙干)、石菖蒲、干山药、远志、巴戟天、续断、五味子、楮实子、杜仲、山萸肉、茯神、小茴香、熟地、肉苁蓉、枸杞子各等分。
【用法】上为细末,酒糊丸,如梧桐子大,每服30丸,空腹时用温酒送下,或白汤下亦可。服五日便觉身轻,精神爽快;二十日语言响亮,手足轻健;一年白发转黑,行走如飞;久远服之,百病消除,面如童子。
【功用】滋阴补阳,强壮筋骨。
【主治】五劳七伤,阳事不举,真气衰弱,精神短少,小便无度,眼目昏花,腰膝疼痛,两脚麻冷,不能行走。
【方义】肾为先天之本,肾藏精,精能化气,肾精所化之气称为元阳。元阳是全身阳气之根本,为人身一切机能活动的原动力。且肾主骨,肝主筋,若肝肾虚损则可出现腰膝酸楚、筋骨软弱等症。故方中用巴戟天、肉苁蓉、杜仲、续断等补助元阳,强壮筋骨。方中熟地可养血滋阴,补精益髓。熟地佐以菖蒲能宣导而臻太和,辅以山茱萸、山药能补肝益脾,补充精血。《本草正》:“山药能健脾补虚,滋精固肾,治诸虚百损,疗五劳七伤。”是以有金玉君子之称。枸杞、五味补阴收涩、补肾填精。牛膝入肝肾,可壮筋骨,利腰膝,益精强阴。远志、茯神为宁心安神之品,茯神抱根而生,有依守之义,故魂不守舍者用之;远志可定心补肾,水火并补,殆交坎离而成既济。楮实子健脾益气,小茴香理气和胃。诸药合用,以共奏滋阴补阳、强壮筋骨之功效。
【方名释】相传,古一妇人,家藏秘方,并自制为丸经常服用,所以这一妇人虽年逾百岁,却青丝黑发,步履矫健,看上去只不过象一中年。妇人有数子,均遵老人服药之法,因此这些儿子虽都年过古稀而“面如童子”。只有她的小儿子性格乖僻,说什么都不服用老母配制的药丸,所以这个儿子还没有七十岁就老态龙钟,弯背弓腰,白发苍苍。有一天,母子俩因用药之事发生了争执,气得妇人拿上鞭子追打“老儿”,这样就有许多人围观过来,都十分奇怪,怎么一个中年妇人去欺侮老头儿?故不少人过去责问妇人,妇人说:“此余之幼子也,年未七十,已伛腰曲背,老态龙钟,家藏良药,令其长服,而彼辄违忤,遂衰弱至此,余因此责之。”围观者方然醒悟,真相大白。这样妇人所制之药丸,求者甚众,遂将此药称为“打老儿丸”。
孔圣枕中丹
【出处】《医方集解》
【组成】败龟板、龙骨、远志、九节菖蒲各等分。
【用法】上药为末,每次1克,食后用酒和服,一日三次。
【功用】滋阴降火,重镇安神。
【主治】读书善忘,久服令人聪明。并可用于思虑过多,阴虚火旺,健忘多梦,心悸怔忡,头晕失眠,遗精盗汗等。
【方义】读书易忘,是因心血不足、痰火相结扰乱神明所致。故方中用龟板滋阴降火,龙骨镇心安神。龟者,介虫之长,阴物之至灵者;龙者,鳞虫之长,阳物之至灵者。借二物之阴阳,以补人身之阴阳,借二物之灵气,以助人心之灵气。而且人体精与志,皆藏于肾,肾精不足则志气衰,不能上通心、故迷惑善忘。方中远志性味辛苦,是以苦泄热而辛能散郁,亦兼通肾气上达于心,强志益智。菖蒲性散,为水草之精,故能散肝舒脾,又能开心孔,利九窍,而去湿除痰。诸药共用,即使痰火散而心肝宁,聪明开而记忆强。
【方名释】“孔圣”,是对孔子的尊称,“枕中丹”谓珍秘的丹方。因为枕中丹方可延年却病,令人聪颖,但其方又被人视为“枕秘”。无人能知,而唯独孔圣可知,故在《备急千金要方》中又有“孔子大圣知枕中方”之名。
孔子(公元前551~479年),春秋时鲁国陬邑昌平乡阙里(即今山东省曲阜县东南)人。名丘,字仲尼。是我国古代一位大思想家,大教育家和大政治家,也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学无常师,尝问礼于老子、学乐于苌弘、学琴于师襄。后为鲁国司空,又为大司寇,摄行相事,从此鲁国大治。后周游列国十四年,年六十八岁返鲁。删《诗》《书》订《礼》《乐》,赞《周易》,作《春秋》。弟子三千,身通六艺者七十二人,后世称孔子为至圣先师。传说,孔子生资聪明,容貌奇特,头顶中间低四周高,牛唇狮鼻,海口辅喉,虎掌龟背,身高九尺六寸,堪称天生异相,故而天禀聪明。孔子三岁时牙牙学语,父母教以称呼说话,一遍即会又久而不忘,这是平常人所不能冀及的。五六岁时,其母教他认字一日能熟记三百个科斗字,教他看书,孔子一目十行,过目不忘。后来孔子跟从他的外祖父颜襄学习,颜襄是一位博古通今的学者,看到孔子特别强固的记忆力,尽管众多的卷帙,只要经孔子随手翻阅。默读一过,就能永远不忘。故此得到他外祖父的喜爱,颜襄将胸中的学问都传授给了孔子。由于孔子聪明过人,至于枕中丹的奥秘,也就只有这位圣人能够揭开。《汉书·刘向传》曰:“上(宣帝)复兴神仙方术之事,而淮南有枕中“鸿宝”、“苑秘书”,神仙使鬼物为金之术,及邹衍重道延命方,世人莫见。”这里所说的“鸿宝”和“苑秘书”,是两篇道术之书,如果看了这两篇,就能使物变金,使人聪慧,让人延年益寿。可惜,像这样神奇的丹方,却藏在枕中,没有泄漏,故言“世人莫见”。
本方主要功用是治疗读书善忘,如果久服又可使人聪明,其效与枕中“鸿宝”类同,然而枕中丹方“世人莫知”,只有至圣孔子,以其天禀聪明方能揭晓。故此,立方者冀希服用此方后,能像孔圣那样资生聪明、文思超伦,读书万卷、过目不忘。故将该方命名为“孔圣枕中丹”或“孔子大圣知枕中方”。
观音梦授方
还少丹
【方义】本方主治诸证皆由命门火衰、肾阳不足所致。肾阳乃人身之根本,若不足,势必未老而身先衰。肾阳衰微则生土无权,脾胃因之虚寒;由于肾阳温煦无力,气血就会生化不足而神失所养。所以本方旨在温补脾肾,养血安神。方中枸杞子、杜仲、牛膝能补益肝肾,强筋壮骨;山萸肉、巴戟、肉苁蓉可补肾以助阳事;熟地补精益髓、养血滋阴;五味子滋肾涩精;山药脾肾两助。因脾胃虚寒,方中除温补肾阳外,又用楮实、茯苓、小茴香健脾益气、理气和中;方中远志、菖蒲有宁神开窍之功效。是以肾阳温、脾胃暖,心神安而诸症自除。
【方名释】本方名为“还少丹”,意谓返老还童之丹药。还,即返还的意思。《尔雅·释言》:“还,返也。”《广雅·释诂》:“还,归也。”道教《大智度论》:“如是耆老相,还变成少身。”就是指通过修道,可以达到还少的目的。道家认为,成仙修道之术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内保精气;二是服食丹药。内保精气,首先就须学会行气,葛洪在《释滞》中说,行气“久久可以至千,至千则老者更少,日还一日。”服食丹药,葛洪认为主要是服食还丹和金液,他在《金丹》中说:“以千计矣,莫不皆以还丹、金液为大要者焉,然则此二事盖仙道之极也。服此而不仙,则古来无仙矣。”《西升经》亦说:“我命在我不在天,还丹成金亿万年。”所谓还丹,是道家将丹砂烧成水银,积久又还成丹砂。这种还丹,道家认为服后即可“白日升天”。
由上所述,说明“还少丹”之名,取有道家。还变成少身”“老者更少,日还一日”以及“还丹”之意,意谓服用本方后,有“返老还少”之效,故名“还少丹”。
“还少丹”一方,历沿多年,屡用屡验。现摘录验例二则于后,以示“还少丹”之神效。
1.《折肱漫录》载:泉州黄伯宗,讳汝良者,年九十余,犹然精神不衰,饮啖如故,平日服补中益气汤、还少丹二药,故是佳品,宜其得力。
2.李克蕙《药理篇》载:湖南刘叟,为中央国医馆理事,每来京赴会,必偕一丽人与俱。人窃谓红颜白发,殆有其所以御之之术乎?或曰:安知丽人也者,非其儿辈行耶?曰:不然。人有清晨谒叟于旅邸者,见丽人高卧未起,而室无两榻,其非儿辈行也必矣。人于是审之确,某日宴会,群扰叟发表其健身之道,叟亦乐道往事,掀髯谓人曰:予年四十许,患阳痿证,不知人道者近十年,一日齿牙浮动,摇撼欲脱,因以还少丹药味,改为汤剂,煎服四五剂效大显,继续服之十剂,则枯杨生梯,源泉竟得复活矣,至今欲海波澜,非双宿不快,虽在短促之旅行期间,亦必与小妾偕行也。言罢,众始恍然,然终疑还少丹药味平淡,未必有若许功效也。
刘叟再度莅京,人复以还少丹为言,谓他人曾否实验。叟曰:余每年须服二、三十剂,经介绍友人服用亦多效。言时,目视吴叟谓曰:君可否作一实验报告也?吴叟者亦长沙名医也,闻言,大呼刘叟害人不置,众异之,诘其所由,第笑而不言。嗣转询刘叟,始知吴病齿牙浮动,因介绍服用还少丹后立上。不期其时新赋悼亡,服药后元阳无制,辗转床子,大是苦事。所谓害人也者,盖即指此。群闻言,为之绝倒。
草还丹
【方义】本方证治气血两虚所致的髭发早白等症,治宜补益气血。“肾其华在发”,故方中又多选肾经药,用肉苁蓉、菟丝子壮肾阳以补气,用生地黄,地骨皮滋肾阴以养血。石菖蒲养心健脑,丹砂为衣,又可补养心血。诸药合用,共奏补益气血,悦颜乌发之功。
【方名释】还丹,是指道家炼丹时,使丹砂烧成水银,积久又成为丹砂,谓之还丹。《抱朴子·金丹》:“余考览养性之书,鸠集九视之方,曾所披涉,篇卷以千计矣。莫不皆以还丹、金液为大要者也。又曰:“若取九转之丹,内神鼎中,即化为还丹,一刀圭,即白日升天”。本方名为“草还丹”者,是指方内不加金石,只系草药为用。这样,燥热无加,五脏不伤,全在制度之妙,可夺丹砂烧炼之功。有补益气血,悦颜乌发之效,故名为草还丹。
蟠桃果
【方名释】本方名为“蟠桃果”。蟠桃,为传说中之仙桃,系取“王母蟠桃”之说。言服之补益,可以长寿,故后世多有以“蟠桃庆寿”为题材的故事传说。果者,草木之实皆曰果,方中用药大都为草木之果实,且王母称蟠桃为桃果,故张景岳依本方之功效,喻其名为“蟠桃果”。
蟠桃之名,出自汉·王充《论衡·订鬼》引《山海经》云:“沧海之中,有度朔之山,上有大桃木,其屈蟠三千里。”至于蟠桃与西王母的关系,则见于汉·班固《汉武帝内传》,其云:“王母命侍女更索桃果,须臾以玉盘盛仙桃七颗,大如鸭卵,形圆青色,以呈王母。母以四颗与帝,三颗自食,桃味甘美,口有盈味。帝食则收其核。王母问帝,帝曰:欲种之。母曰:此桃三千年一生实,中夏地薄,种之不生。帝乃止。”迄明,王世贞在其《宛委余编》中,又叙及其事,并说:“洪武时出元内库所藏蟠桃核,长五寸,广四寸五分,前刻‘西王母赐汉武桃宣和殿’十字。”以上两种传说,经后世不断加工,就逐渐产生了“王母蟠桃”之说。
旧题唐冯贽《云仙杂记》卷八中载:“西王母居龙月城,城中产黄中李。花开则三影,结实则九影,花实上皆有‘黄中’二字,王母惜之,过于蟠桃。这便是蟠桃一词见诸载籍较早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