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要养,胃溃疡要治!送上七个来自民间的验方秘方,据说效果很好呢——
一方:
鸡蛋壳,白芨,三七,海螵蛸,木香,枳壳,
延胡索主治:胃溃疡
二方:
[组成]蒲公英。
[制法]研末。
[主治]清热解毒,抗菌消瘀,主治胃溃疡。
[用法]口服。取蒲公英末,每天20g,用开水浸泡30分钟代茶饮。1个月为1疗程。
[治验]治疗91例,治愈51例,好转35例,无效5例。疗效的出现多在1个疗程以后明显。
三方:
[组成]厚朴10g,枳壳10g,陈皮10g,半夏10g,香附12g,苍术10g,海螵蛸13g,香橼10g,沉香10g,川楝子13g,。
[主治]胃溃疡,症见上腹部疼痛时发时止、嗳气、反酸、恶心呕吐者。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分2次温服。
[组成]炒白术10g,茯苓10g,白芍12g,海螵蛸10g,浙贝母9g,广木香9g,郁金12g,砂仁10g,沉香7g,党参9g,干姜7g,牡蛎12g。
[主治]胃及十二指肠溃疡,症见胃脘作痛、时呕酸水,甚至大便下血或吐血者。
[加减]便血、吐血,加蒲黄炭12g,汉三七末(冲服)6g。
[用法]除汉三七末冲服外,其余水煎服。每日1剂,分2次温服。
经方精选:
中医治疗胃和十二指肠溃疡有其独到之处。根据中医的辨证分类,在临床上较为常用的几种中药方有:半夏泻心汤、理中丸以及逍遥丸等。
根据中医的辨证分类,在临床上较为常用的几种中药方有:半夏泻心汤、理中丸以及逍遥丸等。
半夏泻心汤:寒热平调,散结消痞
如果患者表现为泄泻伴呕吐、胃腹胀满、肠鸣、苔薄黄而腻、脉弦数等,可考虑选用半夏泻心汤治疗。
半夏泻心汤之中的“心”,古人是指“心下”,即胃脘的意思。所以其“泻心”也是指清泻胃寒胃热的意思。
出处:中医经典《伤寒论》。
组成:半夏12克,黄芩、干姜各9克,人参、炙甘草各6克,黄连6克,大枣12克。
功效:和胃降逆,开结散痞。
适用:主要用于治疗胃气不和、胃胀满不痛,以及中气不足、寒热互结中焦之类的病证。
本方适合治疗的胃和十二指肠溃疡多属虚实夹杂之症,故饮食和用药都应注意不可过于滋补或清泻。
理中丸:补气健脾,温中祛寒
如果患者表现为不思饮食、四肢不温、脘腹疼痛、喜温欲按、得温按则痛减、呕吐泄泻或阳虚失血及喜唾涎沫、舌淡苔白、脉沉细等,可考虑选用理中丸来治疗。
出处:中医经典《伤寒论》。
组成:人参、白术、干姜、炙甘草各9克。
功效:温中祛寒,补气健脾。
适用:脾胃虚寒,腹痛泄泻,呕吐不安之类的病证。
由于理中丸及其类方大多药性偏热,无明显虚寒病证的胃和十二指肠溃疡病患者不可服用,否则易导致发热上火、动风伤体。此外,服用理中丸期间,禁食萝卜、绿豆,禁止饮茶。
逍遥丸:疏肝理脾,透邪解郁
如果患者表现为胁痛头晕、神疲食少、四肢逆冷、脉弦等症状,辨证为肝郁脾虚时,可考虑选用逍遥丸来治疗。
出处:逍遥丸原名逍遥散,出自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由国家颁布的药典——宋朝的《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组成:柴胡、当归、白芍、白术、茯苓各15克,薄荷6克,炙甘草6克,煨生姜15克。
功效:疏肝理脾,透邪解郁。
适用:肝郁气滞之两胁作痛、头痛目眩、口燥咽干、神疲食少、月经不调、乳房作胀等病症。
不属于肝郁血虚者,见有烦躁盗汗、失眠、多梦、五心烦热、口燥咽干、欲饮等症状表现的不宜服用逍遥丸。此外,因情绪不好(如邻里不和,夫妻口角,工作不顺心,与同事关系紧张等所造成)而出现两胁作痛(或乳房胀痛)、口苦、心烦失眠、多梦等症状者,也不宜服用逍遥丸。
服用上述方药期间,不可多食生冷油腻的食物,也不可多吃辛辣和过咸过甜等刺激性食物,否则将严重影响服药的疗效。
理中丸、逍遥丸在药店都有成药出售,还演化出不少类方,如附子理中丸、桂附理中
民间偏方
胃糜烂、胃溃疡、胃炎偏方
材料:
蜂蜜、云南白药
用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