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合病、脏躁——生地百合知母汤(姚培发方)
(组成)生地黄10g,百合10g,知母10g,茯苓10g,炒酸枣仁15g,南北沙参各10g,淮小麦30g,粉牡丹皮10g,五味子4.5g,首乌藤30g,活磁石30g(先煎),合欢皮15g。
(功效主治)滋阴清热,养心安神,镇惊定魄。主治:神经官能症、抑郁症、妇女更年期综合征。症见失眠健忘、心烦意乱、情志抑郁,善悲,惊悸胆怯。类似百合病、脏躁证等。
(方解)本方从百合知母汤、百合地黄汤、酸枣仁汤、甘麦大枣汤化裁而来。方中生地黄、百合、知母、牡丹皮、沙参补肺 之阴,兼清心经之热,使得阴阳平秘,更以甘麦大枣养心安神。再以磁石、五味子、合欢皮镇惊定志,养心敛汗。
(验案)尤某,女,55岁。初诊日期:1994年7月18日。2年来失眠,心烦,无故抑郁,不欲与人交谈,兼有健忘,盗汗,面热升火。舌质红,苔薄白腻,脉细散。处方:生地黄10g,知母10g,百合10g,合欢皮10g,灵芝草10g,川桂枝6g,炒白芍15g,炙甘草6g,粉牡丹皮10g,姜半夏10g,茯苓20g,北秫米15g(包煎),开心果10g。14剂后患者心情好转,睡眠改善,言语增多。继续服药3月余,诸症皆消而愈。
按:中老年抑郁症多因情志不遂,又因五脏虚损,气血阴 阳失于调合(尤以心、肝为主),脏气失养,内热化燥,上炎于心,神明受扰。姚教授抓住此案之枢,取生地百合知母汤辨证加减,方中加用桂枝、白芍意在调和营卫。诸药相合,滋阴宁心,安神定志,阴阳平秘。
(方源)《全国高等中医院校著名中医学专家学术集成——上海中医药大学中医学家专集》
妇科郁证——六郁舒解方(蔡氏妇科方)
(组成)川芎4.5g,当归9g,制香附9g,枳实4.5g,郁金9g,红花4.5g,生山楂9g,瞿麦9g。
(功效主治)舒气解郁,活血调经。用于七情郁结,经水不通,纳少嗳气,脘腹胀闷。脉弦略滑,苔薄黄腻。
(方解)《济阴纲目》谓:“人有隐情曲意,难以舒其表,则气郁而不畅,不畅则心气不开,脾气不化,水谷日少,不能变化气血,以入二阳之血海,血海无余,所以不月也。”痰火湿食气血六郁,尤以气为百病之长。方中香附疏达调经,以开气郁;当归、川芎柔肝养血,以解血郁;枳实、郁金顺气化痰,以祛痰郁;山楂健运化食,兼能祛痰散积,以消食郁;瞿麦利水化湿,兼能活血通经,以除湿郁,利水以清热,兼泄火郁;红花养血活血,以佐当归、川芎活血调经。本方侧重理气、活血、化滞,使气行则水行,水行则血行。再配以心理疏导,使之情舒意畅,郁开气行,而月候自调,诸病自瘥矣。
(加减)气滞腹痛,加川楝子9g,乌药6g。喉间痰滞,加白芥子3g,莱菔子9g。湿郁小便不利,加卷柏9g,童子益母草9g。食滞胀满,加焦六曲9g,谷芽12g,麦芽12g。热结便秘,加生大黄9g,全瓜蒌12g。
(方源)《蔡氏妇科经验选集》
妇科诸症气虚血热者——益气清经汤(储乃昌方)
(组成)潞党参、炙黄芪、炒白术各9~15g,大生地黄、黑山栀子、炒当归各12g,牡丹皮、黄芩、炒白芍、制香附、莲蓬炭各9g,荆芥炭3g。
(用法)水煎服。
(功效主治)益气固冲,清热调经。主治女子崩中漏下、经水过多,或赤带腥秽之偏于气虚血热者;产后胞宫热郁,恶露淋沥不止用之亦佳。
(方解)方中党参、黄芪、白术益气补虚;黄芩、牡丹皮、山栀子清热凉血:更用生地黄、白芍之养血敛阴;莲蓬炭、荆芥炭之止血固经,而收疗崩息漏之效。然治病古有“不可早投清滋、专事固涩”之训,恐有留瘀之患。虽不必千篇一律,胶柱鼓瑟,惟立方用药自当刻刻留意。故此方佐以香附理气,当归和血,使之补而不滞,凉而不凝,而奏全功。
(加减)若暴崩欲 绝者,储氏常用独参汤救治,或代之以党参、黄芪各60g,山茱萸30g,浓煎速饮;经水量多色红 腥秽者,加金银花、连翘、黄柏;产后恶 露不绝色褐挟块,则加泽兰、益母草去瘀生新。此两法亦即“塞流”、“澄源”之意。病瘥随证固本,调补气血冲任。
(验案)朱右。经事淋漓月余,昨忽崩下如冲,头晕乏力,心烦腰酸,舌淡红、脉虚数。此属气阴二亏,血热崩漏,法当清热兼顾。处方:潞党参、炙黄芪各15g,大生地黄、炒当归各12g,地骨皮、黑山栀子、制香附、杜仲、于术炭、莲蓬炭、阿胶珠各9g,黄柏6g。水煎。服药2剂,经量显减惟未净,再予益气养阴、凉血固经之药3剂,经水故净。继以健脾益气、兼养肝肾之方调治2旬,后经来如常。
(方源)《上海历代名医方技集成》
《傅青主女科》对带下症治存颇有特色,足可补充《女科经论》之不足,为完善起见,特录以下几条附于后,供参考。
【述】
《傅青主女科》云:“夫带下俱是湿症。而以带名者,因带脉不能约束而有此病,故以名之,盖带脉通于任督,任督病而带脉始病。
带脉者,所以约束胞胎之系也,带脉无力,则难以提系,必然胎胞不固,故带弱则胎易堕,带伤则胎不牢。
然而,带脉之伤,非独跌闪挫气已也。或行房而放纵,或饮酒而颠狂,虽无疼痛之苦,而有暗耗之害,则气不能化经水,而反变为带病矣,……况加以脾气之虚,肝气之郁,湿气之侵,热气之逼,安得不成带下之病哉!”
【评】
脾喜燥而恶湿,脾健则湿不生,今肝郁而脾虚,土之湿气乃停,脾欲化本脏之湿尚不能,更加外侵之湿,又如何能御,两湿相搏,趋向下行,则带下之症发。
内湿多因脾虚,湿尚不过甚,故多为白带;若内湿与外湿(湿毒)相搏,或内湿蕴久化热,损伤冲任之脉,则下黄绿如脓之带,谓之黄带;湿毒过甚,或化热而伤血络,如带下见赤色,或挟血水,是谓赤带。
又有清稀之白带,其因为肾虚,冲任不固,带脉失约所致。因肾阳虚,不能蒸阴化气,而失却主水之能,封藏之功,天癸之水不能化精以养身,反变湿而下泄。
虽所下者清稀,如《内经》所云,“诸病水液,澄彻清冷,皆属于寒”,既曰水液病,又因阳不化气、化精、化血、化津液以养身,而从下泄,故也为湿。
所以说“带下俱是湿症”。
【述】
傅青主曰:“妇人有经年累月下流白物,如涕如唾,不能禁止,甚则臭秽者,所谓白带也。
夫白带乃湿盛而火衰,肝郁而气弱,则脾土受伤,湿土之气下陷,是以脾精不节,不能化荣血以为经水,反变白滑之物,由阴门直下,欲自禁而不可得也。
治宜大补脾胃之气,稍佐以舒肝之品,使风木不闭塞于地中,则地气日升腾于天上,脾气健而湿气消,自无白带之患矣。”
【评】
脾主运化而升清,脾胃之气旺则能化水谷之精微,上归于肺,肺得脾精之养,则能行肃降之令,水道通矣,使气血津液各走其道,水不停蓄则不能为患。
若脾虚不能健运,不能归精于肺,因而水停湿起,使脾土之气下陷,化白带从阴窍而出。
病虽波及冲任带三脉,然其病根总为脾虚不运,内生之湿下注而成。
土虚则木能助害,但大补脾胃之气,能行健运之责,则升降之机复,出入之用行。故虽有木气之害,不能侵也,自无白带之患。
【病例介绍】
董XX,女,36岁,工人。十年前产一胎。
平素大便溏泄,带下色黄,绵绵不断,时有年余,外形肥胖,头晕目眩,纳食不香,食后腹胀,喜饮酒,苔微黄而腻,脉象濡细。
脾运不施,清阳不升,浊阴不降,流注胞络成带。治宜健脾运中,除湿止带。
拟方:太子参、芡实各30克,苍白术、茯苓、炒扁豆花、淮山药各12克,炒米仁、车前草各15克,砂仁、甘草各3克,服五剂。
胃纳转香,小便增多,大便成形,黄水转淡,湿秽已减,原方去苍术,加萆薢12克,甘草梢改六一散12克。一周后诸症皆除,纳眠转佳,精神转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