喉痹一名,最早见于《素问·阴阳别论》:“一阴一阳谓之喉痹。”历代医家都把咽喉肿痛的各种疾病中凡咽喉阻塞,吞咽不利,甚至吞咽难下者,统称为喉痹。其中慢性虚证的咽病,称之为虚火喉痹,它相当于西医的慢性咽炎,其各型的咽部症状大都相似,但常因人而异,一般有咽部不适,如异物感,痒感,灼热感,微痛感。临床上多采用滋阴降火的方法治疗,而笔者曾用封髓丹加味治疗虚火喉痹,获得了较好的疗效,取其原理,提出扶阳抑阴法治疗虚火喉痹。
封髓丹见于《奇效良方》,组成为砂仁、黄柏、炙甘草,原用于治疗梦遗火精,方中黄柏为君,味苦性寒,苦能坚阴,寒能清肃,水火交济则精血安其本位。佐以炙甘草,甘能缓急,泻诸水,且能使水土合为一家以达封藏之固。而砂仁性能通三焦达津液纳五脏六腑之精而归于肾,肾气纳于阴髓而自藏,故它能起封固之效而治疗遗精。究其原理实为扶阳抑阴的方法。
咽喉是经脉循行交会之处,为肺胃所属,与脾、肾、肝密切相关。外邪侵袭首犯鼻喉、皮毛,如失治误治,早用或过用寒凉之品,则邪渐人里,不能外达而成慢性疾患,缠绵难愈,医者不明其理,反复使用寒凉药物,日久则致阳气耗损,渐及肾阳,肾气受损则无法保持“潜行为顺,上行为逆”的正常生理状态,即失其封藏的功能。同时,过用寒凉药物易导致阴寒深人少阴,则君火不能镇纳群阴,致阴气上逆于咽喉而发病。由于肾阳损则诸阳不足,脾胃受纳运化功能降低,若稍进燥热之品则易生热,上犯咽喉而发病,故使用寒凉之品虽能达一时之效,实已误治,此类咽病的发病机理与封髓丹所治病症的发病机理同出一辙,故采用扶阳抑阴法可以治疗虚火喉痹。扶阳抑阴法其实质在于坚阴固精,使肾气下潜,温中散寒以交通中土之气,故真阳得复,真阳回复则阴阳调和,水火既济而诸症自除,这也就是用扶阳而不用补阳的原因所在。现将临证验案一则整理介绍如下。
张某,女,34岁,农民,1999年10月3日初诊。自述5年前因外感风热而致咽痛、咳嗽,自服复方板蓝根片及“抗生素”(具体不详),上症减轻,后再经上述治疗而疗效不显,以后稍进燥热之品后即感咽部疼痛,自服上述药物而症状缓解:5年来此病反复发作,患者每进燥热食品后无论咽部痛与不痛,即服寒凉药物,近期咽痛频繁发作,服中药(皆为银花、连翘、板蓝根、牛芬子之属)治疗,疗效欠佳。现症见喉底颗粒增多,淡红状和帘珠,患者自觉咽部如有异物,微痛,纳差神倦,二便可,舌淡红苔薄白而润,脉细弱微涩。诊为虚火喉痹。证属阳弱阴盛,气滞血痕,治宜扶阳抑阴,活血化疲。以封髓丹加味:黄柏15g,砂仁3g,炙甘草lOg,桃仁lOg,红花6g,威灵仙15g,僵蚕lOg连服2剂后疼痛感稍减,异物感仍在,加醋半夏lOg以化痰散结,再进2剂,上症明显好转,守方再进,1月后全愈。随访至今,未见复发。
虚火喉痹一病何以现代发病率居高不下而久治不愈?究其原因有二,首先由于朱丹溪“阳常有余,阴常不足”的论点而使医者偏好寒凉或滋阴之品,虽后世张景岳提出“阳常不足,阴本无余”以补充朱氏之不足,但由于其制方欠精而被陈修园,郑涛金等医家批评,从而使后世习用寒凉之风不减,盛行至今。其次部分医者并非不明滥用寒凉药物的弊端,但对其病因病机不甚明了,以至治疗南辕北辙。所以笔者认为医本无专方专药,法亦无固定之法,扶阳抑阴法不失为治疗虚火喉痹的方法之一。
潜阳封髓丹加减治疗4例白塞氏综合症,内服汤药,外洗外敷法,治愈奇难顽症,确实值得认真总结,大力推广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