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赭石与皂角、胆星、龙骨、牡蛎、大黄、全虫同用,治疗癫痫抽搐。
《别录》谓赭石治惊气入腹。《日华子本草》谓治“小儿惊痫……”。笔者临床观察治惊痫抽搐颇效。
赭石入厥阴重镇,为治肝风内动不可缺之药。
笔者治疗癫痫属肝风内动,挟有痰涎热邪者,与皂角、胆星、龙骨、牡蛎、大黄、黄芩同用,镇肝熄风、豁痰清热,颇见效机。
考赭石之所以能治惊痫者,因惊痫病位于心肝,以卒暴昏仆,四肢抽搐属于内风证。
肝风与心火内动,津液遇热化成痰涎上逆,故必用入心肝二经,镇惊降逆熄风之代赭石,与清热豁痰之品合用,方切病机。
病例:
程某,男,20岁,1980年3月22日初诊。
既往有癫痫病史,近年来发作频繁。
3月18日一日之间发作20余次,发作持续时间由数分钟到半小时,发作时昏不识人,牙关紧急,口中作声,吐涎沫,舌唇及腮皆咬破,醒后表情痴呆,头昏乏力。
由于发作频繁,清醒时间逐渐缩短,家属十分恐惧。
当即给予苯妥英钠,及针刺人中、涌泉、合谷、百会等穴,皆未能制止发作。
脉象左寸口弦滑右沉,舌苔白腻。
辨证属于肝气与心火夹风痰上逆,病情较重,宜镇肝熄风、清热化痰法治疗。
拟方:生赭石30g,生龙骨25g,生牡蛎25g,胆南星15g,皂角10g,蜈蚣1条,全蝎5g,半夏15g,黄芩15g,竺黄10g,远志15g,甘草10g,琥珀、朱砂各10g,共研面,分8次服。
此病人住外地,适逢笔者在该地讲学,为其处方后即回哈,一直无信息。
同年9月1日,病人在家属陪同下来哈,据云服上方6付,吐出稠黏痰甚多,吐后即未发作。
现已5个月余,仅因过劳及受惊有2次极轻的小发作,精神睡眠及食欲皆好,一直上班工作。
近日因过度疲劳,自觉周身不适,头昏,患者恐癫痫发作,要求再为疏方。
处方:生赭石30g(布包)、生龙骨25g、生牡蛎25g、全蝎5g、大黄5g、南星15g、皂角10g、蜈蚣1条、钩藤10g、甘草10g、黄芩15g,水煎服。
琥珀10g、朱砂10g,共研面与汤药同时服。
11月1日复诊:服上方10剂,头昏消失,周身有力,癫痫未发作,脉象左寸滑,尺沉,右沉缓,舌润苔薄,病情缓解,嘱其避免过劳,保持精神愉快,心情舒畅。
笔者治疗癫痫症较多,皆重用赭石以镇肝降逆,本案为最重之1例,最多1天发作20余次,发作持续时间及程度均较长较重。
因在乡村条件所限,未进行脑电检查。结合证脉,笔者认为属肝风心火,夹风痰上逆。
重用赭石、龙牡以镇肝熄风,全蝎、蜈蚣熄风止痉,皂角、半夏、南星、天竺黄豁痰,风痰上冲,夹热邪上逆,故用黄芩、大黄清泄热邪,诸药配伍,故能奏效。
皂角除风痰,为它药所不及。
《和剂局方》稀涎散用牙皂、明矾二味研面,温水调灌取吐,用于卒然昏迷,口噤不开及癫痫痰盛、关窍闭阻的病症,本案服药后吐出稠痰甚多,吐出后即未发作是其验。
02
代赭石与龙骨、牡蛎、珍珠母、天麻、钩藤、全虫合用,治疗内外风交织之小舞蹈病。
小舞蹈病临床特征为不规则不自主运动,同时有自主运动障碍和情绪不稳定等症,现代医学认为系急性风湿病的一种表现。
余临证观察属于风证,为内风与外风交织之证,因之,用代赭石与龙牡重镇,熄内风,配合祛外风之品,内外风合治,收到较好的疗效。
病例一:
高某,男,11岁,1990年10月13日初诊。
发病2年余,以不自主运动为主要表现,注意力不集中,学习成绩下降时,出现舞蹈样动作,步态不稳,眨眼,吐舌,挤眉弄眼。
经用西药苯巴比妥、地西泮等有一定疗效,但不能控制发作。
面色青暗不泽,烦躁不宁,脉象弦,舌质紫。
脉证分析属外风与内风交织为病,重用赭石与龙牡、珍珠母重镇熄内风,天麻、钩藤、菊花、桂枝祛外风,生地、纹军清泄内热,柴胡、白芍疏肝敛阴。
拟方:生赭石30g、生龙骨20g、生牡蛎20g、珍珠母25g、钩藤10g、天麻10g、菊花15g、桂枝15g、生地15g、纹军7g、柴胡15g、白芍15g、甘草10g,水煎服。
服药12剂,心烦不宁及不自主运动表现皆大减。连续5次复诊,以上方化裁,服药60剂,渚症消失而愈。
病例二:
潘某,男,8岁,1991年2月10日初诊。
患儿一向体质甚好,近2个月内发现多动,情绪不稳,头阵动,走路不稳,挤眉弄眼,精力不集中,经某医院诊断风湿性脑炎,来寓求治。
舌红脉弦滑,按内外风同治法,投以下方。
生赭石25g、生龙骨20g、生牡蛎20g、珍珠母25g、钩藤10g、天麻10g、僵蚕7g、全虫5g、生地15g、黄芩10g、菊花15g、甘草10g,水煎服。
以上方化裁,连续服药20余剂,诸动作尽消失而愈。
03
代赭石与龙骨、牡蛎、生地、玄参、黄芩、枣仁、五味、生石决合用,治疗头痛、眩晕等。
头痛、眩晕病因病机有多种,如属肝风上扰,则伴有心烦易怒,口苦少眠,耳鸣,舌质红,脉弦数或弦滑。
治疗当用镇肝清热养阴法治疗,用生赭石、生地、玄参、龙骨、牡蛎、黄芩等。
包括现代医学高血压、脑动脉硬化、脑供血不全等病皆效。
张锡纯制镇肝熄风汤治类中风,脉弦长有力,头目眩晕,或脑中时痛发热,或目胀耳鸣,或心中烦热等。
余师其意化裁治疗高血压病颇效,然必审其脉弦有力,舌红,属阴虚内热,肝风内动者,方可不致误。
病例一:
李某,女,65岁,1987年5月4日初诊。
素有高血压病,于1986年11月5日夜,左下肢活动不灵活,逐渐左上肢亦觉麻软欠灵活,继而出现口角歪斜,当即入某院,诊为脑血栓形成;高血压病。
经一段时间治疗,左半身偏瘫有好转,能持拐步行,但血压高,一般持续在220/143mmHg,眩晕,手足心热,心烦难眠,时烦扰难忍,口干,小便黄,大便秘,颜面潮红。
舌质红无苔,脉象弦劲稍数。
曾用过复方降压片等,血压虽一时下降,但药停即升,症状无改善。
此属心肾阴亏、肝阳上亢之证,宜镇肝潜阳、清心滋肾之品。
处方:生赭石30g(布包)、生地30g、玄参20g、麦冬20g、五味15g、枣仁30g、川连10g、黄芩15g、菖蒲15g、远志15g、龙骨20g、牡蛎20g、甘草10g,水煎服。
5月14日复诊:服上方6剂,头昏心烦、手足发热皆明显好转,能入睡4-5小时,舌较前稍润,脉弦中见柔,血压170/100mmHg,继以上方加减,服药20余剂而病缓解。
病例二:
李某,女,52岁,1990年10月13日初诊。
素患高血压病,经治疗病情稳定,近日因郁怒而头眩晕加重,头胀头痛,耳鸣,夜间不能入睡,心烦不安,自觉室内不能容,欲外出奔走,血压209/143mmHg。
脉象弦劲带数,舌红少苔无津。
此属心肾阴亏、肝阳上亢,宜滋阴清热、潜阳宁神法。
处方:生赭石40g(布包)、生龙骨25g、生牡蛎20g、生地30g、玄参20g、麦冬20g、五味子15g、酸枣仁25g、川连15g、黄芩15g、生草10g、柏子仁20g,水煎服。
病人3次复诊,服药18剂,头眩晕、胀痛、心烦及睡眠均恢复如常。血压140/100mmHg,脉象弦而缓,舌转润,病获近期缓解。
代赭石与龙骨、牡蛎合用,不仅治高血压眩晕等病,亦可治疗失眠病。
盖失眠多由阳不入阴,代赭石潜阳之功非他药所能及,龙骨、牡蛎收敛浮越之阳,安神定志,与赭石为伍,有潜阳宁神之功。
另外,代赭石与龙骨、牡蛎为伍,亦治惊悸、怔忡及癫痫等皆有良效。盖龙骨镇惊收敛浮越之阳,安神定志,与赭石为伍,有潜阳宁神之功。
另外,代赭石与龙骨、牡蛎为伍,亦治惊悸、怔忡及癫痫等皆有良效。
盖龙骨有镇惊安神作用,《神农本草经》谓治惊痫癫痫,牡蛎《神农本草经》谓其治温疟,主惊恚怒气,二药与赭石镇降合用,故能潜阳宁神,有相得益彰之效。
注:本文选摘自《跟名师学临床系列丛书——张琪》,张琪著,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出版,2010年6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