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耿老师擅用经方,现分享两则老师今日(3月22日)的经方医案,这两个医案笔者印象较深,窃以为颇有学习意义。
【医案一】
女,48岁。自诉子宫腺肌症,怕冷,爱上火,口干,腰酸痛,耳鸣,经前胸胀,偏头痛,多梦,惊醒,面部色斑。刻下行经二十余日。脉:左寸尚可,余皆弱,尺尤甚。舌:齿痕明显。
处方:桂枝6g,肉桂3g后下,酒白芍18g,生姜9g,大枣6g,炙甘草9g,饴糖60g烊化,柴胡9g,赤芍9g,炒枳壳9g,水蛭3g,虻虫1.5g,桃仁9g,生龙骨30g先煎,生牡蛎30g先煎,黄芪15g,盐菟丝子30g包煎,急性子3g、三七9g。七付。
方解:全方19味药,内含黄芪建中汤、四逆散、抵当汤、桂枝加龙骨牡蛎汤四个经典名方,其中桂枝与肉桂同用,可引火归元;酒制白芍可降低其酸寒伐肝之性,并偏于柔肝止痛、调经止血。其中抵当汤的原方是水蛭、虻虫、桃仁、大黄,但大黄苦寒攻下,因此老师去掉大黄,另加急性子。急性子属破血药,用于治疗癥瘕痞块。盐菟丝子阴阳双补;三七化瘀止血。方中用黄芪建中汤培补元气、稳扎稳打,四逆散疏肝行气,抵当汤活血祛瘀,龙骨牡蛎安神定惊,盐菟丝子补肾之余还能祛斑。
【医案二】
女,60岁。一诊主诉全身疼、胸口疼得厉害,吃不好、睡不好,怕冷,血压一直偏低,苔白腻,舌下瘀。当地医院查心电图、心脏彩超未见明显异常,老师予四逆汤加人参、丹参、薤白、龙骨、牡蛎,七付。刻下药已服完,胸口不怎么疼了,但身上还是有点疼,常年胃痛,颈椎病、腰间盘突出。不怕冷了,不失眠了,胸胁胀痛,口苦,嗓子里有痰,纳呆,反酸。苔腻及舌下瘀较之前均减轻。(本文由岐黄民间传承公众号原创首发,属版权作品,未经授权严禁转载)
处方:桂枝9g,炒白芍9g,生姜9g,大枣9g,炙甘草6g,饴糖60g烊化,葛根30g,柴胡12g,黄芩3g,清半夏9g,人参6g,白附片6g,干姜6g,炒神曲15g,生麦芽15g。7付。
方解:本方内涵小建中汤、桂枝加葛根汤、小柴胡汤、四逆汤。其中小建中汤缓急止痛、培补元气,葛根舒筋活络,小柴胡汤疏散少阳邪郁,小剂量四逆汤有温阳止痛之效。关于附子,老师一般用白附片,老师认为白附片的炮制方法比当下常用的黑顺片更贴近于《伤寒论》中的记载。老师一诊时附子用15克,二诊时减为6克,有“少火生气”之意,另外老师认为附子与半夏同用十分安全。患者食欲不佳,一般用焦三仙,但本患者有反酸的症状,所以不用山楂。麦芽用生品,老师解释为当下是春分节气,草木蔓发,生麦芽有升发之气,是考虑“天时”用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