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屑病是皮肤科常见的慢性、复发性、难治性病种,临床以红斑、丘疹伴鳞屑和不同程度瘙痒为主要表现。其不仅影响患者皮肤健康,还增加罹患肥胖、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等的风险,并引发焦虑情绪,甚至导致部分患者出现自杀倾向。张作舟教授结合临床观察及大量实践,提出以“瘀毒”论治银屑病。
1吐故纳新,论瘀毒热结之病机
古代文献对银屑病病因病机早有描述,《诸病源候论•疮病诸候》中记载“风湿邪气,客于腠理,复值寒湿,与血气相搏,则血气痞涩,发此疾”,从外感风、湿二邪立论。当代医家则提倡从血论治,以血分有热为主,同时脏腑、阴阳、邪气的病理变化使疾病过程趋于复杂。张作舟教授在继承赵炳南、朱仁康等名老中医经验基础上,结合自身临证体会,提出银屑病进行期的核心病机一为毒热、一为瘀滞,瘀毒胶结,相互为患,或生血燥,或致血虚。
《金匮要略心典•百合狐惑阴阳毒病证治》云:“毒者,邪气蕴蓄不解之谓”,起病之初,风、寒、湿、热邪气侵犯肌表,客于腠理,蕴积生热,热聚化毒,毒为热盛,故临床多见银屑病患者于上呼吸道感染后出现皮损,初起可见颜色鲜红,逐渐蔓延成片。吴又可在《温疫论•蓄血》中指出:“邪热久羁,无由以泄,血为热搏,留于经络,败为紫血”,毒热稽留气分,失于疏泄,波及营血,可伤血动血,搏血为瘀,气血运行不畅,故见皮疹色红且质地坚硬,若瘀滞加剧,则皮疹融合形成坚韧肥厚红斑。瘀而化热,更助毒盛,瘀毒交织,病势迁延,终成顽疾。现代医学认为,银屑病进行期出现的红斑、点状出血是因血管通透性增加、血管异常扩张增生、血管周围淋巴细胞浸润等微血管病变所致,而血管内T细胞亚群及相关细胞因子的异常表达可导致机体系统性炎症反应,银屑病病位在血分的病理基础可能与二者密切相关。同期亦可见皮损上覆银白色鳞屑,患者肌肤干燥甲错,这是由于瘀毒聚集于肌肤,灼血炼液,营血亏耗,日久皮肤失养,内生风燥之象。此外,若瘀毒阻塞日久,气血不通,不通则痛,波及关节,可见关节肿胀疼痛,甚则变形,形成关节病型银屑病;若毒热充斥体肤,燔营灼血,一身尽红,形成红皮病型银屑病;若滥用药物,或妄用大辛大热之品,助毒热更盛,肉腐成脓,形成脓疱型银屑病。
2谨守病机,立解毒活血之治法
叶天士《温热论》云:“入血就恐耗血动血,直须凉血散血。”基于以上瘀毒热结病机,张作舟教授提出“清热解毒、活血化瘀”(解毒活血法)的银屑病治法。有研究认为,在银屑病进行期应慎用活血化瘀类药物,以防毒邪走散,致使病情加重。但基于大量临床实践及对核心病机的认识,张作舟教授提倡解毒活血法应贯穿银屑病治疗始终:进行期以毒热炽盛为主要病机,在常规施用清热解毒药物基础上,可适当加用活血化瘀类药物;静止期瘀滞加剧,则需加大活血化瘀力度,当皮损肥厚坚韧时可酌情使用破血行气类药物。银屑病的丘疹与湿疹皮炎临床表现有所不同,湿疹皮炎的丘疹多为丘疱疹,抓后有渗出,治疗上以清热利湿为宜,而银屑病皮疹以增生为主要表现,质地坚硬,治疗上应选用活血化瘀药物以助散结消肿,后期的肥厚斑块为丘疹融合形成,其治疗亦同丘疹一脉相承。综上,治疗本病应从毒、从瘀论治,解毒不忘活血,活血以解毒为先。临证时若单用清热凉血解毒药物治疗,则易致寒凝血脉,似冰伏经络血脉,毒邪藏匿毛窍腠理而不散;若单用大剂量活血化瘀之品,则血脉张扬,毒邪乘势四散,遍布周身,反助病势。而二者配合使用,因势利导,给邪以出路,则毒清瘀散,气血和合而诸症悉愈。
3一方一病,创解毒活血汤之效方
4圆机活法,祛邪不忘扶正固本
张作舟教授受陈实功《外科正宗•痈疽门》中“脾胃为要”学术思想影响颇深,“脾胃者,脾为仓廪之官,胃为水谷之海,……至于周身气血,遍体脉络、四肢百骸、五脏六腑,皆以此生养”,因此他在临床施治时尤其注重对脾胃的顾护。一方面,皮肤疾患其症虽形于外,但其内与脏腑经脉通连,是脏腑经脉疾患的外在表现。正常情况下,脾主健运,肺卫得以宣发,以发挥充身、熏肤、泽毛的作用。当脾失健运,肺卫失宣,气血不荣,则出现皮肤干枯、脱屑等肌肤失养症状。另一方面,银屑病的治疗过程中常用的清热解毒、活血化瘀类药物,过用易伤脾胃,且今人起居无常,嗜好肥甘厚味、辛辣刺激等物,脾胃易伤,故治疗中切不可一味攻邪而伤正,即使一时邪盛,也要注意祛邪而不伤正,中病即止。因此,常在用药2~3周时,在解毒活血之外加用苍术、白术、茯苓等益气健脾类药物调理中焦,灵活应用,莫不奏效。银屑病稳定期或消退期,常以鳞屑叠起、层层搔落,皮损淡暗不红,肌肤干燥甲错等血虚、血燥等表现为主要特征,缠绵难愈。其形成一方面由于瘀血内停,脉络瘀滞,血行不畅,阻滞气机,阴液不能正常敷布,肌肤枯燥失养;另一方面则是毒热为患,耗伤营阴,营血亏虚,血虚蕴热,则肌肤失濡、生风生燥。此时张作舟教授往往会在解毒活血的基础上,配合一些养阴润燥类药物如生地黄、北沙参、胡麻仁等,顾护阴液,提升疗效。银屑病的脱屑与湿疹皮炎的渗出、疮疖的脓液均不同。湿疹皮炎的渗出是湿热排出体外表现,不能收敛;疮疖的脓液是毒热,不能内陷;而银屑病的皮屑是皮肤血肉化生,受水谷精微所养,大量脱落耗伤气血阴津,脱屑愈多,津液损伤愈甚。因此,应适时滋阴养血,不忘扶助正气,与活血化瘀药物合用以养血活血、益阴润肤,肌肤得以濡养、脉络通调,则脱屑得以改善。
5内外同治,革外用中药之剂型
6验案举隅
患者,男,43岁,1998年7月21日初诊。主诉:全身泛发红斑鳞屑26年,加重1个月。患者26年前无明显诱因双侧小腿出现片状红斑,上覆细薄鳞屑,伴轻度瘙痒,就诊于当地医院,诊断为银屑病,予药物治疗(具体不详)后皮疹稍有好转。之后患者病情反复发作,且逐年加重,冬重夏轻。1995年起患者皮损终年不消,浸润肥厚,大量脱屑,瘙痒明显。曾间断口服“乙双吗啉”等药物,并长期外用糖皮质激素类软膏治疗,效果不佳。1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皮损增多,泛发全身,瘙痒无度,夜不能寐。刻下症见:肌肤干燥甲错,皮损瘙痒疼痛,伴有低热,恶热不畏寒,平素情志抑郁,口干,眠不宁,大便偏干,小便短赤。舌质红、苔薄白,脉弦滑。体格检查:头皮、躯干、四肢泛发大小不等红色或暗红色斑块,肥厚增生,皲裂渗血,呈蛎壳状,边缘围绕炎性红晕,上覆厚灰白色鳞屑,抚之脱落如雪片,红斑周围散在点滴状红色鳞屑丘疹。西医诊断:寻常型银屑病进行期;中医诊断:白疕(血热毒盛、络脉瘀阻证);治法:清热解毒,化瘀通络;处方:生石膏50g(先煎),龙胆草12g,蒲公英20g,白花蛇舌草20g,赤芍10g,三棱10g,莪术10g,牡丹皮10g,紫草10g,白英30g,蛇莓30g,半枝莲20g,龙葵15g,甘草10g。14剂,每日1剂,水煎分早晚两次温服。同时予银屑霜外用,早晚各1次。1998年8月5日二诊:皮疹颜色转暗,边缘炎性红晕消失,可见白色假性萎缩纹,浸润肥厚,鳞屑同前,瘙痒疼痛略缓解,未见新发皮疹,无发热,咽干咽痛,纳可,眠尚安,大便不干,小便仍黄。舌质暗红、苔薄白,脉弦。宗上方,去生石膏、龙胆草、龙葵、紫草、牡丹皮,加当归10g、麦冬10g、白鲜皮10g、牛膝10g,42剂,每日1剂,水煎分早晚两次温服。银屑霜继用,用法同前。1998年9月16日三诊:皮损大部分消退,颜色淡暗,浸润不显,鳞屑细碎、量少,无瘙痒疼痛,纳眠可,二便调。舌质暗稍红、苔薄白,脉弦。处方以二诊方去牛膝、麦冬、半枝莲、白鲜皮,赤芍改为15g,加夏枯草15g、红花6g、黄芪25g、白术15g,30剂,每日1剂,水煎分早晚两次温服。银屑霜继用,用法同前。1998年10月20日四诊:仅于腰部、双小腿残存数片1.5cm×1.5cm大小淡红色斑片,鳞屑不多,轻度瘙痒,纳眠可,二便调,舌脉同前。仅外用银屑霜,未予中药内服。2个月后患者皮损全部消退,电话随访3年余,未见复发。
按语
本例为典型的瘀毒热结型进行期银屑病。患者久病,热毒之邪稽留血分,遍布游走周身,煎熬阴血,加之平素情志不舒,肝气郁结,气机不利,血行不畅,导致瘀血内停,脉络瘀滞。瘀毒胶结,相互为患,日久病甚,故皮损迁延不愈。治以清热解毒、化瘀通络为法,予解毒活血汤加减,配合银屑霜外用,内外同治。二诊血热之证稍减,血瘀、血燥之证仍著,故治疗时加强活血养血润燥之力,投以当归、麦冬、牛膝等品,去生石膏、龙胆、龙葵等减清热解毒之力。三诊皮损虽已好转,但余热未清,血瘀仍在,而病程已久,正气已耗。治疗当在凉血活血的同时,加强健脾益气、活血养血功效,故加用黄芪、白术、红花,佐以夏枯草清肝泻火,调畅情志。四诊患者皮损几近消退,故仅予外用药物,嘱患者避免感冒以防反复,身心放松调畅气血,此后三年余未见复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