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膏药方
ED
蒙医
王琦经验集
体质验方
专利技术
阴阳八卦
万年历
男科
专利方剂
骨科神经
内科
外科
妇科
头痛
儿科
口喉鼻眼耳
肠胃泌尿
肝胆肛肠
呼吸皮肤
肿瘤
美容减肥
心脑血管
理疗保健
滋补延寿
偏方秘方
中医杂科
药酒食疗
中医疗法
性病
在线预约
十二经络病证及病机分析
急救方法
中医诊断
刘渡舟
八卦象数疗法
《中药学》教材目录
四物汤证方及加减法大全
艾灸药粉
黄芪桂枝五物汤
男科专治
首页
>>
通知公告
>>
特种治疗方法
>>
查看详情
湿湿湿!一张治湿症的好方,疗效显著多起沉疴
2022-07-20 09:43:02
贾亚夫治湿经验浅谈
作者/王秉岳
行唐县老中医贾亚夫,行医四十余年,长于内科杂证,尤其对湿证之治疗,效果显著,多起沉疴,备受病家拥戴。笔者曾随之实习,整理其治疗湿证经验如下。
湿为六淫致病因素之一,《左传》有“雨淫腹疾”的记载。《内经·素问》阐述了湿邪与脏腑之间的关系和发病症状,及气侯环境对湿邪致病的影响。《金匮要略》对湿证之成因治则做了进一步的论述。清代医家薛生白,叶天士,吴鞠通等对湿邪重、浊、粘、滞之特性,有所认识,尤其对湿热病变之证治,阐述备详,可资遵循。
—1
—
疗时病 重湿邪
时病多生于“非其时而有其气。”但因于湿或挟湿为病者尤为多见。四时温病,虽各有特点,但病邪性质,不外“温热”“湿热”两大类型。病邪的变化,则以“湿温”最为复杂。湿为阴邪,热为阳邪,湿热结合,且难速解。故叶天士云:“热病救阴犹易,通阳最难,救阴不在血,而在津与汗,通阳不在温,而在利小便。”指出湿温之治重在祛湿。
临床所见,湿邪先祛,热邪易清,病可速已,实则是祛其蒙蔽,热邪有外达之路,此即为阳气得通矣。故治湿热当用叶氏清化湿热之三仁汤。
三仁汤轻开肺气,气化则湿亦化,虽重在中焦,亦顾及上下两焦,使三焦氤氲弥漫之湿,分消宣化,从膀胱而去。本病临床辨证当分湿、热之轻重,湿重于热者偏重于化,本方加藿香、佩兰、草果等芳香化湿祛浊之品。热重于湿者,本方与《温热经纬》之连朴饮、甘露消毒丹化裁应用。
湿热病,
虽多发于夏秋之令,但四时均可有之。如春温一证,为感受春季温热而致之时令热病,以里热症侯及易伤阴液为主要特征。但脾虚湿盛,兼见湿热症者,临床并不少见。
如症见:
高热,午后热甚,头重身酸疼,渴不欲饮,汗出溲赤,胸闷脘痞,呕恶不饥,便秘或溏而不爽,舌红,苔黄腻,脉洪数或濡数。
治宜清解里热,祛湿保津,方选银翘散,三仁汤化裁。
药用:
银花、连翘、薏苡仁、牛蒡子、白蔻仁、半夏、厚朴、滑石、竹叶、通草、黄芩、栀子、芦根。
面赤气粗,心烦热甚者,加生石膏,知母以清热保津;阴伤者加鲜芦根、沙参、寸冬之类补而不滞之品;热结阳明者加大黄,芒硝以通滞泄热;热甚发痉者加羚羊角、双勾藤、菊花。
感冒
一证,病程一般三至七天,若挟湿邪则缠绵难愈,病程长达数十日者,不为罕见。其症多以肢节酸困重疼,头重如裹为主,可见身热不扬,恶寒,咳声重浊,痰白而粘,或湿蕴于中而胸闷脘痞,呕恶纳呆,便溏,苔薄白,脉濡。治当疏表化湿。用《局方》之羌活胜湿汤化裁。
药用:
羌活、独活、川芎、防风、防己、秦艽、灵仙、藿香、佩兰等;湿浊蕴脾证重者,以藿香正气散加减治之。
夏秋暑湿当令,多生
痢疾
,《病机沙篆》谓痢疾之病因为“湿热郁蒸因于天,生冷停滞由于人。”此病应以“不治已病治未病”之原则。
凡症见:
恶寒发热,头项重痛,肢体酸痛,无汗,鼻塞,咳嗽,脉浮紧或寸脉沉,苔薄白。
此风寒暑湿杂感之证,急予人参败毒散去柴胡、独活加藿香、佩兰、薏苡仁,表里双解之剂,可免其暑湿风寒入里化热,与生冷停滞相合交阻阳明而致痢疾。吴塘言此方“不治痢而治痢之源”实为卓见。
—2
—
祛湿邪 健脾胃
《素问·至真要大论》云“诸湿肿满,皆属于脾。”章虚谷说:“湿土之气同类相召,故湿热之邪,始虽外受,终归脾胃。”阐明了湿邪与脾胃之间的关系。
脾胃者,后天之本,主化主纳,贵在健通和畅,倘遭湿邪滞腻,非但饮食物难以消化吸收,在湿邪继发于它病之后,应补难补,应下难下,药饵难达病所,须先化湿,湿邪化,脾胃健,生化之源不竭,可取事半功倍之效。
湿邪致脾胃病,当分寒湿困脾与湿热蕴脾,治法当以燥湿健脾用温燥之药,或清利湿热用清利之品。但从脾从湿着眼,选方莫若三仁汤化裁。
三仁汤虽为治湿温初起,湿遏卫气证之轻宣化湿之剂,但方中白蔻仁、厚朴、半夏均为宣化中焦脾胃湿浊而利气机,健脾和胃之品;薏苡仁利湿而健脾;杏仁开上焦肺气以化湿邪;竹叶清上焦邪热;通草、滑石渗利下焦之湿而泄热。使湿热之邪上下分利,中焦得通,脾胃得健之剂。
寒湿困脾证
见胸闷脘痞,纳呆呕恶,口中粘腻,头重身倦,便溏或泄泻,甚则腹大胀满,如囊裹水,肢体浮肿,肤色晦暗发黄,小便少,苔白腻。脉濡缓。用三仁汤去通草、竹叶、滑石清利之品,加藿香、佩兰、茯苓、苍术助其化温之力。
因脾虚而湿盛,症见气息短促,心慌神疲者加党参、黄芪、白术、山药、薏苡仁生、炒各半则健脾力胜;寒甚舌暗脉迟者,可加黑附子、肉桂、干姜、麻黄以温阳化湿;阴黄证属寒温困脾者与茵陈术附汤合用。
湿热蕴脾证
见肌肤黄如橘色,胁脘作胀,纳呆呕恶,口干苦,或有发热,便秘或溏,溲赤而少,舌红苔黄腻,脉濡数。
法当清热利湿,用茵陈蒿汤类,但苦寒之品,似有伤脾之弊,若用三仁汤加茵陈、黄芩、陈皮、茯苓利湿清热健脾,则湿邪先祛,热自易清,又无伤脾之虞,实为良剂。湿热伤中,脾胃运化失常致泄泻者,本方与葛根芩连汤合用,可奏清热利湿之效。
—3
—
祛湿邪 通经络
湿邪致病,多侵袭体表经络,且易伤脾,脾主四肢肌肉,故多见经络壅阻,肌肉痿废证。
中风证,
即脑血管意外,恢复期中多以王清任之补阳还五汤为效方,但本方治气血虚弱者尚可。若舌苔厚腻,胸闷脘痞,偏废不复,证属湿邪壅阻经络者亦不少见。苔愈厚腻病情愈重。用三仁汤随证化裁,加豨莶草、地龙、全蝎、马前子散等祛湿通络,祛风解痉之品。往往舌苔净,胸痞消。多可痊愈。
痿证
由湿热浸淫而致者居多。李时珍认为“湿热成痿,乃不足中有余也,宜渗泄之药”。用三仁汤去竹叶、杏仁合三妙丸(苍术、黄柏、牛膝)加防己、豨莶草、茯苓、地龙、蜈蚣、蝉蜕共成清热利湿通络之剂。
加服马前子散(作者注:市售山东产马钱子散,每次服半小包日二次)效果尤著。若热重于湿者,去厚朴、半夏、苍术加龙胆草、金钱草,阴伤者加生地、龟板、寸冬;兼瘀血阻滞加桃仁、红花、山甲等。
寒湿凝滞壅阻脉络而致痿者,
书多不载,但临床亦有,症见四肢不举,麻木不仁,或麻痛,舌暗淡,苔白腻,脉沉滑。治以温经散寒,祛湿通络。
药用:
杏仁、白蔻、薏苡仁、陈皮、半夏、茯苓、藿香、黑附子、桂枝、南星、白芥子、全蝎、马前子散可获其功。
—4
—
祛湿邪 以疗疑难
薛生白《湿热病篇》云:“湿热之训,脉无定体,或洪或缓,或伏或细,各随证见,不拘一格,故难以一定之脉拘定后人眼目也。”指出湿证不可单纯以脉辨证,亦点明了湿之繁杂。
临床应从舌苔,症状,脉象四诊合参,只要舌苔黄腻或白腻,胸闷脘痞不饥,脉濡,均可按湿证治之。
相关文章
暂无信息
回顶部
中医中药养生网 ICP备888888888号
手机:13847698978
地址:内蒙古赤峰市红山区农畜产业园区金宸领地公寓颈复康大药房
技术支持:
云梦吧网络
首页
一键拨号
男科
我的
在线预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