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黄帝内经》探析李东垣“阴火”理论
“上火”为民间俗语,属于中医热证范畴。所谓的“火”是形容身体内某些热性的症状,如眼睛红肿、口角糜烂、小便色黄、牙痛、咽喉痛等。一般情况下,水为阴,“火为阳”,但是李东垣“阴火”概念中“火”前冠以“阴”字,则说明此“火”非一般意义下的“火”。那么,“阴火”是什么呢?
1“阴火”为内伤之火
阴阳本是中医学中的一对基本概念,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要明确“阴火”的含义,不得不提“阳火”。“阴火”概念是相对“阳火”而言的,而“阴火”的涵义,关键在于正确理解“阴”字。
《脾胃论·脾胃虚实传变论》在提到“阴火”的形成时引用了《黄帝内经》原文,曰“夫饮食失节,寒温不适,脾胃乃伤。此因喜怒忧恐,损耗元气,资助心火。火与元气不两立,火胜则乘其土位,此所以病也”。
《调经篇》云∶“病生阴者,得之饮食居处,阴阳喜怒”。那何为“病生阴者”呢?《灵枢·百病始生》曰:“三部之气各不同,或起于阴或起于阳,请言其方。喜怒不节则伤脏,脏伤则病起于阴也;清湿袭虚,则病起于下;风雨袭虚,则病起于上,是谓三部。”“病生于阴”与“病生于阳”都是指发病而言,“生于阴”是“得之饮食居处,阴阳喜怒”,而“生于阳”是“得之风雨寒暑”。所有“阴”和“阳”分别指内伤与外感。李东垣引用《黄帝内经》的这段话,已明确了“阴火”是由于饮食劳倦或情志所伤的内伤之火,非从外感受之火。此处“阴火”的含义是从发病的角度来讲的,是“阴火”概念中最为广泛的含义。
2“阴火”为“壮火”
从“火”对人体的作用来讲,可以将人体之火分为“壮火”和“少火”。《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壮火之气衰,少火之气壮,壮火食气,气食少火,壮火散气,少火生气。”对于文中“壮火”“少火”的含义,后世注家有进一步的发挥,如张介宾注:“火,天地之阳气也。天非此火,不能生物;人非此火,不能有生。故万物之生,皆由阳气。
但阳和之火则生物,亢烈之火反害物,故火太过则气反衰,火和平则气乃壮”。将“少火”解释为“阳和之火”、生理之火,“壮火”解释为病理之火。“少火”是机体一切功能活动的主要动力,可以补充人体的元气,属于正气,而“壮火”可以损耗人体的元气,属于邪气。李东垣在《脾胃论·饮食劳倦所伤始为热中论》中讨论“热中”时提到“火与元气不两立,一胜则一负”,指出此“火”与人体的元气是相互对立的、正邪制约的关系,彼此互为消长。说明“阴火”在性质上属于消耗元气的“壮火”,是由内伤所引起的能危害人体元气的火热邪气。
3“阴火”为离位之相火
4“阴火”实质为气虚发热
李东垣在《脾胃论》中提出,“内伤脾胃,乃伤其气,外感风寒,乃伤其形,伤其外为有余,有余者泻之,伤其内为不足,不足者补之”,以及“甘温能除大热,大忌苦寒之药,损其脾胃”。强调“阴火”是由于饮食劳倦、寒温不适或喜怒忧恐损伤脾胃始得,故要以黄芪、人参、炙甘草温补脾胃,以复其元气,立补中益气汤、补脾胃泻阴火升阳汤、升阳散火汤等为“甘温除热”的代表方剂。另一方面,李东垣治疗“阴火”除了有“甘温除热”这一治则外,还强调要升阳散火,故李东垣以柴胡、升麻、羌活、葛根等风药配合辛、甘、温补益之剂升发阳气,引火从上散之,如《脾胃论·随时加减用药法》曰:“清气在阴者,乃人之脾胃气衰,不能升发阳气,故用升麻、柴胡助辛甘之味,以引元气上升,不令飧泄也”。此外,李东垣针对“阴火”的“脾胃气虚、阳气不升、阴火上乘”的病机特点,制定了补脾胃、升清阳、泻阴火之治法,并且创“补脾胃泻阴火升阳汤”,全面体现了他对于阴火的治疗思想,其后所制许多方剂如《脾胃论》之升阳益胃汤、清暑益气汤、通气防风汤、黄芪人参汤等均以此加减变化而成,这也从另一个方面体现出“阴火”的实质即为气虚发热。
5病案分析
按语:患者平素工作繁忙,自觉乏力明显。因劳倦内伤,损伤脾胃,导致气机失调,上焦之阳不能下降,下焦之阴不能上行,而心火独盛,循经上炎,发为口疮。正如李东垣所言:“脾胃气衰,元气不足,而心火独盛,心火者,阴火也”,故治疗以益气健脾为主,同时配合升阳散火之法。方中重用黄芪为君药,配合太子参、党参、炒白术、茯苓、茯神,健脾益气,甘温除热;升麻升举阳气,细辛通利九窍,宣泄郁滞,与升麻合用,一寒一热,相激相成,升阳泻火。另嘱患者合理饮食,避免过度劳累,适当锻炼,以期改善体质,防止反复发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