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膏药方
ED
蒙医
王琦经验集
体质验方
专利技术
阴阳八卦
万年历
男科
专利方剂
骨科神经
内科
外科
妇科
头痛
儿科
口喉鼻眼耳
肠胃泌尿
肝胆肛肠
呼吸皮肤
肿瘤
美容减肥
心脑血管
理疗保健
滋补延寿
偏方秘方
中医杂科
药酒食疗
中医疗法
性病
在线预约
十二经络病证及病机分析
急救方法
中医诊断
刘渡舟
八卦象数疗法
《中药学》教材目录
四物汤证方及加减法大全
艾灸药粉
黄芪桂枝五物汤
男科专治
首页
>>
通知公告
>>
特种治疗方法
>>
查看详情
名老中医屡试屡效方之急慢性肝炎秘方
2022-08-07 17:47:54
急性病毒性肝炎——急性病毒性肝炎方(巫百康方)
(组成)茵陈15~30g,郁金10~15g,板蓝根15~20g,大黄5~10g,田基黄15~20g,败酱草15~20g,生麦芽15g,佛手干10~15g。
(功效主治)清热利湿,疏肝理气,通腑利胆。症状:疲倦乏力,恶心纳呆,脘腹胀满,厌食油腻,口渴不引饮,或口苦口干欲饮,尿黄,大便秘结或溏滞不爽,身目发黄,或无黄疸,初起多有畏冷发热,或往来寒热,胁下痞块,按之则痛,舌红苔白腻或黄腻,脉弦滑或滑数。
(加减)随症加减:初起有表证者暂去大黄、败酱草,加金银花10~15g,连翘10~15g,赤小豆30g,薄荷6g,青葛根10g,兼以辛凉透泄。若身目发黄,里实热(即热重于湿)者,重用茵陈、加栀子10g,川黄柏10g,龙胆草6g,以清热泻火。若湿困便溏,小便不利(湿重于热)者,去大黄、板蓝根、败酱草加兖州卷柏(龙兰草)15g,滑石15g,佩兰5g,连翘10g,白豆蔻6g,芳香化湿,也可以服用中成药甘露消毒丹,每次9g,每日3次。若平素有胃肠消化不良病史,得病后脘腹胀满嘈杂而痛,嗳气吞酸,大便次数增多,滞下不爽等,舌苔厚腻,脉弦缓者。辨证属于湿热积滞,气机失调,方应改用茵陈保和汤合五金汤加减(郁金,金铃子,鸡内金,马蹄金,金钱草),以清热利湿,消导理气。若湿遏热伏,胆失通降,胃脘痞满,右胁闷痛,口苦呕逆者去板蓝根、败酱草,加金钱草15~20g,半夏6g,黄连6g,竹茹10g,以辛开苦降利胆。
结合检查化验项目指标加减。①降谷丙转氨酶方药:若肝胆火旺者。如龙胆草6~10g,栀子10g,黄芩10g,一见喜10g。若舌尖芒刺(红点),心经热毒者,应泻火解毒,另用黄连5g,甘草5g,开水泡3遍,每遍100m1。三餐饭后各饮1次,半个月为一疗程。亦可结合服用福建漳州制药厂出品的“片仔癀”,每次0.6g,每日2次,一疗程为1~2周。若湿重于热,小便不利者去大黄、败酱草,另用兖州卷柏(龙兰草)20~30g,白毛藤(白英)15~20g,竹茹9g,白茅根15~20g,冰糖适量水煎代茶饮。
②退黄疸主药:郁金、黄连、绵茵陈均有较好的退黄作用,临床使用要根据黄疸指数的高低来应用:黄疸指数在50~100U者,茵陈用量在30~50g,黄疸指数在100U以上者茵陈用60g。茵陈布包,先用水浸后入,或另煎后与原方药汤兑服。郁金与黄连配伍,利胆退黄效果甚佳,郁金用量一般15g,黄连5~10g。
③降麝絮、麝浊方药:属湿毒内蕴者,败酱草30g,苦参根15g。瘀热互结者加丹参15g,丹皮10g,焦栀子6g,田基黄20~30g,生地黄10g。
④急性乙型肝炎在辨证施治的基础上,加用下列药物:黄连、川黄柏、虎杖、连翘、黄芩、生地黄等,有促进HbsAg转阴的作用。
(方源)《巫百康临床经验集》
急性肝炎——章氏肝炎汤(章莲棣方)
(组成)茵陈30g,蒲公英、紫花地丁、板蓝根、焦山楂、炒麦芽、神曲各20g,生甘草、泽泻各15g,大枣5枚。
(用法)日1剂,水煎2次分服。15天为1疗程,一般1∼2个疗程即可治愈。
(功效主治)用于急性肝炎。
(方解)方中茵陈、蒲公英、紫花地丁、板蓝根、生甘草、泽泻清热解毒,利湿退黄,降转氨酶;焦山楂、神曲、麦芽消食导滞,助脾运,化湿滞;大枣合甘草和胃。组方严谨,证之临床疗效满意。
(加减)若大便秘结者加生大黄10∼15g;湿重者加茯苓15g;舌质紫暗或肝脾肿大者加丹参、莪术各15g。
(验案)陈某,男,33岁,工人。1993年7月2日初诊。患者目黄、身黄、尿黄1周,伴纳呆疲乏,腹胀便秘,舌质暗红苔黄腻,脉弦滑。查体:肝肋下2指,有压痛,肝区有叩痛,脾肋下未触及。查肝功能:总胆红素75mol/L,直接胆红索48mol/L,白、球蛋白正常,TTT12U,A1T>200U,HBsAg阴性。B超示:肝肿大,胆囊萎缩。遂诊断为急性黄疸型肝炎。考虑是证黄疸热重于湿而夹瘀,故在章氏肝炎汤的基础上,加生大黄10g(后下),丹参、莪术各15g。日1剂,水煎2次服。服5剂后,腑气通畅,黄疸消退,余症亦减。又服5剂,诸症消失,小便色清,查体肝脏回缩,无压痛,肝区叩痛消失。再服5剂,复查肝功能、B超正常而告病愈。后于1994、1995年两度复查肝功能正常。
(按语)章氏肝炎汤是本院章莲棣副主任医师的经验方,屡屡用于急性肝炎的治疗,疗效肯定。一般服药30天,复查肝功能、B超而证实病愈,亦有15天治愈者。服用本方时,无需配合其他药物治疗,嘱患者注意休息,注意饮食宜忌,但本方对HBsAg阳转阴疗效不肯定。其用于慢性肝炎,可在基本方的基础上随症加减,疗效亦佳。治疗急性病毒性肝炎300例,治愈285例(占95%),无效15例(乙型肝炎21例中,HBsAg未转阴者15例)。
所举案例属于典型的阳黄证,因于热重于湿,大便秘结,故加大黄通腑泄热退黄;因肝肿大,胆囊萎缩,舌质暗红,湿热夹瘀,故加丹参、莪术活血化瘀。药证得当,故获捷效。
(方源)李春林,周志龙.章氏肝炎汤治疗急性病毒性肝炎300例.陕西中医,1998,19(3):102
五味的视界
,赞35
肝炎——清营凉血汤(韩哲仙方)
(组成)犀角1.5∼3g(或广犀角3∼6g,或浓缩水牛角粉4.5∼9g),赤芍9g,牡丹皮9g,丹参9g,黑山栀子9g,白茅根30g。
(功效主治)凉血止血,消瘀退黄,清营醒神。用于肝病血热所致的吐衄出血,斑疹,发黄,高热,昏谵,舌质深绛,脉细数等。
(方解)犀角凉血解毒。凡热毒壅盛,深陷血分,而见发黄、发斑、惊狂、谵语、鼻衄、吐血,非犀角解毒泄热则不为功。惟犀角物稀价昂,极难觅寻,常代之以广犀角、水牛角等。赤芍、牡丹皮、丹参、白茅根凉血散血,清热消瘀。合方以治出血发斑、黄疸、高热昏谵诸证。
(验案)黄某,男,45岁。1987年9月17日会诊。1987年8月由河南转上海住院,2周来黄疸激增,腹水渗出,诊断为亚急性重症肝炎,2次发病危通知。西医师以大剂量山莨菪碱、血浆、抗生素以阻断黄疸上升趋势,然患者大小便涩结不通,腹胀发热,烦躁几绝。遂请中医配合治疗。症见:面色暗黄,如灶心之土,巩膜泛绿,如新汲之茶;腹胀如鼓,脐平微突,腹壁青筋显露,皮肤枯黄,疖子颇多,瘙痒难忍,身热38℃,焦躁不安,小便浓黄涩少,大便干结不通,苔黄燥,舌焮红,脉弦滑数不清。
中医辨证,疫毒壅盛,侵入营血,瘀热熏蒸肌肤,邪水充斥三焦,属急黄、疸水重证,若有出血、昏迷之变,危殆立至。急用凉血消瘀、清营泄热,利疸通腑,逐水消胀合方,配合西医抢救。方用:犀角1.5g(研吞)(或广犀角5g代),赤芍15g,牡丹皮15g,丹参15g,茵陈30g,焦山栀子9g,生大黄9g,川厚朴9g,槟榔9g,大腹皮9g,车前子60g(包),白茅根30g,葫芦60g,禹功散30g(包),酌加片仔癀、安宫牛黄散吞服。每日1剂,2次煎服。上方4剂后,得宿粪燥屎大量,小便通畅,腹水消退,危象得以扭转,遂减去逐水消胀药物,重用凉血消瘀,利疸通腑,2周后胆红素总量下降较多,撤消病危通知,13周后胆红素复常,119天肝功能全部正常出院。
(按语)韩老认为,清营凉血法之功能,根据肝病临床应用,大抵有三:
1.凉血止血血证成因,有寒热虚实之分,但以热为主。如宋·严用和曰:“夫血之妄行者,未有不因热之所发,盖血得热而淖溢,血气俱热,血随气上,乃吐衄也。”故肝病凡见出血量多,色鲜红,舌质红,苔黄,脉弦数者,不论吐血、衄血、便血,皮肤发斑种种,均系热毒炽盛,迫血妄行所致,宜以清营凉血汤酌加生地黄、大青叶为宜,以清营解毒,凉血止血,改善出血倾向。
2.消瘀退黄重度黄疸,或黄疸持续不退者,与血热瘀结有关。《伤寒论》曰:“太阳病发黄、脉沉弦……血证谛也”,《诸病源候论》曰:“此由脾胃大热,热伤于心,心主于血,热气盛,故发黄而动血。”均说明热毒炽盛,瘀结血分,熏蒸外发可致黄疸(或出血)。应用凉血清营方加茵陈蒿汤加减以凉血消瘀,利胆通腑,多能取得重症肝炎或淤胆型肝炎的重度黄疸或持续黄疸的消除,有利于肝功能恢复,对肝脏病的治疗影响甚巨。
3.清营醒神严重肝病(包括重症肝炎与肝硬化晚期)。由于肝功能严重损害,不能清除血液中有毒代谢产物,致使透过血脑屏障,形成中枢神经功能障碍,出现肝昏迷。此瘟邪疫毒侵入血分,不仅可见到出血发斑、黄疸,也可见到发热、烦渴、谵狂、昏迷,舌质红绛,脉细数或弦数等表现,称为“热入营血”。清营凉血汤中犀角为除大热、解血毒之专药,对热入血分之惊狂、谵语,非犀角不为功。同时还常以神犀丹、紫雪丹、安宫牛黄丸、至宝丹等含犀角成分之丸散加入,以选到解毒泄热,清营醒神,其效益速,常可救治一些危恶证候。
(方源)《韩哲仙治肝经验录》
肝炎转氨酶长期不降——复方降酶汤(张海峰方)
(组成)柴胡6∼12g,炒白芍10∼14g,枳实6∼10g,炙甘草3∼6g,土茵陈6∼12g,川郁金10∼12g,龙胆草10∼12g。
(功效主治)用于急慢性肝炎转氨酶长期不降并持续升高者。症见两胁胀痛或隐痛,食欲不振,四肢倦怠,口苦,心烦易怒,大便黏腻不快,尿黄,舌红体胖、苔黄薄腻,脉细弦。
(方解)本方由四逆散加疏利肝胆湿热之品相合而成,古方和自拟方融为一体。
(加减)如湿热偏重者,可重用龙胆草至20g,并加虎杖20g;肾阴不足者,加枸杞子、五味子;腹胀者,加厚朴;纳差者,加白豆蔻;肝肿大者,加酥鳖甲。
(验案)段某,男,23岁。患慢性肝炎1年余。症见:胁痛脘闷,寐差神疲,纳呆口苦,心中郁闷,大便黏腻不畅,尿黄量少,舌苔黄腻,脉弦细。肝功能检查:GPT450U,表面抗原阳性。肝区有触痛。证属湿热久羁,肝胆气滞。用复方降酶汤,重用龙胆草20g,加虎杖20g,栀子5g,黄连5g,连服30余剂,症状消失,肝功能恢复正常。随访5年未见复发。
(按语)服药期间,忌食鱼虾、鸡及其他生冷油腻之品。
(方源)《豫章医萃——名老中医临床经验精选》
肝炎——茵陈蜜煎(邱德锦方)
(组成)茵陈300g,金钱草150g,柴胡150g,龙胆草150g,五味子(单包)100g,蜜1000g。
(用法)①将茵陈、柴胡、龙胆草、金钱草4味中药,放沙锅或铝锅内加水煎熬。头煎加水3500m1,中等火煎成药汁1000m1。二煎将药渣加水3000m1,中等火煎成药汁1000m1。2次共得药汁2000m1。②将五味子打碎,放沙锅或铝锅内加水、酒合煎。头煎加水900m1,60度白酒75m1,中等火煎成药汁500m1。二煎将药渣加水750ml,60度白酒75m1。2次共得药汁1000m1。③将以上2种药汁混合之3000m1中,加入蜂蜜1000g,慢火煎成1000m1即可成茵陈蜜煎剂。④将煎成之茵陈蜜煎剂,贮藏于干燥清洁的玻璃瓶内,不可使之接触生水、唾液及其他药物。⑤服法:成人1日3次,一次15∼20m1,饭后半小时服药,儿童酌减。⑥每3剂药为一疗程,约服2个月。
(功效主治)清热利湿,养阴柔肝。用于肝炎。
(方解)方中茵陈、金钱草、龙胆草三药,清热除湿、利胆退黄为君;重用蜂蜜甘以入脾,脾旺则肝血充盛,以脾为气血生化之源也,以为臣;柴胡苦平入少阳,疏肝解郁,生发肝气以为佐。然柴胡性偏走表,故加五味子酸以收敛。
(按语)肝炎一病,不论甲型、乙型,均为湿热病毒所致,湿性黏滞,故不易速愈。热伤阴津,肝血最易亏损。因此清热利湿、养阴柔肝为贯彻整个疗程之大法。
余自1962年创制茵陈蜜一方治疗肝炎以来已20余年,此属一证一方之列,无论对甲型、乙型肝炎,均有较好疗效。累计病例已超过500,但均系门诊病历,观察不全,随访困难,且各项检验项目,前后方法不周,难以统计比较。1970年以前资料又遭火焚。故一直未于整理。现仅将茵陈蜜一方,公诸于世,可资同道临床参考。
(方源)《内蒙古名老中医临床经验选粹》
肝炎——兰花汤(丁济民方)
(组成)野菊花10g,金银花15g,红花5g,紫花地丁30g,甘草5g,滑石15g,
(用法)水煎服。
(功效主治)清热解毒,活血渗湿。主治无黄疸型肝炎湿热为患之偏于热者。见有轻度疲乏,肝区隐痛,口干,大便不畅,尿黄,脉濡,舌红等症。对黄疸型肝炎热重于湿者也有较好疗效。
(方解)野菊花有清热解毒、凉肝消肿之功,有显著抗病毒,消除炎症,修复病损组织作用;金银花也为清热解毒之品,能清络中风火湿热;红花为活血祛瘀之品,可入肝通络,消肿止痛,有改善肝血流作用。再配以紫花地丁、滑石、甘草以增强其清热利湿、解毒消肿之力,故本方对于肝炎证属热重湿轻者甚为有效。
(加减)若为黄疸型肝炎,可予本方加茵陈15∼30g,山栀子10g;若属湿热并重者,也可予本方加苍术10g,猪苓10g,泽泻10g。
(验案)王某,男,26岁,肝区隐痛,神疲乏力,胃纳尚可而便秘溲黄,口渴喜饮,肝在胁下2公分,谷丙转氨酶异常,已3个月余,经用多种中西药物未见著效。丁氏给予野菊花10g,金银花15g,红花5g,紫花地丁30g,焦山栀子10g,滑石30g,甘草5g,加减连服2个月,诸症均消,肝功能恢复正常。随访2年,未见复发。
(方源)《上海历代名医方技集成》
相关文章
暂无信息
回顶部
中医中药养生网 ICP备888888888号
手机:13847698978
地址:内蒙古赤峰市红山区农畜产业园区金宸领地公寓颈复康大药房
技术支持:
云梦吧网络
首页
一键拨号
男科
我的
在线预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