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膏药方
ED
蒙医
王琦经验集
体质验方
专利技术
阴阳八卦
万年历
男科
专利方剂
骨科神经
内科
外科
妇科
头痛
儿科
口喉鼻眼耳
肠胃泌尿
肝胆肛肠
呼吸皮肤
肿瘤
美容减肥
心脑血管
理疗保健
滋补延寿
偏方秘方
中医杂科
药酒食疗
中医疗法
性病
在线预约
十二经络病证及病机分析
急救方法
中医诊断
刘渡舟
八卦象数疗法
《中药学》教材目录
四物汤证方及加减法大全
艾灸药粉
黄芪桂枝五物汤
男科专治
首页
>>
通知公告
>>
特种治疗方法
>>
查看详情
名老中医屡试屡效方之顽固性头痛、偏头痛、三叉神经痛秘方集
2022-08-07 17:47:54
顽固性头痛——(关幼波方)
(组成)首乌藤30g,钩藤10g,生石膏30g,旋覆花10g,生赭石10g,生地黄10g,白芍10g,当归10g,川芎10g,香附10g。
(功效主治)养血平肝,活血化痰。治疗顽固性头痛。
(方解)方中首乌藤、四物汤养血息风,活血化瘀;四物汤又可柔肝平肝。生石膏清气分热,《药性赋》云:“石膏治头痛,解肌而消烦渴”。关幼波老师在此用生石膏治头痛,无论外热内热虚热实热均可用之。旋覆花功善下行,行水消痰,又长于降逆;生赭石为重镇降逆之要药,且有清火平肝、凉血之功。两药合用,镇肝降逆,行血消痰。香附为气中之血药,使补阴血之药不呆滞,还可调和气血。
(加减)肝肾阴虚者加黄精、沙参、麦冬、五味子、木瓜、川续断、菊花、桑寄生、枸杞子、石斛、炒知柏;盗汗重者加浮小麦、生龙牡;阳亢者加生石决明、珍珠母、怀牛膝;脾胃不和者加生黄芪、党参、白术、白豆蔻、白梅花、杏仁、橘红;心血亏者加远志、百合、琥珀粉、炒酸枣仁、丹参,重用首乌藤;湿重恶心者加藿香、佩兰、竹茹;头痛剧烈者加全蝎粉、藕节、泽兰、藏红花。
(验案)患者,女,40岁,初诊日期:1998年11月9日。主诉:头痛反复发作1年余,加重8个月。现病史:患者1年多以前,始发头痛,时作时止,均可自行缓解。近8个月前,因过于劳累,头痛加重。每日晚间必作,右侧跳痛,甚则恶心。服布洛芬无效,夜间必服2片止痛片方可入寐。曾做CT、脑电图检查,结果均正常。也曾多方治疗,未效。患者伴见背酸痛,困倦,月经淋漓不尽,白带量多色黄味大,舌质稍红,苔薄黄,脉沉弦。辨证:血虚肝旺,风痰阻络。立法:养血镇肝息风,活血化痰通络。处方:首乌藤30g,钩藤10g,杭菊花10g,生石膏30g,生赭石10g,生地黄10g,白芍20g,当归10g,川芎10g,香附10g,生石决明30g,旋覆花10g,炒知柏各10g,益母草10g,炒酸枣仁20g,木瓜10g,生甘草20g。患者服药7剂,头痛立止,唯头背酸沉,白带稍多。拟加强健脾利湿、清利湿热之力,以前方加泽泻10g,生薏苡仁10g,再服10剂,巩固其疗效。
按:患者头痛反复发作1年余,频繁加重8个月,多方治疗未效。证属顽固性头痛。久病必虚,患者来时腰酸背痛,困倦乏力,一派肝肾不足之象,加之此次发病之前过于劳累,阴血暗耗,阴血更亏,肝失所养,肝阳上亢,肝风上扰而发病。治疗以首乌藤、生地黄、白芍、当归、川芎补肝肾之阴血,平肝息风;合炒酸枣仁又可养血安神;钩藤、杭菊花清肝息风;旋覆花、生赭石、生石决明镇肝降逆,又可活血化痰;炒知柏清阴虚之内热;生石膏清热治头痛。药证相符,7剂后头痛遂止。后又以10剂,以加强祛湿之功,以善其后。
(方源)林威,崔芮,齐京.关幼波治疗顽固性头痛的经验.北京中医,2004,23(6):331
偏头痛、三叉神经痛——解痉止痛汤(姚培发方)
(组成)荆芥、防风各9g,制川乌10g,葛根12g,细辛3g,白芷10g,僵蚕9g,天麻10g,当归10g,赤芍10g,白芍10g,川芎12g,炙甘草4.5g。
(功效主治)疏风散寒,化湿通络,解痉镇痛。主治风寒湿邪所致的偏头痛、三叉神经痛。
(方解)本方仿川芎茶调散并加重息风解痉通络止痛之剂而成。其中荆芥、防风、天麻、川乌、葛根、白芷、细辛、僵蚕以祛风解痉,散寒通络,尤其乌头之温经散寒、解痉止痛作用更为峻猛,配合当归、赤芍、白芍以养血理血,并可减少乌头、细辛之燥烈,佐僵蚕、地龙以搜剔内外之风。治偏头痛属风寒湿阻经络者,每有良效。
(加减)寒郁化热,见热象者加黄芩10g,生石膏30g(先煎),广地龙10g,知母10g。
(验案)刘某,女,59岁。初诊日期;1995年6月8日。左半额面疼痛已近1周,拒按,畏风,痛甚则流泪,左侧面部肌肉痉挛,不能入眠。纳食二便如常。舌质淡,苔薄白,脉细涩。处方:荆芥9g,防风9g,制川乌9g(先煎),细辛3g,白芷10g,僵蚕9g,天麻10g,当归10g,川芎12g,生地黄10g,桃仁10g。服7剂。二诊:药后痛势减半,原方去川乌9g,细辛3g,加茺蔚子15g,白芍10g,以增养血祛风之力,调治1个月而愈。
五味的视界
,赞36
按姚教授治头痛喜用细辛一味,因其味芳香,性升散走窜,李时珍《本草纲目》有“治头面风痛,不可缺此”。由于它具有治头痛的良效,故姚教授常以它与川乌相配治风寒头痛,与石膏相合治风热头痛。此案患者乃风寒痹阻经络,且年老体弱营血虚损,络有瘀滞,故姚教授取解痉止痛汤化裁,以祛风散寒,温经通络,以达祛风治血,血行风灭的目的。
(方源)《全国高等中医院校著名中医学专家学术集成——上海中医药大学中医学家专集》
老年眩晕——补肾化痰汤(郑绍周方)
(组成)淫羊藿30g,菟丝子30g,沙苑子20g,僵蚕15g,半夏12g,节菖蒲15g,葛根30g,泽泻30g,生蒲黄15g。
(功效主治)补肾培元,化痰活血。用于老年眩晕。
(方解)郑教授对老年眩晕的认识,集众家之长,独有见地。指出:老年眩晕的根本原因在于肾虚,在肾虚的基础上产生痰浊、瘀血、阳亢、化风等症,但以肾虚痰浊者所占比例最多。治疗应以补肾化痰为主。根据老年人本虚标实的病机特点,郑教授采用标本兼治的原则,提出补肾、化痰、开窍之法,自拟补肾化痰汤。补肾化痰汤具有补肾培元、化痰活血之功。与老年眩晕的病机,肾虚水泛,痰浊内生,瘀血阻滞,脑府失养相合。该方淫羊藿、菟丝子,温补肾精,填髓益脑;僵蚕、半夏,燥湿化痰;节菖蒲、泽泻,渗湿开窍;葛根、生蒲黄,升清活血生津;诸药合用,共奏补肾化痰之功。现代药理研究证实,淫羊藿、菟丝子、沙苑子具有增强免疫功能,降低血液黏稠度及血脂作用。泽泻、节菖蒲能干扰胆固醇和三酰甘油的吸收,促进血清高密度脂蛋白水平升高,改善脑动脉硬化指数。僵蚕、半夏可降低血胆固醇、三酰甘油,并能延缓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葛根、生蒲黄能改善脑部血液供应,提高脑细胞耐缺氧能力。郑教授认为,治疗老年病,一定要抓住老年人的特点,重点在于肾虚,在补肾的基础上兼顾其标,才能取得较好的临床效果。
(加减)若兼脾虚湿盛者,症见眩晕伴头痛如裹、胸闷、恶心者,加党参、焦白术、茯苓;若兼气血虚者,症见眩晕伴心悸、气短、失眠多梦者,加黄芪、当归;兼肝阳上亢者,症见眩晕伴耳鸣、目胀、面赤、烦躁者,加天麻、钩藤;兼血瘀者,症见眩晕伴头部刺痛,舌质紫暗者,加赤芍、丹参。
(验案)申某,男,68岁,农民。于2002年9月5日初诊。2年前头晕,时发时止,近半年来,头晕逐渐加重。症见头晕、耳鸣,伴有腰酸腿软,脘闷纳呆,大便不畅,小便正常,纳食差,睡眠可。舌质淡红,体稍胖,苔白腻,脉沉滑。头颅CT示:脑白质脱髓鞘。TCD示:大脑后动脉供血不足,脑动脉硬化症。三酰甘油:2.11mmol/L,高密度脂蛋白:3.30mmol/L。血流变示:红细胞集症倾向。该患者年老体衰,元气亏虚,肾精不足,无以荣脑,髓海空虚,痰瘀阻窍,而致眩晕。治当以补肾益精、化痰祛湿、活血通络为法。投以补肾化痰汤,水煎服,1日1剂。7剂后,患者头晕,耳鸣症状明显减轻。原方续服20余剂,诸症悉除,一如常人。
(方源)郝玉红,祝玉清.郑绍周运用补肾化痰汤治疗老年眩晕经验.中医研究,2003,16(3):45
三叉神经痛——(王宝亮方)
(组成)柴胡12g,白芍30g,白芷20g,川芎20g,细辛6g,黄芩20g,全蝎10g,延胡索10g,半夏30g,白术15g,甘草10g。
(功效主治)祛风化痰,通络止痛。用于三叉神经痛。
(方解)方中川芎气轻力薄,非重用不能取效,剂量可达30g,其性善疏通,上行头目,旁达肌腠,能祛风邪,调气血,止疼痛,引诸药直达病所,正如《东垣医集》所谓:川芎“味辛性阳,气善走窜而无阴凝黏滞之态,虽入血分,又能祛一切风,调一切气。”白芷、细辛味辛走窜,有祛散风邪,活血止痛之力。柴胡、半夏调理肝胆脾胃气机。白芍平抑肝阳,补血养血。黄芩、全蝎活血通络,清热泻火,解毒止痛。延胡索活血行气止痛。白术健脾化痰,和胃降浊。甘草调和诸药。根据现代药理研究,川芎对中枢神经系统有镇静作用,且具有抗痉、降压作用;细辛含挥发油,挥发油中主要有甲基丁香油酚等物质,具有局部麻醉、解热镇痛、降压的作用;全蝎含蝎毒,有抗惊厥、镇静、降压等作用;白芍所含芍药苷有解痉作用,兼有一定的镇静、镇痛、抗惊厥、降压及扩血管作用;柴胡及其有效成分柴胡苷有抗炎作用,亦具有安定、镇静、镇痛、解热之功效,特别是与黄芩配伍,更有相互协同之功。
(加减)兼有风寒者,加荆芥、防风;兼有风热者,加薄荷、蝉蜕;胃热炽盛、大便干结者,加芒硝、生地黄、牡丹皮;肝火上炎、胁肋胀痛者,加龙胆草、夏枯草、钩藤;化热伤阴、口渴欲饮者,加生地黄、玄参、知母;胸闷脘胀、口干不欲饮者,加竹茹、枳壳;络脉瘀阻、痛如锥刺者,加桃仁、红花、僵蚕。三叉神经痛多属实证,亦可见虚中夹实者,初病实证易愈,久病缠绵者难治。
(验案)患者,男,38岁,2004年8月21日初诊。左侧面颊及下颌部痛,痛势剧烈如刀割样并烧灼样,时发时止,痛不可忍,手触及此处即可诱发剧痛,并向同侧颜面头部放射,严重时,每日发10余次。西医诊断为三叉神经痛,经服用卡马西平,并做理疗等效果不佳,历久不愈。脉弦滑,舌质暗,苔厚腻。中医辨证为风痰阻络,治以祛风化痰、通络止痛,处方:柴胡12g,全蝎10g,半夏20g,白术15g,胆南星9g,川芎20g,防风12g,白芷25g,白附子12g,细辛6g,延胡索10g,茯苓30g,甘草6g。每天1剂,水煎服。服药5剂后,疼痛程度明显减轻,发作次数减少,嘱其停用卡马西平,以上方为基础方稍作加减,继服14剂,面部疼痛消失,病愈,随访1年未复发。
相关文章
暂无信息
回顶部
中医中药养生网 ICP备888888888号
手机:13847698978
地址:内蒙古赤峰市红山区农畜产业园区金宸领地公寓颈复康大药房
技术支持:
云梦吧网络
首页
一键拨号
男科
我的
在线预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