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成】太子参、鳖甲(醋炙)各30g,白术、茯苓各15g,楮实子、菟丝子各12g,萆薢18g,丹参10g,甘草6g,土鳖虫3g。
【功效】健脾护肝补肾,活血化癥软坚。
【主治】肝硬化。
【用法】土鳖虫烘干研成细末;水3碗,入鳖甲先煎半小时,纳诸药煎至1碗,冲服土鳖虫末。渣再煎服。每日1剂,1日2次。
【方解】方中茯苓、白术、甘草健脾益气;太子参补而不燥,气阴双补,甚为合宜;楮实子擅治水气蛊胀,配菟丝子补肝而益肾,此乃虚则补其母之意;丹参一味,功同四物,养血活血;土鳖虫、鳖甲皆灵动之物,活血软坚化癥;萆则助四君以祛湿健脾。诸药合用,共奏健脾养肝补肾,活血化癥软坚之功。
【加减】酒精性肝硬化加葛花;肝炎后肝硬化加黄皮树叶30g;门脉性肝硬化加炒穿山甲10g;牙龈出血加紫珠草或仙鹤草30g;阴虚无湿者去萆薢,加山药15g,石斛12g。
【点评】肝硬化属中医癥瘕、臌胀范畴,病因不一,病理复杂,但不外肝、脾、肾三脏功能失调,以致气血痰水瘀积于腹内而成。邓氏根据几十年临床经验,认为本病多由湿热邪毒或虫蛊、酒毒侵犯肝脏日久所致,属本虚标实之证;治当扶正祛邪、标本兼固;用药精当、平和,化癥不伤气血,补益不碍癥消,为不可多得的治疗肝硬化之良方。
【名医简介】邓铁涛(1916-2019年),广东省开平县人,出生于中医家庭,毕业于广东中医药专科学校。首届国医大师,广州中医药大学终身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华全国中医学会常务理事,广东省名老中医,内科专家。出版论著多部,其中专著有《学说探讨与临证》《耕耘集》《邓铁涛医话集》,主编著作有《中医学新编》《中医大辞典》《实用中医内科学》《中医论断学》《实用中医诊断学》等,发表论文80多篇。
邓氏从事中医医疗、教学与科研工作60多年,对重症肌无力、冠心病、高血压、中风、慢性胃炎、慢性肝炎、肝硬化、糖尿病、红斑狼疮、硬皮病及危重病的抢救等,积累了丰富的诊疗经验。擅长以中医脾胃学说论治临床各系统病证。1985年研制成功的中成药“五灵止痛散”获广州市科技成果四等奖,技术转让费5万元全部贡献给中国中医药学会振兴中医基金会。1991年,邓铁涛教授主持的课题《脾虚型重症肌无力临床研究及实验研究》,获得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技进步一等奖,1992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这是建国以来我国中医药学界不易获得的奖励级别。
“非典”时期,邓铁涛教授较早发表论著《论中医诊治“非典”》,为中医药防治SARS提供技术指导,被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任命为抗“非典”专家顾问组组长,荣获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药抗‘非典’特殊贡献奖”。邓氏以90多岁高龄,仍不断探索临床新领域,与广东省中医院心脏中心合作,开展围心脏手术期的中医药治疗研究,大大提高了心脏病人对手术的适应能力,促进术后的康复。
邓氏既重视理论又着力于临床,对中医理论有较高造诣,先后对五脏相关学说、脾胃学说、痰痰相关学说、伤寒与温病之关系、中医诊法与辨证、中医教育思想、中药新药开发、医史文献研究、岭南地域医学研究等,提出了很多有价值的学术论点,对现代中医理论的发展产生积极的影响。他提出的“五脏相关学说”,凝聚了对中医理论继承与发展的高度认识。他认为,中医五行学说在历史上起过积极作用,五行学说的核心是五脏相关,但是中医脏腑学说的发展,又在许多方面超越了五行学说,因此他提出,现代应以“五脏相关学说”取代“五行学说”,实现中医基础理论的换妆与质变。邓氏亦一直以五脏相关学说指导其临床,取得了显著成效。
【太子参】别名:孩儿参、双批七、异叶假繁缕。为石竹科植物孩儿参的干燥块根。夏季茎叶大部分枯萎时采挖,洗净,除去须根,置沸水中略烫后晒干或直接晒干。【归经】归脾、肺经。【性味】甘、微苦,平。【功能主治】益气健脾,生津润肺。用于脾虚体倦,食欲不振,病后虚弱,气阴不足,自汗口渴,肺燥干咳。
【鳖甲】别名:团鱼盖、脚鱼壳、上甲、甲鱼。为鳖科动物鳖的背甲。全年均可捕捉,以秋、冬二季为多,捕捉后杀死,置沸水中烫至背甲上的硬皮能剥落时,取出,剥取背甲,除去残肉,晒干。【归经】归肝、肾经。【性味】咸,微寒。【功能与主治】滋阴潜阳,软坚散结,退热除蒸。用于阴虚发热,劳热骨蒸,虚风内动,经闭,癓瘕,久疟疟母。【用法用量】9~24g,捣碎,先煎。
【炙鳖甲】性咸,微寒,归于肝、肾两经。具有滋阴潜阳、软坚散结的功效。在临床上,炙鳖甲主要用于阴虚发热的病症;此外,还可以用于血瘀阻滞所致的经闭、癥瘕积聚等病症。
【醋鳖甲】炙鳖甲的方式主要是醋炙,先取净砂入锅内炒热,然后加入净鳖甲,炒至表面微黄色为度,取出筛去砂子,置醋盆内略浸,取出,用水漂洗。
【白术】别名:于术、冬术、浙术、种术。为菊科植物白术的干燥根茎。冬季下部叶枯黄、上部叶变脆时采挖,除去泥沙,烘干或晒干,再除去须根。【归经】归脾、胃经。【性味】苦、甘,温。【功能与主治】健脾益气,燥湿利水,止汗,安胎。用于脾虚食少,腹胀泄泻,痰饮眩悸,水肿,自汗,胎动不安。土白术健脾,和胃,安胎。用于脾虚食少,泄泻便溏,胎动不安。
【茯苓】别名:茯苓个、茯苓皮、茯苓块、赤茯苓、白茯苓。为多孔菌科真菌茯苓的干燥菌核。多于7~9月采挖,挖出后除去泥沙,堆置“发汗”后,摊开晾至表面干燥,再“发汗”,反复数次至现皱纹、内部水分大部散失后,阴干,称为“茯苓个”;或将鲜茯苓按不同部位切制,阴干,分别称为“茯苓皮”及“茯苓块”。【性味与归经】甘、淡,平。归心、肺、脾、肾经。【功效与主治】利水渗湿,健脾,宁心。用于水肿尿少,痰饮眩悸,脾虚食少,便溏泄泻,心神不安,惊悸失眠。
【楮实子】别名:楮实、彀木子、纱纸树、构树子、壳树、鹿仔树,角树子、野杨梅子、构泡、 谷实、谷子、楮桃、谷木子、谷树卵子。为桑科植物构树的干燥成熟果实。秋季果实成熟时采收,洗净,晒干,除去灰白色膜状宿萼及杂质。【归经】归肝、肾经。【性味】甘,寒。【功能主治】补肾清肝,明目,利尿。用于腰膝酸软,虚劳骨蒸,头晕目昏,目生翳膜,水肿胀满。
【菟丝子】别名:豆寄生、无根草、黄丝、黄丝藤、无娘藤、金黄丝子。为旋花科植物菟丝子的干燥成熟种子。秋季果实成熟时采收植株,晒干,打下种子,除去杂质。【归经】归肝、肾、脾经。【性味】甘,温。【功能与主治】滋补肝肾,固精缩尿,安胎,明目,止泻。用于阳痿遗精,尿有余沥,遗尿尿频,腰膝酸软,目昏耳鸣,肾虚胎漏,胎动不安,脾肾虚泻;外治白癜风。
【萆薢(bì xiè)】别名:百枝、竹木、赤节、白菝葜(bá qiā)、粉萆薢、金刚、硬饭团、山田薯、土薯蓣、麻甲头。为薯蓣科植物粉背薯蓣(yù)、叉蕊薯蓣、山萆薢或纤细薯蓣等的块茎。春、秋均可采挖。挖出后洗净除去须根,切片晒干。【归经】入肝、胃、膀胱经。【性味】苦,平。【功能主治】祛风,利湿。主治风湿顽痹,腰膝疼痛,小便不利,淋浊,遗精,湿热疮毒。【注意】肾虚阴亏者忌服。
【丹参】别名:红根、大红袍、血参根、血山根、红丹参、紫丹参。为唇形科植物丹参的干燥根及根茎。春、秋二季采挖,除去泥沙,干燥。【性味与归经】苦,微寒。归心、肝经。【功能与主治】祛瘀止痛,活血通经,清心除烦。用于月经不调,经闭痛经,症瘕积聚,胸腹刺痛,热痹疼痛,疮疡肿痛,心烦不眠;肝脾肿大,心绞痛。【注意】不宜与藜芦同用。
【甘草】为豆科植物甘草、胀果甘草或光果甘草的干燥根。春、秋二季采挖,除去须根,晒干。【性味与归经】甘,平。归心、肺、脾、胃经 。【功效与主治】补脾益气,清热解毒,祛痰止咳,缓急止痛,调和诸药。用于脾胃虚弱,倦怠乏力,心悸气短,咳嗽痰多,脘腹、四肢挛急疼痛,痈肿疮毒,缓解药物毒性、烈性。【注意】不宜与京大戟、芫花、甘遂同用。
【土鳖虫】别名:地鳖虫、土虫、土元、地乌龟、蟅虫。为鳖蠊(biē lián)科昆虫地鳖或冀地鳖的雌虫干燥体。捕捉后,置沸水中烫死,晒干或烘干。【归经】归肝经。【性味】咸,寒;有小毒。【功能与主治】破瘀血,续筋骨。用于筋骨折伤,瘀血经闭,症瘕痞块。【注意】孕妇禁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