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体衰老,既是一个复杂的生理过程,又涉及到许多领域,不是一个简单的医学方面的问题。比如:经济条件、居住条件、工作环境、噪音戕伤、空气污染,以及人的情绪和人的品德等,都直接影响人体的健康与否及早衰和衰老所以,衰老和抗衰老远远超出了医学领域。可以肯定的是,中医中药配伍、炮制、运用得当,以益气添精补肾为主,再正确地佐以调神舒肝、增强消化吸收(包括活血、化痰),对防止和延缓衰老是完全可能的。任何事物都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中医中药在防老、抗衰方面具有独特的认识和良好的功用,是因为中医老年医学的发展和形成是牢牢植根于长期的实践经验之上,而又被反复地为实践所证实的真理,决不仅仅是实验室的实验报告所决定的。
【1】
远在先秦时期,有关养生、防老、抗衰的论述,就有了明确的文字记载。《论语》中讲的走路要“趋进,翼如也”;“足缩如有循”,就是说,行走要步履矫健,好像沿着划线行走,坚持这样行走,有利于神气专一,从而有利于健体强身抗早衰。《老子》、《由子》中记载的“虚无恬淡”、“归真返朴”、“静能养神长寿”等等,都是防老、抗衰不可不遵守的、有效的保养方法,确有其健体延年的作用。《吕氏春秋》叫人不要“大咸、大甜……五者充形则生害;大喜、大怒……五者接神则生害矣”。到现在仍可以说是防老、抗衰不可逾越的真理。中医最早的经典著作《黄帝内经》冲,对养生、长寿、防老、抗衰等等论述就更加丰富、具体,并成为后世乃至现代防老、抗衰的理论基础。东汉名医华佗不仅最早发明了麻沸散,而且还创导了“五禽戏”保健法。他强调的“人体欲劳动,但不能使其极耳”的动静结合理论,可以说是人们养身、防衰不可忽视的真理。《金匮要略》中提醒人们注意日常饮食,“宜则益体,害则成疾,以此致危”,以及少房事等等养身学说,对于现在某些以酒为浆、以妄为常、大鱼大肉盈盘盈碗以及妄加施泄者来说,不啻是一剂良好的清醒剂。葛洪虽然推崇炼丹、服丹、做神仙,但他在《抱朴子•养生论》中提倡的多种养生法,都是防老、抗衰学说中极其宝贵的经验。孙思邈人称药王,对发展中医中药和中医老年医学方面作出不少有益的贡献。
他所著的《千金翼方•养老食疗第四》篇中,列举了16张方子,这16张方子中有一半是属于食疗范畴的(如猪肚、羊肝等等),并提倡少喝酒、少吃鱼肉和腥荤之类。三国时期的稽康,思想活跃,且文学、音乐功底很深对养生学尤为精通。他认为如懂得养身、防老、抗衰的道理并付诸行动,持之以恒人是可活到120岁的。由于历史上的许多皇帝和重臣都有一种长生不老的奢望,所以防老、抗衰学说从秦汉以来,唐、宋、元、明、清、民国代有阐发,乃至形成中医学、中药学理论中的一门独特的理论体系,创制出了大量用之有效的抗衰老方药,使中药抗衰老理论和许多有效方药,成为许多发达国家可望而不可及而又孜孜以求的一个万花筒。
中医对人体衰老或早衰的认识,可谓源远流长(尤其是许多延缓衰老、增强体魄的有效方药和方法,更是其他方面所无法比拟的),内容极其丰富,有主先天亏损者,有主后天虚弱者.有主气血不足者,有主阴阳失调者,有主情怀躁乱者,有主调摄不当者等等,而能为大多数学者公认,而又有较好之实际效验者,当以肾虚致衰之说为最。
中国医学在数千年的实践活动中,以天人合一、取类比象的思维方式,由外测内,推演、观察人体在不同时空中发生的一系列生命活动规律,也在不同时空中通过诊疗备种疾病的过程中观察其预后及其转归之规律。在这种漫长的实践活动中又不断地排除那些零碎的、片面的、唯心和封建的东西,从而形成自身的一整套独特理论和科学内涵.并在这种理论指导下派生出许多学术流派和具体的理法方药。
肾虚致衰就是在这种理论指导下产生的,并在长期的实践中得到了承认,经得起重复和再实践的检验。肾虚致衰是肾之阳气和肾藏之精气亏损、虚少,五脏气血津液生化无源而导致的诸多衰老病态和衰老过程。肾藏精,为先天之本,生命之源,以肾为主宰而主持、维系人体的一切生理功能,使其统一平衡而又能自调自稳地正常活动,从而抵御可能抵御的疾病。
肾主全身(或日一身),是通过“化”和“变”的形式来完成和实现的。中医认为,物之生,从乎化;物之极,由乎变。这种化和变,大至宇宙,小至人体,无器不有。中医这种化极至变“黑箱”似的认识,现代科学也是承认的。在人体,这种化和变的原动力来源于肾。因此肾气亏虚则五脏之气血津液生化乏源,各种衰老症状、病态、体征便日益显露出来。中医还认为久病、慢性病没有不损及肾气的,所以又有“病久之疾,穷必及肾”之说,这话颇有见地符合临床实际。凡是已有衰老或精神疲惫的患者,如不自加珍摄,十天之内只要行房事二次他的衰老症状和体征则可明显加重,有的甚至一蹶不振。这只能用肾藏精、肾为生命之源等肾虛理论来解释。
中医中药不创新就不能发展。但对肾实质的研究,尚不能在临床上完满地解决补肾填精.防老抗衰方药中的具体问题,还需要通过临床实践,打开“黑箱”,不断地进行大量而艰巨的工作。我国古代著名诗人王安石在《华山游记》中有一首佳句,诗曰:“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只要对补肾填精防老抗衰理论有了共识,具体的方药便可俯拾即得,信手拈来,甚至还可以化腐朽为神奇。“其进”虽然“愈难”甚至“很难”,而一旦获得完整的补肾抗衰理论的突破.“而其见愈奇"之景观就产生在中国。
【2】
讲衰老,先要简单讲一讲人体寝老和老化的关系。衰老和老化是两个不尽相同的概念而在生命进程中两者又有密切的联系:时间上早、晚相续,是其区分和特点。老化是指随着年龄增长而出现的机体内部细胞、组织等不断的老化。可以这样讲,人体一离开娘胎,乃至婴儿、幼年、少年、青年等各个阶段,机体内部都在不断地进行老化(有的物质增多,有的物质减少,有的衰退)。比如:一个5、6岁的小儿,比13、14岁的少年,机体内部的状况就很不一样,虽然自己尚没有特殊的感觉,但从生理学、医学、生物学的观点讲体内的老化进程已在不断地进行。当然用特殊的手段和测试方法也是可以测验出来的。老化的过程就如同我们日常驾驶的汽车、起坐的桌椅、书写的毛笔、钢笔等等一样,用一次就损耗一天(即老化),不过这样的日常用品,人们习惯称之为损耗、折旧,而不称老化。衰老(包括早衰)与老化则大不一样,不仅病患者本身有明显的体征、症状和忧虑感,家人、亲友也一目了然。老化是衰老的前奏,衰老是老化进程发展的结果。中医如何判断、诊断机体的衰老和早衰呢?从当前老年人的实际状况和中医当前现有的诊疗手段等实际情况看,判断、诊断衰老和早衰,必须同时具有下列2条或3条体征或症状:
(1)形容憔悴,行动迟缓;(2)皮肤干燥无华,失去弹性,尤以脸部为甚.有的可出现老年班;(3)精神萎糜,时时困盹欲睡,但睡眠不实;(4)走路不稳,两腿乏力,不能疾行,步履稍快即感短气或喘气,且不耐久立、久坐;(5)语声迟缓低沉.不愿多讲话。舌体不灵,常有语音颤抖之征q(6)喜宁谧静处,恶噪音干扰也有例外);(7)思维迟钝或不愿用心思考,记忆力锐碱且极易忘事,但对许多往事则记忆犹新,且常常怀念往事;(8)有的性情淡薄,与世无争;有的则又总以为自己现在的想法是唯一正确的。心情烦躁,甚至大发脾气;(9)男性阴囊松弛下坠,女性阴道萎缩干涩,性欲衰退:(10)视力、味觉均差,牙齿松动常年消化吸收不好;(11)尿液频多,大便或溏或秘,排便无力;(12)脉象微弱迟缓无力,舌质淡。
上述的体征、症状,包括生理性衰老和病理性衰老,表示人体肾精衰减亏损以及由肾气衰减为主而导致的五脏气血津液亏乏,也就是古医籍中经常提到的人体“内三宝”——精气神的衰退亏损。为了节省时间,突出实用性,其理法方药之机理以及个人的心得体会,将在方剂和药物配制两项中加以论述。
【3】
目前为医学界和生物学界所公认的抗衰老药物是维生素E,这是因为维生素E能抗氧化(细胞容易受某些因素影响而氧化)和抗氧化物对细胞的损害,所以维生素E作为抗衰老药物被人们广泛使用,而茶叶所含的茶多酚抗衰老作用较维生素E更强。茶多酚具有很强的清除自由基能力,能阻止自由基对细胞NDA的损伤,对细胞的突变有较强的抑制作用,并可增强细胞介质的免疫功能。摄入同等剂量的茶多酚,其抗衰老效能是维生素E的16倍。茶叶有提神醒脑、清热解毒、开胃化积、清心明目、益寿延年等多种作用,我国许多医籍食疗以及《茶经》等古代著作中,都反复记载了这些内容。近几年来,不少学者预言,21世纪后随着人们对茶叶的认识,茶饮料(而且主要是中国茶叶)将雄踞世界饮坛,将取代多种保健饮品和饮料,其中缘由.盖因茶多酚有抗衰老和抗癌之功效使然。
【4】
阴阳二气(即体内两大类物质)是维系机体后天健康、强壮以及是否聪慧、活泼的两大要素。尽管这,两类物质在机体不同脏腑、不同部位有着浓厚、淡薄、动、静、转化.乃至高级、低级之不同,但都是机体生命活动或局部活动不可须臾缺少的,故抗衰9号药(丸)制方之大旨为滋填精血,大补元气;二队药物配伍,使阴生于阳、阳生于阴之化生过程生生不息,非单味之滋补药(如人参精、当归冲剂等)之功效所能比拟。在大补、生化阴阳之气的基础上,再以活血通络,抗凝、醒脾快胃化积以及桂、附等檄发升调之剂为之佐使补阴、补阳之药全面发挥效应;而以重蜜甘缓之剂为丸,使药效缦缓释放平和而持久,虽言大补、滋阴,却无呆补、峻补之弊;仅属微调轻补,故适宜于体弱、疲惫之人常服、久服。方中药物、药量、药材等虽经多次调整,也并非尽善尽美,何况还有许多客观因素制约,如冬虫夏草确有很好的延缓衰老、补肺气、肾气、增强耐力等功效,但正宗的冬虫夏草价格昂贵,常常要“绕道而行”。明代陈自明说:“世上无难治之病,有不善治之医;药无难代之品,有不善代之人。”这话讲得很好,是一种发展的观点事物总是向前发展和升华的,并且是后来居上的,这是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