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膏药方
ED
蒙医
王琦经验集
体质验方
专利技术
阴阳八卦
万年历
男科
专利方剂
骨科神经
内科
外科
妇科
头痛
儿科
口喉鼻眼耳
肠胃泌尿
肝胆肛肠
呼吸皮肤
肿瘤
美容减肥
心脑血管
理疗保健
滋补延寿
偏方秘方
中医杂科
药酒食疗
中医疗法
性病
在线预约
十二经络病证及病机分析
急救方法
中医诊断
刘渡舟
八卦象数疗法
《中药学》教材目录
四物汤证方及加减法大全
艾灸药粉
黄芪桂枝五物汤
男科专治
首页
>>
通知公告
>>
特种治疗方法
>>
查看详情
名老中医屡试屡效方之中风秘方集
2022-08-11 07:48:24
中风先兆——清脑通络汤(张学文方)
(组成)草决明30g,川芎12g,赤芍10g,山楂15g,丹参15g,磁石30g,(先煎),菊花12g,葛根15g,地龙10g,豨莶草30g,川牛膝15g,水蛭6g。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
(功效主治)清脑降压,活血通络。中风先兆症(小中风),症见头痛,头昏,眩晕,耳鸣,肢体麻木,手足逐渐不利,疲乏无力,舌质淡紫,舌下脉络瘀阻,脉弦细等。
(方解)草决明、菊花清肝脑之热,水蛭、赤芍、川芎、山楂、丹参化心脑之瘀,磁石平肝阳之亢,川牛膝补肝肾之虚,地龙、豨莶草通络降压,且草决明和山楂可以降血脂,以软化血管。
(加减)肝肾不足加山茱萸、杜仲、桑寄生,语言迟钝者加胆南星、菖蒲、郁金、天竺黄,胸闷胸痛者加瓜蒌、薤白、三七;肢体不利者加鸡血藤、威灵仙。
五味的视界
,赞231
(按语)清脑通络汤是多年临床总结出来的针对临床常见的中风先兆症。
(俗称小中风)的经验方。高血压是危害人民身体健康的主要杀手,其形成有一个较长的发展过程,早期以头昏眩晕、肢麻舌麻、血压升高或上下波动、血脂增高等为主要特征。早期预防和治疗对减少脑出血的发生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我们针对早期病机肝热血瘀拟定的清脑通络汤,应用于临床取得较满意的疗效。“高冠心”是临床常见疾病,此方加上瓜蒌、薤白、三七等,也可以运用于既有高血压又有冠心病的患者。
(方源)《疑难病证治》
中风——复脑愈风汤(高辉远方)
(组成)生黄芪20g,赤芍、防风、当归、川芎、地龙、红花、石菖蒲、远志各10g,络石藤15g,胆南星8g,全蝎5g。
(用法)每日1剂,水煎服,30天为1疗程。
(功效主治)益气活血,祛风化痰。用于中风引起的半身不遂,肢痿不用,口舌歪斜,口角流涎,言语謇涩,舌淡暗、苔薄白,脉虚弱,证属气虚血滞,痰瘀阻络者。
(方解)本方为王清任黄芪赤风汤合补阳还五汤化裁而成。方中重用生黄芪,大补元气而起废痿,使气旺血行,祛瘀而不伤正,为方中主药;气虚而致血瘀,风痰留阻经络,形成本虚标实,单补气则血瘀不祛,风痰难除。所以辅以当归、赤芍、川芎、红花以和营活血化瘀,全蝎、胆南星以祛除风痰;石菖蒲、远志芳香辛烈,则为化痰开窍之上品,且川芎为血中之气药,走而不守,上行头顶,能使化痰祛瘀,诸药直达病所;地龙、防风、络石藤以祛风通络行滞,以利于恢复上下肢体之功能。全方补气化瘀,祛痰通络,清脑活肢,其风乃愈,故名曰复脑愈风汤。
(加减)若口眼歪斜加僵蚕、白附子、羌活;血压偏高者减黄芪量,再加钩藤、菊花、珍珠母;病肢浮肿加薏苡仁、连皮茯苓、防己;肢体强痉屈伸不利者加木瓜、白芍、桑枝;下肢瘫软无力者加牛膝、狗脊、续断;病情偏寒者加桂枝:有阴伤者酌加玉竹、生地黄、白薇。
(验案)王某,男,52岁,干部,1991年9月13日就诊。素有高血压病史10余年。发现右侧肢体活动障碍51天,曾在当地医院CT检查;脑出血吸收甚少,不除外脑梗死。虽经用甘露醇、肌苷、脑活素及曲克芦丁等药物治疗,但未见好转,特求诊高教授。症见偏瘫步态,口角左歪,右侧鼻唇沟变浅.右侧肢体无力及走路足趾擦地。右半身麻木,活动不灵,头晕不适,言语謇涩,二便尚调,舌淡暗、苔薄腻,脉细涩。证属气虚血瘀,风痰阻络之候,自拟复脑愈风汤加减,以益气活血,祛风化痰。处方:生黄芪15g,赤芍、防风、钩藤、石菖蒲、远志、红花、羌活、荷叶各10g,胆南星8g,全蝎、炙甘草各5g。连服12剂药后,头晕、右半身麻木无力明显减轻,口眼歪斜好转,纳食、睡眠均有改善,舌苔转薄,原方去钩藤、远志、荷叶,加川芎、地龙、桑枝各10g,又投药30余剂,肢体活动基本正常,步履尚稳,言语较前清晰,而自动出院。
(方源)《中风病中医特色诊疗》
中风——三七贝母汤(李仲愚方)
(组成)三七粉、川贝母粉各10g(冲服),白茅根、藕节各30g。
(功效主治)消瘀止血,利水降脑压。用于中风急性期。
(方解)三七化瘀止血,化死血、消瘀血,不伤新血,具有止血与活血化瘀双重调理作用,对缺血性中风、出血性中风均适用;川贝母清热化痰,可除痰瘀所化之热痰、瘀热,痰消则可改善脑循环,降低颅内压;白茅根具双重作用,既可利尿降低颅内压.又可止血、消瘀血。藕节为化瘀止血之良药。全方止血化瘀,止血无凝血之碍,化瘀无动血之嫌,利水而不伤阴,适用于各种缺血性、出血性中风。
(加减)中脏腑而见神昏,可加用开窍药如草决明、青葙子、夏枯草、菊花、僵蚕、钩藤等。中脏腑兼见脱证,可加入附片、干姜以固脱。元气暴脱应加入人参。清醒之后,可适当加入破血逐瘀之品,如姜黄、鸡血藤、牡丹皮、桃仁、血竭、琥珀等。其中,琥珀活血消瘀力量较强,是化瘀血块的好药。
(验案)孙某,男,61岁,急性脑梗死(大面积)1天余入院,意识模糊,双瞳结膜水肿。面色潮红,喉间痰鸣,舌尖红.苔黄厚腻,大便秘结,小便正常。左侧偏瘫,肌力0级。此为中风急性期,痰瘀夹肝风化火。当涤痰消瘀,清肝泻火。予三七粉、贝母粉各10g冲服,藕节、白茅根各30g,草决明、夏枯草、竹茹、天竺黄各15g,酒大黄10g后下,煎服。服上方3剂后,病人意识转清醒,大便通畅,球结膜水肿消失,喉间痰鸣减少。该方以三七贝母汤为主方,加竹茹、天竺黄增强化痰之力,草决明、夏枯草增开窍之功,并以酒大黄通腑活血。该病人以后经调理恢复较好。
(按语)中风急性期以临床表现之病情轻重。中医传统上分为中经络和中脏腑。前者突发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謇涩或偏身麻木;后者则兼见神昏与半身不遂。李老认为,无论中经络或中脏腑,按病因而论,则不外缺血性中风和出血性中风两类,均应以消瘀止血、利水降脑压为治疗大法。
(方源)《中风病中医特色诊疗》
中风——乌附星香汤(李仲愚方)
(组成)制川乌10g(另包先煎2小时),制南星、制白附子各10g(另包先煎半小时),木香、桃仁、红花、姜黄各10g,生姜15g,酒大黄6g(后下)。
(用法)煎服。制川乌以开水先煎2小时,制南星、白附子亦应先煎半小时。至不麻口为度。
(功效主治)涤痰化瘀通络。用于中风功能恢复期。
(方解)李老认为,功能恢复期的主要病变或病理基础是痰瘀阻络。应以涤痰化瘀通络为治疗大法。“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制川乌大辛大热,温化痰饮,调理津气;制南星祛痰解痉,尤其对中风患者假性球麻痹吞咽困难、喉间痰鸣可重用,旨在缓解挛急,涤除痰涎;白附子平肝涤痰解痉,可加强制南星作用;木香行气和胃;桃仁、红花、姜黄活血化瘀;生姜制约川乌、南星毒性;酒大黄反佐制约川乌、制南星燥性,又活血通便。
(加减)气虚者,加人参或党参。病左者,多加血分药,如当归尾、赤芍、生地黄、川芎;病右者,多加气分药。如黄芪、白术等。痰郁化热,可加天竺黄、郁金、天花粉之类,天花粉稀释痰液,使之易于咳出,亦可加茯苓使痰湿从小便而出。还可加通筋活络之品,如伸筋草、丝瓜络、舒筋草等。
(验案)宋某,男,56岁,左侧脑出血血肿清除术后,入我科时,病程已1个月。神清,痰多,右侧肢体瘫痪,肌力0级,肌张力较高,左侧中枢性面瘫,口角流涎,语言謇涩,吞咽困难,假性球麻痹,大便10余日未解,曾在院外用过诸多通便药无效。舌暗红。苔白厚腻。脉沉弦缓。予乌附星香汤化裁:制川乌10g(另包先煎2小时),制南星、制白附子各10g(另包先煎半小时),桃仁、木香、红花、姜黄、炒白术、郁金、地龙、僵蚕、天竺黄各10g,潞党参30g,酒大黄10g(后下)。煎服。服药1剂,大便即解出。服药3剂,大便正常,每日一行。服药半月,配合针灸治疗。右上肢肌力恢复到Ⅲ级,右下肢肌力恢复到Ⅲ∼Ⅳ级,吞咽困难、言语謇涩均有明显好转。继以上方出入。配合针灸治疗2个月后,右上肢肌力Ⅳ级,右下肢肌力恢复正常出院。该方加地龙、僵蚕以增强乌附星香汤通络之力。另加潞党参、天竺黄益气化瘀,整张处方不离涤痰通络之大法。
(方源)《中风病中医特色诊疗》
中风——通脉舒络汤(张学文方)
(组成)炙黄芪30g,当归10g,赤芍10g,桃仁10g,红花6g,地龙10g,丹参15g,川芎10g,鸡血藤30g,桑寄生15g,川牛膝15g,路路通20g,生山楂15g。
(用法)清水煎服,每日1剂。
(功效主治)补气活血,益肾通络。用于气虚血瘀、肾亏络阻之中风。症见肢体麻木,半身偏瘫,患肢无力,或口角流涎,腰膝酸软,耳鸣,舌质紫暗,舌下静脉曲张,脉沉细。
(方解)此方以王清任补阳还五汤加减而成。王清任发前人所未发,倡气虚血瘀理论,创制补阳还五汤,为后世治疗气虚血瘀之证如中风、偏瘫、痿证等奠定了基础,拟定了大法。此方临床上应用的确有较好的疗效。但原方黄芪用量过重,而地龙、桃、红、归、芍又过轻,临床用黄芪120g(四两)者不多,故宜宗其法而变通其方,以适应现代疑难病证,尤其是气虚血瘀络阻之中风。方中黄芪原用生,今用炙,其补力益大,初用30g可矣,久用力不足者可逐渐加重至60∼90g,用以补气,使气旺以促血行;鸡血藤、当归补血,与黄芪相配,其有祛瘀不伤血之功。桃、红、芎、药、丹参活血祛瘀,地龙、路路通通络;桑寄生、川牛膝补益肝肾,生山楂消食散瘀降脂。全方配合可补气、活血,通络、益肾,对中风中经络者用之疗效较好,中风恢复期、后遗症期用之亦佳。
(加减)肢体麻木者加豨莶草,手足发凉者加桂枝,抽动者加全蝎、蜈蚣,语言不利者加天竺黄、菖蒲、郁金;肝肾阴虚明显者加山茱萸、生熟地黄,头颈麻木或疼痛者加天麻、葛根,大便干燥者加肉苁蓉。
(按语)我们用此方为主加减治疗风中经络之气虚血瘀型病人近千人,发病在3个月内者,均取得较好疗效。以此方为基础加减,制成为“通脉舒络液”,已广泛用于住院病人的治疗。并获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技成果乙等奖。临床体会,早期应用,坚持应用,效果较好,一般在发病后3个月以内,最迟不超过半年者,用后效果最佳。对1年以上者,则只能改善部分症状。另须要坚持用药1∼3个月,不要间断,它起效较缓,不可图速效而朝令夕改。在中风后遗症时,根据本方原则,辨证加减,亦取得良好效果。
(方源)《疑难病证治》
中风——中风一方(张琪方)
(组成)半夏、胆南星、橘红、石菖蒲、郁金、黄芩、蒺藜各15g,玄参、麦冬、菊花各20g,川黄连10g,大黄15∼25g,生地黄25g。
(用法)水煎服。醒脑开窍,用凉开法安宫牛黄丸、清心丸、至宝丹之类。刺人中、水沟、十宣等穴以清神志。
(功效主治)化痰清热,通腑泄浊。中风入脏腑(脑出血)猝然昏倒,神志不清,颜面潮红,口眼歪斜,痰声曳锯,牙关紧闭,偏瘫,鼻息鼾声,大便不通,小便赤涩,两拳紧握,体温高,舌苔黄腻,舌绛干,脉弦滑或弦数有力,瞳孔定平涩,对光反射消失,呼吸气粗,胸部烦热,时去衣被,血压高。辨为痰热壅闭清窍,腑实不通。
(方解)本方为化痰清热通腑之剂,治疗中风属于痰热内壅之闭证。方中半夏、胆南星、橘红化痰,芩、连清热,菖蒲、郁金开窍,生地黄、玄参、麦冬滋阴清热,大黄泄热通腑。
(加减)大便闭结不通加芒硝15g(冲),四肢抽搐加全蝎5g,蜈蚣1条。
(按语)据临床观察,此病皆大便不通,甚至有七八日不便者,神志昏迷不醒,全身蒸蒸发热,脉象弦持有力,舌红绛苔黄燥,服此方后大便通利,下燥屎后,神志即随之而醒。因之方内大黄一味,甚为重要,用量足方能取效,量小则大便不下,神志亦不能好转。
《金匮要略》》泻心汤用大黄治吐血,《神农本草经》谓其治下瘀血血闭,盖因其有泄热开瘀之作用,血因热迫则妄行吐衄,大黄泄热则血止。笔者用大黄治疗胃出血之属于热者,常应手取效,脑出血的病机,乃血因热迫而外溢,所谓“热伤阳络”,用大黄协同其他药泄热,清热止血,与泻心汤治吐血意义相同。如见血止血,用止血药治疗则为舍本求末,反不能取效。
安宫牛黄丸、至宝丹、清心丸之类为凉心开窍剂,除用于温病邪热内陷心包的热闭之外,亦治中风之热闭,但用量小则杯水车薪不能取效,可采取每次2∼3丸鼻饲,4小时1次,大剂量连续用药,使其能胜病方效。
(方源)《临床经验集》
中风——中风二方(张琪方)
(组成)清半夏20g,陈皮15g,茯苓20g,甘草10g,枳实15g,竹茹15g,菖蒲15g,胆南星15g,郁金15g。
(用法)水煎服。辛温开窍豁痰,苏合香丸。
(功效主治)豁痰开窍。用于寒痰壅闭之阴闭。
(方解)本方即导痰汤加味,为豁痰开窍之剂,痰除窍开则神志苏醒。寒痰壅闭,不可用寒凉开窍之药,必须用辛温开窍剂。苏合香丸方中苏合香油、龙脑、麝香、檀香、木香、沉香皆芳香开窍醒脑之剂。适用于寒痰壅闭之阴闭,但用量小则药力不逮,2.5g重丸药,每次可服3∼4丸,4小时1次,采取连续用药法,以神志清醒为止。
(按语)临床观察,阴闭用温开豁痰后,病人神志清醒,常出现舌红苔燥口干,手足由凉转热,由阴转阳,病有向愈转机,此时宜停服温药,防止伤阴。本方的要点在于痰湿蒙闭心包,因未化热,故防止寒凝之药,与痰热壅闭者,化痰则同,清热除湿则异。“脾脉络胃,夹咽,连舌本,散舌下。心之别脉系舌之本”。风痰中于二经,壅塞经络,则舌强不得语。本方除风痰,开窍络治舌强难言颇效。
前人朱丹溪认为,痰湿为中风致病因素,所以治疗中风多主张豁痰。祖国医学所论之痰,有广义,狭义的不同。狭义之痰多系呼吸疾患;广义之痰,如风痰、痰火、痰湿、顽痰、痰核等,如“痰中”即为中风类型之一,痰火痉、痰湿头痛、痰火眩晕等,多包括脑动脉硬化症。痰积心痛则与心血管硬化,冠状动脉供血不全,心肌梗死等有关。此外也有一部分痰症与内分泌系统疾患和脂代谢紊乱有关,所以用祛痰类药物治疗冠心病和中风等,常收效满意。痰湿和痰浊阻滞则脉络不通,通过祛痰通络则窍络通。笔者用温胆汤治脑血管硬化之眩晕、冠心病、心绞痛辨证属痰湿阻络者皆效。古方青州白丸子、三生饮治卒中痰迷皆是此意。苏合香丸治中风阴闭,又治冠心病心绞痛亦是豁痰开窍通络的作用,与活血化痰有殊途同归之效。
相关文章
暂无信息
回顶部
中医中药养生网 ICP备888888888号
手机:13847698978
地址:内蒙古赤峰市红山区农畜产业园区金宸领地公寓颈复康大药房
技术支持:
云梦吧网络
首页
一键拨号
男科
我的
在线预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