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儒棣,成都中医药大学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现任全国老中医药专家第四、第五批学术继承指导老师,四川省名中医,四川省第二届十大名中医,中华中医药学会皮肤科分会顾问等多个职位。艾教授从事教学和临床医疗工作四十多年,治学严谨,医术精湛,一直致力于发扬、传承百年的川派中医外科精髓,创造了很多治疗皮肤病的中医名方。现将从方义体会及临床验案浅谈名方——简化消风散。
简化消风散的药物组成及常规剂量:忍冬藤30 g,连翘15 g,牡丹皮15 g,川射干15 g,龙骨20 g,紫荆皮20 g。
忍冬藤用量最大,味甘,性寒,主要功效为疏散风热、宣通营卫。《本草纲目》记载:“昔人称其治风、除胀、解痢为要药,后世称其消肿、散毒、治疮为要药。”《本草问答》认为其“凌冬不凋,感水津之气,能清风热”。
《本草汇言》云:“凡藤蔓之属,皆可通经入络。”忍冬藤清热解毒之力虽不及金银花,但其为藤类,藤类药多主入肝经,可宣通经脉、条达肝气,契合皮肤病的主要病机。张晓杰等认为肝与皮肤病的关系最为密切,尤其是瘙痒性疾病,给患者身心造成巨大影响,日久出现肝气郁结、气滞血瘀之象。甄权谓忍冬藤能止气下僻、除腹胀满,热毒蕴于肠腑之僻积滞下,此能清之。本研究也认同此观点,现代人嗜食肥甘厚腻,多做少动,大便不畅,容易出现食滞肠腑的情况,临床就发现不少皮肤病患者存在腹胀气的症状;若脾胃虚者可酌加白术、山药等健脾药。
连翘味苦,性微寒,主要功效为清热解毒、消肿散结、疏散风热。《神农本草经》载其“主寒热、鼠痿、瘰疬、痈肿恶疮、瘿瘤、结热”。《药性论》载其“主通利五淋、小便不通,除心家客热”。《黄帝内经》云:“诸痛痒疮,皆属于心。”连翘一可散血凝气聚之结块,有“疮家要药”之美誉;二可引心经及上焦邪热从小便而解,清心泻火解毒,缓解瘙痒疼痛等症状;三具升浮宣散之力,能托毒外出,张锡纯认为连翘用至一两可出汗,发汗之力柔和,又甚绵长,为外治风热之要药,蕴含“火郁发之”之意;四是连翘能舒肝气之郁、平肝气之盛,又为理肝气要药。
射干味苦辛,性微寒,清热解毒、祛痰利咽。《本草纲目》记载射干“降厥阴相火也,火降则血散肿消,而痰结自解,症瘕自除矣”,言其可泄热散结消肿痛。《神农本草经》记载射干治“食饮大热”;《本草别录》认为其可治“言语气臭,散胸中热气”。《灵枢·本藏篇》言:“肺合大肠,大肠者,皮其应。”肺与大肠相表里,邪热循经下熏肠道,肠道功能失调,腑气不通,糟粕留于体内,郁而化热,两热相加致使病情加重。故本研究认为射干与忍冬藤同用可开通肠腑、助清肺热。
龙骨味淡,微辛,性平,质最黏涩,平肝潜阳熄风、镇静安神、生肌敛疮。张锡纯认为龙骨既能入气海以固元气,更能入肝经以防其疏泄元气,且能入肝敛戢肝木,多生用。《本草经读》记载龙骨能“敛火安神,逐痰降逆”。痰,水也,随火而生,龙骨能引逆上之火、泛滥之水,而归其宅。《本草别录》记载龙骨能疗“夜卧自惊,恚怒”。艾儒棣老师亦认为龙骨应用生品,介类为血肉有情之物,可以镇肝之惊、敛降相火、益肾之水。本研究认为,龙骨与射干合用,降火祛痰的效果更好。
牡丹皮味辛,性寒。苦寒以泻阴火,辛以散结聚,可通血脉中之热结,疗热壅血瘀而成的痈疮。李东垣谓:“心虚肠胃积热,心火炽甚,心气不足者,以牡丹皮为君。”血因热而枯,血中伏火,非此不除。可知丹皮泄热凉血之功,适用于血热、血燥、血瘀相互交结导致的皮肤病。艾儒棣老师认为现代人生活节奏加快,精神压力增大,易为七情所伤,忧思焦虑,久则气滞血瘀,加之晚睡熬夜耗伤阴血,虚热内生,导致某些皮肤病。故用丹皮清热凉血、活血散瘀,兼清虚热。
紫荆皮味苦,性平,活血行气、消肿止痛。李时珍认为紫荆皮“气寒味苦,色紫性降,入手足厥阴血分”。寒胜热,苦走骨,紫入营,故能活血消肿、利小便而解毒。杨清叟《仙传外科集验方》有冲和仙膏,以川紫荆皮为君,配伍独活、赤芍、白芷、石菖蒲等,调敷患处,治疗痈疽发背、阴阳不和、冷热不明者,即为此意。
此方配伍药少力专,使风湿热毒从内外通道分消,并能清血热、活瘀血、安魂魄,共奏清热解毒、疏风止痒、活血利湿之功。此方应用甚广,艾儒棣老师临床上常用此方治疗急慢性荨麻疹、急性痘疮样苔藓样糠疹、接触性皮炎、多形性日光疹、湿疹、足廯等常见皮肤病。其发病特征以皮损色红、遇热加重、得冷减轻、夏季多发、舌苔薄黄、质常、脉浮数为典型表现,治疗以疏风清热为主。艾老师的宝贵经验值得后来者认真研习、借鉴和推广,现举艾老师临证验案一则以飨同道。
《外科正宗》中的消风散是一种基础方,后世众多同名方多是在此基础上加减而得。艾老师遵其清热、疏风、除湿之意,再添解毒之功,创立了同名方,其弟子陈明岭教授进一步创新,从“肺主皮毛”理论出发,运用简化消风散治疗急性痘疮样苔藓样糠疹,取得了良好的临床疗效;邹红、朱丹等采用火针联合简化消风散治疗多形性日光疹,总有效率达93.6%,且复发率低,不良反应少。若患者兼夹湿热,可合用四妙散;兼冲任不调者,可合用四物汤;兼脾虚夹湿者,可合用四君子汤,有“脾旺湿自去”之意;兼皮肤硬节者,可合用消瘰丸;兼有痰凝,可合用二陈汤;兼血瘀者,可合用桃红四物汤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