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今天学习运用中医药治疗胆囊摘除后遗症的方法。
胆道手术后综合征,又称胆囊摘除后遗症,是指手术切除胆囊后出现与胆道病变直接或间接有关系的症状,诸如右季肋部疼痛、绞痛发作、压迫感、黄疸、发热、恶心等,或者手术前所出现的症状继续存在或加重。
胆道手术后综合征的发生率不一致。症状持续明显而需要积极治疗甚至再手术者,约占2~8%。轻度或一过性症状均包括在内的,则可高达25~30%。
胆囊手术必须严格掌握指征并仔细操作,除去结石,才能使手术后治愈率提高80%以上,部分患者手术后仍遗留一些症状,与手术关系难以断定。
一般来说,没有结石或有合并症者术后遗留症状较多;有功能的胆囊切除后较之无功能胆囊切除后的症状为多;术前胆囊炎病史较长者,术后遗留症状也较多;女性患者较之男性症状为明显。
本病的中医治疗与未作手术的胆囊炎、胆石症治疗有所区别:未手术的胆囊炎、胆石症主要表现为湿热蕴结、肝胆气滞和气滞血瘀等病机,因此治疗主要以通利方法。
而本病不仅有具备以上病机的患者,还有相当一部分患者,由于手术创伤,阴血津液耗伤,或术后过劳,加之情志内伤,损及脾胃而表现肝肾阴虚、脾胃气虚等虚证病机,故本病治疗既要注重通利,也应注意补虚。
临床大致可分为以下几型辨治:
一、肝胆湿热蕴结型
证见胁肋疼痛或绞痛,牵引肩背,口苦咽干,食少纳呆,恶心呕吐,目黄肤黄,黄色鲜明,寒热往来,大便秘结,小溲黄赤,舌红,苔黄腻,脉弦滑。
此属湿热壅遏,肝失疏泄,治宜清利湿热,疏肝利胆。
方用茵陈蒿汤合大柴胡汤加减:茵陈30~50克,生大黄10克,栀子10克,金钱草30~50克,柴胡10克,黄芩12克,厚朴10克,玄明粉10克,鸡内金10克,板蓝根30克,枳实10克,六一散30克。
二、肝胆气滞型
此型多见于女性。
证见右胁脘腹胀痛或钝痛,走窜不适,甚至牵引胸、肩、背,胸闷,嗳气频作,痛之轻重常与情绪有关,得矢气则胀痛减轻,情绪不宁,心烦易怒,舌红苔薄白,脉弦。
此属术后情志郁结,肝失条达,气机升降不利。治宜疏肝利胆,行气散结。
方用柴胡疏肝汤加减:柴胡10克,赤白芍各15克,半夏12克,枳实10克,玄胡10克,川楝子10克,郁金10克,鸡内金10克,沉香5克,川芎8克,甘草5克,姜黄10克。
三、瘀血内停型
术后病程较久,肝胆脉络瘀阻。胁下痛久,痛有定处,食少形痩,有的上腹部可触及包块,按之痛如针刺,或手术瘢痕及周围组织肿硬痛,烦躁易怒,舌质暗淡,或舌边有瘀斑,脉弦或涩。
此为气滞日久而成瘀结。治宜行瘀通络止痛,兼以疏利肝胆。
方用膈下逐瘀汤加减:桃红10克,当归12克,赤芍15克,柴胡10克,香附10克,乌药10克,川芎10克,玄胡10克,丹参20克,鸡内金10克,虎杖20克。
四、脾胃气虚型
此型常见于胆道手术气血耗伤,脾胃受损。精神倦怠,少气懒言,面色萎黄,食少纳呆,脘腹胀满,大便稀溏,消瘦,胁痛隐隐,舌质淡,苔白微腻,脉缓而弱。
治宜益气健脾,兼以疏利肝胆。
方用六君子汤合四逆散化裁:党参15克,白术12克,陈皮10克,半夏12克,砂仁5克,茯苓12克,木香8克,柴胡10克,白芍15克,枳壳10克,山药20克,炒苡仁30克,甘草6克。
五、肝肾阴虚型
此型多见于手术中阴血耗伤较甚,或体质素弱而手术,或术后症状经久不愈演变所致者。
证见形体消瘦,颧红,胁肋隐隐作痛,缠绵难愈,头晕目眩,心烦少寐,口咽干燥,耳鸣,盗汗。舌红少苔或光而无苔,脉细数。
治宜滋补肝肾,养血育阴,稍佐疏肝。
方用滋水清肝饮加减:生熟地各20克,山药20克,山萸肉12克,丹皮10克,泽泻12克,柴胡8克,白芍15克,当归12克,栀子10克,枸杞子12克。
一、中成药:
酌情选用消炎利胆片、复方胆通、元胡止痛片、利胆排石片、舒肝丸、龙胆泻肝丸、香砂六君丸、杞菊地黄丸等。
二、针灸疗法:
(1)取穴日月、期门、足三里、阳陵泉、胆俞,用平补平泻法。适用于肝胆气滞型。
(2)取穴肝俞、胆俞、膈俞、行间、阳陵泉、足三里,用泻法。适用于瘀血内停型。
(3)取穴阳陵泉、太冲、日月、期门、曲池、外关,用泻法。适用于肝胆湿热蕴结型。
三、耳针疗法:
取穴肝、胆、胰,每穴置王不留行籽一粒,外贴胶布,自己时时用手按压,每天一耳,两耳交替。10次为一疗程,可连用2~3个疗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