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益气温阳方
组成:黄芪15g,党参10g,干姜9g,桂枝10g,麻黄6g,五味子10g,地龙10g,辛夷6g,甘草3g。
功效:益气温阳,宣通鼻窍。
主治:过敏性鼻炎(虚寒证)。
用法:每日1剂,水煎2次,煎药时可加入红枣5枚、生姜2片,早晚饭后20min各服1次。
方解:黄芪、党参补益肺脾为君药;干姜、桂枝温阳以助补气为臣药。麻黄宣肺散寒,五味子敛肺,两者一散一收,既可益肺,又可制约温药的辛散温燥太过之弊;地龙活血通络,也是具有“抗过敏”作用的中药。上三味共为佐药。辛夷是宣通鼻窍要药,也具有引经作用,在方中与甘草共为使药。诸药相合,共奏益气温阳、宣通鼻窍之功。
加减:鼻涕黏稠者加紫草10g、墨旱莲10g;大便干结或有鼻出血者加制大黄6~10g;畏寒不明显者减量或舍去干姜;小儿兼有腺样体肥大者加桔梗、陈皮、山楂。
2验案举隅
梁某,男,39岁。初诊日期:2019年9月4日。主诉:反复发作鼻痒、喷嚏连作、鼻塞、清涕量多5年。5年前开始出现发作性鼻痒、喷嚏连作、鼻塞、流清涕等症,每在疲劳后或遇寒后发作,易感冒,感冒时多不发热,但鼻塞、喷嚏、鼻涕等症状加重。平时晨起容易发作,运动后稍减轻。曾在其他医院检查示“螨过敏”。曾使用西药开瑞坦、雷诺考特鼻喷剂等,开始效果较明显,几年后效果不著。时有“荨麻疹”之类皮肤过敏表现。
按语:治疗过敏性鼻炎最重要的是分清寒证和热证。常见寒证多热证少,但也多见寒热夹杂证。本案患者鼻涕清稀、黏膜色淡、脉细,都是虚寒表现,而患者在非冬季即怕热,是有热象掺杂。分析主次,定性为虚寒为主,兼有内热,选用益气温阳方。如前所述,益气温阳方以补气药作为君药,方中干姜、五味子、桂枝、麻黄配伍,出自小青龙汤,是治疗过敏性鼻炎的“黄金搭档”,对虚寒明显者,屡投屡效。如果虚寒不明显,则去干姜,剩余三味配伍仍有良效。本案患者属虚寒而兼有热象,干姜用量选择6g,还加入墨旱莲,对温热之药略加制约。二诊时,患者虚寒现象已不明显,故去干姜(生姜温热性不强,仍可用以调和诸药),加紫草。紫草和墨旱莲配伍治疗过敏性鼻炎,是干祖望教授临证治疗过敏性鼻炎的要药。干老把这两味药加上茜草组成“脱敏汤”,用于过敏性鼻炎肺经蕴热证。笔者认为,如果患者不属于虚寒证,可以单独用,寒热夹杂时可以配伍温药同用。三诊时,患者症情初步缓解,但过敏性鼻炎是容易反复发作的疾病,若治疗得当,1个月左右初步缓解,此时有两个选择:一是停药,以后复发再治疗;二是中药继续调理2~3个月,可以巩固疗效,减少日后复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