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积水,是因先天性或后天性颅内疾病引起脑脊液循环途径受阻或吸收障碍,脑脊液分泌过多,使脑脊液在脑室系统或蛛网膜下腔逐渐积聚,并有颅内压增高者称脑积水。引起脑脊液过量的原因有三:(1)分泌过多;(2)吸收太慢;(3)液体运行不畅。前2种情况少见,绝大多数是脑脊液循环障碍所致。中医将本病归纳在“解颅”病中,认为其病的根源是肾虚。肾主水,肾虚则水液运化障碍,而停积脑中;肾又主骨生髓充于脑,肾虚则主骨充脑无力,颅骨的合缝与脑的发育均不良。所以从宋代的钱乙开始,就用补肾与利水两法治疗本病。积水多,颅内压高,则重在利水;积水控制,颅内压不高,则重在补肾,以治其本。此外,外伤瘀血不化,也会阻碍颅内津液的运行而导致积水,这类病人又当用活血化瘀利水为主要治法。
笔者在跟随张家礼教授上门诊期间,就亲眼见其用五苓散治疗小儿脑积水取得显效,现报告如下。
1病例介绍
患儿,男,4岁,达州人,因头颅增大曾多方求医诊治,无效。于2001年10月23日经人介绍至成都中医药大学抚琴门诊部张家礼老师处就诊。予五苓散加味。连续服药1个月后复诊,头围明显减小,精神情志活动也有了明显改善,已无呆痴之状。但其仍形态消瘦,面色白,头颅较大,目无神采。舌淡,苔白润,脉细。患儿家长诉小便黄少,症状明显改善。服药前食欲不佳、表情呆滞,服药后胃口好多了,神志也比以前清楚,智商也有所提高。感冒的次数也减少了。效不更方,张老师处方如下:桂枝8g,茯苓10g,泽泻10g,猪苓10g,法夏10g,白芷8g,葶苈子6g,杏仁10g,石菖蒲10g,炙甘草3g。患者反馈疗效甚佳。
2体会
五苓散本是《伤寒论》中治疗太阳经腑同病的主方,病为膀胱蓄水,病位在下。虽为利水之法,但脑积水为脑部积水,病位在上。五苓散怎能切中病机呢?从本例脑积水辨证分型来看,属脾肾阳虚,水湿内停。“肾主骨生髓”,而“脑为髓海”,可知肾与脑关系密切。肾主骨的功能失常,则囟门不闭,肾生髓功能异常,则影响髓海的正常储纳。“真阳不足,不能化气生髓,塞水为积,潴留于脑……”。而脾为后天之本,脾虚水停,痰湿上泛清空,聚滞脑络,又是脑积水形成的又一重要因素。
随着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许多疾病都有了新的认识和理解;同时由于气候的变化,饮食习惯的改变,以及西药的介入,很多的疾病也发生了变化。而辨证施治是中医的特色,因而我们在选用方药时,只要准确地把握住病机证型,就可以古方今用,而不拘泥于前人所述疾病。这才是中医选方用药的精妙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