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疏肝利胆和胃汤
组成:炒柴胡10g,炒黄芩10g,炒枳壳10g,法半夏10g,炒白芍10g,熟大黄10g,郁金10g,木香6g,炒白术10g,生甘草3g。
功效:疏肝利胆,和胃通降。
主治:胆汁反流性胃炎(胆胃不和证)。
用法: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
方解:方中炒柴胡疏肝解郁,炒白芍养血敛阴、柔肝止痛,二者相须为用,一补肝体、一达肝用,一散一敛,使肝胆疏泄恢复正常,共为君药;炒黄芩、郁金佐炒柴胡以清火解郁、疏利肝胆,共为臣药;熟大黄作用和缓,取其通降气机之效;法半夏、木香、炒枳壳行气散结通降、开达中焦;炒白术健脾助运;生甘草调和诸药。诸药合用,共奏疏肝利胆、清热化湿、和胃通降、健脾助运之功。
加减:呕吐明显者,加赭石;大便干结者,加麦冬;合并胆囊炎、胆石症者,加金钱草、海金沙;胸骨后烧心者,加苦杏仁。
2验案举隅
张某,女,42岁。初诊日期:2017年3月14日。主诉:胃脘疼痛反复发作1年。患者2016年3月开始出现胃脘疼痛,与饮食及精神等因素有关,伴嗳气、反酸、嘈杂、恶心等症状。电子胃镜检查:胆汁反流性胃炎(重度),幽门螺杆菌阴性;肝胆B超示:胆囊炎。予以西药制酸、调节胃肠动力、保护胃黏膜等药物及中药治疗,症状虽有改善,但仍反复发作。
按语:胆汁反流性胃炎是由于含有胆汁的十二指肠内容物异常反流入胃,破坏胃黏膜屏障,造成胃黏膜慢性炎症改变。常见病因有胃部手术造成幽门结构异常、括约肌功能失调、胆囊炎、胆石症以及精神心理因素等,临床可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类,以上腹疼痛或不适、嘈杂、反酸、恶心、呕吐等消化不良症状为主,少数患者伴有消化道出血。目前,西医治疗以增强胃动力药、胃黏膜保护剂、抑制胃酸分泌药联合应用为主,严重者可行胆道分流术及Roux-Y转流术治疗。本病一般预后较好,但容易复发,存有癌变风险,且不易根治。中医以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为指导思想,通过调理中焦脾胃治疗胃脘痛,常取得良好的效果。本案患者以胃脘疼痛、右胁不适、恶心欲吐、间有嘈杂、咽干口苦、舌质偏红、苔薄黄腻、脉弦等为主要临床表现,中医诊断为胃脘痛(胆胃不和证),系少阳阳明同病,当以少阳阳明同治立法,方选疏肝利胆和胃汤加减。方中炒柴胡和解少阳,疏肝解郁;炒白芍养血敛阴,柔肝止痛;黄芩、郁金、金钱草清热化湿、疏利肝胆;熟大黄通降胃腑、活血化瘀;法半夏、木香、炒枳壳行气散结通降;苦杏仁、浙贝母肃肺和胃;炒白术补气健脾、燥湿利水;生甘草调和诸药。全方共奏疏肝利胆、清热化湿、和胃通降之功。二诊时,患者消化系统症状缓解,夜寐欠安,加酸枣仁、合欢皮以养心安神。三诊时胃脘疼痛症状已平,夜寐改善,舌苔仍腻,故加砂仁以芳化湿浊。四诊时患者症状基本消失,夜寐转安,效不更方,续服以巩固疗效。本案以疏肝利胆和胃汤为基础方加减共治疗2个月,电子胃镜和肝胆B超检查均提示病情好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