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药:
当归12克,川芎、桃仁、红花、羌活、独活、制没药、香附、川牛膝、秦艽、地龙、伸筋草各9克,甘草6克。
加减:
兼风寒者加制川乌、桂枝各9克;兼湿热者加苍术、黄柏各9克;气虚者加黄芪30克;痛剧者加蜈蚣3条。
用法:
水煎2次分服,每天1剂。
功效:
治疗坐骨神经痛有奇效。
验案:
治疗36例,其中治愈29例,显效6例,好转1例。平均治疗17.4天。随访治愈者1 年以上,无一复发。
出处:
网络收集,未载明。
方药:
川牛膝60-100克,黄柏9-12克,生苡仁30-40克,川芎10-15克,木瓜12-18克,红花15-20克,细辛4-6克,苍术、独活、土鳖虫各10-15克,桑寄生、淫羊藿、鸡血藤、伸筋草各30克。
加减:
痛剧加乳香、没药;
气虚加黄芪;
血虚加当归、白芍;
肾阳虚加川续断、狗脊、杜仲;
肾阴虚加生地、熟地;湿热重增加黄柏和苡仁剂量。
用法:
每日一剂,水煎两次,每次取药液400-500毫升,早晚各服一次(睡前根据情况可加服一次),部分病人辅以手法推拿治疗。
临床疗效:
治愈39例(症状体征消失,患肢功能复常,随访半年无复发);显效8例(症状减轻,下肢功能好转或症状及体征消失,因气候变化及劳累复发),无效3例(治疗两周症状及体征无改善),总有效率约为95%。
方解:
坐骨神经痛属中医“腰腿痛”“痹证”范畴,多因风寒湿邪痹阻经脉所致,据其发病机理,采用益肾养血、散寒祛湿、舒筋活络,兼清郁热之法,以古方“四妙散”为主,加补肾养血,散寒祛湿,舒筋活络之品,以标本兼治,补中寓泻,方中重用川牛膝,量在60克以上,常用60-80克,最大剂量至100克,经验证明无副作用,本药味苦酸,性平和,归肝肾二经,不仅有补益肝肾、强筋壮骨、活血祛瘀之功,且引邪下行,舒筋止痛之力卓著,与伸筋草、细辛、土鳖虫配伍运用,止痛可获速效。
出处:
修武县 张三杰
配方:
当归150克,白芍300克,桂枝、细辛50克,桃仁、制乳没各60克,川牛膝100克,糯米2000克,红高梁500克,苡米500克,酒曲适量。
制法:
诸味中药水煎,取药汁备用。
将糯米、红高梁、苡米水浸6小时,过滤弃水分,蒸熟待凉,加入药汁、酒曲和匀,入酒坛中,放保温处存放2-3天,闻有酒香即可饮用。
用法:
早、晚各服1次,10天服完。10天为1疗程,一般1疗程可奏效。
献方人:
湖南省新化县湘煤二处医院主任医师 李典云 刘春
方药:
桂枝10克,白芍30克,炙甘草8克,生姜7克,威灵仙10克,独活8克,徐长卿20克,牛膝10克,苏木、大枣各15克。
用法:
每日1剂,水煎服,日服2~3次。
5天为1疗程,可连服2~3个疗程。
功用:
散寒祛湿,调和气血,通经行痹。
方解:
坐骨神经痛,中医多按痹证辨治。痹证的病因早在《内经》已有定论。此多因风寒湿邪留连筋骨、气血凝滞、营卫行涩、经脉不通所致。与痹证病机大致相同,然治疗有异。林氏根据痹证的病位,与足太阳经脉走向相似,其症多属寒湿,且与筋骨肌肉失养相关,故治疗宜温,宜通,宜养。本方以《伤寒论》太阳经方——桂枝汤加味,桂枝性温味辛,入足太阳经,可温通经络而达营郁,开痹涩而利关节,方中用之专通太阳经脉之阻滞;遣大量白芍配炙甘草,以缓经脉肌肉之拘急;合大枣益养胃气而为通阳之资,且能助桂、芍、姜、草等调和营卫气血之运行;独活长于祛腰以下之风寒湿邪,合威灵仙、徐长卿更能祛寒散湿、活络止痛;苏木、牛膝共有行血散瘀、强筋健骨之功;其中牛膝、独活引药下行,使桂枝汤成为有的放矢。观全方对证对症对位,峻而不燥,故用之效佳。
主治:
原发性坐骨神经痛,证属寒湿痹阻,气血凝滞者。
又凡太阳经脉不通所致之痹痛,证候偏寒者,亦可用本方化裁治疗。
加减:
气虚加黄芪15克;寒凝痛甚去徐长卿,加制乌头6~10克(先煎);
腰痛酌加川断、杜仲、桑寄生;
服药后偏热者加知母、黄柏各10克;
如颊、项、肩胛痹痛,可去独活、牛膝,加葛根、羌活、片姜黄等。
又因于腰椎骨质增生继发的坐骨神经痛,应酌加鹿含草、桑寄生、骨碎补等壮腰健肾之品。
疗效:
多年应用,疗效甚佳。一般服10~30剂,即愈或显效。
出处:
林沛湘,《名医治验良方》
治骨以来昨儿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