握药疗法 本疗法流传较久,主要取其发汗、消食、祛秽等作用。清代吴尚先《理瀹骈文》载:“握药能发汗,治积聚及老人虚寒便秘,握药又能下积”。现在农村、山区应用较广泛。 [基本内容] 一、药物的选择与加工 1、根据临床病情的不同选择药物,一般多采取辨病辨证相结合的方法。 2、药物加工:可将药物加工成适用于手握的形状,如丸药、散剂。也可以取新鲜药物稍加加工,直接握在手内。 二、操作方法 1、直接将药物握在手中,根据病情需要,掌握用药时间,一般多以手汗微出为度。 2、用于婴幼儿,可以将药物用纱布或绷带固定在手心。 三、治疗机理 本疗法通过药物直接作用于手中的经络、穴位,取其发汗、消导而收效,加之手掌的温度和湿度,更促进药物的吸收。 [临床应用] 本疗法主要适用于感冒、小儿消化不良、面神经麻痹等。 一、伤风感冒 取苍术6克,羌活10克,明矾6克,荆芥9克,共研细末,以生姜汁为丸,握于手心,令微汗出,每日3次。 握药疗法 - 金之钗 - 金之钗博客 二、面神经麻痹 取桂枝9克,麻黄、防己、荆芥各6克,川芎15克,防风12克,附子4克,共为细末,葱白捣泥调和,握于手心,令微汗出,每日1次。 三、夹阴伤寒(指感冒患者因行房而使病情加重,出现低热面红或不热面青,小腹绞痛, 足冷踡卧,或吐或痢,心下胀满,舌卷囊缩,脉象细微等证) 取黄丹21克,明矾24克,胡椒30粒,火硝30克,共研细末,用姜汁或热白酒调和成膏,以搓丸取适量握于的手心。可同时配合敷脐,待微汗出,症状缓解,即可去药。 四、血管神经性头痛 取羌活、独活、川芎各9克,细辛6克,附子4克,共研细末。同葱白捣泥调和,手握至微汗出,每日2次。 五、小儿疳积 取大黄9克,牵牛子12克,莱菔子10克,共研碎,纱布包,握于手中。婴儿可用绷带固定。 六、恶心呕吐 取半夏、陈皮各9克,研为细末,加葱白6克、鲜生姜10克,共捣泥为丸,握于手中。如呕吐不止,可同时用生姜9克煎汤,少量频服。 七、阳虚便秘 取肉苁蓉15克,硫磺6克,共捣碎,取一半握于手心,一半敷脐。 八、遗精 取皮硝60克,分放在患者两手掌心内,令患者紧握、直至皮硝完全溶化,每日2次。 九、预防传染病 取麝香l5克,蒲公英、板蓝根各30克(新鲜者为佳),青蒿、常山、荆芥、防风各9克,共研碎或捣烂,加少量黄酒调和,握于手中,可预防流感、肝炎或腮腺炎、炎症等。 [注意事项] 1.凡有腐蚀性或对皮肤有过敏的药物,应及时停用,改用其他药物。 2.用热水浸泡双手后,再行治疗,可提高疗效。 3. 上肢瘫疾或麻木、无力手握的患者,不宜应用本疗法;手掌心有溃疡或破损处者禁用。 [按语] 握药疗法方便易行,但目前仍多在民间应用,值得研究推广。 搓面疗法 搓面疗法也称擦面疗法,是用手掌轻轻搓揉面部来防治疾病的一种治疗方法。 本疗法流传较久。相传在三国时期,就有应用本疗法治疗面部烫伤后瘢痕的记载。明末李自成起义军中,亦有一位称为“老神仙”的军医,搓擦治疗面部和身体其他部位的瘢痕,屡见奇效。清代吴尚先在《理瀹骈文》中也载有:“晨起擦面,非徒为光泽也,和气血而升阳益胃也。”由于本疗法简便易行,所以历久不衰。 [基本内容] 一、 操作方法 1. 先将两手掌相对,用力搓动,由慢而快,约30-40次,以热为度。 2. 手掌搓热后,立即改搓面部,先从左侧开始,经额到右侧,再经下颌部(过承浆穴)搓回左侧,如此为一周,从左到右顺时针方向轻轻搓揉10余周,再从右到左逆时针方面轻轻搓揉10余周,每日早晚各一次。 3. 根据病情需要,可配用适当药物煎水洗脸后,再搓揉面部。 二、 治疗机理 本疗法通过搓后热感和搓擦面部穴位,改善面部血液循环,不仅可以治疗面部疾病,长期应用还可以延缓颜面皮肤衰老,推迟老年斑的产生。 搓面疗法 - 金之钗 - 金之钗博客 [临床应用] 本疗法主要用于治疗面部慢性疾病,如面神经痉挛、面神经麻痹、面部神经痛等,还可以治疗面部色素沉着、雀斑等,并防止容颜衰老。 一、 面神经痉挛 取防风、羌活、独活、当归各12克、川芎15克,白僵蚕10克,先煎水洗脸,然后搓面,一般搓擦时间为5分钟。每天2-3次。 二、 面神经麻痹 取川芎、桂枝、羌活、当归、地黄各12克,细辛、白芷各6克,白僵蚕10克,煎水洗脸,然后搓面。每天3次,每次5-10分钟,7天为一个疗程。如明显好转后,可不用药物洗脸,但须天天用手搓面,以巩固疗效。一般每天早晚各1次,每次5分钟。 三、 面部神经痛 取当归、红花、川芎、桂枝各10克,玄胡索15克,先煎水洗面,然后搓面,以轻手法为主,搓至发热即可。一般搓擦时间为10分钟。 四、 三叉神经痛 取苏木、赤芍、川芎、羌活、僵蚕、当归、细辛各9克,水蛭10克,防风15克,煎水先趁热洗脸,然后搓面10-15分钟(先轻后重、逐渐加重),每天2次。 五、 面部色素沉着 搽涂珍珠、人参、灵芝、银耳、丹参等药物美容霜,然后再搓面,以色素处为中心搓擦。每次5-10分钟,每天2次。也可选用丹参、赤芍、红花、乌梢蛇各9克,煎水,先熏洗面部,再搓面。此法也同样适用于蝴蝶斑、粉刺、雀斑等。 六、 面部皮肤皲裂 取热水洗脸,擦干后涂上护肤脂,然后再搓面。每次10分钟左右,早晚各1次,在气候干燥、寒冷地区或季节,用此法可滋润皮肤,防止皲裂。 七、 眨眼睛 取搓面疗法,同时按摩眼眶和攒竹穴。每天早晚各1次,每次5-10分钟。 八、 疲劳证(指长时期从事脑力劳动,用眼疲劳、神倦乏力者) 取搓面疗法,每次10分钟,每天3次。或先用热水洗脸后再搓面。搓面时,闭眼,放松,脑中除去杂念。 [注意事项] 1. 应用本疗法须持之以恒,才能渐收功效。 2. 在用本疗法治疗某些疾病时,如与点穴、按摩等疗法相配合则疗效更佳。不可滥用对皮肤有腐蚀、刺激的药物。 3. 应用本疗法,手法要由轻逐渐加重,但不可过份用力,以免损伤皮肤。 4. 凡患者面部皮肤病、疮疖脓肿、皮肤划痕过敏者,不宜用本疗法。 [按语] 搓面疗法易为人们接受。对治疗面部疾病及延缓颜面衰老,有一定的养生保健作用。 药带疗法 药带疗法是把药物加工后,装入如腰带样的布袋中,缠缚于腰部或其它部位,以此防治疾病的一种方法。 本疗法流传较久,简便、无痛苦。历代虽无专著记载,但在明清时期,已有一些医家著作论及本疗法在临床上的应用。清代吴尚先《理瀹骈文》中记载:“肾虚腰痛,用酒炒黑豆,荷包作腰带缠腰”等。现代也不乏临床应用有效的报道。 [基本内容] 一、药物的选择与加工。 1.根据疾病的不同性质,辨证选取药物。 2.将所选的药物粉碎后,装入细长如带的布袋中,制成药带。 3.根据疾病的需要,也可将药物加热应用。 二、操作方法 1.根据疾病的不同,将药带系于腰中或其他病变部位。 2.如用热药法,可准备两个药带,轮换使用。 3.一般5-7天换药一次。 三、治疗机理 本疗法通过药物直接作用于人体发病部位,从而达到治病的目的。根据中医经络学说,本疗法能使经络通畅,气血旺盛,邪去正安,对于局部气血瘀滞、湿热阻络的疾病,疗效更为明显。 药带疗法 - 金之钗 - 金之钗博客 [临床应用] 由于药带疗法的治疗部位局限,本疗法的临床应用多适用于腰部以下的疾病。如坐骨神经痛、慢性结肠炎、慢性肾盂肾炎、盆腔炎、前列腺炎等。 一、慢性结肠炎 l.取苦参18克,黄连9克,黄柏、白芨各15克,将上述药物粉碎炒热,制成药带,缚于少腹部,3-5天换药。 2.取赤石脂、禹余粮各20克,干姜10克,粳米15克,共研碎末。用法同上。 3.取石榴皮30克,白鸡冠花25克,白头翁、白芨、木槿皮各15克,秦皮、黄柏各12克,黄连10克,仙鹤草20克,共研细末。用法同上。 4.取苍术、白术、生薏仁各20克,党参、山慈菇、煨肉豆蔻、黄芪、白芍各15克,炒扁豆、败酱草各10克,柴胡、升麻各9克,芡实30克,共研碎末,用法同上。 5.取淫羊霍、乌药、赤石脂、禹余粮、煨肉豆寇各15克,附子、刺猬皮、降香、硇砂、五倍子、石榴皮各10克,共为细末。用法同上。适用于脾肾两虚型慢性结肠炎。 6.取青皮、陈皮各12克,白芍12克,防风、柴胡各10克,炒薏仁、白术各15克,茯苓20克,共研碎末。用法同上。适用于肝郁气滞型慢性结肠炎。 二、慢性肾盂肾炎 取萆薢、桃仁、红花、乌药、银花、瞿麦各10克,车前子12克。金钱草15克,败酱草15克,刘寄奴30克,白花蛇舌草40克,共为碎末,制成药带,缚于少腹部或腰腹部。此法也适用于泌尿感染。 三、慢性前列腺炎 取桃仁、红花、乌药、萆薢各15克,车前子、金钱草、败酱草各20克、刘寄奴、白花蛇舌草各30克,制香附18克,共为细末,缚于少腹部。 四、遗精、早泄 取金樱子、芡实、莲子肉、益智仁各12克,生牡蛎、白蒺藜各15克,共碎细未,将药带缚于腰间及下腹部。 五、阳痿 取巴戟天、淫羊藿、金樱子、葫芦巴各10克,阳起石12克,柴胡6克,共为细末,缚于少腹部。 六、慢性盆腔炎 取当归、桃仁、红花、桂枝各10克,川芎6克,赤芍,山慈菇各15克,刘寄奴30克,败酱草20克,白花蛇舌草40克,共为碎末,制成药带,系于腰间。 七、白带增多 取苍术90克,黄柏30克,共为碎末,制成药带,系于腰间。 八、产后腹痛 取延胡索30克,炮姜、附子各15克,肉桂12克,艾叶10克,共研细末,白酒炒热,制成药带,缚于少腹部。 九、风湿性腰腿痛 1.取金毛狗脊60克,桑寄生、川牛膝各30克,续断、钻地风各20克,独活、千年健、当归、桂枝、五加皮各15克,川乌、草乌各10克,共为细末,用酒炒热,制成药带,缚于腰间。 2.取晚蚕砂500克,白酒炒热,制成药带,缠缚腰间。 十、风湿性关节炎 取川断、牛膝、独活、桂枝、五加皮各15克,川乌、草乌、苏木各10克,共为碎末,制成药带,系于患处。一般3-5天换药一次。 [注意事项] l.在选药时,凡剧毒和对皮肤有严重刺激性的药物,不宜制作药带。 2.药物必须研碎或成细末,以利取药效。 3.凡治疗过程中出现皮肤过敏,应暂时停止治疗。对加热的药物,注意掌握好温度,防止烫伤。 4.日夜缠缚如影响睡眠,可在睡时取下。但须坚持一段时间应用,否则难以奏效。 5.急性病症、对药物过敏者不宜应用本疗法。 [按语] 本疗法操作简便,对脑部以下疾病,通过药物直接作用于患部,有独到的疗效,值得进一步研究和推广。 味道与养生 老人的日常膳食,还应调配好味道,调配得当,可增强体质,延年益寿。 甜味入脾。吃甜食可补养气血,补充热量,解除疲劳,调胃解毒。但糖尿病、肥胖症、心血管病等患者宜少食。 味道与养生 - 金之钗 - 金之钗博客 酸味入肝。吃酸食能健脾开胃,增强肝功能,利于钙、磷元素的吸收。有脾胃病者宜少食。 苦味入心。吃苦食可解除燥湿、清热解毒、泻火通便。过食可引起腹泻、消化不良等症。 辣味入肺。吃辣能刺激胃肠蠕动,增强消化功能和血液循环,并可祛风散寒,解表止疼。但患有痔疮、便秘、神经衰弱者不宜食用。 咸味入肾。有调节人体细胞和血液渗透血压平衡作用。呕吐、腹泻、大汗之后宜喝适量淡盐水。 热烘疗法 热烘疗法是借助于药力和热烘的作用,使皮肤腠理疏通,脉络调和,气血流畅,从而治疗有关疾病的一种方法。 本疗法起源于民间,流传颇久。 [基本内容] 一、操作方法 选择适宜的外用药膏并均匀地搽涂于患处皮肤上,然后用电吹风或电烤炉、远红外理疗器等加热器具,进行烘烤。其烘烤时间与距离应适当,使热烘温度达到患者能耐受或感觉舒适的程度为宜。每日2次,每次15-20分钟。烘烤或热风烘吹后,可将外搽药膏擦净,也可继续敷贴。临床常用的外用药膏有风油膏、青黛膏、皮脂膏、皮枯膏、雄黄膏、生肌白玉膏等。 二、外用药膏配制 1、风油膏:轻粉4.5克,东丹3克,飞辰砂3克,共研为细末。先将麻油120克煎至微滚,入黄蜡30克再煎,以无黄沫为度,去火,然后将药末慢慢投入,调匀成膏。本方有润燥、杀虫、止痒等作用,可治疗鹅掌风、神经性皮炎、慢性湿疹等皮肤皲裂、干燥作痒者。 热烘疗法 - 金之钗 - 金之钗博客 2、青黛膏:青黛散75克,凡士林300克,调匀成膏。本方有收湿止痒,清热解毒等作用,适用于皮肤病焮肿痒痛出水者,兼有润肤作用。 3、皮脂膏:青黛6克,黄柏6克,煅石膏60克,烟膏60克(即土法烟熏烘硝牛皮后,烟汁结成的残留物质)共研细末,和匀,以药末60克加凡士林240克,调匀成膏。本方有清热、杀虫、止痒等作用,常用于治疗湿疹、肛门瘙痒等。 4、皮枯膏:皮脂膏一料,加枯矾粉110克。功用与皮脂膏同,但止痒作用较强。 5、雄黄膏:雄黄10克,氧化锌10克,羊毛脂30克,凡士林加至100克。本方有杀虫、止痒等作用,常用于手足癣、慢性皮肤病的治疗。 6、生肌白玉膏:熟石膏9份,制炉甘石1份。同研粉,和匀,以麻油少许调成膏,再加凡士林配制成70%的软膏。本方有润肤、生肌、收敛之功效,适用于皮肤粗糙皲裂以及溃疡腐肉已尽,疮口不收等症。 [临床应用] 本疗法主要适用于外科及皮肤科疾病。 一、神经性皮炎:皮损反复发作,形成皮肤干燥、增厚、织席样变,或苔藓样变。以风油膏外搽均匀极薄,再用电吹风等热烘器具热烘。每次15-20分钟,1日2次,10日为一疗程,间隔5-7日再行第一疗程。一般2个疗程后,皮肤变薄滋润、剧烈瘙痒减轻或停止;3-4个疗程,可望治愈。 二、慢性湿疹:反复发作,病程久长,皮损颜色暗淡,浸润肥厚,出现苔藓样变化,色素沉着,取青黛膏、皮脂膏或皮枯膏涂于皮损上,均匀极薄,用电吹风等热烘器热烘。每次15-20分钟,1日2次,7日为一疗程,间隔5-7日再行第二疗程。一般2-3个疗程后,皮损色泽转谈,色素减少,皮肤变薄,发作减少;3-4个疗程,可望治愈。 三、鹅掌风、皲裂疮:鹅掌风可外搽风油膏或雄黄膏,加热烘15-20分钟。1日2次,10日为一疗程,间隔5-7日再行第二疗程。一般2个疗程后,皮损变薄,皲裂皮损愈合;3-4个疗程可获治愈。 四、皮肤淀粉样变:皮损瘙痒,多为棕色丘疹密集分布,表面呈粗糙不平的斑块,由淀粉样蛋白沉积在皮肤中形成。可选用皮脂膏或生肌白玉膏外搽,热烘15-30分钟。每日1-2次,14日为一疗程,间隔5-7日再行第二疗程。一般2-3个疗程后,剧烈瘙痒可减轻;3-4个疗程后,皮损变薄,可获得好转或显效。 [注意事项] 外搽药膏宜均匀极薄,涂于皮损处须稍稍超出皮损边缘。热烘时注意烘烤距离,不可过近,以免烫伤。温度掌握在患者能耐受的范围内,距离过远或温度太低,不能达到烘烤目的。热烘后擦净药膏,可避免污染衣裤,也可外盖敷料,让药膏敷于患处继续发挥作用。 [按语] 通过热烘治疗,病灶周围皮肤及组织的毛细血管扩张,新陈代谢增加,气血运行畅通,有助于外搽药膏发挥其治疗作用,促使皮肤病损得以治愈。 药衣疗法 本疗法是一种外治方法,由药枕疗法、药带疗法等发展而来。 [基本内容] 一、药物的选择与制作 按疾病的性质,根据辨证选药或辨病辨证相结合的原则选择药物。 将所选药粉碎为细末,或切碎捣烂,按照疾病的部位,将药物缝制在棉背心、棉裹兜、束身棉裤或鞋帽中,使药物能直接作用于病变部位。 二、操作方法 1、根据病情,在医生指导下,选择药衣和治疗时间。 2、如疾病需要长时间治疗,则宜3个月左右更换药衣一次。 药衣疗法 - 金之钗 - 金之钗博客 三、治疗机理 本疗法通过药物较长时间持续不断地作用于人体,被肌肤毛窍吸收而发挥药效。一般能使经络通畅,气血运行正常,祛邪外出。 [临床应用] 本疗法多用于慢性疾病的调治,如慢性咳喘、胃痛、头痛、腰痛、颈椎病等。 一、慢性颈椎病 取川芎、白芷、桂枝、苏木、川乌、红花各1份,鸡血藤、仙鹤草各3份,共为碎末,加入麝香1克,拌匀,缝制成背心和颈托,穿在身上,睡觉时去掉颈托。一般3个月为一疗程。 二、风湿腰痛 取续断、川断、藁本、苏木各30克,防风、白芷、附子、川乌、草乌各20克,金毛狗脊、独活各45克,共为细末,用细棉布做成棉裹兜,将药末铺在裹兜的棉花中间,穿戴在腰部,日夜不除,治疗风湿腰痛,也可用于慢性脊椎炎、腰椎肥大、腰肌劳损、坐骨神经痛等。 三、风寒头痛 取白芷、防风、荆芥、钩藤、苍术、川芎、桂枝各10克,藁本6克,细辛5克共为细末,做成棉帽,戴在头上。此法适用于慢性头痛,遇风或遇冷则甚者。 四、慢性咳喘(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咳喘等) 取麻黄、炒莱菔、干姜、桂枝、细辛、杏仁、白前、前胡各15克,紫苏、磁石、冬花各30克,厚朴、陈皮、半夏各20克,共研细末。将药末铺在棉花中间,做成棉背心,穿在身上。一般可白天穿上,夜间脱下。若夜间咳嗽较甚,也可夜间不脱。此法对慢性虚寒性咳嗽,痰多、喘息者疗效比较明显。 五、慢性胃脘痛(主要由慢性胃炎、胃及十二指肠溃疡、胃神经官能症等引起) 取元胡、高良姜、香附、檀香、陈艾叶各40克,广木香、苹果、公丁香、陈皮、枳壳、干姜各10克,共研细末,制成棉裹兜,护在胃脘部,日夜不去。一般以症状消除,或发病季节已过,再除去棉裹兜。 六、慢性腹痛 取补骨脂、吴茱萸、煨肉蔻、附子、五灵脂、炒蒲黄、赤石脂、罂粟壳各30克,五味子、白芍各20克,乌药60克,共研细末,制成棉裹兜或束身棉裤,穿在身上,护住脐部及下腹部,一般日夜不除。睡时可单用棉裹兜。此法还适用于慢性腹泻(如慢性肠炎等)。 七、足跟痛 取透骨草、寻骨风、金毛狗脊各10克,共为细末,均匀撤在各层棉布,特别是鞋底足跟易接触的部位,用线缝结实,做成鞋垫。此法多用于足跟神经痛、风湿痛及跟骨骨刺疼痛等。 八、脚汗、脚气 取市售药鞋或药袜应用。 [注意事项] 1.本疗法主要应用于慢性疾病,所需治疗时间较长。对于急性病不宜使用。 2.治疗时,要将药衣紧贴在患病部位。如药衣难以接触的面部,耳部等部位疾病等不宜使用。 3.在治疗过程中,凡出现皮疹、皮肤瘙痒、溃烂等过敏者,应立即中止治疗,改用其它疗法。 4. 治疗时,应注意保持药效(即有效时间),如使用时间较长、药物挥发快,一定要及时更换药衣。 5.本疗法一般宜在冷天使用,热天不宜用。 6. 选择药物时,一般不得掺入有腐蚀性或刺激性的药物。 [按语] 本疗法简便易行,无痛苦,在临床上渐引起重视,治疗范围和疗效也不断提高。如近年来出现的市售磁性背心、药物颈托、药物腰托、药鞋、药袜等,都是药衣疗法的继续和发展,值得进一步推广。 铁落疗法 铁落是将生铁煅至红赤,外层氧化时被锤落的铁屑,主要成分是四氧化三铁。铁落疗法是以铁落或辅以其他药物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 在《黄帝内经》中载有“有病怒狂者,……以生铁落为饮。夫生铁落者,下气急也。”我国第一部药学专著《神农本草经》也收入了铁落,谓其功用“主风热恶疮,疡疽疮痂,气在皮肤中”。以后历代医籍如《千金要方》、《唐本草》、《本经逢原》、《本草纲目》、《方脉正宗》、《本草汇言》、《医学心悟》多有记述。 铁落疗法 - 金之钗 - 金之钗博客 [基本内容] 本疗法可分为内服与外用两种。内服可以将铁落入煎剂,制成丸剂,也可将铁落炒热,浸酒饮用等;外用则多将铁落炒热,装布袋或用布包放于患处热熨等。 [临床应用] 本疗法主要用于癫狂、神志疾病和关节疼痛、扭伤等。 一、暴怒发狂 取铁落30克(研碎先煎),甘草3克,水煎服。 二、癫狂(一般指精神失常) l、取生铁落30克研碎,先煎半小时然后取汁加入天冬、麦冬各15克,知母12克,胆南星45克,橘红、远志、朱茯神、连翘壳、白茯苓、玄参、钩藤各6克,石菖蒲3克,再煎半小时,滤出药汁,加水又煎45分钟,分成两份,早晚2次服用,同时冲服1.5克朱砂。 2、取玄参60克,半夏24克,金礞石30克,青礞石30克,芒硝、天门冬、胆星、朱砂各15克,石菖蒲30克,茯神、远志、钩藤各60克,琥珀24克,麦门冬、橘红、川贝各90克,同研为细末;取1200克生铁落,加水2000毫升煎煮,取药汁500毫升,加入药末,制成药丸了如梧桐子大。每日3次,每次9克。 三、关节疼痛,转动不利 取铁落30-50克炒热,趁热投入酒中,待酒温后饮酒。 四、扭伤 取铁落500克,加醋200毫升(以后每次加醋150毫升即可)拌匀,按治疗部位大小,取适量铁落装入布袋,外加两层毛巾,待温度至60℃,放于患处,每日1次,每次40-50分钟,5-10次为一疗程。 [注意事项] 1、所用铁落,要剔除煤土等杂质,以提高疗效。 2、用铁落拌醋外治,注意搅拌动作轻缓。铁落重复使用10余次后应换用新的铁落。 3、使用铁落熨敷时,温度以患者能忍受为度,防止烫伤。 [按语] 铁落为一种重镇药物,临床应用有一定疗效。现有医家取其铁质,应用于缺铁性贫血的治疗,值得进一步探讨。 蜂毒疗法 蜂毒疗法又称为蜂螫疗法,是利用蜜蜂毒素防治疾病的一种治疗方法。 本疗法虽无专著记述,但长期以来为人们所习用,是在蛇毒、蝎毒、蜘蛛毒疗法基础上发展而来。唐代柳宗元的《捕蛇者说》就载有蛇毒治病,李时珍《本草纲目》中也记载了蜘蛛毒疗法。蜂毒疗法随着医学科学的发展,逐渐为医家所重视,并应用于临床,现已有将蜂毒制成注射液用于治疗。 [基本内容] 常用的方法是用活蜜蜂螫入人体。治疗前先用肥皂、温水将被螫部位洗净,用无齿镊挟活蜜蜂轻轻捏住蜜蜂的腰腹部,将其尾部放入受螫处,待螫入后,再用手指轻轻挤压其腹部,以促使蜂毒尽量注入人体。可每天分三次蜂螫十二下,每次四下。第一下螫后半分钟内将蜂针拔出,观察30分钟,如无严重过敏反应,即可进行治疗。每螫一下,留蜂针0.5-1分钟,拔出后停1分钟才能螫第二下。每作完一次治疗后,病人在床上或椅上躺坐10分钟左右,再进行第二次治疗。 本疗法主要通过病人接受蜜蜂螫刺,使蜂毒进入人体,以达到防治疾病的目的。经过现代医药学家的研究,已证实蜂毒有治疗作用,使本疗法得到了科学的肯定。 [临床应用] 本疗法主要适用于关节炎、坐骨神经痛、荨麻疹、支气管喘息、过敏性紫癜、过敏性鼻炎等症。以防治风湿性关节炎疗效较佳。 蜂毒疗法 - 金之钗 - 金之钗博客 一、面神经麻痹 取牵正穴为主,配以阳白、丝竹空、颊车、地仓、四白、迎香等穴(配以其中3-4穴即可)。每穴用蜂一只,随蜂螫次数增多,而延长蜂针留置时间。一般留置1-4分钟。每次间隔3-5天。5次为一疗程。 二、偏头痛 取太阳、头维等穴,用蜂螫,可缓解疼痛。 三、风湿性关节炎和类风湿性关节炎 取疼痛部位及周围的穴位,用蜂螫。7天为一个疗程。 四、坐骨神经痛 取腰阳关、秩边、环跳、委中和坐骨神经循环路线附近的穴位,用蜂螫。7天为一个疗程。 五、肌肉、筋脉痉挛 取痉挛局部的周围的穴位,用蜂螫。 六、血栓闭塞性脉管炎 取病变部位和周围的穴位,用蜂螫。一般以15天为一个疗程。一个疗程结束后,休息3天,再进行第二个疗程。 七、结节性红斑 取病变部位穴位,用蜂螫。 八、过敏性紫瘢 取足三里、三阴交、血海等穴,用蜂螫。7天为一个疗程。 九、荨麻疹 取百虫窝、血海、曲池、三阴交等穴,用蜂螫。一般治疗一天,即可好转。 十、胆绞痛 取胆囊穴、内关、关元、迎香、四百和耳穴第三敏感点,用蜂螫。 十一、疝气 取阴陵泉、关元、气门(奇穴)、三阴交等穴,用蜂螫。7天为一个疗程。如需要进行第二个疗程,应休息5天后再进行。 十二、支气管喘息 取大椎、天突、膻中、列缺、中府等穴,用蜂螫。7天为一个疗程。 十三、美尼尔氏综合征 取风池、内关、翳风、足三里等穴,用蜂螫。5天为一疗程。 十四、过敏性鼻炎 取迎香、印堂、合谷等穴和鼻隔外部,用蜂螫,每次1分钟,每日一次,7天为一疗程。 [注意事项] 一、接受蜂毒疗法者,治疗结束后应休息10分钟以上,不宜治疗后即进行活动。 二、治疗前不得吃得过饱。治疗期间不宜饮用含有酒精的饮料。 三、凡初次接受治疗者,出现较轻的疼痛,局部略有红肿,不必惊慌,更不要轻易停止治疗。如出现发烧、恶心、呕吐、惊慌出汗者,可应用镇静剂,如肌肉注射25毫克异丙嗪即可缓解其毒副作用。 四、凡使用蜂毒注射液者,应在有经验的医生指导下进行,不可随便使用。 五、凡患各种器质性心脏病者,对蜂毒过敏者禁用本疗法。 [按语] 本疗法随着医学的发展和医疗方法的改进,已经在临床逐渐显示出优势,取得了一定的疗效,并有人开始研究应用于防治肿瘤。目前在临床应用的蜂毒注射液,疗效已有明显的提高。 锻炼经络延年寿 一、按摩眼部:闭眼,将双手掌互相搓热后,以手掌下部放在眼球部位,上下推按120下,然后弯曲食指沿眼圈周围从内向外刮按20次,眼睛周围有攒竹、睛明、承泣、四白、丝竹空、太阳等穴位,刺激这些穴位,对各种眼疾,尤其是老年性白内障有较好的防治作用。 二、按摩率骨、风市穴、率骨穴在耳尖上入发际1.5寸,以手指推按1至2分钟。风市穴在大腿外侧正中,以手贴于裤中线,中指尖下便是。可用手掌拍打或揉按1至2分钟。 锻炼经络延年寿 - 金之钗 - 金之钗博客 三、按摩腹部;仰卧,全身放松,双手置于腹部,两手重叠,右手在下,左手在上用力压下,沿肚脐周围顺时旋转按100次,逆时针旋按100次,约做10分钟。腹部有关元、大横等穴,刺激这些穴位,可以防治便秘和腰痛,又可使腹部脂肪松解,消减不少中老年人出现的大肚子。 四、按摩肾俞穴:端坐,将双手掌面放于肾俞(在背后腰部、每二腰椎棘突下),上下推按64下,使腰部发热,舒服之至。 五、按摩双腿,以左脚脚底中部,放在右腿的内侧,由上到下稍用力推按20次,再以右脚脚底中部放在左腿内侧,由上到下推按20次,两交替推按,使每条腿推按共108次。脚底板的中部是足少阴是肾经的涌泉穴,腿的内侧是足太阴脾经经过的通道,有三阴交、地机、阴陵泉等穴位。此法对强肾、健脾有独特的作用。同时,对防治腿疼也有帮助,可以说是“一举三得”。 做完以上五项约需时间20分钟,开始做之前最好是排完大、小便后进行。做完各项按摩后,如果能喝一杯水,效果就更好。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