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月伤寒,至五六日往来寒热,胸胁苦满,或呕或吐,或渴或不渴,或烦或不烦,人以为少阳之病也,宜用小柴胡汤和解之。
夫小柴胡汤治少阳邪之圣药,用之似乎无不宜也。
以少阳居于表里之间,邪入而并于阴则寒,邪出而并于阳则热,故痰结于胸而苦满,欲吐不吐,欲渴不渴,而烦闷生矣。
用柴胡汤和解之自易奏功,然而止可一用,而不可常用也。
盖少阳胆木,最喜者水耳,其次则喜风。
柴胡风药,得之虽可以解愠,然日以风药投之,则风能燥湿,愈见干枯,必以大雨济之,则郁郁葱葱,其扶疏青翠为何如耶。
譬之炎夏久旱,禾苗将至枯槁,必得甘霖霑足,庶乎可救。
故用柴胡汤之后,必须用补水之剂以济之。
方用济生汤:
熟地(五钱) 玄参(五钱)
麦冬(三钱) 山茱萸(一钱)
山药(三钱) 茯苓(二钱)
白芍(三钱) 柴胡(五分)
神曲(三分) 竹茹(一丸)
水煎服。一剂而烦满除,再剂而寒热止,三剂而前症尽失也。
此方多是直补肾水之味,直补其胆木之源,则胆汁不枯,足以御邪而有余。
况加入白芍、柴胡,仍散其半表半里之邪,安得不收功之速乎。
倘疑伤寒之后,不宜纯用补肾之药,恐胃气有伤,难以消化。
不知少阳之症,由太阳、阳明二经传来,火燥水涸,不但胆汁为邪所逼,半致熬干,而五脏六腑尽多炎烁,是各经无不喜盼霖雨,非惟少阳胆木一经喜水也。
然则用补水之药正其所宜,何至有停隔之虞哉。
此症用和膈散亦妙。
柴胡(一钱) 白芍(一两)
生地(五钱) 玄参(三钱)
麦冬(二钱) 茯苓(二钱)
竹茹(一丸) 白芥子(一钱)
水煎服。
冬月伤寒,身热一日即发谵语,人以为邪传阳明也,谁知其人素有阳明胃火,风入太阳而胃火即沸然不静乎。治之法,若兼治阳明以泻胃热,治亦无瘥;然而太阳之邪正炽,不专治太阳则卫之邪不能散,营之邪不能解;先去退阳明之火,未必不引邪而入阳明,反助其腾烧之祸也。不若单治太阳,使太阳之邪不能深入,而阳明之火不治而自散耳。
方用平阳汤:
桂枝(三分) 麻黄(一钱)
甘草(一钱) 青蒿(三钱)
天花粉(一钱)
水煎服。一剂而身热退,谵语亦止矣。
此方少用桂枝而多用麻黄者,以寒轻而热重也。
用青蒿为君者,青蒿退热而又能散邪,且又能入膀胱而走于胃,既解膀胱之邪,而又解胃中之火,不特不引邪以入阳明,而兼且散邪以出阳明也。
方中又加天花粉者,以谵语必带痰气,天花粉善消膈中之痰,而复无增热之虑,入于青蒿、桂枝、麻黄之内,通上达下,消痰而即消邪也。痰邪两消,又何谵语乎。
所以一剂而奏功耳。
此症亦可用争先汤:
桂枝(五分) 麻黄(五分)
石膏(一钱) 麦冬(五钱)
茯苓(五钱) 半夏(八分)
水煎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