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摘要】
【主要内容】
一、中医古籍论述
二、内治经验(经典辨证、张志礼教授经验)
三、外治经验
四、陈彤云教授验案分享
一、中医古籍论述
“面尘”描述记载于《黄帝内经•素问》,“民病喜呕,呕有苦,善太息,心胁痛不能反侧,甚则嗌干面尘,身无膏泽,足外反热。”
晋代:“皯黯”、“面黑皯”(皯:皮肤黧黑枯槁)。
明代:始称“黧黑斑”(黧:黑色带黄的颜色)。
中医对色斑多按颜色、形状、病因病机命名:褐黄斑、蝴蝶斑、妊娠斑、肝斑等。
战国《灵枢》:“视其外应,以知其内脏,则知所病矣。”
清代《医编》:“面尘,(即晦暗)阳气郁滞则无光,水涸则不润,故晦暗如蒙尘土。”
清代《外科证治全书》:“面尘(又名黧黑斑,又名黧黑䵟?)。面色如尘垢,日久煤黑,形枯不泽。或起大小黑斑,与面肤相平。”
二、内治经验(经典辨证、张志礼教授经验)
1、 肝郁脾虚证
此证临床约占半数。 《医宗金鉴》谓:此证一名黧黑斑……由忧思抑郁,血弱不华,火燥结滞而生于面上,妇女多有之。
主证:斑块颜色黄褐色。郁闷不舒, 善叹息, 两胁作痛或乳房作胀,月经不调。舌质淡或淡暗,有齿痕,脉弦细。
基础方:逍遥散加减(养血解郁代表方)
组成: 柴胡10克、当归10克、白芍15克、炒白术10克、 茯苓10克、炙甘草6克、薄荷6克、煨姜
功用:疏肝解郁,健脾养血。
汤头:逍遥散用当归芍,柴苓术草加姜薄。
出处:《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警告:本方剂仅供中医爱好者学习和探讨之用;因中草药熬制和禁忌等因素,如果私用此方剂,详情请咨询当地中医师。
逍遥散,调和肝脾。
君药:柴胡,疏肝解郁
臣药:白芍,养血柔肝;当归,养血和血。
佐药:炒白术、茯苓、甘草,健运气血。
使药:薄荷、煨姜,疏达解郁。
诸药合用:肝郁得疏,血虚得养,脾弱得复。
逍遥散加味
丹栀逍遥丸:丹皮、栀子
肝郁血虚有热之证
黑逍遥:加生地或熟地
血虚生内热,加生地。血虚严重加熟地。
注意事项:凡肝肾阴虚所致的胁肋胀痛,咽干口燥,舌红少津者慎用。
张志礼教授经验
辨证:脾虚肝郁,气血瘀滞
治法:健脾疏肝,理气活血
方药:柴胡10克、白术10克、茯苓15克、 当归10克、白芍10克、丹皮10克、 枳壳10克、香附10克、郁金10克、 川芎10克、 丹参15克、木香10克。
特点:逍遥散加减,重用疏肝理气,养血活血。
出处:《张志礼皮肤病临床经验辑要》
警告:本方剂仅供中医爱好者学习和探讨之用;因中草药熬制和禁忌等因素,如果私用此方剂,详情请咨询当地中医师。
2、 肝肾不足证
此证在黄褐斑临床上约占三分之一。 《医编》:面上黧黑斑,水虚也,女人最多,六味丸。 《外科正宗﹒女人面生黧黑斑》: 黧黑斑者,水亏不能制火,血弱不能华肉,以致火燥结成斑黑,色枯不泽。朝服肾气丸以滋化源,早晚以玉容丸洗面斑上日久渐退。兼戒忧思、动火、劳伤等件。
主证:色斑颜色黑褐色。身体消瘦,头晕目眩,腰膝酸痛,足跟痛,目、口、咽干,手足心热,舌红、少苔、裂纹, 脉弦细。
基础方:六味地黄丸
组成: 熟地黄八钱、山萸肉四钱、山药四钱、泽泻三钱、丹皮三钱、茯苓三钱
功用: 滋补肝肾 以肾、肝、脾三阴并补,而重在补肾阴。
出处:宋《小儿要证直诀》
警告:本方剂仅供中医爱好者学习和探讨之用;因中草药熬制和禁忌等因素,如果私用此方剂,详情请咨询当地中医师。
六味地黄丸
君药:熟地黄,滋阴补肾、填精益髓。
臣药:山萸肉,温补肝肾;山药,健脾益阴。
佐使药:泽泻,清泻肾火,防熟地滋腻;丹皮,清泻肝火,制山萸肉温涩;茯苓,淡渗脾湿, 使山药补而不滞。
六药合用:补中有泻,寓泻于补。
肾气丸 • 六味地黄丸比较
肾气丸《金匮要略》
虚劳腰痛,少腹拘急,小便不利者,八味肾气丸主之。
干地黄8两,山药、山茱萸各3两, 泽泻、丹皮、茯苓各3两, 桂枝、附子各1两。
六味地黄丸《小儿药证直诀》(宋•钱乙)
肾气丸减桂枝、附子,治疗小儿肝肾阴虚证。
警告:本方剂仅供中医爱好者学习和探讨之用;因中草药熬制和禁忌等因素,如果私用此方剂,详情请咨询当地中医师。
张志礼教授经验
辨证:肝肾阴虚,血不荣华。
治法:滋补肝肾,养血活血。
方药:熟地10克、山药15克、山萸肉15克、 茯苓15克 、 丹皮15克、女贞子15克、菟丝子15克、白术10克、 白芍15克、丹参15克、首乌藤30克、菊花10克、 陈皮10克、木香10克。
特点:六味加减,阳中求阴,养血活血,理气
出处:《张志礼皮肤病临床经验辑要》
警告:本方剂仅供中医爱好者学习和探讨之用;因中草药熬制和禁忌等因素,如果私用此方剂,详情请咨询当地中医师。
三、外治经验
玉容散
出处:《外科大成》 《医宗金鉴》
组成: 白芷、白术、白及、白茯苓、白扁豆、白细辛、白僵蚕、白莲蕊、白牵牛、白蔹、白鸽 粪、甘松、团粉、白丁香、白附子、鹰条白各一两,防风、荆芥穗、羌活、独活各五钱。
方法:共研末。每用少许,放手心内,以水调浓擦 搓面上,良久再以水洗面,早晚日用二次
警告:本方剂仅供中医爱好者学习和探讨之用;因中草药熬制和禁忌等因素,如果私用此方剂,详情请咨询当地中医师。
祛斑霜
人参、丹参、益母草、黄芪、茯苓、当归、珍珠粉等,醇提后制成水包油型霜剂,每日2次外搽。
祛斑面膜
白及、白僵蚕、白蒺藜、白附子、白茯苓、白蔹、芦荟、绿豆、珍珠粉等,诸药烤干粉碎成粉末,调敷 。
四、陈彤云教授验案分享
患者女性,39岁,2002年6月4日初诊
主因颜面起斑3年,加重1年就诊
三年前妊娠时始发面部褐斑,生育后未全部消退,近一年明显加重,伴经前双乳胀疼,月经后期,色暗、血块多,睡眠不实,纳可,二便调。舌质暗有瘀斑,苔薄白,脉弦细。患者平素情急烦躁、易生气。双颧、鼻背黄褐色斑片,边界清楚,形若蝴蝶。
二诊:斑色变浅,范围同前,经前乳胀疼减轻,月经色暗。舌暗苔白,脉弦前方加入活血调经药益母草15克,继服三周。
三诊:褐斑范围明显缩小,颜色变浅。月经血块减少,舌脉同前上方去薄荷,再服三周
四诊:面部黄褐斑消退90%以上,双颧、鼻背散在数个豆粒大小浅褐色斑点,皮肤光泽。无不适,继用上方巩固疗效。3个月左右复诊,黄褐斑基本消退
警告:本方剂仅供中医爱好者学习和探讨之用;因中草药熬制和禁忌等因素,如果私用此方剂,详情请咨询当地中医师。
黄褐斑(肝郁化火 气滞血瘀证)疗效比较
特点分析:
1、 证属肝郁化火、气滞血瘀,处方以丹栀逍遥散为基础
2、注重舒肝养血,柔肝郁解,肝为魂之处,血之藏,体阴而用阳,宜调达、柔和为顺的特点,以柴胡合当归、白芍,舒肝养血柔肝;配合活血行气,肝郁则解
3、组方强调:有斑就有瘀,无瘀不成斑;久病必瘀,故“治斑不离血”,重视活血化瘀消斑,桃仁、红花活血化瘀,配以川芎,川芎乃血中气药,善走头面,引药上行
4、常使用的对药:
泽兰、益母草:活血调经。
茯苓、白僵蚕:茯苓实脾,白僵蚕祛风通络,二药同用,可美白祛斑。
经典分享
白僵蚕:感染白僵菌的蚕幼虫虫体,又称天虫。性味咸辛平,善搜络邪而走头面。《神农本草经》 谓其:“灭黑皯,令人面色好” 。
菟丝子:《神农本草经》称其:“补不足,益气力,肥健, 汁,去面皯”。
茯 苓:《淮南子》云其:“千秋之松,下有茯苓,上有菟丝。茯苓掘,菟丝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