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小伙子问我,自己自查了一遍,发现自己多少是有点肾虚了,想补补亏虚的肾。
大家要明白一个道理,特别是那些放纵多的人,破坏容易,建设难,耗伤的肾精肾气想要补一下就回来有点不太现实,这是需要过程慢慢补回来,同时还要自律。
补肾我建议你养肾,同时肾为先天之本,有些东西出世就有了,改变不了,要靠自己去养,别随年龄衰微太快。
怎么养呢?
补脾了解一下,脾是后天之本、气血化生之源,中医讲脾是包含了胃,肉,唇,口等。构成的是一个脾脏系统。
记住五脏乃至全身都是由脾来滋养,所以有气血生化之源的说法,是后天之本。
如果脾不好,消化吸收也跟着不好,如果脾失健运,补肾是补不进去的,简单理解就是吸收不进去,这样你怎么补都没用。
怎么补脾呢?
脾胃四怕:怕生、冷、撑、生气(平时生活一定要避免)
不要肝郁(控制好情绪):“肝不郁,则脾不虚”养肝柔肝,顺畅肝的气机,对脾好也对肾好(因为肝肾同源)
三个步骤:祛湿、消食、健脾
祛湿可以用好五指毛桃来煮汤或者了解四神汤
消食用好焦三仙(焦山楂、焦麦芽、焦神曲 )加鸡内金
健脾可以了解健脾芄、四君子汤等
“地黄丸”可以说是大名鼎鼎的方剂,哪怕不知道组成,也一定有很多人都看过六味地黄丸的经典GG。不过地黄丸家族可不止六味地黄丸一张方,杞菊地黄丸和麦味地黄丸也是临床常用的方剂。如何更加准确地使用这些地黄丸类方,今天小编带大家从“六经辨证”的角度一一进行解析。
病机
里证:寒湿、虚热。
六经:“太阴病”。
药证
寒湿:熟地、山萸肉、山药、泽泻、茯苓。
虚热:丹皮。
症状
寒湿:腰膝酸软,头晕目眩,耳鸣耳聋,遗精,牙齿动摇,足跟作痛,小便淋沥,以及小儿囟门不合。
虚热:骨蒸潮热,手足心热,口燥咽干,消渴,盗汗,舌红少苔,脉沉细数。
组成
熟地黄八钱(24g),山萸肉、干山药各四钱(12g),泽泻、牡丹皮、茯苓去皮,各三钱(各9g)。
用法
上为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空心温水化下三丸。(现代用法:亦可水煎服)
歌诀:六味地黄山药萸,泽泻苓丹三泻侣。
病机
里证:寒湿、虚热。
六经:“太阴病”。
药证
寒湿:熟地、山萸肉、山药、泽泻、枸杞子、茯苓。
虚热:菊花、丹皮。
症状
寒湿:腰膝酸软,头晕目眩,耳鸣耳聋,遗精,牙齿动摇,足跟作痛,小便淋沥。
虚热:两目昏花,视物模糊,或眼睛干涩,迎风流泪(咽干口燥,舌质红,脉细数)。
组成
熟地黄八钱(24g),山萸肉、干山药各四钱(12g),泽泻、牡丹皮、茯苓去皮,各三钱(各9g),枸杞子、菊花各三钱(各9g)。
用法
上为细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钱(9g),空腹服。
病机
里证:寒湿、虚热。
六经:“太阴病”。
药证
寒湿:熟地、山萸肉、山药、泽泻、茯苓。
虚热:麦冬、五味子、丹皮。
症状
寒湿:腰膝酸软,头晕目眩,耳鸣耳聋,遗精,牙齿动摇,足跟作痛,小便淋沥。
虚热:虚烦劳热,咳嗽吐血,潮热盗汗(咽干口燥,舌质红,脉细数)。
组成
熟地黄八钱(24g),山萸肉、干山药各四钱(各12g),泽泻、牡丹皮、茯苓去皮,各三钱(各9g),麦冬五钱(15g),五味子五钱(15g)。
用法
上为细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钱(9g),空腹时用白汤送下。
魏某,男性,12岁,河北人。于1973年11月18日来诊。
其父代诉:1970年9岁时,曾受一次大的惊吓,并较长时期的忧惧,以致大便日溏泻2~3次,手颤动不休,平举更甚,腿痿软,走路曾跌倒过,目远视模糊,头晕,后脑尤严重。中医按风治,西医给镇静剂,3年来未效,故来就诊。切其脉两尺虚,左关现弦细,舌红无苔。
本书作者解析:患者舌红无苔、左关现弦细、目远视模糊、头晕考虑为津液亏虚之虚热证,而脉两尺虚、大便溏泻、手颤动不休、平举更甚,腿痿软、走路跌倒考虑寒湿下注之太阴病,综合辨证为太阴病。
岳老予六味地黄丸加味,疏方:熟地黄12g,山茱萸6g,怀山药6g,建泽泻4.5g,粉丹皮4.5g,云茯苓4.5g,枸杞果6g,甘菊花3g,五味子4.5g,麦冬4.5g,补骨脂3g,胡桃肉3g。水煎服。
结果:12月23日二诊,服药30余剂,左关弦象已无,颤抖见稳定,腿不软,大便日1次。唯目不能远视,多梦。原方加龙骨再服,以敛目神而止多梦。1974年3月14日三诊,颤抖已基本痊愈,余证亦消失,唯着急时稍有颤抖,前方加巴戟肉、鹿角以壮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