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青春期月经失调膏方
案例:女,14岁,学生。患者禀赋不足,肾气不充。初潮至今,经事不调,量多先期,甚至崩漏。体质虚弱,面色不华,神疲乏力,继发贫血。脉细且软,舌淡苔薄。病久正虚,值此封藏冬令之际,拟益气养血,调摄肝肾。此冀经调体健,以膏代煎,缓缓图治。
配方:
生晒参30克(另煎待收膏时入) 西洋参50克(另煎待收膏时入) 潞党参120克 生黄芪90克 全当归90克 细生地90克大熟地90克 杭白芍60克 枸杞子90克 桑椹子90克菟丝子90克 女贞子90克 旱莲草120克 仙鹤草50克茜草根90克 芡实90克 莲须90克 川杜仲120克桑寄生120克 炒川断120克 巴戟肉90克 肉苁蓉90克炒谷麦芽(各)60克 生甘草60克 地骨皮60克 粉丹皮60克制香附60克 青陈皮(各)60克 胡麻仁60克 藕节炭60克陈阿胶250克 龟板胶100克 湘莲90克 胡桃肉120克白蜜150克文冰500克 陈酒400ml 龙眼肉60克
提醒:本膏中参芪补气,虚人为宜;旱莲草、仙鹤草、茜草根、藕节炭凉血止血;桑寄生、杜仲、川断等补肝肾强筋骨;桑椹子、菟丝子、枸杞子、女贞子等平补肝肾,用之不腻;诸药配制成膏,补而不腻。
2.小产膏方
案例:女,28岁,婚后二度流产,气血耗伤,经脉失养,关节酸楚冷痛,小腹胀痛,经事稍前,量多挟块,带下粘稠色黄。脉沉细,舌偏红,苔薄腻。证属肝肾亏虚、气血不足、经脉失养。时值冬令,治以养肝肾、调气血、疏经脉。膏以代煎,冀来年体健痛除,胎孕乃成。
配方:
生晒参100克 西洋参50克 党丹参各120克 生熟地各120克
全当归120克 赤白芍各90克 抚川芎60克 川杜仲120克
炒川断120克 桑枝寄生各120克 伸筋草150克 川桂枝60克
金狗脊120克 炙川乌40克 炙草乌40克 鸡血藤150克
络石藤150克 广地龙120克 秦艽120克 大红藤150克
炒薏仁120克 炒谷麦芽各60克 佛手60克 青陈皮各60克
苍白术各60克 枸杞子90克 炙甘草60克
陈阿胶250克 鹿角胶100克 胡桃肉150克 黑芝麻150克 小红枣60克
冰糖500克 湘莲120克 陈酒400克 蜂蜜250克
提醒:本膏中重用生晒参,大补元气而不滞,气旺而祛瘀;党参、沙参合用气阴两补;丹参、生地、当归、赤白芍养血之药同用,使其血旺而气行;川芎、川杜仲、桑寄生、狗脊、川断行气,补肝肾强筋骨;川桂枝、炙川乌、炙草乌温经通络;鸡血藤、络石藤、广地龙、秦艽、大红藤搜风通络,使外来之邪无可归避,邪去正安;炒薏仁、 炒谷麦芽、苍白术调理脾胃,安后天之本;佛手、青陈皮理气调经。补力膏内枸杞子等平补肝肾,用之不腻。诸药配制成膏,清补兼施,可复虚羸。冀来年体健痛除,胎孕乃成。
3.绝经期综合征膏方
案例:女,61岁,已婚,退休。禀赋素弱,肾气渐衰,天癸将竭,冲任脉虚,阴阳失调。口干舌燥,动即汗出,眠不得酣,腰酸便秘,夜尿频多,脉细弦,皆为肝肾不足,津亏脾弱之症,正值冬季,为制膏方,治拟益肝肾,补脾胃,调冲任之剂,以冀来年恙平康健。
配方:
孩儿参150克, 北沙参150克 麦冬120克 川断150克
白芍120克 当归150克 山药200克 白术120克
萸肉100克 丹参120克 菟丝子200克 桑寄生150克
川石斛150克 炒枣仁150克 金樱子150克 炙黄芪120克
淮牛夕150克 炙甘草60克 熟地120克 功劳叶120克
女贞子120克 煨肉果150克 炙鳖甲120克
阿胶400克 冰糖200克 饴糖200克 大枣150克
龙眼肉150克 核桃肉150克
提醒:本膏中当归、熟地、白芍、丹参、女贞子补血和血;麦冬、北沙参、炙鳖甲、川石斛滋阴清热;熟地、萸肉、牛夕、杜仲、菟丝子、金樱子调补肝肾;孩儿参、白术、山药、炙甘草、煨肉果健脾益气。
4.原发性痛经膏方
案例:女,27,未婚,职员。初潮14岁,即伴痛经,近日加剧。末次月经06年11月2日,量多色红,夹有血块,腹痛较剧,甚则呕吐;平素腰酸,面色不华,乳房作胀,口干便结,舌暗苔薄,脉弦。证属肝郁肾虚,气滞血瘀。值此冬令封藏之际,投以疏肝补肾,活血止痛之膏剂。
配方:
醋柴胡60g 全当归150g 杭白芍200g 川楝子90g 玄胡索90g
大熟地90g 山萸肉150g 淮山药150g 桑椹子150g 制首乌150g
女贞子150g 旱莲草150g 菟丝子150g 巴戟肉150g
川续断150g 桑寄生150g 川牛膝150g 制狗脊150g
肉苁蓉150g 鹿角片先入100g仙灵脾150g 紫石英180g
石楠叶150g 小茴香90g鸡血藤150g 桃仁泥120g
柏子仁100g京玄参90g 潞党参150g 炙黄芪180g
广木香60g徐长卿180g 陈阿胶烊250g 胡桃肉250g
龙眼肉200g 黑芝麻250g 小红枣200g 冰糖300g
煎法、服法、忌宜同前。
提醒:本膏方以柴胡疏肝散、六味地黄丸为基础方进行加减,方中柴胡、白芍、川楝子、元胡疏肝理气止痛;熟地、山萸肉、桑椹子、制首乌、菟丝子、巴戟肉、川断、桑寄生、牛膝、山药补肾填精;狗脊、肉苁蓉、鹿角片、仙灵脾温肾助阳,以阳中求阴,补肾养阴药搭配,体现阴阳互补,互相资生的作用; 紫石英、石楠叶、小茴香、徐长卿暖宫止痛;鸡血藤、桃仁活血化瘀;阿胶、女贞子、旱莲草养阴止血;柏子仁、玄参润肠通便;佐以木香理气和中。诸药相配,共奏疏肝补肾,活血止痛之功效。
5.不孕症膏方
不孕症中医古代文献称为“无子”、“断绪”。主要与肾精不充、精血虚衰、痰湿瘀血阻滞胞脉等因素相关,也可因肝郁气滞、气血逆乱所致。因此,在临床治疗上以分清虚实为要,虚者宜补益精血、调理冲任;实者当疏理攻消,从气滞、痰阻、血瘀入手。
肝气郁结者,可见月经先后不定,经量多少不一,经色紫黯有块,经前乳房胀痛,心烦易怒,胸胁胀满,苔薄,脉弦。治以疏肝解郁,通络调经。方取开郁种玉汤加减。
常用膏方:太子参150克,当归100克,柴胡90克,白术90克,白芍药90克,丹参90克,牡丹皮90克,制香附90克,天花粉90克,茯苓120克,青皮60克,郁金90克,生蒲黄(包煎)90克,五灵脂90克,川楝子90克,酸枣仁120克,夜交藤150克。上药共煎,去渣浓缩,加人鳖甲胶60克、白文冰500克收膏。每晨一匙,开水冲服。
痰湿阻滞者,可见月经后期,量少色暗,甚或闭经,形体肥胖,带下量多、质黏稠,胸闷泛恶,苔白腻,脉滑。治以健脾燥湿,行气化痰。方取苍附导痰汤加减。
常用膏方:陈皮60克,制半夏90克,茯苓120克,陈胆星90克,苍术、白术各90克,薏苡仁90克,桃仁90克,石菖蒲90克,制香附90克,海藻、昆布各90克,皂角刺90克,香附90克,生蒲黄(包煎)90克,怀山药90克,菟丝子100克,当归90克,川芎90克,椿根皮90克。上药共煎,去渣浓缩,加入白文冰500克收膏。每晨一匙,开水冲服。
血瘀胞脉者,可见月经后期,量少色紫黑,或有痛经,甚或闭经,少腹作痛,苔薄,舌质暗,或有瘀点,脉细弦。治以活血化瘀,调经通络。方取少腹逐瘀汤加减。
常用膏方:生黄芪300克,生地黄、熟地黄各150克,当归100克,川芎90克,赤芍药、白芍药各90克,荔枝核90克,桃仁90克,红花60克,制香附90克,干姜30克,小茴香45克,延胡索90克,肉桂(后下)30克,生蒲黄(包煎)90克,五灵脂90克,炙乳香、没药各45克,吴茱萸30克。上药共煎,去渣浓缩,加入鳖甲胶60克、鹿角胶90克、白文冰250克收膏。每晨一匙,开水冲服。
本病属肾阳虚损者,可见月经后期,量少色淡质稀,甚则经闭,脸色黯而不华,腰腿酸软,小便清长,大便不实,苔薄质淡,脉沉细,治以温肾养精,补益气血,方取鳞珠丸加减。
常用膏方:炙黄芪300克,白术90克,当归100克,熟地黄150克,怀山药150克,肉苁蓉90克,茯苓120克,制香附120克,紫石英(先煎)180克,淫羊藿150克,白芍药100克,补骨脂90克,巴戟天90克,菟丝子90克,淡附片60克,肉桂45克,柴胡90克,红花90克。上药共煎,去渣浓缩,加入龟版胶90克、鹿角胶90克、陈阿胶90克、白文冰500克收膏。每晨一匙,开水冲服。
肾阴虚者,可见月经先期,量少,色红,腰腿酸软,头晕耳鸣,午后低热,口干,舌质红,脉细数。治宜滋肾养阴,填补冲任。方取养精种玉汤加味。
常用膏方:西洋参(另煎,冲)120克,当归100克,生地黄、熟地黄各150克,白芍药90克,山茱萸100克,女贞子90克,旱莲草150克,枸杞子90克,怀山药150克,牡丹皮90克,黄柏90克,知母90克,白薇90克,地骨皮90克,桑寄生90克,太子参90克,五味子90克,川续断、杜仲各90克,麦门冬90克。上药共煎,去渣浓缩,加入鳖甲胶60克、龟版胶90克、鹿角胶45克、白文冰500克收膏。每晨一匙,开水冲服。
6.前列腺肥大膏方
前列腺肥大病症临床治法较多,但是主要有补肾、清热、软坚三原则。在此以外,并可根据疾病的寒热虚实,配合相应治疗。
肾阴亏损者,可见小便频而淋沥不畅,时发时止,遇劳即发,长期不愈,且见头晕耳鸣,腰膂酸楚,舌质红,脉细数。治以滋养肾阴,升陷缩尿。方取六味地黄丸合二至丸加减。
常用膏方:生地黄、熟地黄各250克,山茱萸100克,山药150克,党参150克,枸杞子90克,炒知母、炒黄柏各90克,旱莲草120克,女贞子120克,茯苓、茯神各120克,泽泻90克,杜仲90克,葛根90克,牛膝90克,菟丝子90克,山药120克,路路通90克,沙苑子90克,炙甘草30克。上药共煎,去渣浓缩,加入鳖甲胶60克、龟版胶90克、鹿角胶45克、白文冰250克收膏。每晨一匙,开水冲服。
肾阳虚衰者,可见小便困难,点滴难下,色泽清白,神气怯弱,畏寒肢冷,腰腿酸软,舌淡苔白,脉象沉迟。治以温补肾阳,补虚固涩。方取右归丸加减。
常用膏方:淡附片(先煎)60克,肉桂30克,生地黄、熟地黄各250克,巴戟肉120克,山药180克,仙茅90克,淫羊藿150克,肉苁蓉90克,杜仲90克,狗脊90克,枸杞子120克,补骨脂90克,党参150克,生黄芪250克,茯苓120克,牛膝90克,泽泻90克,煅龙骨、煅牡蛎各(先煎)300克。上药共煎,去渣浓缩,加入鳖甲胶60克、鹿角胶90克、白文冰250克收膏。每晨一匙,开水冲服。
湿热下注者,可见小便不畅,尿频尿急,尿时刺痛,甚至出现血尿或低热口渴,舌质红,苔黄腻,脉象滑数。治以清热利湿、通利小便。方取萆薢分清饮合八正散加减。
常用膏方:金钱草30克,粉萆薢15克,石菖蒲6克,瞿麦15克,萹蓄12克,黄连3克,川牛膝9克,薏苡仁9克,生蒲黄(包煎)9克,山栀子9克,乌药6克,冬葵子12克,赤茯苓15克。
瘀结阻窍者,可见小便不畅,有时刺痛,少腹疼痛,腰痛,血尿,唇舌俱黯,脉细或带涩。治以活血化瘀,通络散结。方取桃红四物汤加减。
常用膏方:生黄芪300克,当归尾120克,赤芍药、白芍药各90克,牡丹皮、丹参各90克,桃仁90克,生蒲黄(包煎)90克,五灵脂90克,延胡索90克,川牛膝、怀牛膝各90克,小茴香45克,石韦90克,广地龙90克,王不留行90克,泽泻、泽兰各90克,赤茯苓90克,淡竹叶45,瞿麦90克,桑寄生120克。上药共煎,去渣浓缩,加入鳖甲胶90克、白文冰250克收膏。每晨一匙,开水冲服。
中气不足者,可见小便不畅,点滴而下,溺后余沥,夜尿多,甚至小便不通,动则气短,舌淡苔白,脉沉细。治以补益中气,升清降浊。方取补中益气汤加减。
常用膏方:生黄芪300克,党参150克,茯苓150克,白术、白芍药各90克,柴胡90克,升麻90克,当归90克,益智仁90克,山药150克,乌药60克,石韦90克,炒黄精90克,桃仁、酸枣仁各90克,桑螵蛸90克,白茧壳45克,粉萆薢90克,大枣90克,炙甘草30克。上药共煎,去渣浓缩,加入鳖甲胶60克、鹿角胶90克、白文冰250克收膏。每晨一匙,开水冲服。
7.高血压病膏方
本病的病机虽颇复杂,但不外乎风、火、痰、虚四个方面,临床上以虚证或本虚标实证比较多见,治法也有从本从标的区别,尤其注意辨清虚实。偏实者可选用熄风、潜阳、清火、化痰等法,偏虚者当用补养气血、益肾、养肝、健脾等法。
肝火亢盛者,可见眩晕头痛,面红目赤,口苦烦躁,便秘尿赤,舌红苔黄,脉弦。治以平肝潜阳,清肝泻火。方取龙胆泻肝汤加减。
常用膏方:龙胆草45克,山栀子90克,黄芩90克,山羊角(先煎)90克,生地黄150克,菊花60克,钩藤90克,白术、白芍药各90克,牡丹皮90克,赤芍药90克,柴胡90克,夏枯草90克,沙苑子150克,刺蒺藜150克,山茱萸90克,炒知母、炒黄柏各90克,郁李仁60克,生石决明(先煎)200克,珍珠母(先煎)200克。上药共煎,去渣浓缩,加入鳖甲胶90克、龟版胶90克、白文冰250克收膏。每晨一匙,开水冲服。
阴虚阳亢者,可见眩晕头痛,腰膝酸软,耳鸣健忘,五心烦热,心悸失眠,舌质红,苔薄,脉弦细而数。治以柔肝养阴,潜阳熄风。方取镇肝熄风汤加减。
常用膏方:枸杞子150克,菊花90克,生龙骨(先煎)250克,生牡蛎(先煎)250克,川牛膝、怀牛膝各150克,生地黄、熟地黄各150克,当归90克,山药200克,山茱萸90克,牡丹皮90克,赤芍药、白芍药各150克,桑椹子150克,玄参60克,天麻90克,钩藤90克,石决明(先煎)150克,川续断90克,杜仲90克,桑寄生120克,沙苑子90克,刺蒺藜90克,茯神90克。上药共煎,去渣浓缩,加入鳖甲胶90克、龟版胶90克、白文冰250克收膏。每晨一匙,开水冲服。
阴阳两虚者,可见眩晕头痛,耳鸣心悸,动辄气急,腰酸腿软,失眠多梦,筋惕肉瞤,舌淡或红,苔白,脉弦细,治以育阴助阳,平肝熄风,方取二仙汤加减。
常用膏方:仙茅90克,淫羊藿150克,当归90克,黄柏90克,知母90克,巴戟天100克,生地黄、熟地黄各150克,山茱萸90克,菟丝子20克,川牛膝、怀牛膝各90克,牡丹皮60克,赤芍药90克,菊花60克,地骨皮90克,石斛100克,枸杞子120克,女贞子100克,杜仲120克,明天麻60克,煅龙骨、煅牡蛎各180克。上药共煎,去渣浓缩,加人鳖甲胶90克、龟版胶90克、鹿角胶90克、白文冰250克收膏。每晨一匙,开水冲服。
痰湿壅盛者,可见眩晕,头痛头重,胸闷心悸,食少,呕恶痰涎,苔白腻,脉滑,治以健脾熄风,祛痰化湿,方取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
常用膏方:苍术、白术各120克,半夏120克,陈皮90克,太子参120克,茯苓150克,天麻60克,钩藤100克,石菖蒲90克,甘草30克,贝母90克,黄芩90克,竹茹60克,砂仁、蔻仁各45克,郁金90克,炒枳壳90克,瓜蒌皮100克,丹参120克,檀香45克,羌活90克,山楂、神曲各45克。上药共煎,去渣浓缩,加入瞥甲胶90克、鹿角胶90克、白文冰250克收膏。每晨一匙,开水冲服。
8.动脉硬化膏方
动脉硬化大致可归属中医学“胸痹”等范畴。本病多因饮食不节,过食肥甘,或情志不遂,肝气怫郁,气郁化火,煎熬津液,水凝成痰所致。痰浊留于体内,阻碍气血流通,可出现头痛眩晕,胸闷胸痛,肢体麻木偏瘫,突然昏仆,不省人事等症状。痰浊瘀滞的部位不同,其临床表现亦有区别,一般按痰瘀在头、痰瘀在胸、痰瘀在腹、风痰闭阻四种类型辨证施治。
痰瘀在腹者,可见腹痛腹胀,胃纳不佳,便秘,或大便发黑,舌紫暗,脉沉涩。治以化痰行气,活血消瘀。方取膈下逐瘀汤加减。
常用膏方:桃仁90克,红花60克,当归90克,川芎90克,赤芍药、白芍药各90克,香附60克,延胡索90克,枳壳60克,乌药60克,白术100克,茯苓120克,陈皮60克,生蒲黄(包煎)90克,五灵脂90克,全瓜蒌(切)120克,丹参100克,小茴香45克,海藻、昆布各90克,生麦芽100克。上药共煎,去渣浓缩,加入鳖甲胶90克、鹿角胶90克、白文冰250克收膏。每晨一匙,开水冲服。
风痰闭阻之轻者,可见口眼喎斜,半身不遂,肢体麻木;重者可见突然昏仆,不省人事,喉中痰鸣,苔厚腻,脉弦滑。治以祛风通络,豁痰开窍。方取牵正散加味。
常用膏方:白附子30克,白僵蚕60克,全蝎25克,鸡血藤120克,川芎90克,赤芍药、白芍药各90克,当归90克,半夏90克,苍术、白术各90克,明天麻60克,白芥子60克,海浮石90克,郁金90克,胆南星90克,陈皮90克,枳实90克,茯苓120克,石菖蒲90克,竹茹60克,钩藤90克。上药共煎,去渣浓缩,加入鳖甲胶90克、鹿角胶90克、白文冰250克收膏。每晨一匙,开水冲服。
痰瘀在头者,可见头痛眩晕,健忘,夜寐不安,多梦或精神异常,舌有瘀斑,脉弦或涩。治以活血化瘀,涤痰通窍。方取通窍活血汤合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
常用膏方:生黄芪300克,赤芍药90克,川芎90克,桃仁90克,红花60克,半夏90克,白术120克,天麻60克,泽泻90克,茯苓、茯神各120克,车前子90克,生蒲黄(包煎)90克,白芷90克,羌活90克,郁金90克,沙苑子120克,刺蒺藜120克,石菖蒲90克,远志90克。上药共煎,去渣浓缩,加入鳖甲胶90克、龟版胶90克、鹿角胶90克、白文冰250克收膏。每晨一匙,开水冲服。
9.支气管哮喘膏方
本病的病理因素以痰浊为主,痰伏于肺,遇感而发。发作时痰阻气道,肺失肃降,表现为邪实之证;反复久发,气阴耗损,肺脾肾俱虚,又表现为正虚的情况。遵循“既发以攻邪为主,未发以扶正为主”的原则,当分清寒热虚实,攻邪治标,治本时当分清阴阳气血及具体脏腑,各有侧重,且不能忽略消痰顺气。
发作期属寒哮者,可见呼吸急促,喉中哮鸣,胸膈满闷如窒,咳吐稀痰,面色苍白或青灰,口不渴,或渴喜热饮,形寒怕冷,舌苔白滑,脉弦紧或浮紧。治以温肺散寒,化痰平喘。
常用膏方:射干45克,麻黄60克,干姜45克,细辛45克,制半夏90克,紫菀90克,陈皮90克,瓜蒌90克,附子30克,茯苓100克,杏仁90克,大贝母90克,厚朴60克,款冬花90克,甘草45克,紫苏子60克,白芥子60克,葶苈子90克。上药共煎,去渣浓缩,加入白文冰500克收膏。每晨一匙,开水冲服。
热哮者,可见气粗息涌,喉中痰鸣如吼,胸高胁胀,呛咳不利,痰黄黏稠,烦闷不安,汗出,面赤,口渴喜饮,大便秘结,不恶寒,舌红,苔黄腻,脉滑数。治以清热宣肺,化痰定喘。方取定喘汤加减。
常用膏方:白果90克,麻黄90克,紫苏子60克,甘草30克,款冬花100克,杏仁90克,桑白皮90克,黄芩90克,制半夏100克,葶苈子90克,冬瓜子100克,车前子(包煎)120克,枇杷叶(包煎)90克,黛蛤散(包煎)45克,生薏苡仁100克,牛蒡子45克,炒枳壳100克,海浮石100克,广地龙90克,芒硝(包煎)30克。上药共煎,去渣浓缩,加入白文冰500克收膏。每晨一匙,开水冲服。
缓解期属肺虚者,可见自汗,怕风,咳嗽气短,痰液清稀,面色恍白,常易感冒,神疲乏力,每因气候变化而诱发,舌淡,苔薄白,脉细弱。治以补肺固卫,益气补虚。欢迎关注行之医话公众号 方取玉屏风散加味。
常用膏方:黄芪250克,白术120克,防风90克,党参150克,五味子60克,桂枝60克,白芍药90克,陈皮90克,炒黄精100克,升麻90克,柴胡90克,炙甘草45克,当归120克,茯苓120克,龙骨150克,牡蛎150克,生姜30克,大枣45克;痰少、口干、舌红者,加北沙参150克,玉竹150克。上药共煎,去渣浓缩,加阿胶90克、鹿角胶90克、白文冰250克收膏。每晨一匙,开水冲服。
属脾虚者,可见食少脘痞,大便不实,常因饮食不当而诱发,短气,语言低微,舌苔薄腻或白滑,质淡,脉细软。治以健脾益气,行气化痰。方取六君子汤加减。
常用膏方:党参150克,生黄芪250克。苍术90克,白术、白芍药各120克,茯苓120克,陈皮90克,佛手90克,制半夏90克,山药120克,扁豆100克,葛根90克,炒枳壳90克,荷叶45克,莲子肉100克,升麻90克,薏苡仁120克,谷麦芽各90克,炙甘草45克,桂枝9克,干姜6克。上药共煎,去渣浓缩,加鹿角胶90克、阿胶90克、白文冰250克收膏。每晨一匙,开水冲服。
属肾虚者,可见短气息促,动则益甚,吸气不利,腰酸腿软,耳鸣眩晕,畏寒,劳累后易发作,面色苍白,舌苔淡白,质胖,脉沉细;或颧红,烦热,盗汗遗精,舌红少苔,脉细数。治以补阴温阳,补肾纳气。偏肾阳虚者,方取金匮肾气丸加减。
常用膏方:生晒参(另炖,冲)120克,熟地黄250克,山药150克,山茱萸90克,泽泻90克,茯苓120克,党参150克,黄芪250克,牡丹皮90克,菟丝子120克,枸杞子120克,桂枝60克,附子60克,补骨脂90克,杜仲150克,淫羊藿90克,巴戟天120克,陈皮60克,半夏90克,胡桃肉120克,脐带45克。上药共煎,去渣浓缩,加阿胶90克、鳖甲胶90克、鹿角胶90克、白文冰250克收膏。每晨一匙,开水冲服。
偏阴虚者,方取七味都气加减。常用膏方:生地黄、熟地黄各250克,山药150克,山茱萸90克,泽泻90克,茯苓150克,牡丹皮90克,党参150克,麦门冬150克,五味子60克,炒知母、炒黄柏各90克,南沙参、北沙参各120克,白术、白芍药各120克,当归120克,炙甘草30克,枸杞子120克,菟丝子120克,杏仁90克,陈皮60克,川贝母、象贝母各45克,胡桃肉120克,脐带45克。上药共煎,去渣浓缩,加阿胶90克、鳖甲胶90克、龟版胶90克、白文冰250克收膏。每晨一匙,开水冲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