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匮要略--秦伯未教授对金匮要略方剂的运用简释,真可谓简即明了,本人稍稍整理了一下,大家看一看,可能会有用。
1,人参汤---(参 草 白 姜 ):即理中汤炮姜换干姜。凡用生姜取其辛散,炮姜守而不走,干姜则温多散少。
2,小半夏汤----(生姜24,半夏15):和胃止呕法,凡胃有痰饮湿引起的呕吐均可适用。
3,半夏干姜散----治胃寒吐涎沫,用药和小半夏汤同,因生姜辛散,干姜温中。又主症和吴茱萸汤相似,但彼为寒邪而兼胃虚,此则纯寒,故不用补药辅助。
4,小半夏汤加茯苓汤------兼有利水作用。
《呕家本渴,渴者为欲解,今反不渴,心下有支饮故也,小半夏汤主之。//卒呕吐,心下痞,膈间有水,眩悸者,小半夏加茯苓汤主之。//先渴后呕,为水停心下,此属饮家,小半夏加茯苓汤主之》
5,大半夏汤(半夏15人参9白蜜30):补中止呕法,和小说半夏汤的区别,彼有实邪故用辛散;此为胃虚,故用甘药和之。
6,干姜人参半夏丸:适用于寒饮呕吐,不是为妊娠恶阻而设。
7,大黄甘草汤(大黄12甘草3):泻火止呕法,和大半夏汤有虚实寒热之不同。《食以即吐者,大黄甘草汤主之》。
8,小青龙汤(姜 五 麻 细 辛 半 草 芍 枝 ):治表邪挟水气的主方,故用于外寒引发的痰饮咳喘最为适合。
9,小青龙加石膏汤---温化水饮之中兼治烦躁,但毕竟饮重于热。与越婢加半夏汤的热重于饮者恰恰相反。
10,越婢汤-------(麻黄18石膏24甘草6生姜9大枣5)---辛寒解表法。
11,越婢加半夏汤---宜于痰热内阻,麻黄可以开肺,不一定用来发汗。
12.越婢加术汤---疏表利湿法。
13,射干麻黄汤----(射干 麻黄 细辛 半夏 紫菀 冬花 半夏 五味 生姜 大枣 )---辛散苦泄法,能温化寒饮,亦可用于一般哮喘症。
14,厚相麻黄汤----(厚朴 麻黄 杏仁 半夏 干姜 细辛 五味 小麦 石膏 )
14.大青龙汤----在麻黄汤的基础上加石膏,宜表邪挟内热之症。
《病溢饮者,当发其汗,大青龙汤主之,小青龙汤也主之。》
15.大建中汤-----(蜀椒,干姜,人参)。温中散寒,和小建中汤有缓急之分。
16.茵陈蒿汤-----(茵陈栀子大黄)阳黄症主方。
17.茵陈五苓散---治黄疸当利小便,内热重者用栀子柏皮汤。热不甚者用此方。
18.大黄硝石汤-----(大黄12黄柏12硝石12栀子9)治黄疸里实症,比较茵陈蒿汤之力为猛。
19.栀子大黄汤-----(栀子9大黄3枳实9豆豉12)《酒黄疸,心中奥农,或痛,栀子大黄汤主之》。
20.栀子豉汤--------治胸中虚烦,后世改用焦山栀,作为清宣上焦风温的通治方。
21.已椒苈黄丸-----(防已 椒目 葶苈 大黄)--驱逐肠间水气,使从大小便分消。
22.升麻鳖甲汤-----(升 鳖 归 草 ,雄黄 蜀椒 )有从血分透邪外泄作用。
23.天雄散-----(天雄9白术24桂枝18龙骨9)治阳虚不固的遗精。
24.木防已汤----(木防已 石膏 桂枝 人参 )行水散结主,因体虚有伏热,故用人参石膏为佐。
25.木防已去石膏加茯苓芒硝汤----兼有轻泻软坚作用。
《膈间支饮,其人喘满,心下痞坚,面色黎黑,其脉沉紧,得之数十日,医吐下之不愈,木防已汤主之。虚者即愈,实者三日复发,复与不愈者,宜木防已汤去石膏加茯苓芒硝汤主之。》
26.甘草干姜汤-----4。2温养肺胃法。〈〈肺痿吐涎沫而不咳者,其人不渴,必遗尿,小便数,所以然者,以上虚不能制下故也。此为肺中冷,必眩,多涎唾,甘草干姜汤以温之。若服汤已渴者,嘱渴。〉〉
27.甘草附子汤-----(草6附2枚术6桂12)---祛风除湿,和营实卫,有敛散相互作用。《风湿相搏,骨节疼烦掣痛,不得屈伸,近之则痛剧,汗出短气,小便不利,恶风不欲去衣,或身微肿者,甘草附子汤主之》
28.甘草麻黄汤-----(草2麻4)----仲景治皮水,表虚的用防已茯苓汤,表实有热的用越婢加术汤,表寒有湿的用麻黄加术汤,表实无热的用此方,目的在于发汗除湿。
29 甘草泻心汤-----湿热恋胃,胃气虚弱的,用此辛苦甘缓合剂,并不限于狐惑病。
30 甘麦大枣汤-----9.30.10养胃润燥,没有刺激性,最适用于虚弱敏感的病人。
31 半夏麻黄丸-----仲景治心悸,实际治水饮内停,比小半夏加茯苓汤治心下痞力量为强,大概彼有呕吐,此有喘气,故同样化饮而用药不同。
32 白术散(术芎蜀蛎)----温中剂,仲景用于养胎,恰与当归散一温一清相对,没有寒湿的勿用。
33 当归散(当2术1芎2芍2芩2)--养血清热法。仲景虽说妊娠可以常服,后人并以黄芩,白术作为安胎圣药,但虚寒者终不相宜。
34 当归生姜羊肉汤-----治血虚有寒。用寒疝,又用于产后腹痛,原因一致的。
35 当归芍药散(归9芍50芎24术12苓12泻24)----和肝健脾法,后来逍遥散的组织与此相近。
36 当归贝母苦参丸------治妊娠大便难之不能用攻下药者。
37 百合知母汤(30.9)---清润剂,治百合病误汗增燥。
38 百合地黄汤(30.60)--清热养血,当为百合病的主方。
39 百合滑石散--百合病内热重的,使从小便排出,与刘河间六一散用意相近。
40 百合鸡子黄汤--着重安内和中。
41 滑石代赭汤(滑石9代赭9百合30),治百合病误下,有因势利导的意思。
42 竹皮大丸(竹茹 石膏 白薇 甘草 桂枝 )此方以清热除烦为主,佐用桂枝,可能另有症状。
43 赤小豆当归散---30.9仲景用于狐惑病,亦用于近血症,目的在清大肠湿热,兼有排脓作用。
44 防已地黄汤(防已3防风9生地60桂枝9甘草3)----徐灵胎谓“此方它药轻而生地独重,乃治血中之风。”
45 防已黄芪汤(术 甘 姜 枣 )---主治水湿在表,卫气虚弱。〈〈风湿,脉浮身重,汗出恶风者,防已黄芪汤主之。〉〉
46 防已茯苓汤(防芪苓枝草)也助卫阳行水,比较防已黄芪汤力量为强。
47 附子粳米汤(附子9半夏9甘草3大枣3粳米15)----治虚寒腹痛,王旭高认为脾胃药中加入附子,有通彻上下之力。上可散寒止呕,下可温经定痛。〈〈腹中寒气,雷鸣切痛,胸胁逆满,呕吐,附子粳米汤主之〉〉
48 大承气汤(大黄厚朴枳实芒硝)--胃家实症主方,金匮中也用于宿食和下利之属于食滞者。并用于痉病,泻实热来存津液。即斧底抽薪法,非真能镇痉。
49 小承气汤(大黄 厚朴 枳实 )---主治胃家实症。高痞满燥实坚全备者用大承气汤,不全用此方。
50 厚朴三物汤(大黄 厚朴 枳实 ),小承汤变方,用量不同。承气的目的在于荡实,故重用大黄;此在行气,故重用枳朴。〈〈痛而闭者,厚朴三物汤主之〉〉
51 厚朴大黄汤(大黄 厚朴 枳实 )。也小承气汤的变方,目的在行气逐饮,必须胃实症可用。〈〈支饮胸满者,厚朴大黄汤主之〉〉
52 葶厉大枣汤---支饮不得息,葶厉大枣汤泻肺汤主之。
53 厚朴七物汤(大黄9厚朴24枳实12 桂枝6甘草9生姜15大枣3)。即小承气汤与桂枝去芍汤合剂,是一种表里双解法,但里症重于表症。《病腹满,发热十日,脉浮而数,饮食如故,厚朴七物汤方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