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膏药方
ED
蒙医
王琦经验集
体质验方
专利技术
阴阳八卦
万年历
男科
专利方剂
骨科神经
内科
外科
妇科
头痛
儿科
口喉鼻眼耳
肠胃泌尿
肝胆肛肠
呼吸皮肤
肿瘤
美容减肥
心脑血管
理疗保健
滋补延寿
偏方秘方
中医杂科
药酒食疗
中医疗法
性病
在线预约
十二经络病证及病机分析
急救方法
中医诊断
刘渡舟
八卦象数疗法
《中药学》教材目录
四物汤证方及加减法大全
艾灸药粉
黄芪桂枝五物汤
男科专治
首页
>>
通知公告
>>
特种治疗方法
>>
查看详情
皮肤病中医外用散剂(粉剂)75处方
2022-11-30 18:07:25
皮肤病中医外用散剂(粉剂)75处方
散剂(粉剂)
散剂是将药物研成极细粉末,掺入膏药或者直接撒布在疮面上的一种常用的外用药剂型。传统的散剂因为常与膏药配合应用,又称为“掺剂”。皮肤科现在通常称散剂为“粉”、“面”、“丹”、“散”等,一般将由单味药制成的细面称为“面”或“粉”,如:黄柏面、枯矾面、滑石粉等;将复方研制成的药粉称为“散”,如:二妙散、如意金黄散;也有将散剂称为“丹”的,如:红升丹、白降丹、八宝丹等。
中药散剂的主要来源是植物和矿物,也有用虫类动物干燥的尸体制成的。散剂的制成通常采用机械物理的裁截、研磨等方法,传统的方法是将药物研磨成不同粗细的粉末,再过绢罗或马尾罗。现代制药工业通常采用过样筛的方法制成散剂,即按每平方厘米筛眼的目数,形成不同粗细的粉末。
一、散剂的要求
皮肤科外用散剂必须首先将药粉混合均匀,量取准确。由于散剂直接作用于皮肤上,这就要求散剂过80~120目的样筛,保持干燥,以避免物理、化学性的刺激和药物因受潮而变质。为了保证复方药物混合均匀,含量准确,必须采用正确的方法,如处方中含有红升丹、轻粉、雄黄等药物时,要采用等容积递增配研法将药物混合均匀,质量重的中药要同质量轻的中药混合均匀,可采用过样筛的方法配制。
二、散剂的功能
(一)收湿拔干
将散剂撒布于皮肤表面,能将皮肤表面的汗液、皮脂及一定的渗液收湿拔干,从而起到干燥的作用。但对于渗出液较多的皮损应忌用这种方法,以防止形成药痂。
(二)散热作用
散剂的结构是不同程度的颗粒,极小颗粒的干燥药粉撒布于皮肤表面,可扩大与皮肤的接触面积,加上中药的清凉解热的药理作用,可降低皮肤炎症部位的温度,使小血管收缩,红肿迅速消退,起到清热消炎的作用。散剂的颗粒愈小,其散热的作用愈大,如痱子粉便可用于痱子的治疗,以协助散热消炎。
(三)防止感染
在无渗液的皮损上撒布大量散剂,能使患处少受或免受外界摩擦刺激,并能折射光线,从而使皮损免受光线的损伤,防止感染的发生。
(四)生肌长肉,消除疣赘
有些散剂作用于疮疡及一些皮损上,具有平胬、腐蚀、消疣赘及生肌长肉的作用,如:红升丹、枯矾面、生半夏面等。
(五)护肤作用
粉剂可适当隔绝外界的摩擦刺激,具有一定保护皮肤的作用,如滑石粉等撒布在皮肤上,便可起到保护皮肤的作用。
三、散剂的适应证
1﹒由于散剂具有安抚收湿、清热凉血的作用,常用于痱子、急性红斑、丘疹而无明显渗出的各种皮炎,如:急性红斑性湿疹、接触性皮炎、过敏性皮炎等。
2﹒散剂具有收湿拔干的作用,可用于多汗症及夏季皮肤皱褶的接触面。脚气收干药粉还可用于渗出性脚癣的治疗。
3﹒应用油膏及糊剂的皮损,涂药后若再撒布些散剂,可加强药物的吸收作用,减少外界及衣物对皮损的摩擦。
四、散剂的使用方法
(一)撒布
用棉签蘸药粉轻扑患处,如滑石粉、痱子粉的使用。
(二)水调外擦
用水(也可采用蜜水、茶水)将散剂调匀外擦,或用新鲜植物药汁蘸药粉外擦,如颠倒散、龟板散等的使用。
五、使用散剂的注意事项
1﹒配制散剂要过100目左右的样筛,药粉要保持干燥,以避免对皮损的不良刺激。
2﹒有渗出液分泌物及脓性皮损忌用散剂,因为散剂容易与渗出液结成药痂,会导致继发感染,而且散剂对糜烂面有较大的刺激性。
3﹒干燥皲裂性皮损忌用散剂,以防止进一步拔干脱水,使皮损加重。
4﹒毛发部皮损使用散剂,因不易被清除,也不应使用。
5﹒含淀粉类的散剂,忌用于腋窝、腹股沟、乳房下及阴部、肛周等部位,因在皱褶及多汗区使用含淀粉类散剂,会使药物与汗液混合,药物粘附于皮损,腐败分解,产生毒素,会加重对皮损的刺激。
六、散剂常用方剂(共计75方剂)
1﹒祛湿散
组成:黄柏10g,黄芩10g,寒水石20g,青黛5g。
功能:清热解毒,除湿止痒。
主治:湿疹、接触性皮炎等。
用法:直接撒扑或用植物油调敷。
制法:上药共研细末,过100目筛。
来源:张作舟经验方。
2﹒脚气散(处方1)
组成:枯矾10g,硫黄3g,滑石粉50g,冰片1g。
功能:除湿杀虫敛汗。
主治:渗出性手足癣等。
用法:撒布于患处。
制法:上药共研细末。
来源:张作舟经验方。
3﹒脚气粉(处方2)
组成:樟脑20g,水杨酸50g,氧化锌100g,硼酸100g,薄荷脑10g,滑石粉720g。
功能:收敛、吸湿、止痒、消炎。
主治:汗疱型、擦烂性足癣。
用法:外撒。
制法:先将樟脑与薄荷脑研磨液化后,加入少量滑石粉研匀,再分次将水杨酸、硼酸及氧化锌加入研匀,最后逐次加入滑石粉研匀,过筛即得。
来源:《制剂手册》。
4﹒黄石散
组成:黄柏面10g,滑石30g。
功能:清热收湿。
主治:湿疹及皮炎有继发感染者。
用法:直接撒布于患处。
来源:张作舟经验方。
5﹒祛湿药粉(祛湿散)
组成:川黄连25g,川黄柏25g,黄芩150g,槟榔100g。
功能:清热解毒,除湿止痒。
主治:急性湿疹、接触性皮炎、脓疱疮、婴儿湿疹。
用法:直接撒扑,或用植物油调敷或配制软膏用。一般丘疹样或有少量渗出液的皮损,可以直接撒扑或用鲜芦荟蘸药外搽,流水多或脓汁多者可用油调外用,暗红干燥脱皮者可用药粉配成软膏。
制法:研极细粉末。
来源:《赵炳南临床经验集》。
备注:阴疮禁用。
6﹒化毒散
组成:黄连面、乳香、没药、川贝母各60g,天花粉、大黄、赤芍各120g,雄黄60g、甘草45g、冰片15g、牛黄12g。
功能:清热解毒,杀虫止痒。
主治:脓疱疮及有继发感染的皮炎、湿疹等。
用法:直接撒扑或用植物油调敷。
制法:除雄黄、冰片、牛黄另研细末外,余药共研末,与前三味混合即成。
来源:市场方。
7﹒新三妙散
组成:黄柏面300g,寒水石面150g,青黛面30g。
功能:除湿清热,解毒止痒。
主治:急性湿疹、婴儿湿疹、过敏性皮炎、脓疱病。
用法:直接撒扑,或用鲜芦荟蘸搽,或用植物油调成糊状外用。
制法:研极细末。
来源:《赵炳南临床经验集》。
8﹒止痒药粉
组成:老松香30g,官粉30g,枯矾30g,乳香60g,轻粉15g,冰片6g,密陀僧15g,炉甘石30g。
功能:祛湿收敛,杀虫止痒。
主治:脓疱疮湿疹、神经性皮炎、皮肤瘙痒症。
用法:装入布袋外扑皮损或用油调外敷,也可配成5%~20%软膏外用。
制法:研细末。
来源:《赵炳南临床经验集》。
备注:本药有一定刺激性,对于急性炎症性皮肤病、黏膜病损慎用。对汞过敏者禁用。
9﹒青黛散
组成:青黛粉15g,黄柏面15g,滑石粉60g。
功能:收干止痒,清热定痛。
主治:脓疱疮、急性湿疹、接触性皮炎或脂溢性皮炎、痱子。
用法:直接撒扑外用。
制法:研极细末。
来源:《赵炳南临床经验集》。
10﹒止痒散
组成:滑石粉30g,寒水石15g,冰片2g,雄黄3g,明矾3g。
功能:杀虫止痒。
主治:虫咬皮炎等。
用法:直接撒扑或用植物油调敷。
制法:上药共研细末和匀。
来源:经验方。
11﹒新青黛散
组成:青黛18g,牙硝18g,朱砂18g,黄连10g,黄柏10g,生玳瑁2g,雄黄1g,牛黄1g,冰片0﹒3g,硼砂1g。
功能:清热解毒,收敛定痛。
主治:口腔溃疡、扁平苔藓。
用法:直接外用口腔疮面上。
制法:研极细末。
来源:《赵炳南临床经验集》。
12﹒龙骨散
组成:龙骨100g,牡蛎100g,海螵蛸100g,黄柏500g,雄黄100g,滑石粉30g。
功能:解毒收敛。
主治:湿疹、接触性皮炎、脂溢性皮炎、趾间足癣。
用法:直接扑上或油调外用。
制法:研细末过100目。
来源:《赵炳南临床经验集》。
备注:化脓性的陈旧肉芽疮面禁用。
13﹒平胬散
组成:乌梅10g,煅石膏3g,轻粉3g,月石6g。
功能:祛湿收敛,平胬肉。
主治:各种疮面水肿肉芽增生。
用法:直接撒布水肿胬肉的疮面上,纱布压扎。
制法:研细末,过100目。
来源:《赵炳南临床经验集》。
备注:新鲜疮面脓毒未净者勿用。对汞过敏者禁用。
14﹒粉色干燥药粉
组成:樟丹180g,五倍子250g,枯矾120g,上官粉120g,轻粉120g。
功能:祛湿收敛,固皮止痒。
主治:慢性湿疹、神经性皮炎、头癣。
用法:与其他药粉合用撒扑或油调成糊剂用。常用量为5%~20%。
制法:研细末,过100目。
来源:《赵炳南临床经验集》。
备注:本药粉有一定刺激性,凡新发湿热性皮肤病、溃烂疮面及黏膜损害部慎用。对汞过敏者慎用。
15﹒紫色消肿散
组成:紫草15g,赤芍30g,当归60g,贯众6g,升麻30g,白芷60g,荆芥穗15g,紫荆皮15g,草红花15g,儿茶15g,红曲15g,羌活15g,防风15g。
功能:散风活血,化瘀消肿。
主治:慢性丹毒肿胀,红斑性结节性疾患。
用法:单独或与其他药粉混合应用。常用蜂蜜调或荷叶煎水调和外用。
制法:研细末。
来源:《赵炳南临床经验集》。
备注:疖、痈、疽初起毒热盛者勿用。
16﹒收干生肌药粉
组成:乳香面30g,没药面30g,琥珀面6g,血竭面12g,儿茶面15g,水飞甘石面20g。
功能:收敛止疼,固皮生肌。
主治:烫灼伤、女阴溃疡、下肢慢性溃疡、疮面脓毒已尽者均可用。
用法:薄敷于疮面或制成药捻用。
制法:研细末,过100目。
来源:《赵炳南临床经验集》。
备注:痈、疖疮面脓毒未净者慎用。
17﹒生肌散
组成:象皮3g,没药3g,乳香3g,血竭3g,龙骨3g,儿茶3g,冰片1g,赤石脂3g。
功能:生肌长肉,止痛收敛。
主治:慢性顽固性溃疡、下肢溃疡、放射性溃疡。
用法:直接撒布疮面,或配制成软膏外用。
制法:研细末,过100目。
来源:《赵炳南临床经验集》。
备注:疔、痈溃后脓毒未净的疮面勿用。
18﹒痱子粉
组成:冰片3g,薄荷冰3g,甘石粉15g,滑石粉30g,黄柏6g。
功能:清热敛汗,解毒止痒。
主治:痱子、尿布皮炎。
用法:直接扑撒。
制法:研细末,过100目。
来源:《赵炳南临床经验集》。
19﹒小儿痱子粉
组成:樟脑8g,薄荷脑8g,氧化锌24g,硼酸140g,升华硫20g,滑石粉800g。
功能:吸湿、止痒、收敛、消炎。
主治:小儿痱子、痱毒。
用法:撒布皮损。
制法:取樟脑、薄荷脑置乳钵中研磨共熔,再分次加入升华硫、氧化锌、硼酸研匀,最后分次加入滑石粉研匀,过筛即得。
来源:《制剂手册》。
20﹒腋臭散
组成:密陀僧240g、枯矾60g。
功能:敛汗,除臭。
主治:腋臭,手脚多汗。
用法:治疗腋臭用药粉干扑两腋下,每日1次。
制法:研细末,过100目。
来源:《赵炳南临床经验集》。
备注:此药切勿入口,对铅过敏者禁用。
21﹒二白散
组成:白石脂30g,白蔹30g,苦杏仁30g。
功能:祛湿散风化瘀。
主治:痤疮、酒渣鼻。
用法:用鸡蛋清调药外用。
制法:研细末,过100目。
来源:《赵炳南临床经验集》。
备注:慎勿入目。
22﹒搽绿药粉
组成:硼砂100g,自然铜30g。
主治:神经性皮炎及角化过度类皮损。
用法:用黄瓜蒂、茄子皮或生姜片蘸药外用,或配成10%软膏外用。
制法:研细末,过100目。
来源:《赵炳南临床经验集》。
备注:溃疡疮面勿用。
23﹒搽黄药粉
组成:栀子30g,雄黄12g,朱砂12g,轻粉12g。
功能:祛风止痒,剥脱上皮。
主治:神经性皮炎、慢性湿疹。
用法:用黄瓜蒂、茄子皮或生姜片蘸药外用,或配成10%软膏外用。
制法:研细末,过100目。
来源:《赵炳南临床经验集》。
备注:溃疡疮面及对砷汞过敏者勿用。
24﹒青白散
组成:青黛30g,海螵蛸末90g,煅石膏37g,冰片3g。
功能:收湿止痒,消炎退肿。
主治:羊胡疮、湿疹、过敏性皮炎等。
用法:撒布于患处,渗水不多,用麻油调。
制法:先将青黛研细,再加入海螵蛸研末,后加煅石膏末研和,最后将冰片研细研匀混合。
来源:《朱仁康临床经验集》。
25﹒颠倒散
组成:大黄120g,硫黄120g。
功能:清除油腻,清热活血。
主治:酒渣鼻、痤疮、脂溢性皮炎。
用法:用凉开水或胡萝卜、鲜芦荟蘸药粉涂擦。
制法:上药共研细末,过100目样筛。
来源:《医宗金鉴》。
备注:勿入口与目。
26﹒龟板散
组成:龟板面30g,黄连10g,红粉1﹒5g。
功能:收湿清热,去腐解毒。
主治:黄水疮及其他皮肤病有继发感染者。
用法:直接撒布于患处。
制法:上药共研细末。
来源:成药。
备注:对汞过敏者忌用。
27﹒金黄散
组成:大黄、黄柏、姜黄、白芷各160g,南星、陈皮、苍术、厚朴、甘草各64g,天花粉320g。
功能:清热除湿,散瘀化痰,止痛消肿。
主治:丹毒、疖肿等。
用法:用葱汁、酒、麻油、蜜、菊花露、银花露、丝瓜叶捣汁调敷。
制法:共研细末,过80~100目筛。
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
28﹒湿疹散
组成:黄芩、煅石膏各50g,寒水石250g、五倍子125g。
功能:安抚解毒,收敛止痒。
主治:急性湿疹、皮炎和感染性皮肤病(包括细菌、真菌引起的)。
用法:外扑,或用植物油调成糊状外涂。
制法:上药共研极细粉末。
来源:经验方。
29﹒增色散
组成:雄黄、硫黄、雌黄、密陀僧各6g,冰片3g,麝香、斑蝥各0﹒6g。
功能:刺激色素生长,调和气血。
主治:白癜风。
用法:用新鲜茄蒂、黄瓜、胡萝卜等任选一种,蘸药末擦损害区,1日3次。
制法:将上药分别研极细末,兑入混合,瓶贮,勿令泄气。
来源:经验方。
备注:黏膜皮肤交界处的部位慎用。头面部要采用米醋调擦。皮肤过敏者忌用。
30﹒大黄散
组成:大黄、苍术、黄柏各等份。
功能:清热解毒,燥湿消肿。
主治:丹毒、疖肿、脓疱疮等。
用法:取金银花或菊花煎汁,或用凉开水调成糊状,涂擦。亦可用植物油调涂。
制法:研细末。
来源:经验方。
31﹒九一丹
组成:煅石膏9g,升丹1g。
功能:祛腐,生肌。
主治:溃疡伤口脓腐未尽。
用法:将药粉撒在伤口上,外涂相应软膏,一天一换。
制法:各研细末后,兑入混匀,放在棕色瓶中贮藏,勿晒太阳。
来源:《医宗金鉴》。
备注:对汞过敏者忌用。
32﹒珠黄散
组成:牛黄、珍珠各等份。
功能:解毒生肌。
主治:黏膜溃疡等。
用法:吹药于患处。
制法:研极细粉末,贮存瓶内。
来源:《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33﹒养阴生肌散
组成:雄黄、青黛、甘草、冰片各2g,牛黄、黄柏、龙胆草各1g。
功能:清热养阴,生肌止痛。
主治:口糜、口腔黏膜扁平苔藓。
用法:取少许外擦于口腔黏膜损害处,每日2~4次。
制法:共研细末。
来源:北京医学院口腔医院经验方。
34﹒玉盘散
组成:白牵牛10g,甘松10g,香附10g,天花粉10g,藁本5g,白蔹5g,白芷5g,白附子5g,官粉5g,白及5g,大黄15g。
功能:调气退斑。
主治:雀斑、粉刺等。
用法:水调擦面。
制法:研细末。
来源:《疡医大全》。
35﹒四白散
组成:糯米350粒,巴豆5个。
功能:点痣去斑。
主治:雀斑、黑痣。
用法:针挑开,外搽之。
制法:布包用石灰水煮,如糊,点敷患处。
来源:《外科大成》。
36﹒盘玉散
组成:黄柏、红枣(煅存性)各15g。
功能:清热解毒。
主治:湿疹类皮肤病。
用法:外搽。
制法:研细末,用植物油调。
来源:《医宗金鉴》。
37﹒五虎丹
组成:水银、白矾、清矾、牙硝各180g,食盐6g。
功能:腐烂瘤体。
主治:皮肤恶性肿瘤。
用法:用糨糊调和,点在肿瘤创面上,或用米饭赋形,搓成锭剂(宽、长各2~3cm),插在肿瘤上,待其肿瘤坏死脱落,再按溃疡创面处理。
制法:将上药制成药粉,放在乳钵内共研至不见水银为度,再放入炼铜砂罐内加温,蒸发水分,使成“丹胎”,然后将砂罐倒置于瓷碗内,盐水石膏封口,放入荷叶水坛口上,坛内盛水约10kg,坛上放炭火约2小时,冷却瓷碗取丹,以白色结晶为佳。
来源:湖南中医学院方。
38﹒消癌散
组成:红矾、红粉、紫硇砂、天花粉、达克罗宁各5g。
功能:祛腐攻毒。
主治:皮肤肿瘤等。
用法:用2%的丁卡因或2%奴佛卡因溶液调成的消癌散在肿瘤创面涂一层,外盖纱布,一日换1次,或2~3日一换。
制法:依法制成药粉。
来源:旅大方。
39﹒雄黄四黄散
组成:石黄、雄黄、硫黄、白附子、雌黄、川槿皮各等份。
功能:杀菌止痒。
主治:花斑癣、白癜风。
用法:外搽或用酒调。
制法:研细末。
来源:《外科正宗》。
备注:对砷汞过敏者忌用。
40﹒狐臭粉
组成:寒水石、密陀僧等份。
功能:避秽祛臭。
主治:狐臭、体气。
用法:外扑,一日2~3次。
制法:研细末,过100目筛。
来源:经验方。
备注:对铅过敏者忌用。
41﹒五香散
组成:沉香、檀香、木香、零陵香、麝香各等份。
功能:芳香避臭,杀虫除毒。
主治:体气、紫白癜风(花斑癣)。
用法:外扑或水调外搽患处。
制法:研细末。
来源:《外科正宗》。
42﹒密陀僧散
组成:硫黄6g、雄黄6g,蛇床子、密陀僧各3g,轻粉1﹒5g。功能:祛风杀虫。
主治:白驳风、汗斑、足癣等。
用法:醋调搽或干扑患处。
制法:研细末。
来源:《医宗金鉴》。
备注:皮肤过敏者忌用。
43﹒解毒雄黄散
组成:雄黄4g,硫黄6g。
功能:解毒止痒。
主治:血风疮。
用法:外搽。
制法:研细末。
来源:《外科正宗》。
44﹒回阳生肌散
组成:人参15g,鹿茸15g,雄黄1﹒5g,乳香30g,琥珀8g,京红粉3g。
功能:回阳生肌,止痛收敛。
主治:结核性溃疡、慢性顽固性溃疡及属于阴疮久不收口者。
用法:薄撒于疮面上,或制成药捻用。
制法:研细末,过100目。
来源:《赵炳南临床经验集》。
备注:火毒疮疖,属于阳证脓毒未净者及汞过敏者禁用。
45﹒二妙散
组成:苍术500g,黄柏500g。
功能:清热燥湿。
主治:急性湿疹、接触性皮炎、脂溢性湿疹、脓疱疮、丘疹样荨麻疹。
用法:直接干撒或植物油调上。
制法:研细末,过100目。
来源:《丹溪心法》。
备注:对湿热性皮肤病薄敷。
46﹒三妙散
组成:苍术500g,黄柏500g,槟榔500g。
功能:清热除湿,解毒止痒。
主治:急性湿疹、接触性皮炎、脂溢性湿疹、脓疱疮、丘疹性荨麻疹。
用法:直接干撒、鲜芦荟蘸药或用植物油调上。
制法:研细末,过100目。
来源:《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
备注:对湿热渗出性皮损宜薄敷。
47﹒雄黄解毒散
组成:雄黄30g,寒水石30g,生白矾120g。
功能:清热解毒,杀虫止痒。
主治:慢性湿疹、多发性毛囊炎、脂溢性湿疹及蚊虫咬伤。
用法:可单独撒布或与他药混匀植物油调上。也可加入酒剂中或其他软膏中外用,一般浓度为5%~20%。
制法:研细末,过100目。
来源:《证治准绳》。
备注:凡疖、痈破后新鲜疮面勿用,勿入目内。
48﹒甲宇提毒粉
组成:什净轻粉30g,京红粉30g,朱砂9g,血竭12g,琥珀9g,麝香0﹒9g,冰片6g。
功能:化腐提毒,生肌长肉。
主治:疮疡瘘管。
用法:外用。
制法:研极细末。
来源:《房芝萱外科经验》。
49﹒清吹口散
组成:煅石膏、煅人中白、青黛、薄荷、黄柏、黄连、煅月石、冰片。
功能:清热解毒止痛。
主治:口舌生疮等。
用法:洗漱净口腔,用药管吸入患处。
制法:共研细末。
来源:《中医皮肤诊疗学》。
50﹒花蕊石散
组成:花蕊石30g,西月石10g,枯矾20g,滑石粉40g。
功能:燥湿止痒。
主治:血管瘤。
用法:外扑。
制法:分研极细末,和匀。
来源:《医宗金鉴》。
51﹒三黄散
组成:生地黄、蒲黄、牛黄、冰片。
功能:清热,解毒。
主治:小儿丹毒等。
用法:外敷。
制法:扁柏叶汁调敷,或植物油调匀。
来源:《疡医大全》。
52﹒黄灵粉
组成:黄升25g,硫黄50g。
功能:增加色素,调和气血。
主治:白癜风。
用法:外搽。
制法:研细末,用镇江醋调匀,随用随调。
来源:经验方。
53﹒翠云散
组成:铜绿15g,胆矾15g,轻粉30g,煅石膏30g。功能:祛湿止痒。
主治:湿疮、平疮。
用法:湿疮干掺,干疮则用公猪胆汁调涂。
制法:研极细末。
来源:《外科正宗》。
54﹒玉肌散
组成:绿豆250g,滑石、白芷、白附子各10g。
功能:祛风退斑。
主治:白屑风、酒刺、雀斑等。
用法:研细末,每次2匙,洗面时用。
制法:共研细末。
来源:《外科大成》。
55﹒铜绿散
组成:铜绿、石膏、枯矾、松香。
功能:燥湿、止痒、杀虫。
主治:体癣、臀癣等。
用法:同青黛散混合,随病情轻重加减。
制法:用植物油调搽。
来源:《中医皮肤科诊疗学》引《中医外科学讲义》。
56﹒清凉粉
组成:六一散120g,梅片12g。
功能:散风止痒,清凉收汗。
主治:痱子等。
用法:直接外扑。
制法:研细末。
来源:经验方。
57﹒穿粉散
组成:轻粉、穿山甲、铅粉、黄丹各10g。
功能:清热渗湿。
主治:旋耳疮、黄水疮。
用法:植物油调成糊状。
制法:研极细末。
来源:《医宗金鉴》。
备注:对铅、汞过敏者忌用。
58﹒解毒丹
组成:青黛6g,黄柏6g,煅石膏60g。
功能:解毒祛湿。
主治:湿疹、急性过敏性皮炎。
用法:植物油调成糊状。
制法:研极细末。
来源:《皮肤病中医诊疗简编》。
备注:对汞过敏者忌用。
59﹒玉容散
组成:白牵牛、团粉、白蔹、白细辛、甘松、白鸽粪、白及、白莲蕊、白芷、白术、白僵蚕、白茯苓各30g,荆芥、独活、羌活各15g,白附子、鹰条白、白扁豆各30g,防风15g、白丁香30g。
功能:退黑去斑。
主治:黧黑斑、黑变病、黄褐斑、雀斑、粉刺等。
用法:每用少许,放手心内,以水调浓搽面上,良久再以水洗面,早晚各1次。
制法:共研细末。
来源:《医宗金鉴》。
60﹒石珍散
组成:煅石膏30g,真轻粉30g,青黛10g,黄柏10g。
功能:解毒、收水、生肌。
主治:脓疱疮等。
用法:外涂。
制法:先用甘草煎水外洗,将上述诸药共研细末,用植物油调匀。
来源:《疡医大全》。
备注:对汞过敏者忌用。
61﹒月白珍珠散
组成:青缸花1﹒5g,轻粉30g,珍珠10g。
功能:祛腐生肌。
主治:女阴、龟头黏膜溃疡。
用法:直接撒在患处,或用鸡蛋清调敷。
制法:研细末。
来源:《医宗金鉴》。
备注:对汞过敏者忌用。
62﹒六星丹
组成:儿茶10g,雄黄5g,冰片0﹒5g,轻粉5g,滑石10g,血竭5g。
功能:除湿,解毒,生肌。
主治:连续性指端皮炎等。
用法:外搽。
制法:研细末,植物油调匀。
来源:《洞天奥旨》。
备注:对汞过敏者忌用。药量由医者酌定。
63﹒大枫丹
组成:大枫子肉50g,土硫黄20g,枯矾10g,明雄10g。功能:润肤,杀虫,止痒。
主治:手癣、体癣、疥疮。
用法:外搽,将药混匀包入纱布搽手。
制法:研末,油调。
来源:《血证论》。
备注:药量由医者酌定。
64﹒柏黛散
组成:黄柏30g,青黛10g,煅石膏15g,飞滑石20g。
功能:清热解毒,收湿止痒。
主治:湿疹、皮炎。
用法:外搽。
制法:研细末,植物油调匀。
来源:《许履和外科医案医话集》。
备注:药量由医者酌定。
65﹒陀僧枯矾散
组成:密陀僧、枯矾各10g,花蕊石20g。
功能:收水止痒。
主治:手足缝流水、浸渍等。
用法:外搽患处,一日2~3次。
制法:研细末。
来源:经验方。
备注:对铅过敏者慎用。
66﹒真君妙贴散
组成:明净硫黄10g,荞面5g,白面5g。
功能:清热解毒,杀虫止痒。
主治:疥疮。
用法:清水微拌,外敷或干扑。
制法:研细末,或用油调匀。
来源:《外科正宗》。
67﹒五倍五石散
组成:五倍子6g,煅石膏、花蕊石、钟乳石各12g,滑石、炉甘石各
15g。
功能;收湿,祛臭,生肌。
主治:多汗症、腋臭。
用法:外扑或外敷。
制法:研细末或油调匀。
来源:经验方。
68﹒牛角散
组成:牛角尖、水龙骨、松香、轻粉各等量。
功能:软坚散结。
主治:胼胝等。
用法:敷贴。
制法:研细末,用凡士林按25%浓度调成软膏。
来源:《外科大成》。
69﹒冰硼散
组成:元明粉15g(风化),朱砂0﹒5g,硼砂15g(炒),冰片0﹒5g。
功能:消肿止痛。
主治:咽喉舌肿痛、口腔溃疡。
用法:用吹药器喷入。
制法:研极细末。
来源:《医宗金鉴》。
备注:对汞过敏者忌用。
70﹒甘石散
组成:炉甘石、石决明、煅龙骨各30g,熟石膏、松花粉各60g,枯矾15g,冰片6g。
功能:收水止痒。
主治:湿疹、渗出性皮炎。
用法:外扑。
制法:研细末。
来源:经验方。
71﹒鸡眼膏(粉)
组成:水杨酸10g,盐酸普鲁卡因5g,樟丹5g,乌梅肉5g,蔗糖50g。
功能:腐蚀角质赘生皮损。
主治:鸡眼、胼胝。
用法:先用胶布按鸡眼大小剪一洞,粘套在鸡眼上,使鸡眼露在胶布洞上,将鸡眼膏厚涂鸡眼皮损上,再用胶布覆盖固定,4天换药1次,待脱落为止。
制法:先将乌梅肉剪成细碎渣备用,另取普鲁卡因粉、樟丹在乳钵中研细,再加水杨酸粉、乌梅渣,共同研匀,尽量将乌梅研细,再加蔗糖并滴入少量酒精,用力研细,成黏稠物。
来源:张作舟经验方。
72﹒古月粉
组成:胡椒适量。
功能:杀虫止痒。
主治:皮肤瘙痒症、神经性皮炎、慢性湿疹等。
用法:外扑。
制法:研细末。
来源:经验方。
73﹒抑阴散
组成:草乌2份,南星、狼毒、白芷、独活各1份。
功能:回阳抑阴,温化寒湿。
主治:寒性脓疡。
用法:葱白水或蜂蜜调敷。
制法:研细末。
来源:《外科全生集》。
备注:切勿入口。
74﹒发际散
组成:五倍子末310g,雄黄末30g,枯矾末30g。
功能:灭菌止痒,收湿化毒。
主治:毛囊炎、脓疱疮、湿疹感染。
用法:毛囊炎用香油或醋调敷疮上,脓疱疮或湿疹感染,与湿疹粉等两混合,香油调搽。
制法:先将雄黄及枯矾研细,后加五倍子末研和。
来源:《朱仁康临床经验集》。
75﹒四黄散
组成:大黄末15g,黄柏末15g,雄黄末15g,硫黄末15g。
功能:清热、解毒、消肿。
主治:发际疮(毛囊炎)、疖肿、脓疱疮。
用法:麻油调搽。
制法:以上共研细末。
来源:《朱仁康临床经验集》。
相关文章
暂无信息
回顶部
中医中药养生网 ICP备888888888号
手机:13847698978
地址:内蒙古赤峰市红山区农畜产业园区金宸领地公寓颈复康大药房
技术支持:
云梦吧网络
首页
一键拨号
男科
我的
在线预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