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肝炎(阳黄)是青壮年多发病之一,病位在肝胆,病因乃湿热之邪为患。历代医家指出“黄家所得,从湿得之”,因此去湿利小便和疏肝利胆,是治疗本病的重要措施。前人所创的代表方,如治疗热重于湿的茵陈蒿汤,湿重于热的茵陈五苓散、湿热并重的甘露消毒丹等,至今仍为临床所喜用,并具有很高的临床价值。但是,当湿热错杂,分辨轻重困难,运用上方则疗效欠佳。笔者近几年选用家传“三根三草汤”,以野生中草药为主组方,不论湿热孰轻孰重治疗“阳黄”取得满意疗效,且价廉无副作用,现报告如下。
1一般资料:
本组32例中男24例,女8例,年龄16~42岁,所有患者巩膜、肌肤均有不同程度黄染,均经肝功能等常规检查,临床诊断为急性肝炎。
2治疗方法:
基本方:虎刺根15~40g,胡頹子根15~40g,虎杖根15~35g,阴行草15g,黄毛耳草20~50g,地耳草15~40g。每日1剂,水煎服。加减法:便秘加重虎杖根;胁痛者重用八月札;口苦口干尿黄者,加白茅根、车前草;迁延不愈加醋鳖甲、野丹参;气血虚弱加北黄芪、野灵芝。10天为一疗程。
3治疗结果:
本组32例中治愈(黄疸消失,尿转清,各种不适症状消失,实验室指标正常)26例,好转(黄疸及各种症状基本消退,实验室指标好转)4例,未愈2例。微信搜索关注岐黄民间传承公众号了解更多中医秘验方。
4典型病例:
急性肝炎属中医学“阳黄”范畴,以目黄、身黄、尿黄为特征。本病发生是因感受外邪湿热疫毒.以致脾失健运,肝失疏泄,湿热熏蒸肝胆,胆汁不循常道渗入血液溢于肌肤而发黄。病机关键在湿邪为害,治宜清利肝胆湿热,散瘀解毒退黄。方中阴行草宣透湿热以利胆,虎杖根下行利湿以清肝,二药配伍,宣泻并用,善能清利湿热而退黄;虎刺根、地耳草、黄毛耳草清热解毒,除湿利水兼能散瘀为辅;胡颓子性凉味淡,功在调和肝脾又能解毒为使。诸药合力,使湿热瘀毒之邪从二便而出,全方药性平和,利湿不伤阴,祛邪不伤正,临床运用,屡获良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