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学认为肿瘤病理改变主要以“湿、毒、痰、瘀(滞)、虚”最为多见,并将肿瘤的病机主要归纳为:正虚邪实、脏腑失调、毒热蕴结、痰结湿聚、气滞血瘀等几个方面,而中晚期肿瘤患者的正虚邪实表现尤为明显。中医学认为恶性肿瘤为人体正气虚损后,外邪乘虚而人,导致机体脏腑气血阴阳失调,出现气滞血瘀、痰湿结聚、热毒内蕴等病理变化,日久而成积块。正虚是各种恶性肿瘤的病理基础,而一经发病,各种病因及病理产物则更伤正气,其虚益甚。至晚期,常以脾肾虚损为主。肾为先天之本,脾为后天之本,脾肾虚损则可见大肉脱削、毛发枯槁、面色失华、萎软无力等一派虚损之候。但同时,此时邪实表现亦较明显,如周身疼痛不绝、体表(体内)肿物增大等,系因正气更虚则邪更无所制,同时合并有痰、瘀等病理产物积聚为害。总之,晚期肿瘤中医病机表现为正气极虚,邪毒合并体内痰瘀等病理产物进一步损害各脏腑功能,因而虚则更虚、实则更实;虚无以制实、实更致正虚。
1晚期肿瘤的攻邪方法的辨证看待:
1.1治疗原则:肿瘤属毒邪为患,性质是邪气偏盛。根据恶性肿瘤发病的特点,从中医学的角度来看,属于人体在毒邪的作用下,各脏腑功能严重失调的结果,也就是机体阴阳失去平衡,邪气亢盛的表现,形成阴阳或偏盛,或偏衰,或阴不制阳,或阳不制阴,或互损,或亡失的病理状态,也就是《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所说:“阴盛则阳病,阳盛则阴病”,如果邪气进一步偏盛,以致阴阳失衡程度进一步发展,则会出现阴阳离决的状态,导致生命的死亡,正如《素问·生气通天论》所云:“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因此,肿瘤病总的治疗原则必然是祛除偏盛的邪气,调整阴阳盛衰,主要是针对其最基本的病理变化;阴阳偏盛(邪气盛),和阴阳偏衰(正气虚)进行治疗,通过祛邪,祛除阴邪,阳邪之偏盛,补偏救弊,从而达到恢复阴阳相对平衡,治愈肿瘤的目的。古今中医治疗肿瘤的方法可归纳为补益和攻邪两法。攻邪难免伤正,扶正又不免助邪;“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正气存内,邪不可干”,故当扶正与祛邪兼顾,以“扶正不留邪,祛邪不伤正”为治疗原则。
1.2治疗方法:
1.2.1扶正:晚期肿瘤正虚表现主要在于阴阳失衡、气血不足,因而扶正治疗应当针对阴阳、气血进行。《内经》云:“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人体阴阳平衡,气血调顺,病安从来?故调理阴阳的盛衰,气血的盈虚、通滞,是扶正治疗的核心。而这一核心的基础是脾肾。脾为后天之本、肾为先天之本。脾肾不虚,气血足畅,痰瘀不生,肿瘤安在?然补益药虽然是治疗肿瘤常用的药物,但不可盲目。笔者临床常见运用补益药不当者,结果发生了瘤体的加速生长和转移,这一点必须引起足够重视。
1.2.2祛邪:攻邪法是治疗肿瘤的主要方法,笔者认为,肿瘤是发生在人体功能状态不正常的前提之下,人体脏腑功能活动失常,形成气虚血瘀,阳虚寒凝等证型,导致体内病理产物积聚日久而成痰、瘀、毒,最终形成肿瘤。肿瘤即使经手术切除,这种内环境失衡状态并没有纠正,产生肿瘤的基础没有消除。因此,无论手术切除与否,无论是否正在进行化疗,都必须用中药纠正功能失调,消除产生肿瘤的环境,这是中医治疗的主要任务。中医的攻邪法能很好地完成这个任务。祛邪治疗包括祛除癌毒、痰瘀湿邪、热毒、寒毒。因而,可辨证使用清热解毒、软坚散结、化痰祛湿、活血化瘀、温阳散结等法。癌毒能有所减轻,则可对正气恢复有益,因为癌毒损耗正气。这几种方法在使用时也应注意辨证,不可滥用。
2攻邪药物的选择:
2.1“毒药攻邪”原理:“以偏纠偏,补偏救弊”是毒药抗癌的基本原理,中医学认为药物之所以能够治疗疾病,就在于它具有某种或某些特定的,或有别于其他药物的偏性,医生每取其偏性补偏救弊,以偏纠偏,调节脏腑失调的功能,从而纠正机体阴阳之盛衰,达到治愈疾病的目的,古人将药物的这种偏性称之为“毒”。《素问·脏器法时论》曰:“毒药攻邪,此之谓也”。用药的关键是要辨准人体何邪偏盛,正确用药。使用毒药治疗恶性肿瘤,正是利用了毒药的偏性来纠正肿瘤的偏性,使其亢盛的邪气得以驱除,达到补偏救弊,平衡阴阳的目的,这就是毒药抗癌的基本原理,也就是为什么用驱邪疗法治疗肿瘤能够有效的原因。
2.2攻邪药物的使用:按药性强度分为三类:①猛烈类:大黄、芒硝、天龙、芫花、黑白丑、巴豆、鸦胆子等;②中等类:商陆、皂荚、生半夏、独角莲、山棱、莪术、乳香、没药、大蓟等;③温和类:海藻、昆布、瓦楞子、牡蛎、贝母、法夏、穿山甲、鳖甲、龟板、蜈蚣、全蝎等。
3病案说明: